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震警告

 gljin_cn 2014-08-06
这个问题其实没那么复杂,核心就是 s = v*t。

要了解地震预警的原理,我们需要知道地震波的差别。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地震波。
绝大部分的地震是先存断层的两盘发生快速错动,造成了断层周边介质的破裂,从而释放能量的一种自然现象。地震发生时会产生地震波(从震源向四周辐射),按照其传播方式,我们可将它分为:纵波、横波和面波。
引用一下百度百科的图片,这张挺直观的。

纵波是图中左侧的 (b),又称为P波,其传播方向与振动方向相同。在本问题中其重点是速度最快,破坏性最小,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 5.5~7km/s。
横波是图中左侧的 (c),又称为S波,其传播方向与振动方向垂直。在本问题中其重点是速度慢一些,破坏性较大,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 3.2~4.0km/s。
面波是图中左侧最上方的 (a),是纵波与横波在相变界面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按其运动方式可以分为 瑞雷波,勒夫波和斯通利波。在本问题中其重点是速度最慢,破坏性大。

当然,我们还需要了解电磁波。简单的说,预警系统发出的通知我们要地震的信息,就是通过电磁波传递的,其真空中的速度等于光速,3*1E5km/s。

好了,该地震预警系统出场了。
又引用百度百科的图片,这张也挺直观的。

以本次鲁甸地震为例,假设地震预警系统的检波器建立在本次地震震源的正上方,震源深度假设与测量深度相同,为12km。
假设地壳中所有介质为各向同性均匀介质:
地震发生时,首先激发纵波,假设其速度为 6km/s,从地震发生直到传播到预警系统的检波器,t=s/v,需要 2s 的时间。
我们再次假设电脑只需要 0.5s,知晓发生了地震,由纵波的“表现”(本题中该预警系统使用的是加速度传感器),计算出本次地震产生的烈度(描述地震破坏能力大小的参数,与地震震级及距离有关)会高于3度。于是,该系统自动发出预警信息,通知周围 100km 范围内的所有单位。由于电磁波速度实在太快,这些时间忽略不计。
地震发生时,还要激发横波,假设其速度为3.5km/s,从地震发生直到传播至地表发生破坏,t=s/v,大约需要3.43。

因此,地震预警系统提前3.43-(2+0.5)=0.87秒告诉大家,地震了,快跑啊!

这就是地震预警系统的工作原理。

当然,这是在理想情况下,加入了大量的假设。
而实际上,震中的烈度不一定是最大的,还有大部分周围地区的群众得知这个消息。随着距离的增加(s上升),预警系统告知大家的时间也就越早,留给大家逃生的时间也就越长。


其次,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实现震前预警”。
从上面的回答可以看出,预警是在地震发生后才得以实现的,因此不存在震前预警这个概念。震前的那叫预报,可以参看别的答案。


最后,地震预警这个概念是在我研一的时候了解的,当时我得知的是,可以通过“电视、电脑、手机信息、广播等等”方式告知大家,现在的发展情况如何,我并不知晓。

就是这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