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碗米养个恩人,一斗米养个仇人

 昵称903511 2014-08-05

一碗米养个恩人,一斗米养个仇人


“一碗米养个恩人,一斗米养个仇人”,。一个人饥寒交迫的时候,你给他一碗米,就是解决了他的大问题,他会感恩不尽。但是,你如果继续给他米,他就会觉得理所当然了。一碗米不够,二碗米不够,三碗四碗还是不够,再一联想到你堆满了仓的米,他会觉得你给得太少,凭什么你有满仓的米,他却只有几碗米,而且就这几碗米,还要对你千恩万谢?有了想法,麻烦就来了。

在给与帮助和接受帮助的人的关系中,有很多东西就是十分微妙的。一般说来,接受帮助的人会对给与帮助的人有感激之情,事实也的确如此;但是,被很多人忽略的是,伴随着感激的,应该还有一种相反的情感,那就是仇恨。

  给与他人帮助,给与者会心情愉悦,并附带着道德上和地位上的优越感。没有人会自愿地和愉快地处于被他人帮助的地位,因为被帮助意味着自己的无能、弱小和卑微。人的内心里,有一种天然的追求平等、甚至追求优越的力量,在被帮助的时候,这种力量就被隐藏在内心深处,并变成一种对助人者的敌意。  

俗话说:一碗米养恩人,一袋米养仇人。真是至理名言,我们的前辈,真的把人心看得很深很透了。在一碗米的施与中,由于人际基本规则的影响,接受者自然会产生感恩的心理,由一碗米所导致的施与者和接受者的地位的反差不太大,所以伴随产生的仇恨也不会太大,这种仇恨很容易被接受者的道德感和良心压制,所以二者之间显得没有产生仇恨。但是,当施与的“剂量”达到了象征性的一袋米的程度时,恩也重了,恨也重了,重到了不可以被道德良心压制的程度,所以就变成仇人......

一碗米养个恩人,一斗米养个仇人

“一碗米养个恩人,一石米养个仇人”,自从那天听朋友说了以后,这句话一直在我脑子里转,多年想不透的一个问题找到了根源,有豁然开朗之感。打小接受的传统教育是做人要讲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也明白“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道理,所以自己倾心相助的朋友离我而去时,我苦闷并百思不得其解:虽然自己不图回报,可事情不应如此,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道理?

“一碗米养个恩人,一斗米养个仇人”。理解了这句话让我茅塞顿开:一个人饥寒交迫的时候,你给他一碗米,就是解决了他的大问题,他会感恩不尽。但是,你如果继续给他米,他就会觉得理所当然了。一碗米不够,二碗米不够,三碗四碗还是觉得你只给了沧海一粟,不知是在哪本书上,我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欲望像海水,喝得越多,越是口渴。欲望,其实就是你灵魂中的痒。痛,可以忍住,而痒却是越挠越想挠的。

想到《世说新语》贤媛篇里有这样一则故事:三国时,吴国有个叫赵姬的女人,闺女出嫁前,她说“到了婆家,你可千万不要做好事哟。”闺女不解问母亲:“您不让我做好事,那我可以做坏事吗?”母亲立刻正色道:“好事都不能做,更何况是坏事!”

赵姬说的这番话很复杂,既有哲学问题,又有道德问题,还牵扯到心理学问题。余嘉锡在其《世说新语笺疏》中为赵姬的话语心生感慨,他说:“盖古之教女者之意,特不愿其遇事表暴,斤斤于为善之名,以招人之嫉妒,而非禁之使不为善也。”好事不是不可以做,怕的是他人习惯了这样做,甚而认为天生就该这样做。最可怕的是,说话管用的人把做好事者当典型,号召大家来学习,搞得做好事的下也下不来,坏也坏不了,苦不堪言。这就是我们教育中的盲点。

生活里常有这样的事,第一次为一个人提供帮助时,他会对你心存感激,第二次他的感恩心理就会淡化,到了N次以后,他简直就理直气壮地认为这都是应该为他做的,甚至当没有了这种帮助时,他会对施助者心存怨恨。这也就是毛主席他老人家说的,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做好事。

明白了这些,我心释然。感谢我的朋友,你可能自己都不知道你这句话解开了一把心锁。

一碗米养个恩人?一斗米养个仇人?

美国是个讲究平等自由的国家,对任何人公然的歧视都有可能引来法律的麻烦。

但是在美国的军队里,军官有军官的俱乐部,士兵有士兵的俱乐部,泾渭分明,不同军衔的人,进各自不同的门,从来不会混淆,理所当然。

一个军官,如果让士兵看到你喝得烂醉,东倒西歪,还被几个女子嘻嘻哈哈的推来推去,第二天,他还怎么能在士兵面前厉声训斥而不被觉得滑稽可笑呢?

