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氏太极传播者——孙建国

 eat飞 2014-08-06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河北永年广府古城这片古老而神奇的燕赵故土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崇文尚武之风的豪杰,故有“喝了永年水,都会伸伸腿”之说,这句话语不仅是对太极拳圣地永年古城的写照,也是对永年尚武之风的美好概括自在这片土地上,不仅涌现出了一代代在中华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人物,而且养育出了杨露禅、武禹襄、李亦畲、郝为真等一大批武之圣贤。

    这是永年人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子孙后代的骄傲,特别值得庆幸的是,孙建国的家与武氏太极拳开山祖师武禹襄一脉相承的第四代嫡系传人李锦藩先生系同街邻里自和李亦畲故居北门正对,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这对孙建国步入太极殿堂提供了德天独厚的便利条件。从此,孙建国走上了属于他自己的武林之路……

怀念恩师李锦藩

    2011年8月2日,是我的恩师、武氏太极拳第四代嫡系传人李锦藩先师谢世二十周年纪念日。在那特别的曰子里,我回顾二十年的风风雨雨,酸甜苦辣的经历,一切困难都是暂时的,道路就在脚下,光明就在眼前,希望成功就在彼岸。回首往昔,我感慨万分:成功之路的结果应该归功于恩师李锦藩先生教导,和支持帮助太极事业发展的同仁们。为此,我孙建国感谢你们了!

    古人曰:“饮水不忘挖井人,乘凉不忘栽树人”。

    令我记忆犹新的是恩师在病逝前一周时间,我走在床边问到:“大爷!您教了我们这么多武李家太极拳套路和真谛,是否应该整理成书?免得以后有部分失传!”恩师叹口气慢慢说:“唉!建国!我是不行了,什么都已经晩了,以后就看,你了。起码你还是高中毕业,有点文化,有些东西就靠你了!家传太极拳我都教给你们了,今后怎么发展就看你了!”当时,我含着眼泪对恩师说道:“师父您放心!将来我一定把武李家传太极拳内容全部整理出来公布于世,发扬广大,不辜负恩师享望。”

    二十余年已过,但恩师所传的武氐家专太极套路却始终留存在我的脑海里,这些套路包括:一路中捋架、二路炮捶、三路小架、龙凤太极刀、龙凤太极剑、刀剑对练、四刀、反四刀、一路杆、二路杆、一路二路杆对练、太极通杆、滨杆、甩杆、四杆对练、活步、三步半推手等十几种太残套路。其中,有些套路在外界很少见了。为免于恩师所传系列套路失传,从1995年5月开始,已有多家武术杂志《武魂》、《武当》、《少林与太极》、《中华武术》、《太极》等相继刊登关于武氏家传太极的报道,并有封面报道,而这些报道也受到广大太极爱好者高度赞扬。

    记得我刚刚开始正式学习太极拳的那段时间,有一天下午,我又到先师家去求教,并让他给纠正架子。恩师又重新手摸着我的身体各个部位又一一地校正每一动作细节要领,如腿部、裆部、腰部、胯部、脊椎、颈椎、肩部、肘部、手部等等。恩师从下到上捏了个遍,每一节扶着、每一节摸着,告诉我如何做动式,如何做定式。恩师纠正我的错误后,觉得还有些地方做得不到位。只见恩师站起身来伸出一个手指头说:“你可以用力撇我的手指向我进攻。”

    我刚用尽全身力气,只听“啪”的一声!我被甩到三米开外,腰背撞在房门上。而后,恩师把我拉起来,他用一条腿抬起一条腿独立式,让我向他进攻,可我不管用啥方法进攻,最后都被摔出几米远。休息时,恩师一步一步地讲解:欲彼前跌我意由下而上翻,欲彼后跌我意由上而翻下。此外,还有内外三合动作要领,以及在人体各部位内劲顺随贯穿的表现。为使我以后记得更清楚,恩师又教诲我说:“要想打人,先学会怎样挨打,打人时首先自己身法各部要得机得势,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要想做好这些东西,还要从拳架中开始,每一动都要悉心体悟,默释揣摩。”

    武氐太极拳历代祖师,自武禹襄、李亦畲、李逊之、李锦藩皆是家传文武兼备。在清朝时期:武氏和李氏都是当地世族富豪大家庭,习文又练武,而武艺仅为看家护院,修心养性,陶冶情操。所以,先祖研创的拳架小巧紧凑、精神内含重内不重外、实用而无花架子,而且有些套路功法从不让外界人知。恩师曾讲在封建社会时,他的祖父李逊之教他上午西屋学文化,下午在东屋房里练太极拳时闩住门不让任何人知道,连自家的女人也不让多问男人的事。

    1986年全国武术协会开始挖掘整理中国传统武术的工作,河北省武协王小民曾采访先师,得知有宝贵资料,为避兔煎辈宝贵文化遗产失传,请求恩师整理一麵,:资料寄到河北省武协会。当年,恩师曾荣获省《武术挖掘整理先进工作者》,获得奖牌和纪念杯及证书。

