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题画诗写作·第六讲

 杏坛归客 2016-01-21

 

 ·第六讲:

       

      

         写诗还需懂修辞

                  

               ·比喻    ·比拟   ·代称   ·夸饰 

               ·对比    ·设问   ·反问   ·反复

               ·用典    ·借用   ·翻用 

 

 

    道了诗的句式和基本语法,就可以造句了。

 

    然而,我们任何人初学时,都会经历一个羞于将习作示人的过程,那是因为缺乏修辞知识与技巧,写得太白、太直,像散文而不太像诗,就如本书第四讲所举我的学生习作那样。

 

    不要紧,这像学画一样,总会有画得蹩脚的过程。只要多练习、肯请教,这个过程很快就会过去,我的学生便是如此。多练习自然包括学会修辞方法,否则写得再多,依然还会像散文而不像诗。

 

    汉语修辞有许多格式,如:比喻、比拟、代称、拈连、夸饰、双关、对偶、排比、层递、顶真、回环、对比、反复、设问、反问等等。

 

    旧体诗较多使用对偶(又称对仗)、比喻、比拟、代称、夸饰、对比、反复、设问、反问等修辞格,其他因为诗的篇幅小、字数少的缘故,较少使用。此外还有用典、倒置(它也是语法之一,已见前讲)等法。

 

    我们分别来看这几种修辞格(对偶另辟一讲):

 

(1)比喻

 

    先看例句:

   

          文君春鬓影,

          冰雪藐姑仙。

                          (潘天寿题《兰石》)

 

           溪声便广长舌,

           山色岂非清净身。

                        (苏东坡《赠东林赵长老》)

 

           挺然直陶元亮,

           五斗何能折吾腰。

                         (郑板桥题《柱石图》)

 

 

              题画诗写作·第六讲

 

          深山少人收,

          颗颗明珠走。

                      (徐渭题《榴实图》)

 

          题画诗写作·第六讲

 

    用某事物或道理打比方,来说明同它有相似之处的别的事物或道理,使所描绘的事物形象具体,或所说明的道理鲜明易懂,就叫比喻。

 

    比喻还分有明喻、隐喻与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是本体、喻体都出现,喻词用“如”、“似”、“若”、“犹”、“仿佛”之类。这种修辞在诗中用得最多,例如上面的第一组例句。

 

    隐喻本体、喻体也都出现,只是喻词用“是”、“作”等。例如第二组例句,上联说溪声就象“广长舌”(佛教所谓佛的三十二相之一,后用来比喻能言善辩)一样,下联用反问句把山比拟作“清净身”(指佛身)一般。又如第三组例句,说柱子般的石头简直像陶渊明,不会为五斗米折腰。

 

    借喻不说出本体,也不用喻词,直接用喻体替代本体。比如第四组例句,“明珠”被借用来比喻石榴籽。诗中省略像似动词“如”或“似”,意思是说石榴籽一颗颗像明珠般滚落。

 

    比喻是古代诗歌三种重要的表现方法之一,这三种方法为赋、比、兴。

 

    按朱熹《诗经集传》的解释,“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就是我们现代所谓直叙或白描的手法。例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整首没有曲折的描写。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现代所谓“发端”。例如《诗经·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睢鸠作为开头,引起下文的爱情主题,即是“兴”。

 

   “比”是“以彼物比此物”,正是我们上面说的比喻手法。可以讲,比喻是最重要的诗歌修辞方法,它经常会被使用到,我们必须注意学习。

 

    以下试举三例拙作供初学者参考。

 

        百里漓江春雨时,

      梦亦诗。

        画家若不多描绘,

        辜负神州一大奇。

                        (《题门生许华新漓江春雨卷》)

 

     这是明喻,第二句连用三个喻词“如”字来比喻漓江春雨时的景情,可增强读者的联想与印象。

 

        生铁为岩钢峰,

        战刀削就笔无功。

        将军扫尽文人气,

        重振雄强民族风。

                       (《题台湾现代山水大家余承尧画》)

