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钱买不到的东西最可贵

 谷子689 2014-08-05

金钱买不到的东西最可贵
——冯骥才山西文化考察追踪

 

今晚报记者 杜仲华 文并摄   2009年4月10日
 
金钱买不到的东西最可贵——冯骥才山西文化考察追踪  
 
金钱买不到的东西最可贵——冯骥才山西文化考察追踪
 
冯骥才一行在山西蒙山大佛风景区考察  
 
金钱买不到的东西最可贵——冯骥才山西文化考察追踪

 

山西省副省长张平、太原市委书记申维辰陪同冯骥才考察。 
 
金钱买不到的东西最可贵——冯骥才山西文化考察追踪

 
冯骥才在《绵山神佛造像上品》首发式上与外宾交谈 
 

 
    清明前夕,“寒食清明之乡”山西介休境内的绵山,迎来一位身材伟岸的客人。春寒料峭,雨雪飘洒,云烟氤氲,一派“人间仙境”中,盛装的山民载歌载舞。头发和衣衫均已淋湿的他始终面带笑容,心中“无比畅快”——他就是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国务院参事冯骥才。

 

    4月3日上午,冯骥才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民俗专家参加了隆重的清明祭祀(介子推)仪式,并在其后的“第二届中国清明(寒食)文化节”上做主题发言,阐述了中国传统节日淡化的原因及应对措施。翌日,由冯骥才主编、中华书局出版的大型图典《绵山神佛造像上品》举行隆重首发式,众多专家学者和国际友人济济一堂,冯骥才等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盛赞当地政府和企业界人士为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所做出的贡献。

 

    4月4日,冯骥才在山西省副省长张平、太原市委书记申维辰陪同下,考察了新发现的蒙山大佛风景区。其后前往大同,5日与大同市长耿彦波,中国雕塑界专家曾成钢、孙振华、景育民等一起,为将大同打造成“中国雕塑之都”出谋划策。

 

    冯骥才所到之处发表的讲话,诙谐幽默,妙语连珠,不乏对当地历史文化遗存的精辟阐述和建设性意见,表现出一位文化学者的渊博、睿智和强烈使命感。

 

    “知识分子是为思想而活着”,这是大冯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然而他不仅是一个思想者,更是一位践行者。几天来,他马不停蹄地奔走各地,亲自到佛洞里勘查丈量,掌握科学数据和第一手资料。他与当地的领导和企业家志趣相投,情同挚友,文人的智慧、官员的执行力加上企业家的实力,使人对山西文化保护事业的前景不能不抱乐观态度。

 

破解神佛造像“历史密码”

 

    大冯与绵山仿佛有一种天然的缘分。

 

    “一个作家出身的人,特别有一种愿望:与大地上的名山或江河产生某种特殊联系,比如肖洛霍夫与顿河,马克·吐温与密西西比河,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等。一个作家和艺术家对大地山河的情怀,其实就是一种缘分……”

 

    去年,作为国家法定假日的第一个清明节,大冯应邀赴绵山参加首届清明寒食文化节期间,发现在这片气候干燥的黄土地上,居然有绵山这样一个云烟缥缈、紫气蒸腾、绿树葱茏、清泉淙淙的妙境。更未料到山上还有诸多神佛造像,数量之大,造型之美,技艺之高,令他惊愕。不少造像即使放进中国美术史中,也堪称上品。尤其是云峰寺的明王殿内,不足30平方米的狭小空间里,供奉着明代塑造的阿弥陀佛、观音菩萨、罗汉武士等彩塑68尊,展现了佛天无限开阔的世界,充满瑰丽的想象和张力。在镇国寺,历代高僧修成正果圆寂后保存下来的“包骨真身”,更被大冯称为“活着的木乃伊”——“埃及金字塔下埋藏的几千年前法老的木乃伊,徒具形骸,而‘包骨真身’仍带着佛教终极追求的体验,更具震撼力。”大冯说。

 

    绵山的丰富历史文化遗存令大冯怦然心动。数月后,他刚从遭遇地震浩劫的北川抢救羌族文化归来,便再登绵山,用田野调查的方式,对各处神佛造像进行搜集、整理、断代、编制数据库;又聘请摄影师入山拍摄,前后历时半载,一部关于绵山神佛造像的大型精美图典终于诞生。难怪首发式上,大冯无限感慨地说:“绵山确实是个宝山,山西的文化真是深不见底,浩无际涯,值得骄傲!”

