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神道石柱 及其相关问题探析(张铭心)

 率我真 2014-08-07

张广达先生八十华诞祝寿论文集 

                

                         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神道石柱 及其相关问题探析

                                             张铭心

                                                              

                                                              前 言

         笔者此前曾经针对十六国时期「河西圆首碑形墓表」的源流问题进行过探讨。1在此研究中虽然在编纂文献中检索到一些有关「墓表」的信息但是均与「河西圆首碑形墓表」无关。然而笔者注意到「墓表」一词虽然历史久远但从古到今都存在概念混乱的问题。如在文献史料中出现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表」多指神道石柱而考古发掘所见「墓表」均为十六国时期北方地区出土的碑形墓志。惟有赵明诚1081-1129《金石录》中所录「汉谒者景君表」为一根椐碑刻实物而记录的「墓表」2却属墓碑一类。这种混乱 中央民族大学发展规划处 1 参见〈十六国时期碑形墓志源流考〉《文史》22008年页37-54〈司马金龙墓葬出土碑形墓志源流浅析〉《纪念西安碑林920周年华诞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8年10月页553-562。 2 参见中华书局版《宊本金石录》1991年327页。 张广达先生八十华诞祝寿论文集 20 在今人研究中更是比比皆是如发现於甘肃武威的一件神道石柱上的方版「鲁铨刻铭」3有人将其称为「墓表」4亦有人将其视为「墓志」。5再如近年在山西发现的一件晋代神道石柱上的方版刻铭图一发现者却将其称为「墓志」6等等。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神道石柱」、「墓表」等概念进行梳理以进一步理解「河西圆首碑形墓表」的性质同时也可避免学术界在今后的研究中出现定名上的混乱和错误。 3 参见王素〈西晋鲁铨墓表跋〉《出土文献研究》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页271-278。 4 参见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2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页45。 5 参见日本学者福原启郎〈西晋墓志の意义〉砺波护编《中国中世の文物》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93年页315-365。 6 参见卫文革〈山西芮城发现一方晋代墓志〉《文物世界》2008年1期页41-42。 图一 侯君神道方版 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神道石柱 及其相关问题探析 21 一、文献史料中的「墓表」 通过对中国古代编纂文献的检索可知编纂文献中出现的「墓表」可以分为二类即神道石柱和墓碑。 一被称为「墓表」的神道石柱7 《资治通鉴》宊纪大明丂年463正月条中有「墓前石柱」的记载。对「石柱」二字胡三省注释是「石柱墓表也。」8将神道石柱称为「墓表」或始自於此9至今犹然。10 7 为了区别於神道碑本文以藤固和朱偰的著作为准统一称其为「神道石柱」。参见藤固〈六朝陵墓石碛述略〉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编辑《六朝陵墓调查报告》1935年或参见《民国丛书》第四篇87册历史地理类〈六朝陵墓调查报告〉页71-78又见张一兵、周宪主编《朱希祖六朝历史考古论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页103-117朱偰〈丹阳六朝陵墓的石刻〉《文物参照资料》1956年3期本文参考朱偰《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之附录二〈丹阳六朝陵墓的石刻〉中华书局2006年页94-100。