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龙脉所在——港督府
港督府于1855年建成,历久了一百五十年的风风雨雨,见证了香港开埠以来的风云变幻。其地理位置优越,远眺維港风帆,俯瞰中区景致;下达政府总署、毗邻圣约翰教堂,旁為金钟域多利军营,后有动植物公园,乃香港龙脉所在,风水之最。英治期間除首三任港督外,其余25位港督均在府內居住。
总督府原来只是一座新古典主义的单栋建筑,后来历任港督都有加建和扩建,日本人侵占香港后,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将一座纯西洋风格的建筑物变成了如今东西洋合璧的府邸。
一九九七年香港回归后,首任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因风水原因,没有入住总督府,结果任期未满,中途辞职。现任特首曾荫权继任后即入住该府邸,看来风水不得不讲啊。
总督府现名礼宾府,而英文名字则保留,还是叫:Goverment
house.老董时期曾一度想改名为:紫庐,结果劣评如潮,只好作罢。
香港风水龙脉走势
香港风水
香港自开埠以来,短短岁月,人口由数千剧增至数百万,籍籍无
闻一个小渔港摇身一变为「东方之珠」。 其中除人为努力之外,
风水可有助力?
来龙:
香港龙脉可追溯到中国西部中亚细亚强大的昆仑山脉,它是中国
四大干龙之一,这条巨龙蜿蜒自西向东而来,绵延数千里,途中
分出无数支干。
其中一支经广东省白云山进入罗浮山,它延至莲麻坑过脉,冲上
麻雀岭,可说香港山脉源自罗浮山。
|
 |
香港东北的八仙岭
|
这山脉伸展进入新界东北,中港边境的梧桐山,它再向西南延至
新界大帽山,其主峰高逹958公尺,巍峨宏伟,庄严秀丽,俨然
成为新界群山之祖,亦是香港祖山。
大帽山位在香港西北方。 六运期间 (1954至1983年) 风水元运
正神亦在西北。即是香港祖山位置与六运正神方位互相吻合,这
段期间,香港先有大量人民涌入,后有经济起飞,最终带来骄人
成就,成为举世瞩目经济金融中心。
大帽山支脉分向南东西方伸展。
南面伸至葵涌,荃湾,龙珠岛,深井一带。 西方延至大榄涌,
屯门,蓝地,洪水桥,元朗,屏山等地。 东至沙田,马料水
一带。
|
九条龙脉:
香港祖山大帽山继续向东南伸展,经城门,石梨贝两水塘,再冲
起九龙半岛的笔架山(又称烟墩山)的主峰,其峰高逹453公尺,
雄视九龙半岛北方,成为主山。

笔架山的山脉向东伸展,经狮子山和大老山,直冲飞鹅山岭,鹅
峰起伏,形似冲霄。
龙脉向东南下伸延至鲤鱼门及佛堂门。 笔架山东北伸延至西贡
及马鞍山一方。
笔架山龙脉分九支伸展,据说这是九龙得名之由来:
1) 从笔架山短脉落穴于苏屋邨和李郑屋邨。
2) 由笔架山落脉于石硖尾,深水埗,大角咀,荔枝角,美孚。
3) 从笔架山沿脉至旺角。
4) 由笔架山直透油麻地,官涌,尖沙咀。
5) 从狮子山落脉至乐富,九龙塘,何文田及红磡。
6) 由狮子山落脉至九龙城,土瓜湾及九龙湾。
7) 从狮子山落脉至黄大仙,新蒲岗,牛头角及观塘。
8) 由狮子山落脉至钻石山,佐敦谷,蓝田,油塘一带。
9) 由狮子山落脉至慈云山,牛池湾,彩虹及秀茂坪。
九支龙脉覆盖整个九龙半岛。

