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洪智对话书艺公社(2)/关于书法创作

 呈和居 2014-08-06

李洪智对话书艺公社(2)

---- 关于书法创作

李洪智对话书艺公社(2)/关于书法创作

 

 

书艺公社:近几年,您除了教学,还撰写并发表了大量的书法研究论文,严格说您是一位学者型的书法家,历代书法家基本都具备这些,而当代很少有人具备。您认为真正的书法家需要学者化吗?


李洪智:您说的“学者型书法家”我可不敢当,书法家也不敢当,准确地说,我应该是个书法教育工作者。在大学文学院教书未必是作家,数学系的教师未必是数学家,所以书法专业的教师也未必是书法家。由于既不是书法家,也不是学者,所以我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来回答您这个问题。

 

从历朝历代的情况来看,书法家确实要有学养,几乎无一例外。这也是前面提到过去精于书法的老先生们认为书法是做学问的余事的重要原因。也许其他的艺术门类只要有天分再加上刻苦就可以从事,甚至可能成为大师级的人物,但书法不行,书法需要靠学问来滋养方能湛然有味,所以这本来不应该是个问题,但目前却成了一个敏感的话题。为什么呢?因为有些“书法家”确实很有学问,但书法很差,甚至根本称不上是书法。而有些人没读几年书,但确实写得很好,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于是,问题就出现了,有学问的遇到了写得好的,互相攻讦,以己之长攻彼之短,口诛笔伐,沸沸扬扬,不亦乐乎。我要说的是,这种现象不足以说明没有学问光靠练字就可以成为书法家,当然,光有学问不练字也成不了书法家。学问和书法家之间的关系应该这样表述:书法家一定是有学问的,但有学问未必能成书法家。换言之,有学问是成为书法家的必要条件。

 

我常对我的学生说,要尽量做到“可持续发展”。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即使目前已经写得很好了也不能满足于现状,艺海无涯,要努力不断地向更高的层次迈进。而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有三个:学问、悟性和勤奋(包括多写和多看),三者缺一不可。

 

回过头来我们说说那些没读过多少书但写得很好的人,我已经观察过很多年,大致有三点发现:其一,这些人功夫到家、技巧纯熟,但“技”很难进乎“道”,作品缺乏“意味”,让人看着累,难有愉悦之感;其二,跟风现象突出,展厅里往往是“窥一斑而知全豹”;其三,寻求突破时常有退步现象出现。为什么呢?我刚刚说过的三点先决条件,这些人都具备其中的两点:悟性和勤奋,唯独缺少学问。而这恰恰是他们或停滞不前或水平滑坡的最重要原因。

 

至于那些有学问而书法较差的所谓“书法家”,则是缺少了悟性或勤奋,所以也不是真正的书法家。我奉劝大家不要只盯着他们看,而且相比较那些既没有学问、写得又差的“书法家”来说还是要好一些的。


 

最后,作为旁观者我要各打二百大板:奉劝那些有学问的“书法家”认真临点古帖,好好补补课,学问不能代替一切;那些把书法当成技术活的也好好读点书,否则的话,等待他们的只能是隐匿在狂妄背后的痛苦,要不就是走火入魔。

 

李洪智对话书艺公社(2)/关于书法创作

 

 

书艺公社:在您很多篇论文中,都论述了关于草书的诸多问题,如《试谈草书符号》、《今草界定之我见》、《试论汉代草书的来源》等,请谈谈当代草书创作的情况。


李洪智:汉字发展至晋唐阶段,各种字体均已先后发育成熟,为汉字书法艺术提供了至为广阔的表现空间。在各种字体中,最富于表现力同时也是最难的就是草书。草书之难,首先表现在草法之难。旧时的草诀歌开头有四句:“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毫厘虽欲辨,体势更须完。”说得非常好,无论是“龙蛇竞笔端”还是“体势更须完”,都得以熟悉草法、“辨毫厘”为基础。可惜的是,很多书写者对草法不熟悉,以至于出现字形上的错误。也由于对于草法的畏难情绪,导致很多人被拒于草书艺术的大门之外。从目前书坛的情况来看,从事行书创作的人为数众多,而且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而草书,喜欢的人很多,但真正能从事草书创作并达到较高水平的人并不多。其实这很正常,历史上也是如此。当代从事草书创作的人数虽然不多,但颇有可圈可点之处,比如说,大篇幅的创作,整体把握能力就很值得称道。

李洪智对话书艺公社(2)/关于书法创作

 


 

 

书艺公社:您的论文《试谈草书符号》,在这里能否简要介绍一下?