 

    这是隐喻,用喻词“作”,将画家所画的山峰,比拟为钢铁制成般坚硬,以揭示他的风格特征与创新意义。

 

        半天霞色洗胭脂

        日褪金钗山拭眉。

        十里杨堤垂绮帐

        一湖绒铺睡西施

                      (《自题西湖晚眺图》)

           

    四句都用借喻来描绘西湖的美好暮色:第一句把霞色比喻作西施傍晚卸妆的胭脂水;第二句把落日的余辉比作西施拔下来的金钗,淡去的远山比作西施拭掉黛色的眉毛;第三句将长着垂柳的湖堤比作碧纱帐子;尾句将黄昏中的西湖,比作睡在绒铺上的美女西施。最后一句也是下面要讲的拟人法。

 

(2)比拟

 

    包括拟人与拟物。就是把物想象为人,将人想象为物,或把此物想象为彼物的一种手法。它可以表达强烈感情,丰富联想,把人或物的形象,描写得更加生动。

 

    将物比拟作人,例如:

 

        石女嫁得蒲家郎

         朝朝饮水还休粮。

         曾享尧年千万寿,

         一生丝发无秋霜。

                        (金农《题画菖蒲》)

 

    诗中把菖蒲花比拟作姓蒲的新郎,种花用的小石子被比拟为嫁人的少妇,形象于是变得生动可爱,诗意也增添了趣味。

 

         硃砂变相玉精神,

             月底衣裳舞太真

         却借梅花簇绛雪,

         特翻别调写阳春。

 

                       (高凤翰《题梅花册》)

 

     “太真”是唐明皇的贵妃杨玉环的号,画家用她在月下起舞来比拟梅花的姿态,既形象又鲜明。诗的意思是说:画中的梅花像硃砂变成的一般鲜红,精神则像玉一般高洁坚强,它在月下的姿态像杨贵妃舞《霓裳羽衣曲》。可是因为梅花是红色的,像凝集了红色的雪,它的舞曲不是《霓裳羽衣曲》(该曲的舞衣应是白色),得换以《阳春绛雪》,那是由《阳春白雪》改成的。全诗既用拟人法,又运用典故。

 

    拟人法是花鸟题画诗最常见的修辞格,对所题题材的生动表现很有效,本书第十二讲还会提到。我们需要学会这种修辞格,因为经常用得到它。拙作《自题梅茶图》就是学习拟人法的一个例子:

 

        梅花岂是酒边花,

        浊气请毋污染

        只许心情和畅日,

        两三知己对清茶。

 

 

           题画诗写作·第六讲


    用女性第三人称代词“她”,将梅花拟人化,可以更强烈地表达对梅花的钟情与爱护。(“她”字是近代才造出来的,古代一般以“伊”字作为女性的第三人称代词。为了使拙作带点时代性,故意不用“伊”字。这个问题留待本书第十五讲再谈。)

 

   又如《自题寒梅图》:

 

        气候反常四季乖,

        世人作孽天降灾。

        寒梅欲放冬无雪,

        枝上踟蹰不敢开。

 

   再如《自题瓶梅图》:

 

         一枝香欲吐,

         人送作瓶栽。

        山中土,

        伤心不肯开。

 

    两例虽然没有直接提到人,但“踟蹰不敢”,“伤心不肯”和“恋”故土,是人类的心灵状态,用来比拟梅花不开放,能陡增诗的情味。如果换成“迟迟还不开”等直言植物状态的字句,便味同嚼蜡,可见拟人法实是一种“增味剂”,用得恰当(它也像食品增味剂一样不可滥用),会有很好效果。

            

    将人比拟作物,例如:

 

       蒲柳质易朽,

       麋鹿心难驯。

                      (白居易《自题写真》)

 

