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茶香飘万里 2014-08-04

中国盛行麻将几千年,围棋却一再衰落,桥牌则根本不成气候。

围棋是对抗性最强的项目,讲究的是棋手一对一单挑。棋子不分大小,不分尊卑。

桥牌重在配合,讲究的是两两牌手之间的默契和信息合法传递。大牌大用,小牌妙用。

麻将最为复杂,讲究的是四人之中捷足先登、看住下家防备上家瞄着对家。关系微妙,规则繁多。

用一个简单的图示:

围棋:1v1          (中国日本古代武士精神)
桥牌:2v2          (西方现代社会特点)
麻将:1v1v1v1 & 1v3 (中国社会历史特色)

所以,围棋在日本得到发扬光大。桥牌依旧在西方流行。麻将在中国至今不衰。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哲学或思想是儒、佛、道三大主家,民间流传主要有道家、佛教(至今民间仍有道家的风水师、算命八卦道士和佛家的和尚),儒家多为官方鼓吹和使用。

  道家比较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由于人类早期对自然神秘不解,故道家常夹杂迷信。

  儒、佛比较注重人与人的关系。

  儒家多为官方鼓吹和使用。在处理人与人(官-官)个人关系之上,儒家鼓吹君君臣臣的等级关系。而西方卢梭的政治哲学则提出人生来本就平等、自由的,这为西方人和现代中国人广泛接受。事实上,官人常讲儒,但官人最不儒,权力斗争起来,勾心斗角。儒家被官场人物运用时“表面笑呵呵,肚里一把刀”,具虚伪性。

  儒家在处理群体与群体(官-民)关系之上,儒家鼓吹道德治国,而西方政治哲学则提出选举、宪政、依法治国。这也为西方人和现代中国人广泛接受。事实上,官家群体对民众鼓吹道德,但官家最不道德,腐败成风。儒家“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升官发财”就是真实写照。

  由于儒家学说在被运用时的虚伪性,成了骗人的伎俩和把戏,虚伪性还使儒学沦落异化为“斗争哲学”的工具,儒家被现代西方的民主政治哲学代替是必然的。

  佛家从印度传入,佛家的本体论就是现代系统论的前身,强调多要素的关系,因缘而起(聚)。尽管佛家也认为世事无常恒,也就是强调变化运动。但在认识论上,佛家偏重表象,忽视客观世界本身。佛家看到世事无常恒,不断建构解构,而人们欲望常执着,由于个人主观世界常常不能与真实的意识以外的客观世界保持同步,故而个人理想往往不能实现,主观感觉就是凡事不如人意,“不如意事常八、九”,佛家因此据此认为人生痛苦之感受常在。佛家的研究停留在东方人的表象(形象)思维上。因而,佛家的世界观是真正的消极的悲观论。佛家认识世界的多要素因缘论是正确的,但其结论停留在浅薄的主观表象(形象)思维上。

  东方人比较偏重于表象(形象)思维,比如,中国人、韩国人、日本人的文字是表形文字。印度人由于受大英帝国的长期殖民,略有改变。中文“日”字就从太阳的圆形加圆心表形(表象)而来,中文“月”字从月亮的弦月弯钩形状表形(表象)而来。

  创造现代西方哲学开端的哲人叔本华,就是在吸收印度佛教的成果上作了更深入的研究,由于语言隔阂,由于德语与中文的翻译问题,中国人至今还片面理解叔本华哲学,总认为叔本华思想是悲观论,当然,尽管叔本华没有否定佛教的在主观感受认识上的悲观论调,但叔本华作了原创性的更进一步的研究,叔本华认为:世界不仅是人们作为表象(主观感性)的世界,而且世界又是作为意志(客观要素因缘聚合的自织织力量)的世界。由此可见,叔本华没有停留在东方人的表象(形象)思维上。

  在理解上特别要注意的是,叔本华的“意志”概念不是指个人的主观意志,而是指真实世界中的一种“力量指向”,相当于现代系统论中的“自组织”概念,也包含有“意欲”的意思,使用“意志”一词是语义上的一种借用,也是语言表达随历史变化产生的问题和翻译上的语言表达问题。叔本华除了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外,还有另外一本著作《自然界中的意志》。

  叔本华除了保留佛教的主观表象世界中的世界观即悲观论外,对客观世界的“意志”(意欲、自组织)作了更深入的研究。

  叔本华之所以开创了现代西方哲学的先河,原因就在于叔本华对“意志”(意欲、自组织)的研究。叔本华终生反对黑格尔哲学的逻辑主义,叔本华首先认识到客观世界的“非线性”变化,借以比喻,就是“人性”,也就是客观世界结果或状态象人心一样的“变化多端”,不存在固定式的逻辑性变化。什么叫“非线性”?打开比方,就是“三个和尚没水喝”、“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的意思,也就是“1+1>2”的意思,世界的这些现象用逻辑是解释不了的。三个以上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往往难以预测,现代科学用计算机也还解决不了“三体问题”,“三体问题”没有确切的解析结果。基0督0教0圣0经里也谈到“三位一体”问题,中国道教里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表象型思维的表述。

  再举一个例子,中国尽管有十三亿人,但如果象毛时代那样,有毛泽东、刘少奇、林彪三个和尚的内斗内耗,结果就是没水喝,把国家经济搞至崩溃边缘,邓时代摒弃“以阶级斗争为纲”,国家经济才得到发展,两种国家前途命运截然不同。这就是世界上事物发展的“非线性”现象。未来永远是不确定的。著名诺贝尔获奖者普利高津写了一本书《确定性的终结》,大家可以找来一看。

  叔本华强调的自组织力量(即意向、意欲、意愿、意志)之人性作用后来被尼采加以发挥成“强力意志”、“人性的,太人性的”,也就是强调事物中组织意志的聚集力量,即强调系统的自组织力量的存在。尼采的“超人”就是指不断超越自己的现状的人,也是指个人为达成自身目的成为完善的人的一种强力自组织力量的展示过程。尼采关于“超人”的《查拉斯图拉如是说》是一部写给人们个人的励志书。

  “多要素论”思想在东方、西方都老早就有,但西方的“多要素论”思想一路走来,后来发展为正统深入的系统论(包括自组织理论),现在正转向“解构/重构论”(亦即“后结构论”、“后现代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