    恩师数十年如一日刻苦练功默识揣摩,他常讲:“艺靠师传,功靠自练,品德是修来的?名誉是养来的,功夫是练出来的,智慧是悟来的;打人容易放人难,放人容易制人难,制人而不伤人,令入佩服就更难了。”恩师继承祖上衣钵,在练功之余集累心得体会。在晩年,恩师耗尽毕生精力著写四本秘谱:

第一本是《诲艺精言》上册,内附拳械秘本。讲述的是李石泉祖父授拳经过和练功秘诀。这些内容都是用永年方言土语来描述的,未学本门拳难以理解;第二本是《诲艺精言》下册,叙述了其祖父李逊之授拳时的经过和严格家教的情形;第三本是《掘遗缀初》,内容是武李家先辈遗留下的拳谱拳论,以及“五字诀”初稿和“太极拳概要图,虚实开合图”;第四本《旧谱再缮》是将李家先贤遗留的古谱结合自己练功体会的概述,能使本门习练者更加容易掌握武李氏太极拳要领。这些宝贵资料是先师终生心血汗水的结晶。

我与武氏太极拳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河北永年广府古城,这片古老而神奇的燕赵故土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崇文尚武之风的豪杰,民间更有“和了永年水,都会伸伸腿”的风趣之说,这句话语不仅是对太极拳圣地永年古城的写照,也是对永年尚武之风的美好概括。在这片土地上,不仅涌现出了一代代在中华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人物,而且养育出了杨露禅、武禹襄、李亦書、郝为真等一大批中华武之圣贤。

    这些武林宗师都是永年人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子孙后代的骄傲。特别值得庆幸的是,我家与武氏太极拳并山祖师武禹襄一脉相承的第四代嫡系传人李锦藩先生系同街邻里,和李亦畲故居北门正对。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这对我步入太极殿堂提供了德天独厚的便利条件,而我与恩师恰恰又在同一生产小队。

    记得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父亲是广府西街二小队会计兼记工员,父亲与先师都是本队知识分子,关系甚好。当时我们师兄弟都称李锦藩先师为“大爷”。以前,李大爷被划分为“右派”,还戴着一顶地主的帽子,许多人都不愿与他接近,生产队里一些脏活、重活、没人干的活都推到大爷头上让他去干,如清扫街道、大搞积肥、拉两轮车掏大粪等等,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我和恩师锦藩大爷在一起大搞积肥运动,锦藩大爷受尽了折磨,吃尽了苦头。就这样在田间地头休息时,锦藩大爷还偷练几下太极拳。可到了年终春节分口粮(又叫分红)时,有人就提出要扣“地主”李锦藩多少工分。当时上班累死累活干一天一个工七毛钱,但我父亲却暗暗的坚持原则,按大爷实际出工多少记工分、实际情况分红不扣工分。大爷感动得不知说啥好!人在困难时期帮助办一件好事,人会感谢一辈子的。这些事情虽过去很久了,我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一天傍晚,有人叫我去南街粮站附近学拳(我在西街住),说那里有人教拳,学拳的人挺多。到了那儿,看到粮站院子里围了许多人,有的练拳,有的练推手,有的练轩,有的练刀,有的练剑,还有的在压腿……刀光剑影,熙熙攘攘,很热闹。突然,从大街外面传来哀曲,有人跑过来说:毛主席逝世了。因此,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是1976年9月9日。以后,父亲见我每天晩上丢下饭碗就往南街跑,就对我说:“你瞎跑个啥,咱生产队里锦藩太爷就会拳,而且是家传。改天我领你到你锦藩大爷家里给他说说。”过了几天,父亲把我领着到了锦藩大爷家,当时我是一个小孩子,到了锦藩大爷家,不敢随便走动。

    锦藩大爷家里的文房四宝摆放得井井有条,看得出他老人家艰苦的生活很有次序,对一切用具非常爱惜,即使对一张写错的废纸条他也反复揣磨是否应不应丟掉。大爷问我:“建国,你为什么要学拳?学拳干什么?”我胆小,一时没有回答上来。大爷对我说:“你回去想想再来吧!”第二天,我到恩师家说:“我喜欢太极拳,想继承老祖先的东西。在学校学习成绩不太好,想在拳术上搞点成绩,弥补一下。”

    恩师说:“文化学不好,太极拳更难学了,太极拳包舍着深奥、丰富的哲理。武氏太极拳是丈人拳、文明拳、文雅拳、也是之化拳,因为从武氏家族到李氏家族都是文武双修的,武禹襄就是教书秀才,李亦畲又是举人……要想练好太极拳,首先要学好文化知识才行。”我说:“以后一定听大爷的话,好好学习,您先教我几个动作招势吧!”恩师说:“教几个招势?教你一个动作你能练好就不简单了。”说罢就教我第一个动作“懒扎衣”,让我回去练,两天后我说练好了来让他看看。

