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香港,一起走過的日子

 dongchang 2019-08-24



1962年颱風溫黛襲港後的情況。

颱風

香港位處中國南海北岸,屬亞熱帶地區,氣候常受熱帶氣旋影響,每年有最少一次的颱風,十年便有一次強勁的颱風。香港過往便有不少傷亡慘重的風災。

  1874年的甲戌風災便是早年較嚴重的,死亡人數共計數千。根據記載,筲萁灣的天后廟被吹塌,清政府一艘緝私艇亦受損,武弁死亡約有20餘人,和合石墳場「遭風義塚」內埋葬的就是當年的遇難者。1906年的丙午風災損失亦異常慘重:1,052艘漁船、貨艇被毀,47艘輪船受損,從海中撈出的屍體共1,088具。清政府乃撥款3萬兩救濟香港災民,港府卻將其作為應付以後災禍的基金。1931年辛未風災,香港沉船百餘,數以百計的無家可歸者投宿於東華三院棲留所。

  二戰以後,香港也發生過多次嚴重風災,亦因戰後資源匱乏,為應付迅速增長的人口壓力,港府所能提供的社會福利服務一直相當有限,社會貧民和災民的救濟工作便落在民間慈善團體之中。

1960年颶風馬麗破壞了大量山坡木屋區,其中災情最嚴重的赤柱,居民不到萬人,災民就有千人,毀房30餘間,沉船10餘艘。東華三院連續10天向災民分發救濟物品。1962年颶風溫黛造成130人死亡,600餘人受傷,75,000人無家可歸。狂風挾帶豪雨使沙田一帶頓成澤國,農田全被淹沒,牲畜大批死亡。當時,社會福利處每天要向災區分發64,000份救濟餐。1971年颶風露絲將往返港澳的佛山輪傾覆在大嶼山海灣之中,92名船員僅4人生還,30餘艘輪船擱淺受損。狂風中,觀塘一座電力站爆炸起火,燒成灰燼。當時國內人們亦匯來人民幣300萬元,透過港九工會聯合會和香港中華總商會開展救災工作。 

  隨著房屋質素的改善和政府、市民對颱風應急措施認識的增加,你可會替自己離這些「風雨飄搖」的日子很遠而高興?


1963年石夾尾徙置區居民輸候供水的情況。

當年前往提水的婦人。

一家大小排隊取水成了一般市民生活的重要環節。

製水

香港淡水資源缺乏,歷史上多次發生水荒。隨著人口的急劇增長和工商業的發展,矛盾更見突出。

  香港首次實施限制用水是在1895年,至1982年的八十多年裡,港府曾多次宣布制水,其中以60年代最為嚴重。1963年香港出現六十年來最嚴重的水荒,全港水塘存水僅夠43天食用。自1月起規定每天供水4小時,其後更改為每4天供水一次,每次4小時。每次制水,洗澡、洗衣等皆成問題,居民苦不堪言。一家人提著水筒,於街上輪流排隊取水乃成了一般市民生活的重要環節。因輪候爭水,街坊反目,甚至鬧上法庭的事情亦多次發生,「樓下關水喉」亦往往不絕於耳。

  其實,早於1960年,廣東省寶安縣已與香港當局簽訂協定,每年由深圳水庫向香港供水50億加侖。1963年以後,香港政府請求內地大量供應食水,同年12月,當時的總理周恩來乃下令修築東江—深圳供水工程。

  首期工程於1965年3月1日竣工,當年就向香港供水6,000萬立方米,佔當時香港全年用水量的三分之一。為了滿足香港不斷增長的用水需求,七十年代以來,東江—深圳供水工程共進行三次擴建,累計耗資逾20億元。

  目前香港很大部分淡水依靠內地供應。例如,中國內地輸往香港的水量1995年為6.9億立方米,佔全年耗水量75%;1996年為7.2億立方米,佔全年耗水量78%;1997年為7.5億立方米,佔全年耗水量82%。


1970、80年代的香港木屋区。

当年的木屋区。

木屋大火

香港二戰以後,大量內地移民湧入香港,全港人口由1945年的60多萬,激增至1950年的230萬。香港本地住宅數量有限,且遭戰爭破壞,因而房租高昂,房屋奇缺。許多居民只好在山坡或空地上用鐵皮、木板搭建木屋居住。當時就有約四分之一的港人居住在木屋區。

  可是,木屋區抵禦天災的能力極差,稍有不慎,便引來「火災」,時人亦謔稱火災為「無牙老虎」,喻其危險。1951年11月21日,九龍城東頭村大火, 一萬多人喪失家園。1952年4月30日,九龍仔大坑西大火,焚毀木屋近2,000間,兩幼童酣睡中被燒死,災民達7,000餘人。11月28日,九龍石硤尾村大火,燒毀民房 300多間,災民4,000多人。1953年1月13日,九龍何文田村大火,兩小時燒毀木屋1,600多間,燒死嬰兒1人,災民16,000餘人.1月26日,九龍塘萬香園木屋區大火,燒毀房屋200多間,災民2,000多人。2月24日,九龍城東頭村木屋區大火,燒毀房屋300多間,2,000多人流離失所。12月24日,石硤尾大火,一夜之間,六條村木屋化為灰燼,五萬災民無家可歸。1954年7月22日,深水大坑東木屋區大火,燒掉木屋約2,000所,燒死9人,災民約24,000人。

