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足底并发癌变截肢病人的护理探索 足底溃疡是麻风病人的常见并发症、后遗症,也是主要的导致畸残的原因之一,其发生率占30%,由于溃疡经久不愈,加之缺少医疗条件,癌变病人逐年增多。我州麻风病溃疡发生率53.8%,2008年4月-2009年12月我科为5例麻风足底溃疡合并癌变病人进行了截肢手术,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8年4月-2009年l2月,我科收治麻风足底溃疡并癌变病人5例,男4例,女1例;年龄39岁-65岁;其中麻风畸残并原位癌2例,麻风足底溃疡鳞状细胞癌3例;溃疡史10年-37年;不同程度营养不良、贫血貌、癌变部位腥臭。 1.2相关检查 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液流变查无异常改变,病理检查、x线拍片,检查提示均有骨膜炎,骨质改变。病检脱落细胞检查发现癌细胞。 1.3手术方法1例取右大腿中上段截肢术,2例取右小腿中上段截肢术,2例取左小腿中上段截肢术。 1.4结果5例病人伤口均1期愈合,术后2周扶拐下地,3周好转出院。 2.护理 2.1术前护理 麻风病人长期以来属于一种弱势群体,存在社会偏见与歧视,病程慢性,虽然可治愈,但致残给正常人带来恐惧,病人多表现为焦虑、自责、自卑、多疑和忧郁,畸残又影响正常生活,生活极度贫困,所以就医者渴望得到医生、护士的关爱,因此关心、爱护麻风畸残病人,帮助做好心理康复尤为重要,最终达到心理肢体与功能康复为目的。其次是教育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病人安心治疗,主动配合早日治愈。 因长期伤口破溃大量渗出血液,病人多有贫血,营养状态不佳,术前鼓励多进高蛋白饮食、多食水果和蔬菜,以补充维生素改善贫血状态,提高或调整机体免疫力,以便择期手术。 5例病人伤口感染严重,腥臭难闻,每日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浸泡伤口,以保持清洁、干燥,外敷浸湿要及时更换。同时,做好伤口分泌物的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指导抗生素的使用,控制感染。 2.2术后护理 病人虽在术中失血不多,但因创伤较大,病人长年慢性感染,体质较差,术后平均输血200mL,因此术后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2h巡视1次,每4h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1次。 注意伤口渗血情况,残端抬高,有利局部血液循环,以防局部出血和肿胀,如伤口渗血较多,立即通知主管医生,床旁可备止血带,以防治残端结扎的血管脱落,引起大出血而危及生命。本组5例无伤口大出血发生。 观察术区渗出、红肿情况,先用生理盐水冲洗后,用碘伏消毒伤口后用碘伏纱布湿敷,用加厚棉垫绷带加压包扎。 病人一般术后2h诉伤口疼痛,给肌肉注射哌替啶50mg或布桂嗪 3.讨论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属全国麻风病高发区,据本所统计患病率2008年底为0.01%,至2009年底升为0.01,因此麻风防治工作需进一步加强,麻风病人延迟发现是导致畸残的主要原因,致残率达30,我州数据显示53.8,比全国数据还高出一倍,这是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造成的,因此麻风防治工作任重道远。近年来由于麻风防治经费不足而病人居住多属偏远山区,交通闭塞,麻风病人经济贫困常赤足干家务和生产劳动易发生外伤,导致足底溃疡,麻风足部溃疡病人自我防护差又得不到及时医治,本组5例病人都因足部溃疡经久不愈导致癌变,有的病人除足底溃疡外,还存在其他不同程度爪形指挛缩、麻风眼病等,畸残后对劳动能力及生活处理能力都有很大影响,给病人造成极大痛苦,病人心态发生变化,同时都曾经存有绝望意念,大多消极依赖医生,笔者认为:在护理麻风截肢病人的过程中,术前做好心理护理是关键,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引导教育病人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积极为麻风病人排忧解难,在生活上将消极依赖转为积极进取,术后加强伤口护理、功能锻炼肢体功能训练,有作者认为:麻风病一经确诊,应在立即开展抗麻风治疗的同时进行康复医疗,主要采取“自我保护”。教育病人养成良好的护理习惯,告之麻风皮肤护理的重要性,麻风皮肤终身护理的理念,要注意避免发生外伤,伤口是导致畸残的主要原因,而足底溃疡可癌变,将会导致严重的骨髓炎,而致整个下肢残废或危及生命,对发生的外伤要及时处置护理,是避免畸残加重的保护性措施,才能有效地预防畸残的发生或发展,保护好病人,为社会减轻负担,使病人及早恢复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