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亦作“璧雍”等。本为西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取四周有水,形如璧环为名。 辟雍碑全称“大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皇太子义再莅之德隆熙之颂碑”,位于河南省偃师市东大郊村。1931年出土于东大郊村北东汉建武五年(29年)所建的西晋太学遗址中,后立于村内。碑首、碑身以整石凿成,通高3.22米,宽1.1米,厚0.3米。碑名篆书,正文隶书,刻于晋咸宁四年(278年),记述晋武帝司马炎及皇太子司马哀亲临太学辟雍视察的事迹。碑阴刻述,有太常散骑等行政学官和博士、助教等教职员四百余人,晋隶碑文,字体灵活,风格独特。 洛阳太学,始创于东汉,太学生最多时有三万人,直到西晋,仍达一万余人。 辟雍碑碑文记载了晋武帝司马炎在前后4年间,曾三临辟雍巡视,考察学生“德行”、“通艺”,并行赏鼓励。 从太学遗址先后出土两套《石经》。一为东汉之《熹平石经》,由大学者蔡邕亲自书写,皇帝亲自订正,内容包含《尚书》、《论语》等七部儒家经典,不仅开创了我国古代刻写石经的先例,而且统一了儒家经典版本,可谓世界教育史上第一套规范的大学教材。 石经树立初期,每天乘车来抄写的人过千,道路为之阻塞。另一石经为曹魏时的《正始石经》,每字都用大篆、小篆和隶书书写,亦称三体石经,文物价值极高,可谓一字千金。 太学先后培养出了王充、班固、张衡、蔡邕、阮籍、嵇康等著名人物。汉桓帝永元三年,为救清官朱穆,太学生刘陶等数千人到宫阙下为之鸣冤,斥责宦官擅权,这大约是历史上最早的学员汇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