港岛龙脉:
港岛山脉源自九龙。 九龙龙脉在何处潜龙渡海,有两种学说。
一说:一条自大角咀护龙,一条源尖沙咀主龙,形成双龙出海渡
过维多利亚港冲上港岛太平山会合,再起主山。
另一说:源自飞鹅山经鲤鱼门港口的护龙,与由笔架山直透尖沙
咀主龙,双双渡江涉海在太平山会合,亦是双龙出海。
网主相信后者学说。
香港自开埠以来,短短岁月,人口由数千剧增至数百万,籍籍无
闻一个小渔港摇身一变为「东方之珠」。 其中除人为努力之外,
风水可有助力?
来龙:
香港龙脉可追溯到中国西部中亚细亚强大的昆仑山脉,它是中国
四大干龙之一,这条巨龙蜿蜒自西向东而来,绵延数千里,途中
分出无数支干。
其中一支经广东省白云山进入罗浮山,它延至莲麻坑过脉,冲上
麻雀岭,可说香港山脉源自罗浮山。
|
 |
香港东北的八仙岭
|
这山脉伸展进入新界东北,中港边境的梧桐山,它再向西南延至
新界大帽山,其主峰高逹958公尺,巍峨宏伟,庄严秀丽,俨然
成为新界群山之祖,亦是香港祖山。
大帽山位在香港西北方。 六运期间 (1954至1983年) 风水元运
正神亦在西北。即是香港祖山位置与六运正神方位互相吻合,这
段期间,香港先有大量人民涌入,后有经济起飞,最终带来骄人
成就,成为举世瞩目经济金融中心。
大帽山支脉分向南东西方伸展。
南面伸至葵涌,荃湾,龙珠岛,深井一带。 西方延至大榄涌,
屯门,蓝地,洪水桥,元朗,屏山等地。 东至沙田,马料水
一带。
港岛龙脉:
港岛山脉源自九龙。 九龙龙脉在何处潜龙渡海,有两种学说。
一说:一条自大角咀护龙,一条源尖沙咀主龙,形成双龙出海渡
过维多利亚港冲上港岛太平山会合,再起主山。
另一说:源自飞鹅山经鲤鱼门港口的护龙,与由笔架山直透尖沙
咀主龙,双双渡江涉海在太平山会合,亦是双龙出海。
网主相信后者学说。

太平山俗称扯旗山。 峯高554公尺,庄严宏伟,是港岛群山之首。 它分数支山脉遍布整个港岛。
点击香港"风水"宝地---太平山-视频
中脉沿旧山顶道及花园道一带,结两吉穴:主贵的礼宾府 (旧称
港督府) 及主富的汇丰银行。

来龙气势雄厚有力,但斜坡太险峻,煞气大,设置香港动植物公
园作缓冲,将斜坡急冲煞气大大削减,故这两吉穴及港岛中区旺
气得以凝聚。

左脉沿西直逹港岛西区,摩星岭及坚尼地城,山脉短,龙雄有力。
右脉是东面的哥赋山,跑马地金马伦山,聂高信山,铜锣湾渣甸
山,北角西湾河毕拿山,筲箕湾柴湾柏架山。 又从渣甸山分支
而出经黄泥涌峡,紫罗兰山而至大潭,马坑山,赤柱及浅水湾港
岛南区一带; 又柏架山分支哥连臣山至港岛东南方。 南脉伸展
至奇力山,薄扶林及香港仔黄竹坑港岛西南方。
港岛有多个山形是属土形,土形山主富。 它们美观秀丽,是港
岛富庶因素之一。
来去水:
香港来水源自珠江三角洲,经青衣汲水门,由西至东流,聚留太
平山维多利亚港弯月之窝。
水深民富,水质好,水静悠悠扬扬其来无源,其去无流。
鲤鱼门港口是去水口,如其名,去水口如鲤鱼咀的细小,紧锁有
力不疏散。


结穴:
香港风水是中国华南干龙余脉尽结,气脉全集结于香港太平山,
它能回望新界的香港祖山大帽山,这种形势就是风水学著名的
「回龙顾祖局」,其力最大,亦只有在龙脉尽结之处才可有这局。
花园道礼宾府座落地点,就是太平山落脉结穴地,亦是整个香港
风水局的坐向处。
它坐靠东北维多利亚港,向西南太平山,坐空朝实的设计。
1890年加建,属二运,故礼宾府是二运坐艮向坤即坐东北向西南
的建筑物。 新界来龙梧桐山自东北走向西南大帽山,这方向正
吻合礼宾府坐向。
|
龙脉走势图:
香港地理位置極為優越,位處中國廣東的南大門,是中國南幹山脈的盡龍結穴之處。山脈來龍源自廣東五嶺中的大庾嶺,此山脈東走成九連山,再崛起蓮花山脈,轉向西南疾走至惠陽,抵達深圳,在寶安縣聳起梧桐山(高944M),過峽迎送,氣勢雄偉,成為香港的來龍山。