因为只有距离才能产生威严!

再伟大的人其实都是凡人,都会有平庸琐碎的一面,要让人对你保持敬畏,最稳妥的办法就是只让别人看到应该看到的。

所以老板绝不会和下属真正打成一片,上级也不会和下级整天称兄道弟。规矩一旦坏了,局面就难以收拾。

古语说,一碗米养个恩人,一斗米养个仇人,也是这个道理。一个人饥寒交迫的时候,你给他一碗米,就是解决了他的大问题,他也会感恩不尽。但是,你如果继续给他米,他就会觉得理所当然了。

一碗米不够,二碗米不够,三碗四碗还是觉得你只给了沧海一粟,人的欲望是无穷的。

一个下属,如果你偶尔给他一个赞许,这就是对他的莫大鼓励。但是如果你每天和他混在一起,打成一片,成了酒肉朋友,烂兄烂弟,他心里就把你看白了。

就像女秘书,当初打错一个字,心里面就惴惴不安,生怕老板不高兴。后来上了床,老板不得看她的脸色了,生怕一不小心,触动了她哪根神经,顿时就唾沫四溅,或者眼泪横飞,上下尊卑也就乱了套,老板不再是老板。所以凡是和老板有了关系,秘书也就干不长了,要么转正登堂入室,要么给一笔钱打发了事。

既已成为心病,不去也不行了。太过亲近,也就有了人情,你欠我的,我欠你的,纠缠不清。

于是你的就成了我的,我的也成了你的,淡漠了“你”与“我”之间的概念,这样不仅敬畏消失,还可能因为没有对等的付出而产生心中的不满。

女秘书一旦上了老板的床,她就有所付出了,理所当然就要求老板同等付出,而且要白天和夜晚一样付出,如果再因为打错了字而训斥,岂不是十恶不赦!

下属一旦成了老板的哥们儿,情况也是一样!

吃了人家嘴软,拿了人家手短,威严就是不欠任何人的情,从而实现自己的独立人格!

上级和下级之间,偶尔的亲近可以让人感动,太多的亲近则失去了应有的尊严,不分彼此的哥们弟兄,更是让你的姿态再交往也不可能高起来。

仰视一旦变成平视,接着就是俯视了。而俯视是极可能导致渺视和鄙视的。

一碗米养了个恩人、一斗米养了个仇人

抱怨!是人的心理状态失衡的一种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在职场当中是最常见的。抱怨自己为什么工资这么低?抱怨自己付出那么大,为什么回报这么少?抱怨为什么当初条件都差不多、甚至还不如自己,而人家当了老板,我却始终为人家打工?抱怨、抱怨、无休止的抱怨!好象整个世界都对自己不公。

有的时候人就是这样,在他饥寒交迫的时候,你如果给了他一碗米,就是解决了他生死的大问题。在当时他可能就会对你感恩不尽。你如果继续的给他米、给他施舍,他就会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了。一碗米不够、两碗米、三碗米、四碗米还是不够,他再一联想到你堆满了仓的米,他会觉得你给的太少了,凭什么你有满仓的米,我却只有几碗米,而这几碗米还要对你感恩戴德、千恩万谢的。有了这样的想法,人的心理就产生了畸形。这种现象在民营企业里是很普遍的。当初打江山时都可以,一但事业有了一定的规模,这种问题就会在一些老员工身上反应出来,有的开始鞠躬自傲、排斥他人,在企业当中制造了一种很不和谐的氛围;有的人由于心理不平衡甚至甩袖离去另起炉灶,从此在本行业中与你为敌。留下的还是不断的抱怨…………..

抱怨!只能使自己更加的不快乐。除此之外,不会对自己的处境有更好的改变,也绝对不会有人会根据你的抱怨来满足你的需求。我认为找准自己的位置,平衡自己的心态,尝试着用一种感恩的心理去面对你周围的一切人和事,往下看一看、往下比一比还有多少人不如你的现在?

感恩、过去所有曾经帮助和支持过你的人;感恩、在最艰难的时刻送给你第一碗米及继续送给你米的人,甚至要感恩曾经伤害过你的人,因为,是他们让你认识到了什么才是伤害,经验会使你避免更大的伤害。只有这样才会找到属于你自己的那份快乐。

来自网络整理


华博锋尚-老男孩生活圈 ID: cooboys |提供互联网创业、科技创业的咨询,互联网、科技、创业、企管的原创文章。


创意首发 ID: chuangyishoufa |全球最新创意首发,创意点亮科技!
创意产品行业第一微刊,百万创意爱好者共同推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