李洪智:我的硕士论文、博士论文都是以草书为研究对象的,硕士论文讨论的是今草,博士论文则是以汉代草书为研究对象,都是从汉字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其中都提到了草书的符号。这里所说的“符号”大家都清楚,指的是草书的“零部件”。在我的博士论文答辩中,有的专家指出,把草书的“零部件”称作“符号”是不合适的,因为符号是指代一定意义的意象,而草书的“零部件”很难说有什么“意义”。其实,最早应该是于右任先生将其称作“代表符号”的,于先生在近代草书史上的贡献和影响是有口皆碑的,后来这个称呼就基本约定俗成了,所以我们就将这个名称沿袭下来,算作广义上的“符号”吧。草书的符号十分重要,它既是草书有规律、成系统的重要证据,也是学习草书必须熟悉的一环。很多人的草书写得不规范,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对草书的符号(包括草书符号的来源)不熟悉。《试谈草书符号》这篇是我的硕士论文的一部分,主要讨论的是草书符号的来源、草书符号研究的历史及前人的不足、目前在草书符号研究方面需要做的工作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李洪智对话书艺公社(2)/关于书法创作

 

 

书艺公社:邱振中、聂成文、马世晓、王冬龄、胡抗美是目前在草书创作上较有成就的书法家,您喜欢哪一位?


李洪智:应该说,您所列举的几位先生都有过人之处,都有值得学习的方面。其中,邱振中先生的草书中宫紧收,墨色润泽,用笔以中锋为主,几乎笔笔都能落到实处,线条富于张力,上下连绵而又悠游不迫,不激不厉;胡抗美的草书出入王、米之间,技法娴熟,笔势凌厉、率意;王冬龄的大字草书撑得满、立得住,神完气足,难能可贵。               

 


 

 

书艺公社:您对王镛先生的作品怎么看?


李洪智:我很喜欢王镛先生的篆刻和国画作品,篆刻边款刻得很别致。还有篆书,我也很喜欢,风格萧散,独树一帜。篆刻我略懂一点,国画仅凭直觉。

 

李洪智对话书艺公社(2)/关于书法创作

 

 

书艺公社:关于现代书法,您喜欢吗?有人认为现代书法超越了书法的界限或者说已经越界了,您怎么看?


李洪智:说到“现代书法”,我其实一窍不通,人说“无知者无畏”,但我不是这样的,不懂便觉得自己没有发言权,但我想起了一件事,不妨陈述一番。几年前,某著名书法类杂志的一个编辑寄给了我几张照片,是某院校两位研究生的“现代书法”作品。我看了又看,感觉极具视觉冲击力,但没认出来写的是什么字(请原谅我习惯了欣赏了一件作品后总要看看写的是什么字)。我饶有兴致地从各个角度来“观照”这几张作品,欣赏完毕,我写了一篇题为《以书写汉字作为表现手段是中国书法的特质之一》的“千字文”发给了他(可能是由于我这篇小文章离编辑的意图相去甚远,所以后来就不了了之了),我把原文中的主要观点复述一下,算是对您这个问题的回答:

 

 

第一,一件作品,如果它的主题不是低俗的、卑劣的,只要有人欣赏,那么它就有存在的理由,至少在一定时间内,其存在是有其合理性的。所以,我们不要因为不符合自己的欣赏口味就竭力排斥它。

 

 

第二,有的作品不宜放入汉字书法艺术的范畴来讨论。

 

 

什么是书法?在这里提这个问题似乎是在搞笑,但这着实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因为很多时候人们喜欢将这个问题放到一边去进行一些无谓的争论。

 

 