此外关於「神道石柱」之称谓参见关野雄〈华表考〉《东洋学报》66第1、2、3、4号1985年3月页410-411。 8 《资治通鉴》卷一二九〈宊纪〉十一中华书局页4063。 9 《吕氏春秋》卷二十五〈慎小篇〉「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於民夜日置表於南门之外……。」高诱注「置立也。表柱也。」参见陈奇猷校释《吕氏春秋校释》学林出版社1984年页1681、1686。《汉书》卷四十四淮南厉王刘长传中有「聚土树表其上曰『开章死葬此下』。」的记载颜师古注「表著树木为之若柱形也。」参见中华书局页2141-2142。同事又见《史记》卷一一兪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兪中华书局1959年页3077。胡三省之注释或据此。 10 参见森鹿三〈六朝の陵墓〉《书道全集?6?45中国5?6?4南北朝Ⅰ》平凡社1957年8月刊行1982年9月页36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北京西郊发见汉代石阙清理简报〉《文物》1964年11期张广达先生八十华诞祝寿论文集 22 迄今为止通过考古发掘等获得的汉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神道石柱已有20件以上。除了北京西郊出土的汉元兴元年105「秦君神道石柱」图二11、山东出土的「汉琅琊相刘君神道」12、河南洛阳出土的西晋永宁元年301「韩府君神道」13、河南博爱出土的「晋故乐安相河内苛府君神道」14、四川巴县出土的东晋隆安三年399「杨阳神道」15、山东安丘出土的晋太康五年284「王君神道」16之外其他的基本上都集中在南京地区六朝陵墓区域。17此外还 页13-17罗宗真〈六朝陵墓及其石刻〉《南京博物院集刊》1979年1期页93黄明兰《西晋散骑常侍韩寿墓墓表跋》《文物》1982年1期页65-69等论著中皆称神道石柱为「墓表」。 11 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北京西郊发见汉代石阙清理简报〉《文物》1964年11期页13-22。本图版引自《北京文物精华大系?6?4石刻卷》北京出版社2004年页100。 12 〈汉琅邪相刘君墓表〉《山东省立图书馆季刊》1集1期转引自前揭《北京西郊发见汉代石阙清理简报》此外本神道石柱图版亦揭载於前揭藤固《六朝陵墓石碛述略》插图1。 13 黄明兰〈西晋散骑常侍韩寿墓墓表跋〉《文物》1982年1期页65-67。此外另见前揭藤固《六朝陵墓石碛述略》插图1左图《骠骑将军石柱》。关於其时代藤固认为是晋代之物关野雄认为可能是汉代之物参考前揭同氏《华表考》页412-413。然而可以确定此石柱为西晋永宁元年301韩府君神道石柱。 14 刘习祥、张英昭〈博爱县出土的晋代石柱〉《中原文物》1981年1期页63。 15 前揭《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2页91、前揭《书道全集?6?44中国4?6?4东晋》平凡社1982年9月图版图112。此神道石柱实物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16 前揭《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2页50。 17 参见朱希祖〈神道碑碣考〉《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调查报告第一 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神道石柱 及其相关问题探析 23 有保存状况不明的河南安阳出土「霍君神道」方版、18出土地不明的「谢君神道」方版、19甘肃武威出土的咸宁四年278「鲁铨刻铭」 20、出土地不明的「晋故振威将军欝林太守关内侯河内赵府君墓道」21以及前文所述近年出土之「晋故金城长河东侯君之神道」22。 编纂文献中还见到有一些神道石柱的记载。比如《魏书》〈赵修传〉中「修之葬父也……制碑铭、石兽、石柱。」23《隋书》礼仪三「梁天监六年申明葬制凡墓不得造石人兽碑惟聼作石柱记名位而已。」24隋唐以后 辑?6?4六朝陵墓调查报告书》《民国丛书》第四篇87册历史地理类《六朝陵墓调查报告》上海书店1935年页201-211又见前揭张一兵、周宪主编《朱希祖六朝历史考古论集》页183-189。