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梦之园 [http://943486651.qzone.qq.com]

 太极一圆 2014-08-09
 拳谱名词解释
 

何谓「运劲如百炼钢」
「运劲如百炼钢」,语出《十三势行功心解》,全句是「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先说「百炼钢」。一般拳谱今译,大都只从字面上解释,亦有引俗语「百炼钢成绕指之柔」,是极刚而极柔的意思,也是一种洽当的解释。其实「百炼钢」是我国古代一个冶炼钢铁的专有名词,炼制「百炼钢」有专门的工艺,其过程颇为复杂。由铁矿石熔出的铁,称为生铁,生铁因为含杂质多,性脆硬易折。将生铁经炒炼及去渣等过程将杂质析出,便成为颇为纯粹的熟铁,纯铁柔软,用途有限,若能把坚硬的碳(碳有软有硬,可硬如钻石)均匀加在纯铁之中,则铁会变为坚硬的钢,古代的渗碳工艺,是将熟铁放在煤碳火上烧,然后摺叠锻打,再烧,再摺叠锻打,再烧,再摺叠锻打....,这个过程称为「百炼成钢」。

再说「何坚不摧」,百炼而成的钢,性质虽刚而韧,有弹性,在一定限度内能曲而不折,利用百炼钢的刚韧弹性,用于传递旋转的扭力最为理想,传递过程中,若旋转受硬物所阻,百炼钢会弯曲贮能,但其弹性对阻碍物构成压力,当贮能累积,压力超过阻碍,便会摧毁硬物恢复旋转。明白百炼钢的性质,「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的意义也就不解自明了,要注意的是「运劲」。

太极拳的「八门五步」是立体螺旋,「运劲」乃是将此一关节的立体螺旋传递到下一关节,节节贯串。若有对手以肌肉硬力阻我,我的立体螺旋传递受阻,就会如百炼钢般,贮能、累积、施压,压力超过阻碍,便会摧坚恢复旋转,令对手失重跌出。整个过程用意不用力,我以自身及对手体重为能量,腰为主宰,以胸背开合,以肩、肘、腕或胯、膝、足立体螺旋传递,节节贯串,全身一体的活动。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之于手,把整体能量传到对手,不用力而摧毁对手局部之坚。在旧时代大抵一般人对「百炼钢」的认识是常识,以「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来说明太极拳「八门五步」,的确是很贴切的比喻。


何谓「如皮燃火」
李亦畲《五字诀》有「如皮燃火,如泉涌出」两句,「如泉涌出」不难明白,「如皮燃火」则不容易理解。其实这是借用中国清代及以前的制革术语,从前的牛皮,是先将带毛的生皮钉在木框上晒乾,然后烧毛。牛皮晒乾后硬如板,烧毛技工双手拿着乾皮,放在炉火上转动烘烧,炉火很猛,而牛皮很大,技工基本上看不到炉火,但将牛皮不停来回转动,凭感觉使炉火刚好把牛毛烧尽,但又不会烧焦牛皮,拿捏得刚刚好。太极拳与人相接,贴着人的皮肤,感觉到肌肉,但不会入到骨里,「如皮燃火」,既不丢,又不顶,洽到好处,再利用体重反飘,「如泉涌出」,把人放出。


何谓「九曲珠」
武禹襄注十三势歌诀「气遍身躯不稍痴」云:「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所谓气遍身躯不稍痴也」。吴文翰在《武派太极拳体用全书》注:「宋、王十朋集注,引宋、赵次公曰:"小说载有以九曲宝珠欲穿而不得,问之孔子,孔子教以涂之以线,使蚁通焉"。又清人褚人获《坚瓠七集》卷四《采桑娘》载:孔子离卫往陈,首遇采桑娘,采桑娘说:"涂丝以脂,系蚁之腰,使徐徐而度;如不肯过,薰之以烟"。苏东坡《祥符寺九曲观灯》诗云:"金鼎转丹光吐夜,宝珠穿蚁闹连朝"即用此典」。大抵「九曲珠」是古代一种宝珠的名称,有细孔而不能直穿而过,孔虽细微但仍得穿过,比喻一气贯串全身,连最微小之处也要达到。


何谓「胃音开劲两捶争」
在众多太极拳经歌诀中,有所谓乾隆七言四句歌诀六首,其中第一首原文是:「顺项贯顶两膀松,束烈下气把裆撑,胃音开劲两捶争,五指抓地上弯弓」。这首歌诀有两处不可解,「束烈下气」及「胃音开劲」。应该是口传失准或抄写有误,在这里试从文字推敲及太极原理复原其本来的意思。

先说「胃音开劲」,胸口的「胸」字,正式写法是左面「月」旁,配右面「匈」,但俗字也有写成「匈」在上,「月」在下,这样的写法,如果用行草书写,很容易与「胃」字混肴,行草写「背」字,也容易看成「音」字,这样,「胃音开劲」十分可能是「胸背开劲」之误。

再说「束烈下气」,行草的「烈」字,也容易与「敛」字混肴,若然如此「束烈下气」便是「束敛下气」之误。全首经修正之后,便成:「顺项贯顶两膀松,束敛下气把裆撑,胸背开劲两捶争,五指抓地上弯弓」,较为容易理解。


意气均来骨肉沉
《十三势歌诀》里面有「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两句,「意气君来骨肉臣」的意思大概是意气为主,骨肉为辅,这个解释也算通顺,但从太极思维的角度看,阴阳是一体,没有主没有从,用君臣比喻并不贴切,所以猜想可能是「意气均来骨肉沉」音转之误。太极拳用意不用力,是以意气驱动骨肉,太极拳不用筋骨收缩发力,骨肉的主要功用是沉重,沉重的骨肉,其活动要靠意气,意气在皮肤及骨节平均伸展张开,即「肌肤骨节处处开张」,松开的肌肤骨节,借骨肉的沉重量而飘升,沉飘阴阳相济。飘升的顶点在头顶,沉重的中心在丹田,所以「虚领顶劲」与「气沉丹田」是一体两面,同时发生,「意气均」即「虚领顶劲」,「骨肉沉」即「气沉丹田」,可以想像自已周身的皮肤骨节自然张开而同时骨肉沉重,好像身体在水中,半浮半沉,既下沉而同时又上浮,能飘浮则可随意活动身体的任何一部分,能沉重则可以利用骨肉的重量放在人身上使受我制,是「用意不用力」的具体实践。是以「用意不用力」为体之功用。全句「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均来骨肉沉」,便既通顺而又合乎拳。

本文源于微信: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NTA1NDMyNg==&mid=203515388&idx=3&sn=e83733365fe30f8264d09b2cff16d3f1&key=540a4984c4f01b4d4b71652b4fb6f21b9b0a638c18d278cf9d99e0a5e651ffcc2e40fd427a3010735f2b068088494457&ascene=7&uin=MzcxNzU3OTM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