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冯骥才:《西欧思想游记》(4)

 pxiang818 2018-02-04

本文经公众号“读读画画”授权转载,特此致谢!


《西欧思想游记》

(4)

作者:冯骥才

游记,是冯骥才先生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部分,至今他出版的游记不下10本。旅途中,冯骥才先生对历代伟大艺术家的遗迹、作品,感触尤深,每当写到他们,笔下的文字总是充沛着格外强大的情感张力。

冯骥才《西欧思想游记》(4) 来自国际汉学研究与数据库建设 10:07

作者:冯骥才

朗诵:李  静


3月23日·巴黎

吉美博物馆的西域神女

吉美博物馆对我有一种特殊吸引力,那是因为在中国尚没有自我文化保护的年代,这个博物馆就开始动手大规模收藏中国的古文物了。最令我关注的是,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西方探险家在新疆丝路遗址与甘肃敦煌莫高窟一带的考古发掘之所获,尤其是伯希和由敦煌搬到法国的佛教艺术品,大部分放在这里,我想看明白究竟都有什么。

我知道一九〇〇年八月——这位年轻、博学又干练的法国汉学家钻进敦煌藏经洞,将堆满这神秘洞窟的唐宋遗书彻底翻阅一遍,从中挑选出经卷遗书六千余卷和唐宋绘画二百多轴,拿回到法国后分别放在法国国家图书馆和吉美博物馆里。

为了抢救这批无比珍贵的历史文献,我国那一代的学者跑到法国用极其艰苦的手抄方式,将这些遗书“备份”回来,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抢救”。然而那一批学者全是文字学者,对伯希和与斯坦因从丝路到敦煌搞到手的艺术品所知寥寥。

等到一九四一年后通晓艺术的张大千、常书鸿等人参与了敦煌的抢救,重点放在国内,主要是敦煌石窟里边,对于已经搬到海外的中古遗存,从未有人做过全面又科学的了解、统计与研究。法国和英国的学者们倒是出版了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

前两次来巴黎时,不巧都赶上吉美博物馆内部维修。这次得知博物馆正常开门,我便迎门进去。使我震惊的是吉美博物馆关于中国古物的收藏不亚于卢浮宫和大英博物馆。单说石造像,从北魏、北齐到宋元,非但代不空缺,而且中国所有名山名窟的造像都应有尽有,如天龙山、巩县、云冈、龙门、麦积山、大足等。

(在吉美博物馆的中国唐代天王像前)

一尊近两米高青石雕造的盛唐的《天王立像》在国内绝见不到。而伯希和从丝路与敦煌搬来的绢画与雕塑更是超一流的杰作。特别是那些由新疆龟茲石窟揭取的壁画,以及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丝路发掘的雕塑,应是我们古代雕塑收藏与研究的空白。

从雕塑史上说,佛教造像是首要的题材与内容。由印度经丝路进入我国中土的佛教造像,经历了外来文化一步步中国化的过程,鲜明地体观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同化力。印度佛教本无偶像,佛教造像源自亚历山大东征时滞留在印度的撞长雕塑的希腊人。最早的佛像具有鲜明的希腊特征,随后是希腊艺术的印度化。一种外来文化如能在本地立足和生根,一定要被本地的文化同化。

在佛教东渐的过程中也是这样,它由新疆通过丝路进入中原,不断被当地文化融化,文化只有被融化才能被吸收。这过程出现三种样式:先是被新疆本土文化融化形成的西域模式,进而是在进入阳关后被西北各少数民族本土文化与来自中原的文化“夹击”下形成的敦煌样式,再者便是进入中原后被彻底汉化的中原样式。龟茲石窟是西域样式的代表,莫高庭是敦煌样式的代表,龙门石窟是中原文化的代表。我们对敦煌样式和中原样式的造像雕塑研究较为充分,但对西域模式基本没有研究,因为大批经典性实物都被搬到海外。

(西域神女)

比如吉美博物馆所藏一尊神女的头像,造型之美不亚于维纳斯。宁静清雅的面孔中带着新疆一些民族特有的气质与神韵;佛天的纯净使其超凡绝俗,美到极致。但这些雕塑在我国不仅从无人研究,国人也从未见过。我为她惊叹!称她为——西域神女。这批伯希和搬到吉美博物馆的西域雕塑,与另一批斯坦因搬到大英博物馆的西域雕塑,是我们敦煌学界研究视野之外的空白。

一百年来,为什么没有一位学者跑到西方进行研究?缺少的是经费还是学术眼光抑或文化情杯?当年刘半农、姜亮夫千里迢迢跑到西方博物馆以面包充饥来抄写流失的敦煌遗书,但今天我们的学界连一册藏于海外的西域雕塑的目录都没有。

我们的学术精神与文化精神难道不是在退化吗?

站在吉美博物馆里,隔着玻璃面对着这些搬不回去的中华瑰宝,我真是惭愧万分。我们真是愧对历史,有负我们的文化。

(完)

选自《西欧思想游记》

坚持——是一种美德

做美好的事

然后

坚持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