    作者题自己的肖像,用易朽的“蒲柳”比拟自己的身体,用难驯的“麋鹿”比拟自己的心灵,就比简单地说身体易朽、心灵难驯要形象得多。

 

        世间金鸑鷟

        天上玉麒麟

                      (沈周《题李太白像》)

 

    以“金鸑鷟”和“玉麒麟”比拟李白,它们都是极稀罕之物,所以令人过目不忘。

 

    拟物法用于写人,正合人物画题诗需要,像上举沈周诗那样,能够使人物形象更显具体和生动。但在以人物活动为主题的山水画中,也可以运用此法。例如拙作《自题游山图》:

 

        镣脱利名外,

        悠游山水间。

        人生知审美,

        智慧近通禅。

        泉味同心淡,

        云踪共眼宽。

        原来蒲柳质

        不似届衰年。

 

    直接套用白居易的“蒲柳质”,以物比拟图中之人,即画家自己。但意思相反,不是衰朽,而是因为悠游山水变得年轻体壮。

 

    以物拟物如:

 

         笔底明珠无处卖,

         闲抛闲掷野藤中。

                     (徐渭题《墨葡萄》)

 

    用“明珠”比拟墨葡萄,进而比拟人的才华,既形象化,又使它显得更加可爱,从而增进被随便遗弃的惋惜程度。作者本意是要借此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遗憾与不满的,有这样的比拟,效果就更为鲜明和强烈,给人印象十分深刻。

 

         只爱柴桑处士家,

         霜丛载酒问寒花。

         秋窗闲却凌云笔,

         自写东篱五色霞

                      (恽寿平题《画菊》)

 

    用“五色霞”比拟菊花,可以更好地形容花开的灿烂景象。同时也避免再使用一个“花”字,和第二句的“寒花”重复。“寒花”是菊花的代称,因为它到秋寒才开放。

 

    以物拟物法用途很广,特别是用在咏物诗中,可避免平铺直叙而增添诗意联想。我们自己题画时,也经常会用到它,比如拙作《自题采花图》:

 

        春色无边红簇簇,

        为采山花不择路。

        力尽诗成花满怀,

        人在绛云最深处。

 

    “绛云”和恽寿平的“五色霞”手法相同,用于比拟红簇簇的成片山花。如果不用比拟手法,直接写成:

 

        人在花丛最深处。

 

     那就不但使一首诗出现三个“花”字,也使诗意少掉一份供人联想的趣味。

 

 

(3)代称

 

     又叫借代,意思是不直说某事物,而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其他事物的名称来代替,可以引发读者联想,使形象更加突出,特点更加鲜明,表达效果也就更加具体生动。

 

     它分有多种用法,在诗词写作里常见的有:

 

 1、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或者标志,来代称该事物。例如:

 

         宿云初散青山湿,

        落红缤纷溪水急。

                       (赵孟頫题《桃源春晓图》)

 

   “落红”是桃花飞落的特征之一,用来代称桃花。

 

 2、以做成某种事物的原料,代称已是成品的该事物。例如:

 

         冷雨何妨尽作冰,

         扶持原不用孤藤

                        (普荷《题画》)

 

    拐杖是一根藤条做成的,“孤藤”被借来代称拐杖。

 

 3、以地名、官名代称人名,例如:

 

        湖州放笔夺造化,

         此事世人那得知。

                       (柯九思《题文与可画竹》)

 

    文与可是宋代画竹名家,名同,曾任湖州知府。诗中以“湖州”代称文同的官名,再代称他的人名。

 

    代称在诗词里用得很普遍,我们题画也会用到。例如拙作《自题雪梅图》:

 

        久徘徊,

         春信已随风雪来。

         放鹤亭边五千树,

         细寻喜得一枝开。

 

    诗中表现踏雪寻梅的境况和心情。“珠”与“玉”是冰雪的形象特征,用来代称冰雪,比较生动,并且可以避免和第二句的“风雪”重复。

 

 

(4)夸饰

 

