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失落的文明引起关注

 Triumph 2010-04-25

山西绵山神佛造像:一本画册透露出惊天秘密

2009-4-5  

  收录700多尊明代之前雕塑作品的《绵山[视频]神佛造像上品》画册,是由国务院参事、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主编,中华书局出版,于4月4日在绵山风景区首发。

  中华书局副总编辑顾青认为,这是一部典籍之作,“这部书里承载的这些东西,就是在我们绵山上千百年来存在下来文化的遗存,看到新书,我当时的感觉是震撼。”。

  被震撼的不仅仅是顾青,中国雕塑学会的专家对书中所收录的这批雕塑作品评价颇高,他们认为绵山这700余尊神佛造像,能够填补中国雕塑史的空白。

  绵山彩塑惊似山西名寺

  去年清明节,冯骥才首次来到绵山,绵山深厚的佛教文化积淀和遗存一下子就吸引了他,对此展开研究。研究中,他发现绵山的几尊造像与太原[视频]、晋中一些国宝级的名寺,如晋祠、双林寺等的造像极其相似,有的甚至可以认作为同一作者。

  李姑岩,也叫皇姑岩,殿内的九尊雕塑,全部是唐代遗物,李姑岩圣母殿内的圣母与“晋祠三绝”之一的圣母酷似。绵山另一座古代遗存保留完整的寺庙云峰寺[视频],原名抱腹寺,因建于抱腹岩而得名,始建于三国曹魏时期。云峰寺释迦殿内一尊侍女,无论眉眼、面相、发髻、形体、衣裙,甚至衣裙上腰带的系结之法和饰花,还有所着颜色都与晋祠中著名的宋代女像极其相像。

  相似的还有现藏绵山大罗宫的一尊韦驮像与晋中平遥[视频]双林寺的名塑“韦驮天”,冯骥才认为,这两尊造像,可视为出自同一位艺人之手。

  中国的雕塑与绘画不同,雕塑从未精英化,基本上属于民间文化范畴,没有任何文献记载与著录,难做详尽考证。

  山西省彩塑的历史遗存居全国之首,彩塑水平也处于顶级水平,名师高手会聚。冯骥才认为,绵山地处晋中,就近请来高手塑像,当属必然,就像当今的名家名作,也是随处可见。当然,也有一种可能,就是当某一种风格喜人,手法高妙,彼此便会学习或模仿,作品也会十分相近。

  包骨真身———活着的木乃伊

  佛教认为僧人修行到最高境界,有可能实现圆寂之后肉身不坏的身体,称为全身舍利。这些圆寂之后的僧尼,身体经过多年不仅不腐朽溃烂,而且栩栩如生,因此还被尊称为肉身菩萨。后人再将其肉身用泥做成塑像,予以膜拜,就称为包骨真身。

  冯骥才把包骨真身称为“活着的木乃伊”。因为埃及金字塔里埋葬的法老都是干尸,徒具形态,而正果寺的包骨真身,是修成正果的高僧,仍然带着佛教终极追求的精神,更具精神性。“我真是被震撼了!”冯骥才说。

  在佛教历史上的遗存中,最著名的“真身”,要算是禅宗六祖慧能。慧能的真身像至今保存在广东韶关的南华寺中,被视为佛教圣物。但他的真身不是“包塑”,而是涂上一遍遍的胶漆与香粉。绵山15尊高僧和道人的包骨真身像则是彩塑。

  “山西的彩塑非常好。”冯骥才指着画册上的包骨真身像说:“这些唐代有1200年的包骨真身,都是曾经在世的高僧和道人。看他的神采、个性,依然能感觉到形象里面的一种坚毅的精神。”

  “别蹭着雕塑”

  4月3日下午4时,冯骥才带着两名助手再一次来到抱腹岩下云峰寺明王殿。他认为,在绵山现存寺庙中,明王殿是保存最完整和完好、造像水准最高的一座佛殿,其所构造境界的博大与塑工的华美,不逊于三晋任何一座名寺。“在不到22平米的狭长空间里,表现的佛天无限开阔的世界,充满了张力。这么小的庙宇,表现这么大的空间,真是匪夷所思!”因此,他还将对这里做延伸性的研究。

  “448”、“373”,冯骥才的助手不断地报出测量数据,他一再嘱咐助手:“别蹭着雕塑”。冯骥才不时从西装口袋里掏出卷尺、手电、笔记本,从每座彩塑的高度,到门窗宽度逐一测量,不但记下尺寸,还在笔记本上画出结构图。测量的同时,他拿出相机,拍下佛殿内每一处细节。

  将近一个小时之后,冯骥才和助手走出明王殿,仔细查看大殿门两侧石壁上刻的文字。《重建十代明王殿记》的碑文上,刻着文水县、平遥县等地名和一排排人名。冯骥才说:“这是供养人的名字。‘明代嘉靖三年四月’,说明大殿的年代不会晚于明代。”门左侧石壁上的一段断断续续的文字引起了他的注意,“平遥县积善坊杨魁男”……“金粧匠人”,碑文已经残缺不全,但“积善坊”三个字反复出现。冯骥才立刻让助手找专业人士,把这部分碑文拓下来,仔细研究。

  将近5点半,冯骥才一行离开明王殿,前往下一个佛殿考察。

  失落的文明引起关注

  彩塑是宗教艺术里最重要的部分,是宗教场所里的核心。为什么这700余尊神佛造像,过去一直未被世人知晓?

  冯骥才称绵山的神佛造像是“失落的文明”幸存下来的历史遗产。绵山在唐代前后,是中原地区很重要的一个佛教圣地。明代中期曾遭遇一场大火,佛教渐渐走向衰落;到了上世纪日本侵华时放火焚烧,绵山瓦砾成堆,有些塑像在野外暴露。

  上世纪90年代,绵山开发旅游时,绵山风景区董事长阎吉英也不知道绵山还有大量宗教遗存。当他发现绵山废弃的古庙随处可见,残垣断壁之间居然压着许多珍贵的神佛造像,有的被砸毁,有的埋没在荒草乱石间,有的还带着昔日日本人纵火烧山时留下的乌黑的炭黑。

  于是邀请专家学者来到绵山,亲自率队翻山越岭,寻觅被历史遗弃之珍,着手对散落山间的造像做保护性安置。在唐代原址上复建大罗宫,数百尊神佛造像告别风吹日晒,迁入大罗宫。

  冯骥才说:“从去年清明节,我来到绵山。我没想到绵山还有这么深厚的佛教文化积淀和遗存,当进到大罗宫就不断地说‘这个可以进中国美术史’。 我应该做我学者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帮它整理材料。”于是,去年7月,他第二次来到绵山,对700尊左右,基本明以前的神佛造像进行全面梳理,做了将近一年的时间,研究成果汇集成《绵山神佛造像上品》。

  “山西是一个文化大省,比如彩塑来讲。山西有这么多好的东西,散布在各处,绵山,我们过去了解得很少,甚至都没有进入山西文物记录里面去,现在一旦发现出来,我们就要把它整理好,整理包括它的断代,对它的艺术的鉴定,对它的价值的认定,然后让它登堂入室,让世人了解它。”冯骥才说。(来源:山西青年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