香港位處珠江三角洲畔,珠江大水源源不絕,從香港的戌乾方(西北方),經汲水門流入維多利亞港,再從辰方(東南方)鯉魚門水口流出,所謂「天門開、地户閉」,來水大,去水小,加上維多利亞港水深,蓄水量大,維港兩岸山脈圍城週密,成為一個山水大匯,風水極佳的國際商業大城市。
(1) 梧桐山~紅花嶺(麻雀嶺):
香港來龍源自深圳沙頭角的梧桐山,跌斷過峽,衝上紅花嶺(492M)成香港入首龍,山脈餘氣過禾徑山,再經打鼓嶺、上水華山,直至沙嶺、羅湖一帶。
(2) 紅花嶺~龜頭嶺~黃嶺:
紅花嶺主脈跌斷過峽至凹下丶上禾坑一帶,上龍攀登至龜頭嶺(486M),經平頂坳丶南山及石坳山轉向東走屏風山及黃嶺。繼而向東走而成八仙嶺,再灑下烏蛟騰、吊燈籠及橫嶺一帶。
(3) 黃嶺~九龍坑山~大刀屻:
黃嶺透出一絲線脈,落脈至南山尾丶沙羅洞,再攀上九龍坑山,正脈卸下,由大埔康樂園穿田過峽,經圍頭村,衝上大刀屻,由東北向西南疾走,另一護龍由九龍坑山經桔仔山坳上龍山,再由龍山跌斷上和合山,成為一個有力送龍的形勢。大刀屻另分支一脈到打石湖,成為雞公嶺(圭角山),轉向北面,形成大羅天、麒麟山、落馬洲、洲頭、馬草壟及盡龍於大石磨一帶。
(4) 大刀屻~觀音山~大帽山:
大刀屻主幹龍脈經嘉道理農場,衝上觀音山,登上香港祖山大帽山(957M)。大帽山形狀頭圓身闊,五行屬金,因高聳入雲,是全港最高祖山,故稱獻天金。
(5) 大帽山~屯門一帶:
大帽山發脈多支,向西一支經蓮花山、田夫仔、白虎谷、紅水山,平田過峽經藍地、屯子圍,上龍至靈渡山(大頭金),北走至輞井,盡龍至尖鼻咀。靈渡山南走拔起青山(583M)、龍鼓灘一帶
(6) 大帽山~荃灣~葵涌~青衣~馬灣~大嶼山:
大帽山另一龍脈落下荃灣、葵涌,經荃灣永遠墳場,潛龍過峽上青衣島,再經馬灣,直奔西南方大嶼山,上大東山及鳳凰山。
(7) 大帽山~針山~孖指徑~金山~筆架山:
大帽山最有力之主幹龍脈,向東落下,經鉛鑛凹、草山、針山,過孖指徑及金山跌斷至九龍水塘一帶,稍為停頓一會,經尖山到達九龍太祖筆架山。
(8) 筆架山~獅子山~慈雲山~大老山~飛鵝山:
九龍太祖筆架山繼續向東走,經獅子山、雞胸山、慈雲山、大老山至飛鵝嶺。筆架山(458M)形似筆架,頭圓身闊,金水形局,開肩展帳,拖出數條山脈,其中一條最長、最尊貴的龍脈,先由城市大學、又一城向南行,經又一村、花墟、加多利山、窩打老道山、京士柏山、天文台山;再分支一脈經九龍公園,盡龍結於舊水警總部止。
(9) 飛鵝山~大上托(安達臣山)~五桂山~照鏡環山~魔鬼山:
飛鵝山(602M)為聳身木星,星體特高,無論遠看或近觀,有如一位大將軍駐守在此,故亦稱駐蹕山。九龍一帶山脈,在大老山與飛鵝山之間,龍脈分南北縱走,向北一支先跌斷大老坳,上東洋山、黃牛山、水牛山,再經昂平、大金鐘、馬鞍山及西貢一帶,至牛押山盡龍。
飛鵝山向東南走,經土金型的大上托(安達臣山),轉向南面一帶倒地木星,五桂山、照鏡環山及魔鬼山,但龍氣力量宏大(有石曜為證),潛龍過鯉魚門海峽,衝上到對岸鯉魚門渡假村山崗。