    又称夸张。有时为了需要,故意用言过其实的描述,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这样可以更清楚地表达诗人对某事物的态度或感情,引发读者共鸣;也能增强语言的生动性,丰富读者的联想。

 

    李白的名句“白发三千丈”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就都是著名的夸饰例句,令人印象深刻、过目难忘。题画诗夸饰的例子如:

 

        檀口粉腮含笑语,

        春风拂拂为开怀。

        酒人得此添狂兴,

       诗句从天泼下来

                      (李日华题《丁卯新正三日写梅》)

 

     把诗句说成从天上泼下来,极度夸张诗歌创作的激情。

 

        悬溜曾看走玉虹,

        香炉峰下驾天风。

        到今心眼留余响,

       才一开图耳欲聋

                      (高凤翰题《石梁飞瀑》)

 

    才打开画有飞瀑的图画,就感到震耳欲聋,意在夸张作品的艺术效果。

 

        冷雨何妨尽作冰,

        扶持原不用孤藤。

        尽教路滑吾有足,

       踏破街头铁一层

                      (普荷《题画》)

 

   “铁一层”是夸张街头结的冰又滑又硬,反衬自己脚的坚硬。三例都能最大程度地增强读者的印象。

 

    夸饰也是诗词非常重要的修辞方法,应该学会,好加以运用。本书前讲所举拙作《自题漓江泊舟图》说:

 

       群峰供在餐台上

        醉倒游人不肯回。

 

    就是运用夸饰手法,赞叹漓江迷人景色的。那里的农舍,无论在屋内还是在院里吃饭,从餐桌上都可以看到林立连绵的奇丽群峰,因此夸张说它们是供在餐桌上招待游人。

 

    又如拙作《拉萨观山》云:

 

        峰岭巍峨耸入云,

       青天被挤小三分

        于今方识山高状,

        五岳原来不足尊。

 

    山太高了,把天都挤掉三分,也是夸饰手法,使人印象更强烈。

 

 

(5)对比

 

    先看例句:

 

       碧水丹山映杖藜,

        夕阳犹在小桥西,

        微吟不道惊溪鸟,

        飞入乱云深处啼。

                        (沈周《题画》)

 

    这是一句之内作色彩对比。

 

        头上冠不用裁,

        满身雪走将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

        一叫千户万户开。

                        (唐寅题《画鸡》)

    两句之内的色彩对比。

 

        木叶惊风丹策策

        溪流过雨玉淙淙

        晚来添得斜阳好,

        一片秋光落纸窗。

                        (文征明《题画》)

 

    这是两种声音和两种材质、色彩的对比。“策策”和“淙淙”是声音。“丹”指丹砂,红色矿物,句中用它比拟红叶的色彩,和比拟溪流的碧色玉石作对比。

 

        一雨垂垂春欲徂,

        弱云狼藉草纷敷。

        池塘水满鱼争跃

        竹径泥深鸟乱呼

                        (文征明《题画》)

    这是两种动物行为的对比。

                          

        屏间雪练空中落,

        天外云峰阙处明。

         时听朗吟林谷应,

         苍崖疑有卧游人。

                        (陆治题《云峰林谷图》)

 

     两种空间的对比,一个在屏风般的悬崖间,一个在天空。

 

     一看上面的例句,就能明白什么是对比。它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现象,或者一种事物、现象的对立两面列举在一起,形成对照,可使它们各自的形象更其鲜明,令人印象愈发深刻。

 

    作为画家,我们更懂得对比的作用和意义,特别是色彩对比,因而在题画诗里可以尽可能运用它。我个人很喜欢这种手法,例如下面的拙作《自题山水》,就是学用色彩对比的一个例子:

 

       丹崖红树碧江村,

        沙净舟轻过渡人。

        几处寒烟篱影动,

        犊鸣声落鸟穿林。

 

    第一句里丹红与碧绿对比,色彩鲜艳、强烈。这种色彩对比在一般诗词里应用更多,因为能够产生“诗中有画”的效果。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特别善于运用此法,例如他的名句:“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活像一幅有静物的花鸟画;“林间暖酒烧红叶,石上题诗扫绿苔”,则像一幅人物画或山水画。

 

 

(6)设问

 

    设问是在诗中自问自答,也可以问而不答。这样可以启发读者的思考,也起到跌宕起伏,生动活泼的表达效果。例如:

 

        山阁临溪晚更佳,

        绕崖秋树集昏鸦。

        何时再借西窗榻,

        相对寒灯细品茶?

