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代国家如何利用现代货币制度捞好处的

 谢芪 2014-08-06

现代国家,只要是国家就天然是自私的,无一不在现代货币制度里捞到好处。当政府的正规收入不能满足开支时就会在中央银行身上打主意。同时就会稀释社会购买力,出现货币贬值物价上涨。这是世界上一般的货币超发,信用贬值。在中国则要“花俏”得多。


作者:榆摇青钱;源自:和讯博客(原题目:现代金融正在摧毁信用的基石)

诚实守信,本是伦理道德的问题,移植到经济社会里在就是借钱要还。借钱要还和杀人要偿命一样天经地义,数千年来人们在遵守这一社会“公约”,维系着经济社会的运行。金融的基础是信用,从实物货币到金属货币,从民间借贷到银行借贷再到当今日益繁盛的金融市场都应该坚持信用这一最基本原则。今日之金融正在削弱这一基本原则,现代之金融随时都有崩溃的可能。为什么那么多“中国大妈”明明知道“金石珠玉寒不可衣饥不可食”黄金的投资功能差还要趋之若鹜就是要实现财富保值,虽然消极,但是反映了一种在现代社会为财富寻找安全庇护的心态。现代社会违信的现象很多,借贷不还、债券违约、股票不分红等等,这些对个人财产权的侵蚀是非常明显的,社会也有一些防范措施,如存款保险,对债务人加强监管,惩戒违信行为等等。而隐讳的、不易察觉的,披着现代金融文明外衣的一些金融行为正在摧毁着信用的基石,在经济生活里潜移默化的发挥作用。在中国表现得尤为突出。

过往经济生活里违信行为最明显的就是债券违约、银行倒闭存款损失。实际上当代最大的违信行为就是纸币的贬值,是社会每个人无法逃避的财富蒸发,而且是政府的中央银行制造的。当代货币都是信用货币,是体现国家作为发行者对货币持有者的负债,而且是一种永不偿付的债务。只有货币持有者用货币买到等量的商品和服务从个人来说就是了结了这笔债务,兑现了权利,又把债权转移到出卖商品或服务的人身上,实际上都不是中央银行偿还的。如果中央银行没有多发货币(不仅指现金发行,主要是存款创造),没有因货币多发而造成物价上涨,货币持有者能用稳定的价格购买商品和服务,货币没有贬值则是国家守信,国家也没在货币发行中赚钱,老百姓也没有上交“铸币税”。但是这只是如果。现代国家,只要是国家就天然是自私的,无一不在现代货币制度里捞到好处。因为国家也是由人来组成的,在国家里工作的人和我们日常所碰到的阿三、阿四没有区别,一旦失去监督人性之中的自利都会表现出来。政府的需求是没有止境的,都会想方设法增加手里的开支,当政府的正规收入不能满足开支时就会在中央银行身上打主意。政府或者从中央银行借款、透支或者由中央银行购买政府债券(如美国的QE),政府都会因此而获得收入。政府不是生产部门本身并不能创造财富,他的超过本身正常收入(税收)的支出就会稀释社会购买力,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这是世界上一般的货币超发,信用贬值。在中国则要“花俏”得多。

中国的银行是国家隐性担保,所以没有发生过存款违约的想象,债券基本上是刚性兑付,少见打折损失的。而中央银行也没有购买国债,95年以来也未见财政透支。中国的问题主要出现在政府、国企和国有银行身上。表现为国有企业在国有银行的几十万亿贷款上。这其中大量的过剩产能沉淀了数十万亿银行贷款。最近几年又增加了二十万亿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这些贷款连利息都还不上何谈本金。很多银行在自欺欺人的帮助公司倒贷还息。特别是以土地转让金为担保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从贷款发生时就是“指山买柴、指水买鱼”,根本就不指望政府能还钱,也明明知道政府还不上,这在当今世界是独一无二的现象。借钱要还这一千古不易的社会公约被无情的践踏了。究其原因就是国有银行听命于政府,官员由政府任命,风险由政府兜着。另一个原因是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培育了一个风险分散、转嫁的机制,金融风险都会以通货膨胀的形式释放出来,由全社会共同承担。我国国有银行的改革貌似实现了股份制,有了不同的产权主体,什么董事会、监事会、独立董事、老板们都年薪数百万,但是其本质没有变,都是政府实现目标的工具。而这种表面的商业化又使其具有了不择手段在市场上以垄断身份搂钱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条件。计划经济的银行不可怕,它们没有这么大的权力。市场经济的商业银行也不可怕,有自我约束、市场约束和受中央银行监管。就是这类“四不像”的银行体制最可怕,有承托风险的后台,又有垄断市场稳享高利差收益的制度环境,骨子里的计划经济,表皮上的市场经济。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实质上并没有进步多少,09年以后在大踏步的后退,是和我国经济生活中政府的作用逐步强化息息相关的。实际上金融危机之后全世界都在强化政府的作用,中央银行都被政府摆弄于掌骨之上,但是在政策手段上有差异。发达国家过多的是在运用财政手段,摆在明面的政府债务,国人面前明明白白的政府债务数字在告诉人们如何过日子,明朗化的问题有利于达成解决问题的共识。我们是以银行给政府企业贷款这种隐蔽的也是最糟糕的形式进行的,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把金融体制改革所取得的一点点进步都倒退了回去,银行又回到了不伦不类的状态。我国的统制经济体制不会允许大银行的倒闭,所以风险只有通过货币的贬值的方式来释放。人民的币在侵蚀人民的利益。

中国金融业要恢复信用的本质还十分遥远。其最大的障碍是国有金融业的政府垄断问题。国有企业的问题是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核心。大而不掉的国有经济就是政府安在市场里的看得见的手,无论在言说上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上起重要作用还是起决定性作用,有不断做大做强的国有经济在,就必然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当下一头热的混合所有制是个含糊不清的概念,关键是由谁来控股。现在所有的企业都是混合所有制,没有清一色的国有制。是上市公司就有个人股份,但是都没有改变国有制的本质。国有股份好比是水,其他股份好比是茶叶,茶煮好了茶叶的精华被提取了茶叶就被倒掉了。这样的混合所有制就是国有经济吞并非国有经济的“鸿门宴”,只会壮大国有经济的力量。国有银行在国有经济中是核心力量,费了好大的劲才允许开办三家民营银行,几滴毛毛雨,充其量是“耗子尾巴上的包,脓水不大!”在国有金融业垄断的金融格局下,金融运行里“信用”的本色就会逐步退化,“信用”一旦退化现代金融业的脊梁就塌陷了。现代金融有韧性,有那么多的金融创新,什么“打包”、“捆绑”、“重组”谁也看不懂的证券化创新等等,确实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分散推迟转移风险,由发展来消化它,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金融又是脆弱的,一旦信用链条断裂能量积累巨大的金融风暴会无人察觉的起于青萍之末,“惊天动地的山崩地裂可能就起源于阿尔卑斯山顶一块小石头的跌落”。金融当局大大小小的决策者们务必要把信用二字牢牢的根植在血液中。金融风暴,我们承受不起!人民的币长期贬值“温水煮青蛙”最后也是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