欧阳中石先生在为《书法与中国文化》一书所作的序中有一段话,应该算作对这个简明定义的一个阐释:“什么是‘中国书法’呢?‘中国书法’是关于汉字书写的一门学问。以这门学问为依据,为法则,书写出一些汉文字,形成了一件作品,这件作品可能非常符合书写的法度,可供别人以之为‘法’,称之为‘法书’。……写出来的东西,字都不能让人认识,文不成文,不知其意,谈不到是什么‘法书’,谈不到是什么‘书法艺术’。”

 

 

通过欧阳先生这段话,我们不但知道了什么是“书法”,什么是“法书”,同时也清楚地看出了书法同汉字之间的关系:书法是书写汉字的,而且是符合书写法度的汉字。

 

 

我们可以用颜体或其它什么书体的笔法去写拼音文字,也许很受欢迎,价格不菲,但那不是书法。正如殷荪在《中国书法史图录?弁言》中所言:“汉字是中国书法的艺术原型,书法创作藉之以存。书法离不开汉字,如同希腊神话中所说的安泰离不开大地一般。”

李洪智对话书艺公社(2)/关于书法创作

 

一件作品摆在面前,我们首先应判定它是属于哪个或哪些门类的,然后才能在它所属的门类中去谈论其优劣,这是个极为简单的程序问题。就我所看到的那几件作品而言,如果放在其他的某个艺术门类中去欣赏,很可能是非常优秀的作品。它们虽然借用了书法的某些元素,但由于没有通过书写汉字(准确地说是符合书写法度的汉字)作为表现形式,所以,它们不是书法作品。既然如此,我们当然不该从汉字书法的角度去作任何评论。

 

李洪智对话书艺公社(2)/关于书法创作

 

 

书艺公社:您认为传统书法与现代书法有可比性吗?


李洪智:前面说过,我认为传统书法和京剧等艺术形式有相通的地方,比如说节奏感、板眼、质感、风格等等。至于所谓的“现代书法”,我实在是不了解,看不懂,所以不知道它们之间是否有什么可比性。

李洪智对话书艺公社(2)/关于书法创作

 

李洪智对话书艺公社(2)

---- 关于书法创作

李洪智对话书艺公社(2)/关于书法创作

 

 

书艺公社:近几年,您除了教学,还撰写并发表了大量的书法研究论文,严格说您是一位学者型的书法家,历代书法家基本都具备这些,而当代很少有人具备。您认为真正的书法家需要学者化吗?


李洪智:您说的“学者型书法家”我可不敢当,书法家也不敢当,准确地说,我应该是个书法教育工作者。在大学文学院教书未必是作家,数学系的教师未必是数学家,所以书法专业的教师也未必是书法家。由于既不是书法家,也不是学者,所以我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来回答您这个问题。

 

从历朝历代的情况来看,书法家确实要有学养,几乎无一例外。这也是前面提到过去精于书法的老先生们认为书法是做学问的余事的重要原因。也许其他的艺术门类只要有天分再加上刻苦就可以从事,甚至可能成为大师级的人物,但书法不行,书法需要靠学问来滋养方能湛然有味,所以这本来不应该是个问题,但目前却成了一个敏感的话题。为什么呢?因为有些“书法家”确实很有学问,但书法很差,甚至根本称不上是书法。而有些人没读几年书,但确实写得很好,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于是,问题就出现了,有学问的遇到了写得好的,互相攻讦,以己之长攻彼之短,口诛笔伐,沸沸扬扬,不亦乐乎。我要说的是,这种现象不足以说明没有学问光靠练字就可以成为书法家,当然,光有学问不练字也成不了书法家。学问和书法家之间的关系应该这样表述:书法家一定是有学问的,但有学问未必能成书法家。换言之,有学问是成为书法家的必要条件。

 

我常对我的学生说,要尽量做到“可持续发展”。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即使目前已经写得很好了也不能满足于现状,艺海无涯,要努力不断地向更高的层次迈进。而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有三个:学问、悟性和勤奋(包括多写和多看),三者缺一不可。

 