                      (唐寅《题画山水》)

 

    后两句就是设问句,但没有也不必回答,这样可以留下一种温情的期待,供人品味。

 

        画工何事好离奇,

        一干掀天去不知。

        若使循循墙下立,

        拂云擎日待何时!

                     (郑板桥题《出纸一竿》)

 

 

           题画诗写作·第六讲

 

    前两句设问,对画家把竹干画到顶提出疑问,后两句回答原因。这样自问自答,便于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意识。

 

    设问是诗词写作很常用到的修辞方法,我们在学写题画诗时,一不经意就会遇到。例如拙作:

 

        难聚知音共一堂,

        人生飞得几回觞?

        今宵醉了是真醉,

        画到黄花有酒香。

                      (《醉题墨菊图》)

 

    第二句就是设问,没有也不必回答。没有回答的设问比有回答的设问,使用的机会多得多。

 

    又如拙作:

 

        何方能療俗,

        讀書與種竹。

        功用在修心,

        首先遠物欲。

                   (《自題盆竹圖》)

             

 

           题画诗写作·第六讲

       

    第一句设问,后三句作答,也是自问自答。

 

 

(7)反问

 

    用问句来判断事物:从肯定方面提问,意在否定;从否定方面提问,则意在肯定,两者都不作答。这种修辞的作用,也是可以使判断意见鲜明生动。例如唐寅题《秋风纨扇图》诗:

 

        秋来纨扇合收藏,

        何事佳人重感伤?

        请把世情详细看,

        大都谁不逐炎凉?

 

    第二句反问的意思是肯定的。秋天不必用扇子,应该收起来,当然不用伤感。第四句反问也是肯定的,意思就是世间人大都会炎凉变态。

 

    又如郑板桥《题画兰》:

 

        兰草已成行,

        山中意味长。

        坚贞还自抱,

        何事斗群芳?

 

    尾句反问干什么和群芳斗争?意思也是肯定的,就是自己抱有坚贞情操,不必和别的花卉去争什么。

 

    再如徐悲鸿题《奔马图》句:

 

        问汝健足果何用,

        为觅生刍尽日驰?

 

 

           题画诗写作·第六讲

 

    诗句的反问意思是说:马啊,你整天为找生草奔跑,你那健壮的腿脚还有什么用呢?这是否定的意思。生有健足的骏马,应该是去驰骋沙场才对。

 

    反问修辞法也很常用,我们都会用到。拙作《自题红梅图》云:

 

        独经风与雪,

        自炼色和香。

        岂是爱孤傲?

        谁能伴炎凉?

 

    就是学用反问句,肯定梅花经历风雪的艰辛是注定孤独的,因为在严寒的冬季里,群芳都不可能相伴。用这种方法抒发人生的感慨,效果比平铺直叙强烈。

 

 

(8)反复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或强调某种感情,特意反复说出某句话,这种修辞格叫反复。例如:

 

        一节一节

         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

         免撩蜂与蝶。

                       (郑板桥题《竹》)

 

    反复说“一节”的目的,是为了和“千枝”、“万叶”一起,强调竹子长得茂盛,以便突出立意:竹子长得这么好却不开花,是为了避免招蜂引蝶惹麻烦,并借此喻己,托物咏怀。

 

       一年一年一年

        根盘节错锁疏烟。

        不知天意留何用,

        虎爪龙鳞老更坚。

                     (李方膺题《墨松图》)