 

金钱买不到的东西最可贵

 

    都说山西的煤老板“黑”,挖掘地下不可再生的矿藏发了大财,又在北京购买豪宅,一掷千金,挥霍无度。然而也有这样一位企业家,靠做焦炭生意起家,却没有走他人的老路,而是将目光投向绵山的旅游文化开发。他就是山西三佳公司董事长阎吉英。当时,他并不知山中有“宝”,上山后才发现废弃的古庙和荒草乱石、残垣断壁间竟暴露出许多尚未完全损毁的神佛造像,顿生爱怜、抢救之心,于是邀请专家学者一起翻山越岭,访问僧民,寻踪觅源,归纳整理后集中保护起来。为此,他还成立了一个绵山文化研究院,历时十载,终见眉目。尤其去年遇上大冯之后,更如鱼得水,如虎添翼。仅仅半年间,便将绵山之“宝”,一一收入典籍,相当于建立起一个绵山文化档案。

 

    首发式上,老专家刘魁立动情地说,“这些神佛造像是古人留给后世的历史密码,如今破解任务落到冯骥才身上,既是机缘巧合,又是历史的必然。”

 

    “这本画册可谓绵山文化保护的一个范本,同时又是一个民间企业家的范本,”大冯意味深长地说,“在文化界眼皮底下没被发现的,企业家首先发现了,保护了,700多尊精美造像啊!如果他不保护,岂不也换成钱了吗?那么,什么是我们企业家的价值观呢?可能我们对他的认识有些错位。我们通常认为,老阎是个千万富翁、亿万富翁,这个说法今天已过时。我们的企业家还很有文化眼光,很有精神追求(甚至是崇高追求)。我觉得世界上一定有一种东西比金钱更宝贵——凡是金钱买不到的东西,都比金钱更宝贵!”

 

    大冯在表述这一观念时,首发式全场爆发出一阵由衷的响亮的掌声,鼓掌人中不仅有专家学者、媒体记者,也有来自尼泊尔、斯里兰卡、越南等国的驻华使节。这是一种人类的普遍认同,值得每个人深长思之。

 

莫让华夏文明变失落文明

 

    大同,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一千多年前曾是北魏的都城,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最著名的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云冈石窟,此外还有上华严寺、下华严寺、九龙壁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很少有一个城市有这么巨大的文化财富,这是大同的骄傲。”大冯说。其中,云冈石窟和一些寺庙、古墓随葬品中,布满各个时期不同风格的精美雕塑,总数多达十几万件,这或许也是大冯与该市市长耿彦波,拟将大同打造成“中国雕塑之都”的原因吧!

 

    耿彦波是一位颇有文化眼光、行事低调却极讲效率的市长,在他上任不到一年时间里,大同发生了显著变化,宏伟的城市规划更是令人鼓舞。作为老朋友,大冯当然要助他一臂之力。

 

    “一个城市最重要的特色是什么?”大冯自问自答道:“一个城市最深刻的特色,在于人们共同的文化心理和文化性格。比如三大城市中,北京是精英文化、上海是商业文化、天津是市井文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京的水土一定是养梅兰芳、齐白石、徐悲鸿、老舍这些文化精英的;上海养张爱玲、养旗袍、养电影和周璇;天津则创造了马三立、骆玉笙这样的文化代表。我还讲过小沈阳,他是东北民间艺术的代表,但如果全国都谈小沈阳,那将是中国文化的沙漠化……”

 

    大冯认为,最深刻地进入大同文化集体性格的,离不开北魏的DNA,而且已渗透到大同人的心理和血液中。北魏以来创造了大量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别处无法相比的就是雕塑。他建议,一,建立大同文化遗产数据库;二,将大同的雕塑石刻搜集整理,编辑成系列图典,向世人尤其是年轻人展示;三,将城市改造与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将历史环境、文化遗存重新整理改造,把一个个陈旧的、蒙满历史尘埃的文化遗存,从几乎被遗忘、带有失落色彩的状态中解救出来;不是商业性地乔装打扮,而是真正重现千年的文明之光,使之薪火相传,这是我们神圣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多把老祖宗的东西留下

