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3秒预警,减少人员伤亡14%; 提前10秒预警,减少人员伤亡39%; 提前20秒预警,减少人员伤亡63%。 6月17日晚,四川长宁发生6.0级地震。 共致13人死亡,199人受伤。 地震到来须臾间,最佳逃生时间往往只有几十秒。 目前,预测地震发生,还是全世界悬而未决的难题。 但利用地震发生时,人类电波比地震波传播快原理,提前预警地震,已经是相对成熟的技术。 有一组数据,可以表明地震预警行之有效。
举个例子,如果08年汶川地震时,四川就已建立预警系统,那么幸存者将会多出3万人。 然而人类的每一次进步,势必都浇筑在血泪教训之上。 那一年地震后,远在奥地利科学院,从事理论物理博士后研究的王暾,痛心疾首。 他要做国内与地震波赛跑第一人。 他将建立我国第一套地震预警系统。 他会改变我国地震预警领域一片空白的现状。 11年后,王暾团队终于不再默默无闻。 地震前6秒,宜宾地区广播、电视、安装预警APP的居民手机同时弹出地震倒计时。 地震前34秒,德阳防震减灾局预警: “四川长宁正发生6.1级左右地震,德阳市广汉市震感轻微,地震横波还有34秒到达。” 地震前61秒,成都110个社区、180个学校、13个区县触发广播、电视警报。 可以说这次地震中,ICL预警系统发挥得作用不容小觑。 然而2008年,王暾还是一个十足的门外汉。 汶川地震一个月后,他离开奥地利科学院,回国研发地震预警。 手握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博士学位、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却一个也帮不上忙。 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借钱。 研发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他哪有那么多钱啊,只能借。 东拼西凑了300万后,便有底气招揽人才共同研发了。 攥着这笔启动资金,王暾直奔人才市场。 最终挑了7个干将,开始“闭门造车”。 没有官方背书,没有研发经费,要做出国内第一套预警系统,他孤注一掷。 当时周围很多人都不理解他,给他取外号“王大胆”。 “以我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积累来看,我认为地震预警可以实现。日本已经实现了,我们为什么不行?” 2009年,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成立了。 2010年,ICL预警系统雏形面世。 王暾没有说大话,他不是站在风口逐利的秃鹫。 而是脚踏实地的科研人。 ICL预警系统,全称Instituteof Care-Life,翻译过来是关爱生命机构。 不贪慕名利,只为救灾救命,这是王暾的初衷。 然而,那段时间最困扰他的,却是他最不在乎的——钱。 系统面世后,下一步需要实验检测精准度。 彼时,汶川地震区余震不断,入选最佳试验地。 第一批仪器进汶川时,他带着团队驱车前往。 路上车没油了,他连几百块的油钱都掏不出来。 300万启动资金早已用尽,整个团队倾囊相助。 有人掏空积蓄,有人支取信用卡。 ICL雏形,功能单一。 只能通过手机短信发送地震预警信号。 但团队没有一个人放弃希望。 做正确的事,哪怕没名没利。 第一次经济危机,最终没有压垮这支独特的民间团队。 随着,技术突破性进展,早前向成都高新区申请的20万扶持资金到账。 陆陆续续其他的专项资金也都到账。 尽管杯水车薪,却能一解燃眉之急。 2011年,美国一家公司采购了这套系统,为检测频发的海地地震。 同期一笔300万巨款,成为王暾团队后期研发的主要支持。 研发预警系统已然成为一项使命,为此他改变了人生方向。 “当初回国就打算干个两三年,搞出地震预警技术服务国家,然后继续出国深造。” 王暾没有再出国深造,ICL需要他。 整个地震预警系统需要他。 ![]() 目前,全世界范围地震预警最先进的,当属日本。 看日本综艺时,屏幕中经常跳出地震提醒。 这是日本1995年大地震后,开始建立的一项预警。 2007年投入使用,2011年正式启用紧急地震速报。 这个时期,正是国人对地震预警处于一片盲区的阶段。 王暾团队的ICL系统,第一次饱受关注还要追溯到2013年。 2013年2月,云南巧家发生4.9级地震。 ICL实现国内首次对破坏性地震的成功预警。 2个月后清晨,王暾正在家中睡觉。 安装了预警APP的手机,忽然响起警报。 这声音再熟悉不过了。 屏幕显示还有27秒,地震横波将会到达。 王暾翻身起床,到安全的角落藏好。 倒计时结束时,房屋开始摇晃。 几分钟后,中国地震台网宣布:当天8时2分48秒,四川芦山发生了7.0级地震。 而ICL为成都提前28秒预警,赢得了28秒的逃生时间。 两次准确的预测,为ICL的科普提供了良好机遇。 原本全国只建立了1000余地震预警台站。 截止2014年10月,王暾团队跟各地防震减灾部门合作,已铺设5000余预警台站。 这个数目已远超日本所有预警台站的总和。 意味着更多地震高发区居民,有了一道保命屏障。 也意味着王暾以一己之力,扫清了国内预警这片盲区。 ![]() 更大的曝光,也引来了蜂拥的质疑。 地震预警存在自身的局限性。 譬如受损最严重的震中地区,获得预警时间极短。 或者根本来不及预警,成为盲区。 而距离震中几百千米开外,破坏并不严重的地区,预警意义也不大。 对此,只能做策略性调整。 宁可多预警,不可不预警。 在以往没有预警时,从地震发生起,毫无准备的普通人要经历5重思考,才最终避险。
而有了预警系统,加上一定的演戏培训后,警报一响,避险成为条件反射,极大提高了生存几率。
ICL在2014年的云南昭通鲁甸6.5级地震,及2017年的九寨沟7.0级地震中都做到了成功预警。 自启用以来,王暾团队研发的这项地震预警系统在先后40次破坏性地震中,无一漏报、误报。 这个跟地震波赛跑的44岁科研人,守住了承诺。 ![]() 这次成功预警四川宜宾地震后,ICL再被推向风口浪尖。 就此次预警而言,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前期科普工作不到位。 很多居民在警报响起后,依旧处于懵懂状态,不知是地震预警。 也就贻误了地震预警争夺来的最佳逃生时机。 另一方面,地震预警覆盖省份过少,起不到全国预警的效应。 目前只有四川、云南等地做到了大量地震台站建设,并与电视、广播联动预警。 一套成熟的体系,所需要的基建远不止此。 “要成功预警,每隔30千米甚至25千米就需要有一个台站。” 一个预警地震的台站造价约合13万人民币。 相比一次灾后重建的亿万投入,这笔账还是划算的。 王暾一己之力终究有限,他只能寄望于相关部门加快布置地震预警太网。 “我们更应该讨论它的收益是多少。” 归根结底,中国的地震预警布局仍旧处于起步阶段。 但大趋势向好。 灾后王暾说:“下一次破坏性地震来袭时,当然没有下一次更好,我们会有更充分的准备。” ![]() 王暾醉心学术。 以他的学历背景,诚然可以一心只读圣贤书。 仍旧过得比我们大多数人都好。 然而,因为一次地震,他漂洋过海,投身一项前途未卜的项目。 为千千万万素不相识的人,在地震面前,与死神争夺时间。 在他身上能看到旧式知识分子,兼济天下的影子。 被质疑,被责难,被嘲笑。 却从未停止探索前路。 “不考虑个人利益,科研是一种精神力量。” 有人活着为了填饱自己欲望的口袋。 有人活着为了确保他人的安危。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千百年后,争浮名的,终会散成云烟。 而王暾的名字,将会被镌刻在我国地震预警历史上。 资料来源:
-END- 文全部图片来源:网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