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和人物〗追记广饶名士、西汉御史大夫倪宽

 老庄人家 2014-08-09

    日前,广饶县政协接到来自安徽省太和县的邀请,请广饶县、石村镇的领导和倪氏后裔到安徽参加倪宽纪念馆落成仪式,以纪念西汉汉武帝时期位列三公的御史大夫倪宽。

    倪宽纪念馆落建于太和县的倪邱镇。倪邱镇起名于倪宽。倪宽又叫儿宽,是汉代武帝时期的御史大夫,祖籍是我市广饶县石村镇倪家村。倪宽出身贫寒,从小就跟父母种田,家里没有钱上学。后靠帮邻近的农户打短工挣钱上了学。在上学时帮同学们做饭又挣了部分学费。他先在同乡欧阳生那里学习今文尚书,后又从师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后来,他又千里迢迢来到汝阳郡细阳谷堆集向多才多艺、知识渊博的柳林先生学习经书。倪宽高高的个头,宽宽的面颊,憨厚的表情,诚恳的姿态。柳林先生一见到倪宽就很喜欢,想收他为弟子,但为了更好地培养他就有意对他进行了多次考验。第一次,倪宽要拜先生为师,先生则说我是一个农民,种庄稼要为土地上粪,倪宽听完后就拿起木锹去除粪,不嫌脏不怕累,手磨破了直到把一窑粪出完才上来。第二次,要拜先生为师,先生又说我们为了生活要下河捕鱼,倪宽听后拿起渔具马上下河,腿划破了,鲜血直流也不上岸,直到捕满了一篓子鱼才上来。第三次,倪宽又要拜先生为师,先生说地里庄稼长草了,我要去锄地。倪宽二话没说,扛起锄头就跟先生下地,累了也不休息,火毒的太阳晒得身上起了水泡,直到把那块地锄完。先生被他的真情所感动,就收下他为弟子。四个寒暑学好经书回到故乡。

    倪宽在下田干活时总是把经书捆在锄头上,休息的时候就摊开学习一会儿,然后再继续干活,因此《带经而锄》的美丽故事就流传下来,是有史料记载的第一位勤工俭学的先例。人们为了纪念他,在他跟柳林先生学习经书居住的地方建起了经锄楼。

    倪宽勤奋好学,知识丰富,性情又温良谦让,犹为乡里称赞。当时皇上急需五经博士,令各郡选取青年入京。倪宽在郡试中被选定送到京城长安,经过考试做了掌故。

    公元前126年又从师褚大,经考试做了廷尉文学卒史,当时的廷尉是张汤。张汤刑法残酷,素有酷吏之称,所用之人,都是些善于施用严法酷刑的人。倪宽为人温良清廉,擅长文学,不善于动武,所以在廷尉府以不熟悉刑律为名不被重用,被派到北地管理畜牧数年。由于他勤恳从事,牛羊喂的膘肥体壮,账目做的清清楚楚。有一次回廷尉府送回报材料(畜薄)时,正直廷尉府有疑案未决,几次奏报,均被汉武帝驳回。倪宽把畜牧簿册交待完毕后,不一会儿来到大家面前说我写了一篇奏章,你们看如何?大家看后说写的好。这时正赶廷尉上朝回来见大家喜笑就问是怎么回事?有人把倪宽写的奏章交给了他,他看后也说写得好。第二天上朝呈给了皇上,武帝看后大悦,说本奏章非一般官吏所写,出自何人之手?张汤说是本府文学卒史倪宽。张汤回到廷尉府后就宣布倪宽为奏谳椽。倪宽在廷尉府期间,说服张汤和廷尉府官吏,学习经学,减轻刑罚,申张正义,惩处邪恶,成绩卓著。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张汤做了御史大夫,推荐倪宽为侍御史,掌握纠察举荐官吏之权。汉武帝召见倪宽,让他讲论“经学”。倪宽引经据典,讲得非常精辟透彻。汉武帝大悦,提升他为中大夫,专管朝廷议论之事。

    有一年,汝南郡细阳县(今太和县)发生了水灾,人民生活困难,朝廷发放了大批粮款赈灾。县令和当地土豪劣绅互相勾结,把大部分粮款占为己有,灾民横尸遍野、怨声载道。此事传到京城,皇帝派倪宽前来查处。倪宽轻车简从,明察暗访,严惩了贪官污吏,开仓放粮救济百姓,深得人民爱戴。倪宽走时百姓夹道欢送,挥泪惜别。后来,细阳人民为了纪念他的恩德就在谷堆前建了倪公祠,并塑有雕像,像神一样来侍奉他。他死后,细阳人民把他生前用的服装帽子书籍等葬在谷堆前。倪宽赈灾济民惩处贪官,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