 

    反复说出三个“一年”,意在突出松树的古老。

 

    在一个句子里可以反复,在一首诗里也有反复,但一般不属修辞范畴,而是表现方法。例如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全诗只讲一个意思,即在异乡的雨夜里怎样怀念人,这是意的反复,没有字的反复,完全出于感情抒发的需要。

 

    反复修辞格在题画诗里运用不多,但偶一用之,也会增添趣味。例如拙作《自题荷塘听雨图》说:

 

       一番雨一番雨

        六月荷塘洗碧玉。

        独坐朱栏听雨声,

           如丝如竹韵皆绿。

 

    反复说“一番”,是为听雨创造气氛。一番接着一番地下,是多雨季节里的雨;下得轻,下得透,绿荷如洗,听起来才有韵味。如果只是一阵暴雨,雨打荷叶的声音感觉完全不同,那就不是江南丝竹了。

 

    拙作同时用到比拟与对比:用江南丝竹比拟雨声,碧玉比拟绿荷,再和朱栏形成色彩对比,这样各自的形象比较鲜明。

 

 

(9)用典

 

    用典也是重要的修辞法,它就是运用典故——历史上某人、某事或某句话(包括文学作品),来联想、说明或者比喻、比拟我们现在所要说的某人、某事或某句话,这样可以增添深刻、含蓄的意趣。

 

    典故可以正面运用,也可翻案运用。所用的典故,如果比较生僻,运用时应该说得具体明白一点。要是尽人皆知的典故,则可以说得含蓄一些。但最忌自己篡改典故,使人莫名其妙。也忌讳卖弄“学问”,堆砌太多,令人厌烦。

 

    下面让我们来看些用典的题画诗例:

 

        张骞带得西来种,

        中秘千珍与万珍。

        一个臭囊藏不尽,

        又从身外复精神。

                      (沈周题《石榴》)

 

    第一句直说张骞的典故。张骞是西汉武帝时的外交官与探险家,奉命通西域的典故尽人皆知,但他从西域带回许多中国当时所没有的植物,却不是都很了解,所以此诗用典是实用。“西来种”指的就是石榴。

 

    第二句借张骞带回物种的故事,把石榴果内一颗颗可食用的籽,比拟成万千珍珠。

 

    第三、四句夸张石榴果皮像一个臭囊,但却很坚硬,象征张骞通西域时坚韧不拔的精神,这是生动活用典故的佳例。

 

        粉态含香露未干,

        冰肌犹怯晓宫寒。

        沉香亭北人如玉,

        一笑东风半倚阑。

                     (陈道复题《白牡丹》)

 

    这是虚用杨贵妃的典故,来形容牡丹花的美丽。

 

    唐明皇曾与杨贵妃在沉香亭寻欢作乐,让李白写《清平调》诗三首赞美贵妃。第三首末句云:“沉香亭北倚阑干”,陈道复诗的末两句,就是借用此句。由于这个典故人们很熟悉,不必实讲贵妃,就知道是借她的美丽,来赞美牡丹了。

 

        渊明老去不忧贫,

        醉撷金茎满意春。

        却笑微花何幸会,

        至今珍重为斯人。

                     (文征明题《墨菊》)

 

    这是翻用典故的例子,四句诗翻了两层意思。

 

    本来陶渊明辞官归隐很贫困,第一联却把菊花说成是金条,有了金子当然不忧贫了。

 

    菊花一向声誉很高,被象征为高士,但第二联却说它是微不足道的小花,只是因为陶渊明的缘故,至今还被人珍重。如此翻案,饶有意味。

 

    用典不一定得用人物与故事,用古人的诗文名句也可以。例如:

 

        风引上春香,

        雪弄南枝色。

        为有惜花心,

        楼中莫吹笛。

                   (项圣谟题《梅花》)

 

    尾句是翻用唐代诗人高适的名诗《塞上闻笛》:

 

        雪净胡沙牧马还,

        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

 

