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戚其章:甲午战争中的“速战论”与“持久论”(3)

 高信就好 2014-08-07

戚其章:甲午战争中的“速战论”与“持久论”(3)

2014-07-02 15:04:00 来源:参考消息网 责任编辑:倪林军

核心提示:“速战论”提不出什么克敌制胜的具体措施,只能设想采用“奇攻”的办法以获得速胜。“速战论”者爱国之情可掬,动机是好的,但其主张是完全脱离实际的,绝对行不通。

甲午一败无战可主

甲午战争的过程以朝鲜平壤之战到黄海之战为初期(1894年7月25日到9月17日),清军在朝鲜与日军兵力相当,但清军总指挥叶志超以保命为主,树白旗撤退,急急奔渡鸭绿江回国,可称逃而不战,把朝鲜拱手让敌。这就到了中日海军的主力战,在鸭绿江口外大东沟展开:日本军舰12艘,中国北洋舰队10艘。以航速与火力而论,日方占优势。这次海战中,提督丁汝昌受伤不退,“致远”管带邓世昌牺牲,“经远”管带林永升冲锋,“定远”管带刘步蟾、“镇远”管带林泰曾苦战,使这场海战压低了日本的气焰。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甲午战争后期,中国在陆海战局中处于全面劣势。图为1895年1月23日,日军在山东荣成湾登陆。


第二期(1894年9月18日到11月21日)战争主要在陆地发起,日军进犯鸭绿江口的中国国土,情势急转直下,清军近3万人,与侵犯日军相埒,但清廷任命的诸军总统宋庆无能,三天内防线崩溃。最后旅顺口被占,日军血洗全城,清军首领逃亡。日本海军获得重要根据地,中国的黄海已向日本开放。

第三期(1894年11月22日到1895年2月17日)主要战场转到山东半岛的大门威海卫。威海卫南帮炮台守兵仅3000人,誓死抵抗25000日兵,而丁汝昌坐镇指挥的口外刘公岛成为孤岛,但日军占领威海卫城后8次进攻悉被击退。最终,旗舰“定远”中鱼雷搁浅,成为炮台抗战,弹尽时刘步蟾下令沉船,自杀殉国。2月11日,丁汝昌拒降自杀。“镇远”舰继任管带杨用霖亦自杀殉国,不做降将。1895年2月17日,威海卫陷落,黄海门户洞开,北洋舰队覆没。

从以上史实看来,中国并不缺乏战舰及为国舍身的将士,而缺乏应敌的战略。逃入港口既不能守卫内海,又不能保全实力;而无能的陆军任敌人包抄后路,把“固若金汤”的旅顺及威海两大港口拱手让人,使辽东、华北门户洞开。至此,大势已去,主战派已无战可主,而主和派索性投降。《马关条约》是日本套在中国脖子上的锁链,使晚清更近于末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