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赢死神,大概是科技能做的,最酷的事」 2019年6月17日22时55分,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发生 6.0 级地震。 截至6月18日11时,地震已造成宜宾市和乐山市 8 县(区)受灾,12 人遇难死亡,134 人受伤。 但愿不要再有伤亡,祈求受灾人员能够平安。 这次地震,机哥注意到了一些不同的东西。 大家一定在社交网络上看到了现场的小视频,在地震到来之前,城市防空警报的喇叭里居然传来了倒计时。 不仅是防空警报,昨晚很多四川人民家里的电视、手机,也在第一时间弹出了地震预警。 这就有点神奇了…… 在机哥的认知里,地震往往是突如其来的,无法提前知晓。 如今,不仅能提前收到消息,甚至还能精确到秒地预测地震波到来的时间? 这次的警报,为宜宾市提前 10 秒做出了预警,为成都市甚至提前 61 秒做出预警。 可别小看这几十秒。 在地震灾难面前,这些时间足够人们做出必要的反应了。 低层住户有机会逃至室外空旷地带,避开易倒塌的楼房建筑。 短时间内无法逃至室外的居民,起码也来得及躲至相对安全的地方。 所以,预警的几十秒对于遭遇地震的人们来说,是极为宝贵的“黄金时间”。 有了这套预警系统,地震伤亡才能进一步降低。 而这套系统也有自己的名字,它叫—— ICL 地震预警系统 ICL 的英文全称是 Institute of Care-Life。 正如这个名字所言,ICL 地震预警系统就是为了“关怀生命”而生。 这个系统的建立,离不开背后为它默默奉献 11 年的王暾博士。 王暾博士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地震,伤亡惨重。 而出生于四川达州,当时正在奥地利科学院工作的王暾博士,得知消息后毅然决定回国,投身于地震预警系统的工作。 回到成都后,王暾博士立马创办了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 此前,他在奥地利科学院从事的是“超冷原子和量子信息”相关的工作,面对地震预警这样一个全新的领域,眼前充满了挑战。 不过,上天总是眷顾有志之人。 经过三年时间的攻克探索,四川省地震局和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在2011年4月25日发出了首次地震预警警报。 2013年2月19日,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发生 4.9 级地震。 距离震中直线 75 公里的昭通市中心,提前 15 秒收到预警信息,这是我国第一次实现对破坏性地震的成功预警。 2016年6月,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地震预警网,覆盖了我国地震区人口的 90%。 截至目前,ICL 地震预警系统已连续预警芦山 7 级、鲁甸 6.5 级、九寨沟 7 级地震等 50 次破坏性地震。 正是有王暾博士和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的努力,我们才能看到中国在地震预警领域处于世界领先的水平。 那么话说回来,机哥在前面也提到了,地震不是无法预测的吗…… ICL 地震预警到底又是怎么实现的呢? 这里机哥得厘清两个概念—— 预报:是指地震还未发生,系统就能提前得知,并开始防范。 预警:是在地震发生后,在破坏性地震波到来之前,预警系统提前发出警报。 这样讲还是有点难理解,机哥再说详细点。 地震发生后,会产生三种地震波: 一种是传播速度快,但破坏性小的纵波(P波)。 一种是传播速度慢,但破坏性大的横波(S波)。 另外还有一种,是当纵波和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面波(L波)。 注意了,这里面纵波(P波)是最快的。 所以通过台站检测,人类可以在震中地区,第一时间探测到地震的纵波。 然后,系统做出秒级响应,估算出横波到达各个地区的时间,在破坏性更强的地震波到来之前,向其他地区发出预警信息。 这就叫预警。 想在地震完全没发生之前,就做出预报? 很可惜,以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平,还无法实现。 但依靠预警争取来的几十秒,已经足够宝贵,正如王暾博士所说:
每提前一秒,都有可能拯救一条生命。 但是,王暾也表示 ICL 还有下一个难关要攻克。 目前的 ICL 地震预警系统虽然能做到秒级响应,但预警信息若不能畅达地传递到每个居民,那就没有意义了。 除了文章开头提到的防空警报,四川地震区已有 79 个县开通了电视、手机预警服务。 但还有很多县没能开通。 为了能让更多人第一时间收到预警信息,ICL 开发了一款叫做“地震预警”的 App,已经上架各大应用商店。 现在已经蹿升到 App Store 免费应用榜榜首。 或许你这辈子都用不上这款软件,可一旦灾难发生,我希望它能救你一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