另参见罗宗真〈六朝陵墓埋葬制度综述〉《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79年页358-366前揭森鹿三〈六朝の陵墓〉奈良县立橿原考古学研究所编《南朝石刻》2002年。 18 《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2页29。「方版」之称谓参考前揭朱希祖〈神道碑碣考〉。 19 《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2页32。另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中将霍君神道方版及谢君神道方版名为「神道碑」然而从其形制及铭文看并非神道碑而是神道石柱上之方版。 20 参见前揭《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2页45前揭王素〈西晋鲁铨墓表跋〉。 21 参见前揭《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2页106。 22 参见前揭卫文革《山西芮城发现一方晋代墓志》。 23 《魏书》卷九十三〈赵修传〉中华书局1974年页1998。 24 《隋书》卷兪志第三礼仪三中华书局1973年页153。 张广达先生八十华诞祝寿论文集 24 神道石柱的使用已经成为帝王陵寝石刻中的重要内容。但须指出的是唐宊以后的神道石柱望柱与考古发掘所见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神道石柱大不相同已经没有了刻写铭文的方版。25五代十国时期有的王国甚至还禁用石柱。26 上文所述考古发现之神道石柱除了铭文风化以及铭文中自名「墓道」之「晋故振威将军郁林太守关内侯河内赵府君墓道」和无自名之「鲁铨刻铭」以外均自名为「神道」。27而历代编纂文献中也多记为「石柱」。28很显然 25 前揭杨宽著作、刘向阳《唐代帝王陵墓》各章「陵园石刻」节三秦出版社2003年及陈朝云《南北宊陵》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页124-125等。 26 参见《旧五代史》卷一一三周书第四太祖纪四「帝自郊禋后……寝陵不须用石柱。」中华书局1976年页1503。关於历代神道石柱的使用制度参见杨宽《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页144-149关野雄〈华表考〉页411、418。 27 山东出土汉琅邪相刘君神道的发掘报告《山东出土汉琅邪相刘君墓表》中将其名为「墓表」「墓表」为发掘者补文而笔者认为应补「神道」二字。参考前揭《北京西郊发见汉代石阙清理简报》页17。 28 除了前引编纂文献外关於石柱的记载尚多如《后汉书》卷四二中山简王焉传「大为修冢茔开神道。」李贤注「墓前於道建石柱以为标谓之神道。」中华书局1965年1450页《水经注》卷九清水篇「有汉桂阳太守赵越墓……碑北有石柱、石牛羊虎俱碎沦毁莫记。」卷九清水篇「清河之右有李云墓。……使刑部过祠云墓刻石表之今石柱尚存俗犹谓之李氏石柱。」卷二十二洧水篇「弘农太守张伯雅墓……有数石柱及诸石数矣。」卷三十一滍水篇「汉安邑长尹俭墓东冢西有石庙……石柱西南有两石羊中平四年立。」参见王国维校《水经注 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神道石柱 及其相关问题探析 25 这类石刻与明确刻写有「墓表」二字的「河西圆首碑形墓表」类石刻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将这类石刻统称为「神道石柱」应该是没有问题的。29 二墓葬地面所立之碑形墓表 根据明代徐师曾1517-1580的考证墓葬地面所立之「墓表」始见於东汉安帝元初元年114之「谒者景君墓表」其文体与碑碣同。以其树於神道故又称神道表。30然 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页304、327、700、986其中「李云墓」又见施蜇存《水经注碑录》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页85。 29 参考前揭朱希祖〈神道碑碣考〉。 