    题画诗的意思,是说惜花人担心吹笛使梅花谢落,希望楼中人不要吹。其实笛子岂能吹得落梅花?高适诗的梅花,是代称笛子名曲《梅花落》的,但题画诗故意当真,活用得很自然。

 

    这首题画诗把原诗的各种事物,如风、雪、楼都活用来了,而且全诗没有一字提到梅花,却能让人一看便知是在题梅,这就是所谓“避题字”。

 

    题画诗因为绘画题材的缘故,总是难免会涉及到某些典故,我们无法回避,因此用典虽然有些难度,我们也应尽可能掌握它,来增加诗的内涵。比如上举拙作《自题雪梅图》中的“放鹤亭边五千树”,就用了宋代高士林逋的典故。他在西湖孤山种梅养鹤,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后人建放鹤亭纪念他。历来画梅、咏梅,常常会提到他,这样可以加强爱梅的含义。

 

    如果不用典故,换一种写法,比方说“向晚山中五千树”,那么开头一句“踏珠践玉久徘徊”的执着心情,就得不到解释。会如此辛苦寻梅的人,非同一般,他一定很爱梅花。冒雪到放鹤亭寻梅,用林逋来影射他,便顺理成章。

 

     上例用典是人与事,下面是学用文学作品的典故之例。拙作《自题梅枝图》云:

 

        攀枝香满袖,

        欲折又迟疑。

        故人无音问,

        不知寄与谁?

 

    典出南朝宋陆凯名诗《赠范晔》: 
 折花逢驿使, 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 聊寄一枝春。 
  

    拙作是反用其意。在当今生存竞争激烈,世风浮躁,人情浇薄的时代,常会有此伤感,诗画正好可以委婉地慨叹一番。

 

    由此可见,用典有其特殊的益处,需要学会它。只是用典不太容易,要做到俯拾即是、得心应手、自然天成、不留斧凿痕迹就更难。

 

    不过,现代题画诗用典,也要考虑读者的时代局限。现代人的知识结构已与古人大有不同,知道和熟悉的典故不多,因此我主张少用典故。

 

    除了以上方法,写诗还有一种修辞法,是借用和翻用前人的诗句。

 

    先看借用

 

        古木苍龙影,

        修篁碧玉枝。

       相看两不厌

        同保岁寒姿。

                  (文征明题《写竹》)

 

        片石太古色,

        虬松千岁姿。

       相看两不厌

        共结岁寒时。

                 (查士标题《淡设色山水》)

 

    两首诗的第三句,都是借用李白《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上一句,来描写古木、修篁与片石、虬松之间的亲密关系。

 

    又如:

 

        芦湾弄孤笛,

        隐隐风声飐。

        借问听者谁,

       遥峰青数点。【注】

                   (戴熙题《为吴小莱画扇》)

 

    尾句借用唐代著名诗人钱起《湘灵鼓瑟》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但不是照搬原句,这也是借句的用法。

 

    借用一般都得是名句,好让人一看便知是借自何人。借句不是剽窃,是特殊的修辞法,在历代诗词里很常运用。我们题画时,遇到需要,也可以借句。例如拙作《自题玫瑰图》:

 

       春城无处不飞花

        岂若西郊一片霞?

        那是新开玫瑰地,

        四时供给小康家。

 

 

            题画诗写作·第六讲

 

   “春城无处不飞花”是唐代诗人韩翃《寒食》诗的名句,借来衬托拙作所要赞叹的现代鲜花种植业正合适。

 

    再看翻用

 

        画出离筵已怆神,

        那堪真别渭城春。

        渭城柳色休相恼,

       西出阳关有故人

               李公麟《小诗并画卷送汾叟同年机宜奉议赴熙河幕府》)

 

    诗中翻用王维的名句“西出阳关无故人”,把“无故人”翻为“有故人”。

 