 

    在对山西的文化保护感到满意的同时,大冯也对山西本土文物的流失表现出一种忧虑感。

 

    大冯曾逛过山西人在北京附近的李家营和高碑店开办的古玩店铺,在一个市场上,摆了满地的烟袋、帽盒和油灯,令人眼花缭乱。大冯回顾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有古玩市场以来,最初是倒腾金银细软、官窑瓷器,然后是名人字画、红木家具,老房里零七八碎的生活用品,直到卖窗户门和柱础石礅时,老房子也就快拆完了。由于我们很长时间没有严格的文物保护法,许多文物外流了,让外国人买走了。过去说,“地下文物在陕西,地上文物在山西”,但经过文物贩子地毯式的搜索,我们流失的文物远比保护下来的文物多,这是值得认真反思的。“所以我想在山西呼吁一下:多把老祖宗的东西留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吧!有心人、有钱人多为山西留点东西吧!不要一到山西看到的都是舶来品,把我们土地里的含金量、文化浓度表现出来!”

 

作家当官是换个观察视角

 

    大冯的山西之行,吸引了从中央主流媒体到香港凤凰卫视的众多记者纷至沓来,所以大冯特意安排了一小时时间与记者们见面聊天。有记者注意到当天的晚宴上,“作家省长”张平专程从太原赶来欢迎大冯,便问了一个作家当官是否影响文学创作的问题。

 

    大冯笑言,其实作家任职中外有之,比如《红与黑》的作者司汤达当过法国驻意大利领事;《静静的顿河》的作者肖洛霍夫当过苏共中央委员;(中国民协秘书长向云驹补充说,吉尔吉斯作家艾伊马托夫还当过总统)。“记得1985年,王蒙要当文化部长,当时我和张贤亮、邓友梅到王蒙家串门,邓友梅开了一个玩笑,说从此中国文坛少了一个作家,中国政府多了一个官员。王蒙马上回答:我不至于像你那么笨!结果王蒙当了部长,反而从另外一个视角把生活认识得更通透,也使原本就睿智的王蒙更加睿智,写作更富思辨性。我想张平也是如此。他是一个非常有正义感、思想凌厉、勇于直面现实、有平民立场的作家。他换了一个位置,等于换了一个角度来观察生活,我认为不会影响他的文学创作。我比张平相对自由多了,事儿找到他身上他不能不干;我与他正相反,我的事儿大多是自找的。张平目前正处于一个磨合阶段,工作之余写些序言和评论,我想他不可能停止文学想象,一定会有新的文学人物在他的心里活着……”

 

我的脑子里塞了好几部小说

 

    推人及己,大冯又现身说法,披露了自己处理“当官”与创作关系的独特方法。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大冯就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现在又当了八年多政协常委。有人问他担任国务院参事后的感受,他说,政协是参政议政,国务院参事并不是“官”,但他感觉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他的有关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建议必须更务实、更具可操作性。

 

    尽管社会职务繁多,事务缠身,又在从事民间文化抢救工程,大冯的文学梦想却从未间断。“我脑子里一直在构思小说,起码每年完成一个短篇,”大冯说,“我脑子里塞了好几部小说,有时在长途旅行中,我会让司机关掉两小时的音乐,闭上眼睛,把我小说中的人物‘掏’出来——因为一个好作家写小说不是先想情节,只有笨作家才会这样做;而是先想人物,想人物的性格和心理,人物与人物一碰撞,情节自然就出来了。李逵遇见林黛玉和遇见贾宝玉情节肯定会不同。我想好人物,把他放到一个特定环境里,情节马上就出来了。我有时非常有灵感,人物简直活灵活现的!最有快感的是,细节产生后,自己都不知是怎么出来的。使自己吃惊的创作才是最非凡、最有快感的创作。有时想得正美时,司机一声‘到了’,只好把想好的人物放回脑子里。以后再掏出来时可能味道就变了。我的体会是:越没时间创作,创作欲望越强。”

 


文章来源: http://www./jwb/html/2009-04/10/content_296230.ht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