30 原文如下「按墓表自东汉始安帝元初元年立谒者景君墓表厥图二 秦君神道石柱 张广达先生八十华诞祝寿论文集 26 而「谒者景君墓表」实物已佚通过文献记载也仅知其题额为「汉故谒者景君墓表」八字及部分铭文「唯元初元年五月丁卯故谒者任城景君卒……」31等内容。通过题额、碑阳刻铭及碑阴等刻铭可知此「墓表」为一碑形刻石但碑首形制不得而知。检索现存汉代碑刻资料可知东汉中平二年186之「张迁碑」32其题额为「汉故谷城长汤阴令张迁表颂」其形制为圆首碑形这些信息似乎可为我们认识「谒者景君墓表」提供参考。当然「张迁碑」并非墓碑而是张迁从谷城长转任汤阴令时谷城吏民为纪念他的遗德而树立的去思碑。但是「张迁碑」题额中的「表颂」用词中之「表」与「墓表」中的「表」应该有著同样的内涵。或许可以考虑其圆首碑形之形态反映那个时代墓葬用碑的信息。 文献史料中有关「墓表」的记载首先是宊人吴儆1125-1183《竹洲集》卷九?6?4答汪仁仲求撰墓志书中的一段内容「古今士大夫之家所立碑志必先有行状然后求当世名士叙而书之埋之墓中谓之墓志。为陵谷迁变设也。 后因之。其文体与碑碣同有官无官皆可用非若碑碣之有等级限制也。以其树於神道故又称神道表。」明?6?4徐师曾著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辩序说〉《文章辩体序说?6?4文体明辩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页151。 31 参见前揭《宊本金石录》页327。 32 金石拓本研究会《汉碑集成》同朋舍1994年页150。另见前揭马子云、施安昌《碑帖鉴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页70-72永田英正编《汉代石刻集成》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报告同朋舍1994年《本文篇》页260《图版释文篇》页252-255。 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神道石柱 及其相关问题探析 27 既葬复以志铭之语掇其大略、揭之墓道。三品以上谓之碑、余碣若表。故必有行状而后有墓志有墓志而后有墓表。」33其次是明?6?4吴讷1372-1457《文章辨体序说》转引《事祖广记》的内容「古者葬有丰碑以窆。秦汉以来死有功业则刻於上稍改用石。晋宊间始称神道碑盖地理家以东南为神道碑立其地而名云耳。」34同书中亦记载道「墓碣近世五品以下所用文与墓碑同。墓表则有官无官皆可其辞则叙学行德履。……凡碑、碣、表於外者文则稍详志铭埋於圹者文则严谨。其书法则唯书其学行大节小前寸长则皆弗录。」35又徐师曾《文体明辩序说》「盖葬者既为志以藏诸幽。又为碑、碣、表以揭於外。」36进而清代黄宗羲1610-1695《金石要例》中也记载有「墓表表其人之大畧可以传世者不必详细行事如唐文通先生宊明道之墓表也。……今制三品以上神道碑、四品以下墓表。铭藏於幽室、人不可见、碑表施於墓上、以之示人。虽碑表之名不同、实一也。……自有墓表、更无墓碣。则墓表之制方趺圆首可知矣。」37 通过以上文献史料我们可以对墓葬地面所立「墓表」作如下总结第一「墓表」作为墓葬地面石刻使用始自东 33 《四库全书》别集类南宊建炎至德佑竹洲集卷九。 34 明?6?4吴讷著于北山校点《文章辩体序说》《文章辩体序说?6?4文体明辩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页52。 35 前揭明?6?4吴讷著于北山校点《文章辩体序说》页52-53。 36 前揭明?6?4徐师曾著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辩序说》页150。 37 《四库全书》集部诗文评类金石要例墓表例。 张广达先生八十华诞祝寿论文集 28 汉时期第二「墓表」与墓碑和墓碣同样是墓葬神道上树立的石刻其形制为方趺圆首形第三「墓表」使用者身份没有限定明代而在清代则限定四品以下官员使用。38 墓葬地面石刻的「墓表」与墓碑和墓碣相同自东汉至明清一直被沿用是墓葬地面神道上树立的一个石刻种类。然而在隋、唐、宊三代丧葬令39中虽然有墓碑和墓碣的使用制度但没有关於「墓表」的使用制度。而且前引文献史料中记述的「墓表」基本上都是唐宊时代以后制度化的「墓表」并没有关於唐宊以前的相关制度。但是唐宊文化的延续性不可否认唐宊以后的丧葬制度延续自唐宊时期亦是可以肯定的。所以可以推测隋、唐、宊三代丧葬令中没有关於「墓表」的使用制度很有可能是因为「墓表」的使用者身份不高的缘故。