    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汉武帝迁升倪宽为左内史,管理关中地区的政务。他下乡了解情况,发现关中地区土地肥沃但常年多旱,影响了收成,特别是郑国渠的上游得不到灌溉。于是就上书皇上得到同意后,就在其上游开凿了六条辅助水渠,史称六辅渠。他在调查中还发现在开闸放水灌溉时,上下游之间、邻地之间,为了争水时常发生械斗。他制定了“水令”,一律按照水法用水,上下相安。他制定的这个“水令”也是我国有史记载的第一部水法。公元前111年,细阳遇到了大旱,倪宽来细阳巡查,令当时县令减缓部分课税。没想到后来南方发生战事急需军粮,而细阳粮仓进度缓慢,有人把此事报告皇上。汉武帝很生气,想免掉倪宽的官职。细阳人民听到这个消息后就争相传告,说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倪宽为了我们的事受到牵连,于是大户人家车拉驴驮,小户人家肩挑背负,男女老少齐动员,送粮路上络绎不绝,不几日课税就完成了。武帝听后大悦,称其有奇才,对倪宽也更加信任了。细阳人民为了纪念他,就在倪公祠前建了“课最堂”。倪宽是有记载以来减缓农民课税的第一人。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封倪宽为御史大夫,跟从武帝东巡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倪宽主司封禅大典仪式。在此之前,梁国丞相褚大,精通五经,为五经博士时倪宽为博士弟子,位在褚大之下。后御史大夫一职空缺,武帝召褚大入京。褚大认为自己能做御史大夫无疑。行至洛阳,听说倪宽做了御史大夫,心中不服,认为武帝用非其人。乃至长安,褚大与倪宽在武帝面前共议巡狩封禅之事,看到倪宽引经据典、对答如流、无懈可击,方知武帝知人善任,倪宽才能确实胜过自己。

    到了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依照旧历每六年改一元。倪宽向汉武帝提出要废除秦朝使用的历法,重立历法。经汉武帝批准后,他召集公孙卿、壶遂、司马迁等二十余人与方士、邓平、落下闳等人共同推算制定出了新的历法,即汉朝太初历。此历法有了很大进步,是当时最精确的历法。规定一年为365.3851539天,一月为29.438天,该一月为岁首。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设十九年七个闰月。并第一次把二十四节气定入历法之中,对指导我国的农业生产起了很大作用。太初历即我们所说的农历,两千多年来,经过不断的改进一直沿用到现在。倪宽一面从政日理万机,还一面不忘研究学问传书于民。他的弟子主要有欧阳和夏侯氏等,特别是培养了欧阳五博士更是传为佳话,他的著作有《倪宽九篇》,《倪宽赋二篇》和《封禅颂》等。

    倪宽少时出身贫寒励志于学,当官后思君忧国忧民,鞠躬尽瘁。当御史大夫九年,于太初三年(公元前101年)2月12日病故于任上。倪宽在朝十几年,正是汉武帝最兴盛的年代,他是汉初名臣中的佼佼者。史记中很少记载但后人却大加赞扬。班固在汉书中专门写了《倪宽传》和《倪宽赞》,列举汉初五十多位名臣各有特长,但总的来说都比不上倪宽。唐朝最受唐太宗喜爱的大书法家褚遂良不仅手书了倪宽赞,而且还写了一首诗,歌颂倪宽:倪宽姿媚纸生香,砚落瓶花洗紫羊;研墨欲临三百过,手心未到只彷徨。

    据倪邱镇文化站站长张世芳介绍,太和县倪邱镇起名于倪宽。这里原来有一些纪念倪宽的建筑,历史上也曾经多次维修,由于年代久远,现仍然脊毁瓦烂,墙体脱落,2007年倪邱镇党委、政府应社会各界人士的强烈要求,经研究决定重建倪宽纪念馆。倪邱镇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社会各届也纷纷捐款,还特聘请全国著名古建筑公司负责建设,于今年3月完工,建成了倪公祠、课最堂、经锄楼、衣冠冢。

    4月26日,广饶县的有关领导和倪氏后裔抵达安徽后,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热烈欢迎。他们出席了倪宽纪念馆落成仪式,倪氏后裔举行了祭祖仪式,同时广饶县石村镇与太和县倪邱镇还结为友好乡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