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营历史人物(二)

 欣欣茶楼图书馆 2015-05-07
1、“武圣”
    孙武(生卒年不详) 字长卿,又称孙武子、孙子,春秋末期乐安(今东营市广饶县)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思想家,被后世尊为“武圣”。曾以《兵法》(后多称其为《孙子兵法》)见于吴王阖闾,被任为将,率吴军攻破楚国。他的著作《孙子兵法》被誉为古代兵学圣典;全书共13篇,6000余言;揭示了战争的重要规律,论述了战争论、治军论、制胜论等多方面的法则;注重分析情况,全面分析敌我、众寡、强弱、虚实、攻守、进退等;提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强调战略战术上的“奇正相生”和灵活运用;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为古今中外军事家、政治家所重视。《孙子兵法》被译成日、法、英、德、俄、捷、朝等数十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

2、西汉经学家欧阳生
    欧阳生(生卒年不详)字和伯,西汉千乘郡(今东营市广饶县)人。幼习经学,受《尚书》于伏生,是伏生的高足弟子,西汉早期经学博士之一。毕生致力于《尚书》章句的研究和著作,西汉今文《尚书》“欧阳学”的开创者。欧阳生著名弟子是倪宽,倪宽又传授给欧阳生的儿子,此后世世相传至欧阳歙,凡八世,多有建树,史书称“欧阳八博士”,也称“欧阳尚书学派”。今广饶县城西南有欧阳八博士墓。

3、西汉御史大夫倪宽
    倪宽(?~前103) 西汉武帝时千乘郡(今广饶县倪家村)人。幼年家境贫寒,每下地劳动,总是把《五经》挂在锄钩上,有空即读,“带经而锄”的故事广为流传。后因精通经学为汉武帝所赏识,擢升左内史,负责治理京城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民政。在任期间,首倡在郑国渠上游南岸开凿六辅渠,促进了关中地区农业发展。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 ,倪宽升任御史大夫,随武帝东封泰山。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 ,倪宽奉诏与司马迁、公孙卿、壶遂等修改历法,经过精心推算制订出新历法--《太初历》,比秦朝的《颛顼历》有很大进步。广饶城西2.5公里处有倪宽墓。

4、元代名将綦公直
    綦公直(? ~1286)字世美,广饶县綦许村人。自幼聪明刚毅,胆识过人。十七八岁为县吏,二十岁投身行伍。后曾任益都劝农官,沂、莒、胶、密、宁海五州都城池所千户等职。至元十年(1273年),奉命赴高丽(今朝鲜)督造战舰,不久封荆南招讨司事。至元十二年(1275年),率兵南征,攻克隆兴(今江西南昌),南安、吉、赣皆望风款附,连下堡栅600余所。诏授綦公直武毅将军、管军上千户,旋被召入都,加封昭勇大将军、管军万户,佩金虎符,领侍卫亲军。至元十八年(1281年),綦公直被调赴上都(今内蒙古开平) ,授辅国上将军、都元帅、宣慰使,镇守别十八里(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綦公直回家葬父路经济南时,以朝廷所赐钱物,代纳乐安全县军民二年酒课税、河泊课税,计元宝楮币5000余缗。葬事办毕,綦公直又散发钱物接济贫民,为闾里鳏居不能娶者代付聘金,助其完婚。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诸王海都叛变,进攻别十八里,公直随伯彦丞相进战于洪水山,将叛军击败。在追击叛军时,因孤军深入,援军不至,綦公直被叛军所杀。

5、明代著名学者李舜臣
    李舜臣(1499~1559)字懋钦,一字梦虞,号愚谷,又号未村居士,广饶县李鹊镇李鹊村人。明嘉靖二年(1523年),以会试第一名(会元)中进士。初授吏部文选司主事,因反对佞臣得罪皇帝,受廷杖,被罢免。后被起用封员外郎,继又出任江西省提学佥事,升南京国子司业,晋为太仆寺卿,后引病归里。从此致力于学,经、史、诗、文均有较高造诣,为明代著明学者。著作见于文献记载的有:《诗序考》、《毛诗出比》、《尚书说》、《易读外编》等19种。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李舜臣编辑《乐安县志》,其体例及史料考证多为后世所遵循。