(10)
鯉魚門渡假村山崗~柏架山~畢拿山~渣甸山~聶高臣山~金馬倫山~歌賦山~扯旗山~西高山~摩星嶺:
香港島的龍脈,先從鯉魚門渡假村山崗經柴灣坳,再衝上柏架山(532M),此山為木星貴人,與九龍飛鵝山聳身木星屹立相對,守護鯉魚門海港水口,有如一對渡海大橋的橋墩。
柏架山開始向西奔走,先跌斷大風坳上畢拿山,未過渣甸山(433M)之前,在小馬山拖出金水行龍,成為北角一帶的父母山;渣甸山經過藏風不露的黃泥涌峽,上龍到聶高臣山(430M),經中峽到達金馬倫山(439M),此三座土金星體,高度相若,有如兄弟山般,護蔭灣仔、跑馬地及銅鑼灣一帶的商業地帶、富貴陽居。其後金馬倫山向西跌斷灣仔峽道,再經寶雲山,馬己仙峽,攀上歌賦山,龍脈終到達港島最尊貴的扯旗山(552M),此山形似覆鐘金,令到港島中環成為政治及金融中心,亦成為風水巒學的一個大格局—迴龍顧祖局。
港島龍脈最後一段,扯旗山向西跌斷成木火星體的西高山,向西北方在何家昭遠墳場衝上摩星嶺,向西及南灑下,結成薄扶林、大口環、數碼港一帶。
香港龍脈的巒頭走勢,歷來最具爭議的大題目,必然是九龍山脈的行龍走勢,究竟如何經過維多利亞港,上龍到達香港島?本人翻査不少風水名師著作及觀點,總共有五派的論述:

1) 吴師青(香港山脈形勢論 1964) —
九龍山脈由葵涌過昂船洲,渡海至青洲、魔星嶺,上龍至扯旗山。
2) 譚天方(地靈揭秘話香江 1969) —
大角咀過龍至昂船洲,渡海至石塘咀而上龍到扯旗山。
3) 李子遊(香港風水搜秘 1975) —
正龍由尖沙咀過扯旗山,而護龍由大角咀過龍至昂船洲,渡海至石塘咀,上龍至扯旗山成為雙龍過海。
4) 曾子南(香港風水漫談 1973)及觀龍(超級富豪風水屋 1993) —
油塘魔鬼山(炮台山)潛龍經鯉魚門港(鯉魚門金龍過海),從鯉魚門渡假村山崗經柴灣坳,衝上柏架山,再行龍至扯旗山。
5) 劉啓治 —
認為尖沙咀過扯旗山。
但是本人親身翻山越嶺,拍攝了無數照片,閲覽了不少地形圖、地質圖,又參考了最新的衞星圖,最重要是分析了二張十九世紀的香港古地圖(1845年及1861年),英國軍人製作的九龍半島及香港島地形圖,繪畫了最準確、最原始的山岳、地形及海岸圖(仍未開山填海),最後得出結論成為第6派説法:

九龍山脈主龍從尖沙咀九龍公園化出一脈成為訊號山(大包米),由舊水警總部ヽ天文台山及大環山左右送龍,大包米有石脈潛龍渡海,經奇力島(Kellet’s
Island,土名叫燈籠洲)丶銅鑼灣東角山(今Sogoヽ舊興利中心一帶),經利園山、禮頓山、樂活道上龍至渣甸山,摩利臣山及大坑一帶左右有情的迎龍,風水巒頭學上所謂穿田過峽、蛛絲馬跡就是最好的證明。渣甸山向西經藏風不露的黃泥涌峽,轉上聶高臣山、金馬倫山、寶雲山、歌賦山,到達港島最尊貴的覆鐘金—扯旗山。另外一支有力的護龍就是由油塘魔鬼山(炮台山)潛龍經鯉魚門海峽,堪輿家稱為「崩洪過峽」,從鯉魚門渡假村山崗經柴灣坳,衝上柏架山,再向西經畢拉山、小馬山一帶接上渣甸山。
故此,最後成為本人提出的尖沙咀及鯉魚門雙龍過海格局,堪輿家稱為雙龍貫氣,唯有此種大格局,香港才能從一個蕞爾的中國南方小地,最先由英國人開埠經營,再回歸祖國懷抱至今,歷經達一百七十年,經濟雖然經歷不少風浪,但是仍然是中國最大的國際金融城市。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