    几天后,我又去找老师,老师看了我的“懒扎衣”后说:“不行,再练两天吧!”又2两天,我又去找老师,练了让老师看,说:“还不行,再回去练两天。”就这样,一个动作练了很多天。老师对每一个动作要求都很严格,他说:“练拳和学写正楷书法是一个道理,每一点,每一横都要严格认真,只有写好每一点,每一横,每一竖,而后加起来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字,每一划写不好,那个字也就写不好,拳术每一个动作练不好整个套路也就练不好。”

    就这样,我的一个套路要学练几个月,这里包括几个阶段:一学架子、二练架子、三改架子、四正架子、五走架子。过了一两年后,我想学练器械,老师说:“李家—拳械一理,拳架练好了,基本功上身了,器械就容易学了。李家器械套路都有拳诀,在练功前应先背诵拳诀。按歌诀去练就会主次分明,少走一些弯路。”

    二十多年来,恩师将先辈祖传的系列套路传给了门内弟子,其套路包括:一路中履架、二路炮捶、三路小架、四路太极刀,五路太极剑、六路刀剑对练、七路四刀对练、八路反四刀、九路太极一路杆、十路太极二路杆、十一路二路杆对练、十二路四杆对练、十三路通杆、十四路槟杆、十五路甩杆、十六路活步推手、十七路贫柱推手、十八路不做桩推手等套路。

传播武氏太极的行者

    1991年8月,恩师谢世后,为不致本门功法失传,在原某著名武术刊物记者高飞先生的帮助下,我开始继续老师未完成的工作,整理武氏太极拳功法套路。自1996年开始至1998年,连续两年多在写关刊物刊登了武氏太极拳的系列功法,受到了广大太极拳同道的好评。同时,先后在《武魂》杂志1999年1、2、9期,2002年12期;《精武》杂志1998年3期;《中华武术》2001年4、5、6期等刊物也发表了部分武氏太极套路。此外,《武当拳法探微》、《太极拳论文集》、《太极》等武术类杂志,也收录了关于武氏太极拳研究方面的文章,这些工作也是对恩师锦藩先生在天之灵的告慰。1991年,我有幸被聘任为首届“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开幕式千人太极拳优秀教练。1993年我又被广府镇政府聘为“武氏太极拳研究会”副会长,并评定为“广府太极十二新秀”之一。1994年我在邯郸政府开发区负责治安保卫处工作。为了更好的传播武氏太极拳,我又辞掉工作,在广府开办武氏太极拳学校:当时学员达几百名。

    1996年我又到南下深圳传播武氏太极拳,而从1997年开始,我又到湖北武当山三丰武馆任教,传授武氏太极拳给全国各地的学员。1998年,我被“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组委会”评为中国“太极名家”。1999年,我受聘到珠海、湛江、佛山、广州、汕头、揭阳、湖南、湖北、浙江、四川、甘肃等地办班教学,继续在民间传播武氏太极拳。

    在授拳的同时,我经常接待来自美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学员到武当山旅游,同时让他们继续学习中国内家拳。其中,2002年、2004年分别接待美国武术旅游团一百八十多名外宾,将武氏太极传给国外友人,并留下美好记忆。2004年我在别人的协助下,出版了《武氏太极拳秘笈》一书。2005年与广州“俏佳人”音像公司及人民体育出版社合作拍录《家传武氏太极拳》系列VCD光盘9套,并面向市场发售。2007年,山东电视台体育频道《中华武术》栏目,拍录专题片《拜师记》;同年,应国家体育总局中国武术协会邀请拍录《中华武藏》中英文版DVD教学光盘20套,而我多年的传播业绩被载入2005年及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出版的《中国体育年鉴》之中。2008年我受邀编写中国武协段位制《武氏太极拳》教程,同年参加香港武术联会特邀《太极名家》讲学,获得金奖。为钻研如何结合太极进行养生,我开始细致研究中医。随后,我又结业于北京中医药培训大学,尤其擅长推拿、拔罐、艾灸、刮痧及其他中医理疗养生法。

    2010年是我传播武氏太极拳丰收的一年。1月,在河南温县电视台拍摄《太极行者孙建国》系列片,其网上视频点击量节节攀升,而2月份被聘到江苏镇江电子公司定点教学武氏太极拳。5月份,我又参与温县电视台拍录《大拳师》电视节目,并入选太极网太极英雄榜。同年9月份,带弟子参加马鞍山国际交流会得武氏太极拳优秀组织贡献奖并得金、银牌多枚。8月份被(航天南昌理工学院)聘为客座教授。10月被邀《中华崛起》、《中华传统武医》系列丛书特邀编委。11月被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少林拳研究会聘为副会长。12月受邀参加“中国丽江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并被评为《中青年太极名家》,并额发优秀论文奖。

    笔者虽鲁质体笨,但为弘扬武氏太极,避免恩师所传套路失传,十几年来,直在努力不懈,而在练功之余,整理前辈资料并到全国各地教学,使武氏太极发扬光大。
 
太极网微信号:cntaijiwang 关注太极网公共平台,及时了解太极拳界新闻,太极拳赛事,太极拳理论成果。欢迎投稿,免费宣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