分享

居民食物营养结构急需调整

 3gzylon 2014-08-04


——访农业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王东阳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这是提高全国人民健康水平的一件大事,为我国食物与营养发展指明了方向,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借此契机,我们采访了农业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王东阳同志。王所长对《纲要》和我国居民食物营养结构的现状和未来做了深入分析。
王东阳精彩观点

  记  者:《纲要》指出,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食物供需基本平衡,食品安全状况总体稳定向好,居民营养健康状况明显改善。但是,我国食物生产还不能适应营养需求,居民营养不足与过剩并存,您能否给大家具体解释一下什么叫“不足与过剩并存”?

  王东阳:一方面来说,按照新的国家扶贫标准,我国有1.28亿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群食物摄入量不足,热量、蛋白质等营养素难以满足人体需求,生长迟缓、低体重、贫血等营养不良发病率仍然较高。另一方面,营养过剩问题突出。据卫生部门监测统计,2010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为30.6%,肥胖率12.0%;全国有2.6亿人口被确诊为慢性病患者,约占总人口的19%。值得关注的是,在营养过剩的人群中还有“营养不足”的问题,例如营养不平衡或者缺乏维生素及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同时又存在其他营养成分过度摄入,要警惕这种“隐性饥饿”。这是“不足与过剩并存”的一个表现。

  另一方面,居民营养不足与过剩状况并存还表现在城乡差异,城市居民的“富贵病”遥遥领先于农村,富贵病也就是说吃多了、吃的营养过剩了。与此同时,在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农村地区,还面临着吃不好甚至吃不饱的情况。按照2011年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贫困县最新一个标准设立了2300块钱人民币1.28亿人,主要集中在全国的14个贫困连片的地方,这些人最大一个特点就是按最低的能量需求标准,2100千卡来核算的话,他的能量摄入是偏低的。

  对此,纲要明确,采取扶持与开发相结合的方式,提高贫困地区居民的食物消费水平。大力倡导母乳喂养,重视农村地区6个月龄至24个月龄婴幼儿的辅食喂养与营养补充,加强母乳代用品和婴幼儿食品质量监管。做好农村留守儿童营养保障工作。研究开发适合老年人身体健康需要的食物产品,重点发展营养强化食品和低盐、低脂食物。

  记  者:纲要》规定了营养性疾病的控制目标:基本消除营养不良现象,控制营养性疾病增长。除了详细规定各阶段、人群贫血率控制指标之外,《纲要》明确强调,要实现居民超重、肥胖和血脂异常率的增长速度明显下降。对此,您怎么看?

  王东阳:据卫生部门监测统计,按照中国成人超重与肥胖判定标准,2010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为30.6%,肥胖率12.0%,城市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均高于农村;全国有2.6亿人口被确诊为慢性病患者,约占总人口的19%。产生超重及慢性病的风险因素有很多,究其主要原因,是这部分人从食物中摄入的热量、营养素超过了身体需要,加上身体活动不足,导致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如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慢性病急剧增加,并向低龄化人群蔓延,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从体征上观测,儿童青少年中的“小胖墩”、成人中的“大腹便便”者,都是营养性疾病的高危人群。控制体重、预防肥胖的首要措施,就是要把这类人群作为重点,使之有效地节制饮食、合理调整膳食结构。通过平衡膳食,从根本上调节其能量及营养物质的摄入水平,同时加强身体运动,把过多的食物消费及体重降下来,才能真正实现营养与健康相互促进的预期目标。

  记  者:《纲要》按照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梯次推进的思路,提出了“三个三”的发展重点,分别是“三个重点产品、三个重点区域、三类重点人群”。有一个统计显示,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城乡结合部成了慢性病的高发区,对此您怎么看?

  王东阳:是的,目前我国这部分人群数量最大,其特征是已经稳定解决温饱,实现了小康,衣食无忧。但在市场琳琅满目的美食诱惑下,加上缺乏食物营养知识,普遍存在肉类油脂等动物性食物消费过多等不合理的膳食行为,尤其是在流动人群集中及新型城镇化地区,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发生很大改变,谷类食物消费明显下降,动物性食物消费快速上升,人群中偏离均衡营养的食物消费行为日益突出。据监测统计,2010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人均每日肉类食物摄入量75.8克,其中男性(88.7克)高于女性(62.4克),城市(86.3克)高于农村(71.1克)(注:按照我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标准,男性肉类人均每日摄入量超过75克为摄入过多,女性超过50克为摄入过多);居民人均每日肉类食物摄入量超过100克者的比例达27.4%,男性(33.5%)高于女性(21.1%),城市(32.1%)高于农村(25.3%);居民家庭人均每日烹调用油摄入量49.1克(注:烹调油人均每日摄入量超过25克为摄入过多),城乡无明显差异。有72.6%的家庭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超过6克,27.5%的家庭超过12克,18.1%的家庭超过15克。对城乡这类人群的膳食调整,必须及时应对,加强指导,加大食物营养知识普及的力度,倡导文明生活方式和合理膳食模式,以控制高热量、高脂肪、高盐饮食,降低营养性疾病发病率,使其由吃饱吃好转向吃的营养、吃的健康。

  记  者:有的人长期坚持素食,认为这样才是健康的饮食习惯,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您怎么看?

  王东阳:只能说素食主义是一种个人化的饮食偏好或饮食理念。过去我们生活条件不好,一年也难得吃几回肉,如果突然摄入很多动物蛋白,肠胃可能就受不了。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素食主义在饮食范围上就少了部分优质营养来源,人体要维持新陈代谢、正常的活动,需要植物蛋白、动物蛋白、微量元素搭配提供能量,如果缺少某种元素,比如长期素食,动物蛋白不足,身体能量就不足。但这也不是绝对的,不吃肉可以通过吃豆制品补充大豆蛋白,同时加强锻炼,总体来说,多样化的饮食更有利于膳食均衡。

  记  者:今后食物和营养改善和发展的重点在哪里呢?

  王东阳:对于今后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指出,重点产品为优质食用农产品、方便营养加工食品、奶类与大豆食品;重点区域包括贫困地区、农村地区、流动人群集中及新型城镇化地区;重点人群为孕产妇与婴幼儿、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随着生活节奏加快,越来越多的家庭不愿意花太多时间煮饭烧菜,取而代之的是直接购买一些成品或半成品。针对这一变化,纲要提出把方便营养加工食品作为重点发展产品。纲要明确,加快发展符合营养科学要求和食品安全标准的方便食品、营养早餐、快餐食品、调理食品等新型加工食品,强化对主食类加工产品的营养科学指导,加强营养早餐及快餐食品集中生产、配送、销售体系建设。

  在重点区域上,新型城镇化地区也成为重点。这是因为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流动人群集中及新型城镇化地区食物消费方式正在发生急剧变化,饮食不合理现象突出,营养性疾病发生几率大。针对这一变化,纲要将流动人群集中及新型城镇化地区作为重点发展区域。纲要提出,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的饮食条件,加强对在外就餐人员及新型城镇化地区居民膳食指导,控制高能量、高脂肪、高盐饮食,降低营养性疾病发病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