回过头来我们说说那些没读过多少书但写得很好的人,我已经观察过很多年,大致有三点发现:其一,这些人功夫到家、技巧纯熟,但“技”很难进乎“道”,作品缺乏“意味”,让人看着累,难有愉悦之感;其二,跟风现象突出,展厅里往往是“窥一斑而知全豹”;其三,寻求突破时常有退步现象出现。为什么呢?我刚刚说过的三点先决条件,这些人都具备其中的两点:悟性和勤奋,唯独缺少学问。而这恰恰是他们或停滞不前或水平滑坡的最重要原因。

 

至于那些有学问而书法较差的所谓“书法家”,则是缺少了悟性或勤奋,所以也不是真正的书法家。我奉劝大家不要只盯着他们看,而且相比较那些既没有学问、写得又差的“书法家”来说还是要好一些的。


 

最后,作为旁观者我要各打二百大板:奉劝那些有学问的“书法家”认真临点古帖,好好补补课,学问不能代替一切;那些把书法当成技术活的也好好读点书,否则的话,等待他们的只能是隐匿在狂妄背后的痛苦,要不就是走火入魔。

 

李洪智对话书艺公社(2)/关于书法创作

 

 

书艺公社:在您很多篇论文中,都论述了关于草书的诸多问题,如《试谈草书符号》、《今草界定之我见》、《试论汉代草书的来源》等,请谈谈当代草书创作的情况。


李洪智:汉字发展至晋唐阶段,各种字体均已先后发育成熟,为汉字书法艺术提供了至为广阔的表现空间。在各种字体中,最富于表现力同时也是最难的就是草书。草书之难,首先表现在草法之难。旧时的草诀歌开头有四句:“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毫厘虽欲辨,体势更须完。”说得非常好,无论是“龙蛇竞笔端”还是“体势更须完”,都得以熟悉草法、“辨毫厘”为基础。可惜的是,很多书写者对草法不熟悉,以至于出现字形上的错误。也由于对于草法的畏难情绪,导致很多人被拒于草书艺术的大门之外。从目前书坛的情况来看,从事行书创作的人为数众多,而且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而草书,喜欢的人很多,但真正能从事草书创作并达到较高水平的人并不多。其实这很正常,历史上也是如此。当代从事草书创作的人数虽然不多,但颇有可圈可点之处,比如说,大篇幅的创作,整体把握能力就很值得称道。

李洪智对话书艺公社(2)/关于书法创作

 


 

 

书艺公社:您的论文《试谈草书符号》,在这里能否简要介绍一下?


李洪智:我的硕士论文、博士论文都是以草书为研究对象的,硕士论文讨论的是今草,博士论文则是以汉代草书为研究对象,都是从汉字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其中都提到了草书的符号。这里所说的“符号”大家都清楚,指的是草书的“零部件”。在我的博士论文答辩中,有的专家指出,把草书的“零部件”称作“符号”是不合适的,因为符号是指代一定意义的意象,而草书的“零部件”很难说有什么“意义”。其实,最早应该是于右任先生将其称作“代表符号”的,于先生在近代草书史上的贡献和影响是有口皆碑的,后来这个称呼就基本约定俗成了,所以我们就将这个名称沿袭下来,算作广义上的“符号”吧。草书的符号十分重要,它既是草书有规律、成系统的重要证据,也是学习草书必须熟悉的一环。很多人的草书写得不规范,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对草书的符号(包括草书符号的来源)不熟悉。《试谈草书符号》这篇是我的硕士论文的一部分,主要讨论的是草书符号的来源、草书符号研究的历史及前人的不足、目前在草书符号研究方面需要做的工作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李洪智对话书艺公社(2)/关于书法创作

 

 

书艺公社:邱振中、聂成文、马世晓、王冬龄、胡抗美是目前在草书创作上较有成就的书法家,您喜欢哪一位?


李洪智:应该说,您所列举的几位先生都有过人之处,都有值得学习的方面。其中,邱振中先生的草书中宫紧收,墨色润泽,用笔以中锋为主,几乎笔笔都能落到实处,线条富于张力,上下连绵而又悠游不迫,不激不厉;胡抗美的草书出入王、米之间,技法娴熟,笔势凌厉、率意;王冬龄的大字草书撑得满、立得住,神完气足,难能可贵。               

 


 

 

书艺公社:您对王镛先生的作品怎么看?


