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湾第二跨海大桥的建设,其目的: 1,树立沪甬两港市及浙东沿海、闽省繁盛之榕厦漳泉地区等互相之间的更畅达联系; 2,缓解既有杭州湾大桥已经饱和的运力; 其车行道主线的规模,当在双向8车道;海中段之距离,当在50-60公里左右。现有之公铁并联合建方案,似无落实可能,概火车为客流集点之定班传输体系,沪甬间的客流直达及沿海铁路的距离省却并不符合经济;两港之间的物流,多为水上中转的大宗,桥上敷铁路线于此因也显多余。正如浦东之铁路线,并无多少急迫性;苏北之数条铁路线,目前也无多少生意,正是缘故于此。 目前,初步确定二桥的上海上陆地位,在金山区东境之漕泾镇龙泉港口一带,桥线在大小金山岛的东侧不远处穿过,以大概略去接顺G15E沈海高速嘉金段。由此阐发出一个问题:即上海段的路网,就如此简单地去勾连这么一个会对市域路网流向带来巨大影响的工程吗?窃以为以概略的思维使得大桥北坡去接顺嘉金高速,并简单对嘉金高速施以配适性的扩建,会引起很多现实的问题: 1,嘉金高速沿线的城市化发育极快,特别是嘉定朱家桥到申嘉湖高速一段,其两侧今后必然随着土地资源的紧约束而取高强度开发甚至是二次置换,增量的近远距离交通需求一定会倍增,而目前嘉金高速已经出现不堪重负的局面; 2,物流通道横越集中城市化地区,且过于顺直,对于虹桥枢纽、南桥及金山新城、亭林新市镇等大桥接坡的近接近地域的地方交通窒碍甚大,且增加城市安全运行的风险。 故此,我们再分析大桥北坡接顺地域今后的发展趋势:东边的临港新城和奉城地区,开发停滞,与市区外延的响应处于迟钝末梢,除非打通了洋山至舟山的通道才能破题; 东北从南桥新城到航头新场浦江镇的当面,与中心城及落地大型体育活动设施和科学研发设施、商务配套设施及高强度发展住宅区的闵行区浦西部分之间,进一步对向靠拢融合的趋向不可逆,S4及规划S3,林海路、浦星路、虹梅金海通道、滨浦快速通道、嘉闵南三期、浦卫-昆阳路等南北向通道今后必将进一步饱和; 西北和正北远方,松江新城南向发展被松南郊野地带限止在S32以北和李塔汇一隅,但其本身仍有翻倍的增长空间,且青松嘉虹并联发展为沪西地区无缝对接昆太的高强度大都市区的局面必然显现;浦南地区的金山,毗连嘉兴边界的地区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其具体地上马后,必将形成亭枫、亭卫、朱平、漕廊、朱吕、松卫等路沿线的定位提升。 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新一轮总规对于快速路网向外延伸,最终形成与既有高速路网错位互补、客货分离的定位的推演观点和布局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林海路、松卫路等接近二桥北坡的干路都将快速化。 我们通过以上诸般的枚举和晓以利害,应该自然而然地得出这样几条结论: 1,二桥所承载的径向通过性车流,即仅仅把二桥作为沈海高速沿海大通道一部分而“路过”上海地区的车流,应管制其在上陆后于上海地区的通过路径(底线思维),并通过长期政策的周知性,使得这样的车流仍然更多选择乍浦一带杭州湾大桥的沈海西线,乃至彻底管制嘉金高速在G2到S32之间货运车流的通过权(终到性思维)。 2,大桥承载的起自于上海地区和毗连的苏州临沪地区之一部分的目的到发性客运车流,应通过多路径的路网引导,数次的集流缓冲,相对均匀的集散面承载,才能接顺到大桥。 3,这座大桥在金山漕泾上陆后,路网必须有整个的配合和考虑;接近地城市化进程中的大事件、大工程,也必须于前期落地的考量中,对杭州湾二桥接线路网与项目本身和周边城区的利用,有合理的考虑。 我们不揣浅陋,特提出以下的思路: 1,大桥北坡接线,在登陆后,不要去直接接顺G15嘉金段,而似乎更应该沿着金奉交界的龙泉港东侧走线,一直到千步泾、彭家渡一带过黄浦江,随后分出两支,即东支以合适方式去联系昆阳路和嘉闵南三期,而不与S32直接汇合,使得东支的重点,用益于吴泾、虹桥商务区、莘庄等与大桥的联系;西支过女儿泾口以45度斜向西北,与申嘉湖S32全向互通,进而利用车墩集建区南侧空地,在北松公路南1公里左右的区域,汇合到扩宽后的嘉金高速。由此S32以南既有的嘉金高速可以继续为金山东部城镇带提供较高服务水平的快速到发。 鉴于嘉金高速独特的直达首位度,建议在G60至G2之间的这段高速,建设双层工程,即下层改建为城市快速路与崧泽高架、G50入城段、S26入城段等互相连通;上层另设,以连续大跨度陆上桥(50米水平高,外加顶盖噪声掩蔽、重点地段的饰面配适过渡)一次性通过,分开两种不同性质的车行交通需求。 2,嘉闵南三期应基本沿着老沪杭公路新寺段压线快速化延伸至S4沪金高速柘林一段,并继续延伸至海塘外侧,再折向西,直至与杭州湾第二大桥在大小金山岛海面并联。由此在上陆以前,一部分向着上海主城区和虹桥枢纽、浦东地区的车流就可以分离。 3,实施路网大配套。朱吕公路东延伸至大桥北坡龙泉港接线乃至浦卫公路并全部快速化,起到直连联系两大工程的效果; 叶新-大叶-东大干线应提前动工,起到浦南地区客流疏导屏障通道的作用; 北坡上陆地区(漕泾、柘林、金山新城等),在路网布局调整中必然形成某种“灯下黑”的“瘀滞带”,由此就必须改善集散微循环,特别是考虑到将要长期存在的上海化工区物流集散需求和洋山港绕越对向车流也将长期在G1501南段通道经过,故而浦卫公路南段快速化、浦卫公路-新沪杭公路金山新城段改线快速化、平庄西路快速化及尽早实施快速化的南枫公路,就尤为必要。 其余如G1501扩改建、S4扩改建、新卫及亭枫高速扩改建等,均在意料之中,想来是不必赘述的。
总之,考虑问题周全一些,把涉及到百年大计的格局理得顺一些,是专业业界和决策层面的责任。民人藉此只是起个话头,大家的关注和指点才是促成趋利避害的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推动力。 |
|
来自: only4dragon > 《commun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