    翻用是反其意而用之,往往会收到出人意料、令人玩味的好效果,因此在历代诗词和题画诗里,比借用还常见。我也常学此法,例如拙作《自题敦煌城写生》云:

 

        绿岛忽生沙海间,

        白杨红柳满街沿。

        家家小院繁花木,

       谁道春风不出关

 

    尾句翻用唐代诗人王之渙《凉州词》里的名句:“春风不度玉门关。”藉以称赞沙漠绿洲的一派生机。

 

    翻用仍应是一般人都熟悉的名句,才有意义,这样可以别出心裁、出人意料;但必须出于立意的需要,不能勉强,不能乱翻,否则反而会弄巧成拙。

 

   

    以上所讲的是修辞,牵涉到句子的写作技巧。这里顺便提个用字问题。诗词用字都应该文雅,但有时也不避俗字,运用得当,反而很有艺术效果。例如上举徐渭题《榴实图》诗的前两句就很有意思:

 

        山深熟石榴,

        向日笑开口

 

    “笑开口”是极为通俗的口语,用来形容成熟了的石榴,形象非常生动,让人读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上举沈周诗的“一个臭囊”,也是这样。

 

    又如罗聘《题花卉果品册·笋》:

 

         初打春雷第一声,

         满山新笋玉棱棱。

         买来配煮花猪肉

         不问厨娘问老僧。

 

    “花猪肉”、“厨娘”这类俗字,更是日常口语,用得好,会很亲切。但在这首诗里,还有幽默调侃成份,让人忍俊不已:烹调猪肉,怎么不是问厨娘而是问老和尚呢?言下之意,老和尚不守清规,平时开荤惯了,煮肉很有一手。

 

    用俗字的诗,必须立意高雅脱俗,别开生面,否则就会写成打油诗,我们如若使用,必须特别注意。拙作《自题夜兰图》就是试用俗字:

 

       下了飞机打的回

        开门觉有暖风吹。

        兰花满屋传清馥,

        为接主人漏夜归。

 

    “下了飞机”,“打的”(乘出租车),都是现代口语,“俗”得不能再“俗”,但却写出生活真实与现代诗意。为避免写成打油诗,运用拟人法将兰花比拟成家人,以强化爱花主题,使兰花这种传统多被文人士大夫玩味的题材,转化出时代性与普及性又不失高雅品位。

 

 

   诗的讲究还很多,例如暗示法,它不是修辞法的一种,但有关系,我们也放在这里顺便了解一下。请看下面例诗: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作者读书,感受到学问必须不断充实,否则就会思想糊涂、灵感枯竭。这个意思要是直接如此写出来,只有议论,象论文而不像诗,会很乏味。这就需要换一种写法,运用暗示,把学问比喻成水塘,如果没有不断地补充活水,就会变成死水而浑浊发臭。

 

    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暗喻,只不过它不是放在某个局部,而是放大到整体,因此变成暗示,更需要读者用心领会理解。

 

    再如上述设问法举过的郑板桥题《出纸一竿》诗,也是暗示人如若“循循墙下立”——循规蹈矩、不敢创新,便不可能“拂云擎天”——干出一番事业来。

 

    此诗虽然不像上一例诗,有明确的标题说明诗意之所在,只是为画竹而题,但整首诗的立意还是很清楚,是在说明上述的画外之意。这样就使一幅画更有内涵、更有精神价值。这便是中国画,特别是文人画的特点与优点,也是我们今天还要学习题诗的一个重要原因。2008年四川大地震,我参加义卖赈灾,画六尺《红梅图》,题云:

 

        生意何蓬勃,

        天灾不可摧。

        繁花红似火,

        大地又春回。

 

    就是学习上述传统做法,用来暗喻灾区人民必胜的信心和力量。

 

 

   【注】《历代题画诗类编》将此诗尾句误录作“遥峰数点青”。按此诗第一句不入韵,第二句押仄韵“飐”(读zhǎn ),尾句押韵应是“点”,同属琰韵,不是“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