李洪智:我很喜欢王镛先生的篆刻和国画作品,篆刻边款刻得很别致。还有篆书,我也很喜欢,风格萧散,独树一帜。篆刻我略懂一点,国画仅凭直觉。

 

李洪智对话书艺公社(2)/关于书法创作

 

 

书艺公社:关于现代书法,您喜欢吗?有人认为现代书法超越了书法的界限或者说已经越界了,您怎么看?


李洪智:说到“现代书法”,我其实一窍不通,人说“无知者无畏”,但我不是这样的,不懂便觉得自己没有发言权,但我想起了一件事,不妨陈述一番。几年前,某著名书法类杂志的一个编辑寄给了我几张照片,是某院校两位研究生的“现代书法”作品。我看了又看,感觉极具视觉冲击力,但没认出来写的是什么字(请原谅我习惯了欣赏了一件作品后总要看看写的是什么字)。我饶有兴致地从各个角度来“观照”这几张作品,欣赏完毕,我写了一篇题为《以书写汉字作为表现手段是中国书法的特质之一》的“千字文”发给了他(可能是由于我这篇小文章离编辑的意图相去甚远,所以后来就不了了之了),我把原文中的主要观点复述一下,算是对您这个问题的回答:

 

 

第一,一件作品,如果它的主题不是低俗的、卑劣的,只要有人欣赏,那么它就有存在的理由,至少在一定时间内,其存在是有其合理性的。所以,我们不要因为不符合自己的欣赏口味就竭力排斥它。

 

 

第二,有的作品不宜放入汉字书法艺术的范畴来讨论。

 

 

什么是书法?在这里提这个问题似乎是在搞笑,但这着实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因为很多时候人们喜欢将这个问题放到一边去进行一些无谓的争论。

 

 

欧阳中石先生在为《书法与中国文化》一书所作的序中有一段话,应该算作对这个简明定义的一个阐释:“什么是‘中国书法’呢?‘中国书法’是关于汉字书写的一门学问。以这门学问为依据,为法则,书写出一些汉文字,形成了一件作品,这件作品可能非常符合书写的法度,可供别人以之为‘法’,称之为‘法书’。……写出来的东西,字都不能让人认识,文不成文,不知其意,谈不到是什么‘法书’,谈不到是什么‘书法艺术’。”

 

 

通过欧阳先生这段话,我们不但知道了什么是“书法”,什么是“法书”,同时也清楚地看出了书法同汉字之间的关系:书法是书写汉字的,而且是符合书写法度的汉字。

 

 

我们可以用颜体或其它什么书体的笔法去写拼音文字,也许很受欢迎,价格不菲,但那不是书法。正如殷荪在《中国书法史图录?弁言》中所言:“汉字是中国书法的艺术原型,书法创作藉之以存。书法离不开汉字,如同希腊神话中所说的安泰离不开大地一般。”

李洪智对话书艺公社(2)/关于书法创作

 

一件作品摆在面前,我们首先应判定它是属于哪个或哪些门类的,然后才能在它所属的门类中去谈论其优劣,这是个极为简单的程序问题。就我所看到的那几件作品而言,如果放在其他的某个艺术门类中去欣赏,很可能是非常优秀的作品。它们虽然借用了书法的某些元素,但由于没有通过书写汉字(准确地说是符合书写法度的汉字)作为表现形式,所以,它们不是书法作品。既然如此,我们当然不该从汉字书法的角度去作任何评论。

 

李洪智对话书艺公社(2)/关于书法创作

 

 

书艺公社:您认为传统书法与现代书法有可比性吗?


李洪智:前面说过,我认为传统书法和京剧等艺术形式有相通的地方,比如说节奏感、板眼、质感、风格等等。至于所谓的“现代书法”,我实在是不了解,看不懂,所以不知道它们之间是否有什么可比性。

李洪智对话书艺公社(2)/关于书法创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