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家养生心要--形神相守 形神合一--谈传统养生

 章意率 2014-08-05

道家养生心要——形神相守

   道家有诗云:道法三千六百门,人人各执一苗根;可怜些子玄关窍,不在三千六百门。道法核心,究竟何在?前贤有“丹经万卷,不如在宥一篇”之说。道法要枢就在庄子《在宥》中广成子向黄帝开示的要道——形神相守。
   兹录此节如下:
   “……广成子南首而卧,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而问曰:“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广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问乎!来!吾语女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行将至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女内,闭女外,多知为败。我为女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女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女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黄帝再拜稽首,曰:“广成子之谓天矣!”
   下面还引用二位近代道家之大师级人物对此的评述。
   中国前道教协会会长陈撄宁夫子评论:
   这段文章,把长生不死的道理,和盘托出,玄妙无伦。凡后世丹经所言,炼己筑基,周天火候之说,无不在此。黄帝为道家之祖,而广成子又是黄帝之师,其言如此显露,如此切实。奈何后世学道者,不于此寻一个出路,反去东摸西撞,七扯八拉,真所谓盲人骑瞎马,愈来愈错,越弄越糟。(摘自《口诀钩玄录(初集)、第四章口诀之来源》)
   清末民初修道大家海印山人徐颂尧评注:
   此篇妙文,语虽短,而药物、火候、真土、采取、温养之功,长生久视之理,罔不兼赅。明·陆西星著《南华副墨》谓:“看千卷丹书,不如读《在宥》一段”,洵属知音。此道家养生之要素,长生久视之玄枢也。(摘自《天乐集》)
   如何“形神相守”?形神相守的次第如何?分述如下。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神?
   从现象界的生活来看(在此的论述当然不是佛陀的心物一元的究竟见地,只是就一般人现实生活的经验来加以说明),人同时生活在二个世界——客观的世界与主观的世界(或称为心理世界)。人认识这二个世界的能力也是不同的。
   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我们称之为思想,包括思考、分别、判断、理解、分析、研究等等;认识心理世界的能力我们称之为体验,包括感受、觉知、觉察、体会、观照等等。简而言之可分为:一种是脑的能力,一种是心的能力。只是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们常常颟预、笼统,将这二种不同的认识能力皆称之为心。
   如果从修养功夫的角度给一个简单的分辨,我们把思虑比作脑的能力,把体验比作心的能力,可以这样体会:思虑是体验的消失,体验是思虑的停止。
   思虑源于过去的经验、记忆,所以,非常局限。“神”则无形无象,正因此,其用则“其大无处,其小无内”,“放之弥纶六合,收之退藏于密”。
   道家养生所谓的“神”,正是这种无形无象能力的实践运用。
   不过很遗憾的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及价值取向所产生的一切活动,使得人的脑能力越来越强,也就是思辨、分别的能力越来越强,时时刻刻思绪纷纭、奔如江河,心的感受、体验能力越来越被掩盖、压抑。我们妄以适用于外在世界的脑的能力去试图解决属于心的能力范畴的心理、心灵问题,于是,内心烦恼丛生、迷惑叠起、冲突不断,几近疯狂、崩溃。这何尝不正是现代人心灵问题的真实写照?
   要想实践形神相守的养生法要,须开发出被掩盖、压抑的心的能力,也就是我们本具的体验、感受的能力。也即佛家所谓的“息脑运心”,“舍识用根”之旨。
   关于脑力与心力的不同,从来儒、释、道等家都有强调。对于脑力,道家称之为凡心;佛家称之为识心;儒家称之为后天。对于心力,道家称之为道心;佛家称之为真心;儒家称之为先天。
   如何开发出本具但被掩盖、压抑的心的能力呢?下面提供一个人人皆可实践的方法,以帮助我们初步体会到“神”的妙用。
   安静地坐着或躺着。万缘放下,集中注意力体会心脏的跳动。刚开始,由于思绪散乱,很多人根本就体会不支到心脏的跳动,甚至怀疑怎么可能体会得到心脏的跳动呢?但只要给自己一点时间,慢慢地你就会明显地感受到自己心脏的跳动感了。这时,注意力也越来越能集中地体会心脏的跳动而越来越少地思绪漫游了。再进而,你会感到,你的注意力不再游离到其他的思绪上,而只是专注于体会心脏的跳动了。这时,你同时会发现,心境一片空白,没有思绪但同时又是清清明明地能感受到心脏的跳动。这种状态,就是心的感受力在发生作用,而脑力暂时被抵制。要保持这种能力的持续,一直稳定到随时可以让思绪停止而呈现出明显的感受体验的状态。