  因見問題的嚴重,港府後來採取許多措施,增加消防設備,改善木屋區環境,火災逐漸減少,木屋區也不斷清拆,改建為新型的房屋,但上個世紀50年代木屋區熊熊燃燒的大火仍然留在老一輩港人的記憶中。

香港地少人多,住房歷來是困擾港人的大問題。19世紀著名學者王韜在《香港略論》一文中,曾用「小如蝸舍,密若蜂房」八個字,形容當時香港華人的住房狀況。二戰以後,香港住房形勢更加嚴峻。至50年代木屋區多次大火以後,港府開始興建公共房屋,以解決市民的急需。


当年的船屋。

戰後人口持續增長,很多公寓樓宇分拆成多戶的鬥室,對普羅大眾來說,“家”往往等同床位的意思。

住房問題

  最早推出的公屋是低入息家庭使用的「廉租屋」。租金約佔住戶平均家庭收入的7-8%。早期廉租屋(即徙置區屋村)每戶面積11.14平方米,設備簡陋,沒有廚房,洗手間、浴室和水喉樓層公用。後期廉租屋每戶面積23-46平方米,每戶有單獨的廚房、洗手間,租金100-200港元。1978年,房屋委員會推出居者有其屋計畫,以遠低於市價的價格,將公屋出售給中等及低入息家庭和公屋租戶。1997年,約有250萬港人居住在公屋中,佔總人口的39% 。

  港府還不斷鼓勵市民自置居所。1993年開始推行夾心階層住屋計畫,幫助月入息20,001元至40,000元的家庭自置居所。1997年12月,特區政府通過推行租者置其屋計畫,在未來10年內,以公屋租戶負擔得起的合理的價格,向25萬個租住公屋的家庭提供購房機會,努力實現全港七成家庭擁有自置居所的目標。


1967年“六七暴動”。

暴動

20世紀五、六十年代,工業化的過程中貧富分化加劇,香港社會蘊藏著種種動盪的因素。在右派和左派勢力的影響下,香港爆發過數次暴動。

  1956年10月,國民黨特務以徙置區督察撕去他們張貼的「雙十」標誌為藉口,在九龍發動暴亂,搶掠與內地有關係的公司和商號,並向左派工會和工人發起進攻,造成生命和財產的重大損失。內地政府乃嚴正抗議,港英當局遂採取強硬手段,將暴亂平息下去。

  1967年3月,因警員介入新蒲崗一塑膠廠勞資衝突引起流血事件。左派組織群眾「反英抗暴」,遊行示威、罷工、罷市,多次與員警發生衝突。在文化大革命極「左」思潮的影響下,衝突愈演愈烈,左派甚至在公共場所大布真假炸彈陣。港英當局出動軍警大肆鎮壓,逮捕數千人,將「暴動」鎮壓下去。

  1967年「暴動」使當時香港經濟遭受重創。事後,港英當局檢討以往政策,採取了一系列緩和社會矛盾的措施。


山兜。攝於1918年。

早年行駛在香港街頭的獨輪手推車。

人力車,俗稱“黃包車”,是香港過去的主要交通工具。

交通工具的發展

十九世紀的時候,香港主要的交通工具有轎子、馬、馬車和獨輪手推車。在英國人佔領香港初期,港島的馬路極少,多是窄街陡巷。當時外國人多居於環境幽美的山頂區,華人富商則多住在半山區,出入深感不便。於是有人從廣州運來一批轎子(俗稱「山兜」),用作當時主要的一種交通工具。那時的轎子除了官員乘坐的綠泥大轎和迎親用的花轎外,還有「營業轎」和「長班轎」兩種。「營業轎」設備簡陋,「長班轎」是富人的專用轎,轎身裝飾華麗。

  木製獨輪手推車用於地勢比較平坦的地方。在1911年九廣鐵路通車以前,從新界的大埔、沙田等地到九龍去,主要的交通工具除了轎子,就是獨輪手推車。

  人力車在香港通稱「車仔」,又叫「東洋車」。因為這種人力拖拉的兩輪車創始於日本,十九世紀後期才傳入香港。人力車的全盛時期,香港約有車3,000多輛,拉車工人有8,000多名。後來隨著機動車逐漸增多,人力車行業才逐漸衰落下去。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只剩下為數不多的人力車,作為外國遊客試坐的玩物,或作短途運輸用。

