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某些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作艺术上的渲染,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夸张。 (一)夸饰事物的特征,即抓住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而尽量发挥,达到现实生活中不曾见的地步,从而突出表现这一事物。如宋玉《大言赋》“长剑耿介,倚天之外”将“剑”长夸大到“倚天之外”以突出剑之长。夸张并非就是夸大、夸好,还包括向小和坏的方面进行夸饰,这要视具体要表达的内容而定。如毛泽东《长征》“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中五岭山、乌蒙山被缩小为“细浪和泥丸”以强调其在红军面前的渺小而更加突出红军伟大光辉的形象。 (二)借假设以比况。就是把现实生活中不曾见的事物说成是可能出现的,并以常见事物作比,以使事物更具有艺术生命力,通常是和比拟修辞手法一并运用。如“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首先是将天、月拟人化以赋予情感,以不可能出现的天月情恨来凸显人间之情恨,“天要是和人一样有了情感,目睹人世间的变化也会变得衰老;月亮因为和人一样有了爱恨而不能长圆了”。再如王观《卜算子》“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也是先将春拟人化——能够走路,“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既然春天已经“走”了,又怎么能“追赶”得上呢?到江南也或是能赶得上,那么一定不能再让春光流逝,通过这一番寓情于景的夸饰更凸显诗人对友人(鲍浩然)离去的依依不舍。 (三)以对比而突出。就是为了表现某一事物而拿另一事物做对比,比大的、好的更大、更好,比小的、坏的更小、更坏。如李白《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本来上天(古时)就不可能实现,而说蜀道行走比上天还要难,这就更加突出蜀道之艰险。这一点和上一点所说之假设其实有些一致之处,就是对比和假设相比较缺少一个比拟词“若”,如将例句中“于”改为“若”,“蜀道之难难若上青天”就是说在蜀道上行走和上天一样难,两种夸张途径所表达出的效果还是略微有些差别。 (四)比喻式夸饰。既有对比,也有比喻,其目标是夸饰。如《诗经·采葛》“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把一天的时间和三年的时间相对比,同时将一天的时间之长比喻成三年时间之长而达到夸饰的效果。再如辛弃疾《破阵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中后句把弓弦的震动声说成像霹雳一样响,一方面将弦声和霹雳声相对比,另一方面将二者通过比喻词“若”联系在一起,在夸饰弦声响亮的同时更是凸显引弓射箭之人的骁勇。当然具体到比喻手法的运用也会有明喻、暗喻和借喻之分,有关比喻的讲解见下段关于比喻的论述。 夸张的合理性。一方面夸张具有不可比拟性,就是夸张的事物不能以现实生活中的事物直接比较。如杜甫《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本是以夸张的手法来表达诸葛亮庙前古柏树的高大,宋人沈括用术数来分析诗句得出四十围就是七尺,而树粗七尺,高二千尺,“无乃太细长”了,其实沈括不解文学与术数之不同,文学的修辞目的就是讲究传神,而不是事事追求形似。另一方面夸张也必须以一定的现实生活为基础,不能盲目地夸张。如李白《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诗句描写的“大如席”的雪花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见得到,但燕山地处北塞,天寒地冻,自然雪大,其夸饰是有一定的现实生活基础,当我们将“燕山”改为“广州”如何?“广州雪花大如席”也是夸饰,但这就脱离了现实生活,没有夸张所依赖的基础,这样的夸张自然成了笑柄。又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其夸张也是有基础的,桃花潭的水本来就深,才有“千尺”之夸饰,如果将“桃花潭”改为“桃花溪”何如?自然是不合理的夸张,溪水盈盈不过尺许,何来“深”之说!再如庐山观瀑布亭联“横奔月窟千堆雪,倒泻银河万道雷”其夸饰瀑布在乱石上溅起如千堆雪、瀑布的声响如万道惊雷也是依仗生活基础的,庐山瀑布千古奇观,联句通过夸张手法更是彰显其声势浩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