   体会心脏的跳动,这不需要知识、经验、思考或判断,只是体会、感受而已。因此,这种练习,最能够恢复我们久违的“心”的力量。
   如果把我们本具的心力比作太阳之光,那日益炽盛的思虑就好比越来越浓密的乌云一样。
   用这中通过体会心脏跳动而获得的“心力”,继而,不要再体会心脏的跳动,而是去体会全身的感觉,好像身体是一个大的心脏一样。用体会心脏的跳动的感受力去体会身体整体。
   这就是形神相守的初步。
   至于说形神相守的效用如何,那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事了。但是可以传达一点共同的体验以供参考。在修持形神相守的时候,身心的觉受会是全身温煦,心境空明,身体日益康健,有旧疾的会逐渐自愈,并能清晰地体察到气血阻滞的部位和状态。
   而且,这种修养可随时随地进行,一念间即可“将神守形”,真正达到“行住坐卧,不离这个”的生活化修行、养生,可谓是无为法中的极简易者。
   如果参照《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一篇,也可印证上古真人们修行的同轨同辙之传承。只是世风日下,众生背觉合尘,离道日远,加之师心自用,生出各般技巧,徒劳形体,玩弄意识,真正简易通达的养生道法被流散无穷的技巧所淹没。
   形神相守的最高境界并非是一般养生境界所能范围的。当然,那也是一般人不愿问津的事,故姑存之以待有缘了。
   形神相守,既是养生的核心,也是养生的基础。形神相守的反面,就是形神分离,也就是我们凡夫日常生活的状态:思绪纷飞,无有止息。所以,谈及养生乃至修道,形神相守是根本,是核心,是基础。
   养生或修道,其原理、依据是人天相应。(其实,人类的正常生活也须合乎天地之理)。《黄帝内经》云:善言天者,必验于人。《易经》云: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阴符经》云: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人若不依天地之理而行事,必受其惩戒!
   形神相守的原则,乃全然合乎天地之理,是人天相应之具体行持。天地合德,万物方能生生不息。具体表现在: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之气在中央土位斡旋,变化生发出周流之一气。此一气周流,乃形成四时、八节、二十四节气,继而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生德。此一气还“聚而成形”形成东西南北中地域之差异等等。
   天地于人则类于身心。天地合德,在人则是形神相守。天地合德具体表现在水、火、土三家相见(这更是道家修道的秘中之秘。经云:水土合德,世界乃成——水土依火而合德,世界乃成)。在人身的具体表现则是心、肾、脾的功能配合(实质,就是精气神的相互转化)。此点,在拙作《易医道概论》有细节的讲述。
   形神相守,只是道家养生修道的大的原则。其内涵或次第还包括:形神相守;神气相抱;独立守神,也就是后世道家所谓: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之旨。
   《老子》一书,作为身心修持的最高境界无非“一”而己矣!“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气”。“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老子的衣钵传人庄子发挥其精神,大谈“一”之要旨。“卫生之经,能抱一乎?”“(广成子)吾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形未尝衰。”
   抱一者,形神相守也!《黄帝内经》云: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不守舍(形体),则形体自然衰亡得很快。一如现代人,神昏、神疲、神乱、神散、神浊。所以,即便物质生活条件日益丰裕,但身体健康却每况愈下,皆不知形神相守也!究其原因,外在的诱惑越来越多,由于没有智慧的鉴别、决择,内心的欲望便随之蜂起,追逐不止,精神流散无穷。
   天地合德,万物乃能生生不息。人却形神分离,身心则精竭气散。人不能合于天地之道,必然逆之而亡。
   形神相守,则气生,舍形而守气。守气则气充而神明,舍气而守神。至守而不守,不守而守,则“一”焉!
   得“一”,则后天返先天也!何谓先天?“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得“一”,此身心才为有根、有源。有心人,可参究十月怀胎,深度睡眠,得“一”这三种状态及其功能。不能难领会道家长生久视之玄机。
   肾藏精。一藏后天五脏之精,一藏先生之精。试问:先天之精何谓?先天之精何来?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生命之体从十月怀胎中带来了什么?
    人在疲惫之时,睡上一个好觉,则神清气爽,气力充盈。试问,在睡眠中身心发生了什么,使得机体精神焕然一新?
   会之“一”的境界,或许得窥道家先天之秘诀!

