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斋志异:夏季看海谨防“蜇伤”

 昵称535749 2014-08-08

  

    

       海蜇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是海水中半透明的漂亮水母,是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但近日在山东各大海水浴场内,海蜇已经成为潜伏在海水中的“透明杀手”。出没高峰期的提前到来,已经造成每天近百名游泳者受伤。《青岛早报》报道,前天晚上7时50分左右,一名来自江西的大三学生周浩(化名)因为被海蜇蜇伤,伤势严重抢救无效不幸去世。急诊科医生提醒:被海蜇蜇伤千万别用淡水冲洗,而应及时用碱性液体,比如明矾水、小苏打水冲洗,用衣物或是沙子将海蜇刺泡擦掉,如果伤势严重要立即前往医院急救。

       海蜇属于水母类,常漂浮于水面,伞盖下有许多触须,其上有密集的刺丝囊,内含毒液。毒液内含有蛋白质、肽类、组胺、5-羟色胺及致痛剂等物质。平时在山东沿海地区比较常见的有4种,沙海蜇、霞水母、海月水母和能用来食用的海蜇,其中前两种海蜇个头比较大,毒性也比较强,是蜇人事件的主要行凶者,最后一种海蜇经济价值比较大,渔业部门会在外海专门放流此种海蜇苗。各类型的海蜇在海里碰到游泳者,会受到惊扰,以为是饵料来了,通过刺细胞分泌毒素射向人体。近海渔业兴盛,以海蜇为食的海龟和很多种鱼类减少,某一生长阶段海蜇幼体累计起来到了一定量,成年后爆发,再加上合适的水温和海水盐度,就会导致海蜇在近海大量出现,不仅对游泳的游客安全造成威胁,还可能影响生态环境和渔业捕捞。国家海洋局目前正在做“水母毒害风险预报”的工作,完成后如果发现海蜇数量大爆发的情况,就会尽早提醒游客慎重下水或者不要下水。

        在海边游玩时,海蜇的确容易蜇人,蜇伤后的情况因人而异,甚至可能出现急性肺水肿。海蜇的大小等也是导致蜇伤后出现不同状况的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被海蜇蜇伤对于成年人的危害不会太大,一般也不会造成生命危险,但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儿童自身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自身抵抗力相对较弱,被海蜇蜇伤后反应往往更加敏感,会引起过敏性休克从而导致死亡。

       一旦被蜇怎么办?

       一旦被海蜇蜇伤,应立即用海水冲洗患处,并涂抹肥皂或细沙,然后再用利刃将涂附物刮去,目的是将刺丝囊毒清除掉以减轻毒害。渔民常用用的办法是用明矾水冷敷或用含有止痒剂的甘石冲剂多次涂抹患处;也可用1%的氨气或10%的碳酸氢钠水冷敷。如是一般蜇伤,可在伤处抹些红花油,一周后症状便会消失。但若中毒症状严重或出现全身性中毒症状,如呼吸困难、肺水肿等,则应立即送医院救治。其中有过敏史、年纪小于5岁或大于65岁、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一定要格外重视。除此之外,体质特征也有很大区别。过敏体质的患者被海蜇蜇伤后,病情会更重,发展也更快,甚至出现急性肺水肿,如果不及时抢救可能在短时间内死亡。

        如果被蜇伤的人在上岸后已经失去了呼吸意识,出现昏迷,则应立即采取复苏急救的方法,然后及时送往医院进行救治。被海蜇蜇伤后出现其他情况,其实第一时间将伤者送往医院是最正确的做法。因为游玩时人们一般不会随身携带急救药物,无法处理突发情况的,应该及时送往医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