6、明代刚正御史成勇
    成勇(? ~1658)字仁有,一字宝慈,晚号蜗庐居士,广饶县广饶镇颜徐村人。明天启五年(1625年)中进士,先后任饶州推官,开封、归德二府推官,南京御史等职。以刚正闻名。任饶州推官时,曾将乱施淫威的朝庭中使当厅打数十大板,大快人心;任南京御史时,因上书参杨嗣昌夺情入阁,被革职下狱;遇赦出狱后,被贬守浙江宁波卫。成勇治学严谨,著作颇丰,以理学见长。

7、清代著名学者李焕章
    李焕章(1613~1688)字象先,号织斋,广饶县大王镇李桥村人。少承家学,博览群书,是当时知名的秀才。明亡后,不复仕进,游览名山大川,专攻古文诗词。文风气势磅礴,雄杰豪放。顾炎武称赞其文章说:“李先生作书,精古文词,其传记、书序、志表、碑铭出入河东(柳宗元)、庐陵(欧阳修),小品大有眉山(苏轼)意。”著作有《龙湾集》、《无学堂集》、《老树村集》等凡百万言。后诸城名士李渔村订其生平所著为《织斋集钞》,清《四库全书》有目。参编《山东通志》《青州府志》《乐安县志》《临淄县志》《益都县志》等志书。

8、乐安县令李方膺
    李方膺(1679~1756)字虬仲,号晴江、抑园、借园,江苏通州(今南通)人。雍正七年(1729年) ,李方膺任山东乐安县(今广饶县) 令。在任三年间,他严惩“讼棍”,革除杂税,灾年开仓放赈,兴工整治小清河水患,清理豪强霸种地亩分给无地贫民,为官耿介清白,政声卓著,深得民心。雍正十一年(1733年)完成《乐安县志》(亦称《李方膺志》)的编纂,为方志界所推崇的名志。此后,他宦途坎坷,曾两次罢官,一次入狱。退出官场后,长期隐居金陵(南京),寄情书画,淡泊度日。能诗,擅画松竹兰菊,尤长写梅。用笔倔强放纵,不拘成法,苍劲有致,为“扬州八怪”之一。

9、农民起义首领李金鳌
    李金鳌(1821~1863)广饶县张郭村人。少年读书兼习武功,清咸丰元年(1851年)中武举。清咸丰九年(1859年),乐安知县朱源加税自肥,民不聊生。李金鳌曾数次去县衙为民请命,恳求削减赋税,均遭拒绝。同年五月,县衙役到张郭村捆绑无力缴纳赋税的百姓,李金鳌约同数十人将被捆绑的农民夺回。次日上午,李金鳌又带领数十人,携大刀、长矛奔赴县城,直闯大堂,据理力争,要求减轻赋税,知县朱源逃遁。当时,黑旗军、捻军等农民起义已波及乐安县境,李金鳌毅然高举义旗,组织抗粮军,很快发展到1200余人。抗粮军的壮大,使官府、豪绅惊恐不安,清军统帅僧格林沁曾派人前往劝降招安,李金鳌毁书逐使,严词拒绝。后因叛徒告密,李金鳌被清政府逮捕,遇害于青州府署内。

10、为官清廉的隋藏珠
    隋藏珠(1812~1866)原名藏朱,字松心,别号龙渊,东营市东营区牛庄镇人。清道光十年(1830年)进京应会试中进士第二十二名,留京任户部主事。后晋升郎中。清咸丰七年(1857年),任江西建昌知府。到任后,地方官吏纷纷持礼品晋见,隋藏珠一一回绝。首次到属县视事,县官设宴待之,隋藏珠拒绝赴宴,并斥之曰:“留与难民,数日吃著不尽! ”他三个儿子读书用度不足,只好卖掉家中良田十亩。“三年清知府,卖掉十亩田”,在当地传为佳话。曾国藩闻其政声,奏疏皇上,荐其到湘军任钱粮总监。建昌“民闻其去,如婴儿失母,攀留饯送”。在湘军任钱粮总监期间,深得曾国藩器重,奏请皇上升任其为道员。清同治四年(1865年),隋藏珠因对官场厌倦辞官回家。还家时,除一箱箱书外,别无长物,有著述多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