形神合一--谈传统养生
 
  形,即形体,古人谓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是人类遗传的要质,属自然范畴的物质实体。
    神,即精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指人体生命活动外在表现的总称,如炯炯有神;狭义的“神”,指意识思维,如神志清楚。
    古人关于形与神的关系,是持“形神合一”理念。张介宾在其《类经》中指出:“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主。”言简而意赅,既阐明了形的第一性和神的第二性,又阐明了它们之间的“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的相互依赖及其作用与反作用的辩证关系,何等精辟!
    “神”的概念,在中医学中被广泛应用。在诊断疾病时,强调神的盛衰与有无,“四诊”中的望与切,就是以之断其神的体现程度。一般地说,面色红润而有光泽,两眼炯炯而有光亮,毛发润泽、皮肤光洁、四肢有力、神志清楚、反应敏捷、声音洪亮、脉搏柔和有力等等,都是有“神”的表现;反之,诸如神疲乏力、举目无光、精神疲惫、行为呆钝等等,则是无“神”的表现。
    既然要形与神俱存,所以讲究养生保健,就应“修形”与“保神”并进。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却抛开了这个颠扑不破的古训,像古医书《养生类纂》所批评的那样:“只知养形,不知养神;不知爱神,只知爱身。”视火热的社会生活于不见,不思修养,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躺进个人主义的小天地,一意“修形”。这种“形”能修得好吗?即使修好了,养得像座黑铁塔,活到地老天荒又有什么意义呢?
    美国科研人员曾对2700多人进行为期14年的健康调查,结果发现,缺乏道德修养的人死亡率特高,高出有道德修养者25倍之多。为什么道德修养低的人会损害自身健康呢?研究者认为,缺乏道德修养的人,被名利枷锁“锁住”了,他们一方面斤斤计较,既要算计别人,又要防备别人对自己的报复与暗算,终日处于心理紧张状态;另一方面,人际关系紧张,可因小事而激发矛盾与冲突,整天处于心理困扰状态。这种不良情绪,足以使体内各系统功能失调,免疫功能下降,为各种疾病的入侵敞开了大门。
    与之相反,研究者发现,那些道德高尚的人,豁达宽厚、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对人具有仁爱之心,不仅可以驱逐烦恼,使人心情愉快,而且还可以免除一切敌意,使人身心松弛,心宽而体胖。这种高尚的心理素质和宽松的人际关系,能使人体免疫系统兴奋,促进机体分泌一些有益于健康的酶、激素和某些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使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调整达到最佳状态,有效地抵抗各种不良刺激和致病因素的侵袭,从而预防疾病、增进健康。
    研究有力地说明着这样一条道理:讲求养生保健,只有“修形”与“保神”并进,臻至“形神合一”的境界,才能收到预期的实效;否则,两者缺一,不管缺的是哪一者,都将是蹩脚的养生,绝对收不到实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