山頂纜車舊貌。

往時的電車。

最早的公共機動車

香港最早的公共機動車是山頂纜車和電車。1882年香港政府頒布了《建築車路條例》,第二年又進行修正,規劃了六條有軌車道,並批准奇利贊臣等四名英商承辦此事。為了方便山頂區外國人出入,他們決定首先開闢第六條線路,即山頂纜車線路。山頂纜車以半山區的花園道為起點,以山頂站為終點,1888年5月30日建成通車。纜車起初用蒸氣機發動。1926年改用電動機。它穿過叢林、爬越山坳,把乘客一直送到海拔397米的港島最高峰太平山的山頂區。

  山頂纜車運行初期營業狀況不佳,纜車公司因而不想興辦計畫中的其他有軌車道。1902年港府提出車路條例修正案,將山頂纜車與電車線路分開,並交當年成立的香港電車有限公司承辦全港電車。香港的電車線路於1904年7月建成通車。它分布在香港島北部沿海地帶,東起筲箕灣,西至堅尼地城,並有一條支線通往跑馬地。

  現在世界上大多數城市的有軌電車都變成了無軌電車,但是在生活節奏很快的香港,仍然可以看到有軌電車悠閒地在鬧市區行駛,形成一道獨特的城市風景線。

早年的香港勃勃車。

早年的汽車

關於香港什麼時候出現第一輛汽車,歷來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認為,第一部汽車是1908年由香港著名牙醫羅福諾從英國運來的。他每天從般含道的住所,乘坐汽車到銅鑼灣去,途經灣仔的大道東,路人無不投以驚奇的目光。另一種說法認為是1910年,車主是一位富商的兒子朱某,朱父從美洲購得汽車一部,初擬運回廣州,後因廣州未辟馬路,於是將車放置在香港。朱某求其父傳授駕車技術,未滿一月,已能駕車在大馬路電車路間來去自如。一個月後,港督府才有第二部汽車出現。

  香港早年的汽車,因為發出「勃勃」的喇叭聲,故被稱為「勃勃車」。「勃勃車」最初出現在香港馬路的時候,那些坐慣了轎子、馬車和人力車的守舊士紳對這種「能夠跑路的匣子」十分反感,曾經呈請港府停止使用這種「嘈吵的東西」。但是,他們逐漸認識到這種車子的優點,也樂於乘坐「勃勃車」了。1921年全香港已有汽車五百餘輛,但當時只是達官貴人、買辦  富商才用得起的奢侈品。

  1929年至1930年間,在香港島和九龍陸續出現了六家巴士公司,自此汽車才成為一種大眾交通工具。

1920年九廣鐵路車站。

未搬遷前,位於尖沙咀的九龍火車站。

1988年開始通車的輕便鐵路。

鐵路和地鐵

香港地區唯一的一條鐵路是九廣鐵路。這條鐵路1911年8月14日全線通車,至今已有90多年的歷史了。九龍火車站1916年建成,地點在尖沙咀,與香港島隔海相望。因見車站所在地佔地很廣,且屬位置極佳的「旺地」,早於1924年香港政府已有遷址的考慮。1975年九龍火車站遷往紅磡,原有車站只有鐘樓作為歷史建築物得到保留,仍然屹立在尖沙咀海傍。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九廣鐵路重新實行分段管理和運作。1983年6月港段的電氣化、現代化改建工程完成以後,運輸能力大為提高。

  相比之下,地下鐵路則是相當「年青」卻又十分重要的交通工具。由香港島中環至九龍觀塘和新界荃灣的兩條支線分別在1980年和1982年通車。中環至港島東部柴灣的港島支線於1985年開始運作。觀塘至魚涌線則於1989年通車。三條行車線路總長度是43.2公里。1997年年底,上班日的日平均載客量人數達238萬人次以上,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地下鐵路之一。

  此外,連接將軍澳和港九地區的將軍澳支線亦於2002年8月通車,由將軍澳至中環僅需22分鐘,亦將軍澳、調景嶺、坑口和油塘等地區帶來新的面貌。

1898年的長洲。

往時的中環海傍。

維多利亞港的輪渡。

輪渡

早年香港島和九龍之間的海上交通工具是一種叫做「橫水渡」的小木船,遇到大風大雨,不僅顛簸得厲害,而且險象環生,令人提心吊膽。

  1898年香港開始有了渡海小輪。那一年天星小輪公司購買了三艘渡輪,開闢了香港島至尖沙咀的航線。後來又成立了油麻地小輪公司,開闢了香港島至油麻地、旺角、深水、紅磡和九龍城等地的航線。目前香港的渡海小輪仍然由這兩家主要的渡輪公司經營,且還有通往離島的航線。

  現在港島和九龍之間的交通已經有地下鐵路和過海隧道相連,但渡海小輪仍擔當著重要的角色。1997年,香港渡輪日載客量達到17萬多人次。這一方面是由於渡輪收費低廉,另一

方面是旅遊者樂於趁渡海的時光,欣賞維多利亞海港的美麗風光。每當夜幕下垂,乘坐渡輪觀看香港夜景,更是一種愜意的享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