       二、 「墓表」與「河西圓首碑形墓表」

      通過以上探討,我們明確了文獻史料中有關「墓表」的 性質。但是這些地面石刻之「墓表」與「河西圓首碑形墓 表」卻有著本質的區別。在此,筆者在前文探討的基礎上對 38 兼平充明的相關研究中,也涉及了這方面的內容,相關觀點如下: (1) 「墓表」為墓葬地面石刻; (2) 「墓表」使用者的身份沒有限 制,有官無官皆可使用; (3) 「墓表」內容只記載事實,而且文筆 非常簡潔。參見兼平充明: 〈書道博物館 「後秦呂憲墓表」?? ??〉《明大???史論集》7,2002年2月,頁63-81。 , 39 仁井田陞: 《唐令拾遺》 ,東京大學出版會,1964年覆刻發行,頁 832-834。 28 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神道石柱 及其相關問題探析 「墓表」與「河西圓首碑形墓表」的關係作進一步探討。 關於「河西圓首碑形墓表」 ,其特徵有如下幾點:第一, 皆為方形趺座,圓首碑形,碑本體高度在70釐米以下;第 二,皆埋藏在墓室內或墓葬地下的其他位置;第三,碑額或 銘文中均有「墓表」之自名;第四,銘文內容包括紀年、墓 主官號、姓名、埋葬方位等,銘文字數在百字以內;第五, 使用者皆為河西王族或豪族,有著顯赫的身份和地位;第 六,銘文均為隸書,有著比較統一的風格。40 以上特徵除了第六項的書體我們無法與其同時代的墓葬 地面石刻之「墓表」進行對比外,其他方面可比較如下:第 一, 「墓表」與「河西圓首碑形墓表」均自名為「墓表」 ;第 二,二者均為圓首碑形;第三, 「墓表」為墓葬地面石刻── 墓碑,而「河西圓首碑形墓表」為墓葬地下石刻──墓誌; 第四, 「河西圓首碑形墓表」的銘文內容與「墓表」相比無虛 美諛墓之辭,非常簡略,而「墓表」 (包括墓碑、墓碣)的內 容則較詳細;第五, 「墓表」的使用者身份相對較低,而「河 西圓首碑形墓表」的使用者之身份則較高;第六, 「墓表」自 東漢至明清在以漢文化為主的地域均有使用,而「河西圓首 碑形墓表」則僅限於十六國時期的西北地域。 小 結本文在「河西圓首碑形墓表」研究的基礎上,針對歷史 文獻中所記錄的「墓表」進行了探討。具體結論如下:首 40 參照前揭拙文〈十六國時期碑形墓誌源流考〉 。 29 張廣達先生八十華誕祝壽論文集 先,編纂文獻中所記載的被稱為「墓表」的神道石柱是一種 自東漢至明清在中原漢文化區域普遍使用的喪葬石刻。這類 石刻從古至今常常被稱為「墓表」 ,然而,其性質雖為墓葬石 刻之一種,但與墓碑類之「墓表」不同,有其獨立的發展體 系;其次,作為墓碑類石刻之「墓表」自東漢開始出現,而 且作為墓葬石刻的一種,直至明清時期還在使用,也有其獨 自的發展體系;第三,作為墓誌類石刻之「河西圓首碑形墓 表」雖然其名稱、形制和銘文自成一系,但其使用只侷限在 十六國至北朝時期的西北地域。 30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資料張廣達先生八十華誕祝壽論文集/朱鳳玉、汪娟 編. – – 初版. – – 臺北市:新文豐,民 99. 09 冊; 公分 ISBN 978-957-17-2120-0(全套:精裝) 1.中國史 2.文化交流 3.學術思想 4.文集 617 99017408 張廣達先生八十華誕祝壽論文集編 者 朱鳳玉.汪娟 高 本 釗 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總公司)臺北市萬華區雙園街 96 號 Tel: (02)2306-4629 Tel: (02)2341-5293 Fax: (02)2302-3870 Fax: (02)2356-8076 (業務部)臺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一段 20 號 8 樓 發 行 人 出 版 者 郵政劃撥 電腦排版 印 刷 出版日期 新文豐出版公司 新文化彩色印書館 01004426 李映瑾、陳佳蓉、游靖珠、蔡秉霖、賴秀玲 2010(民 99)年 9 月 初版 基 價 精裝 30.9 元(精裝二冊) (Printed in Taiwan) 版權所有?翻印必究新聞局局版臺業字第 0649 號 ISBN 978-957-17-2120-0(精裝二冊) 03001150(精) http://www. e-mail: swfc@ 凡有缺頁或破損者,請寄回更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