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对唐村《十三势行功歌》与王宗岳《十三势行工歌》的研究

 隐士的书屋 2014-02-07
 

唐村《十三势行功歌》与

王宗岳《十三势行工歌》的研究

王旭浩1  魏美智2

(河南大学  体育学院   河南开封  475001

摘要:本文以博爱唐村康熙五十五年续修的《李氏家谱》中的《十三势行功歌》为基础,与王宗岳的《十三势行工歌》的文字、篇名、写作时间、作者及释义进行研究,结合作者的实际情况,寻找拳谱中最原始的用意,尽量合理利用旧的说法和解释,试图把《十三势行功歌》的原意讲清楚,返璞归真。

关键词:唐谱  王谱  太极拳

       王旭浩  河南开封   河南大学  体育学院   475001     

魏美智  河南博爱   地方历史文化研究     454450

      

《十三势行功歌》是太极拳文论中的经典作品之一,对太极拳练功、走架、推手、散手均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是练习者对习练太极拳整体的描述和感悟,其中的“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意气君来骨肉臣”等句,皆为太极拳经典的名句,练拳之准则,广为流传。本文是选取博爱唐村《李氏家谱》中的《十三势行功歌》与武禹襄宗师于咸丰二年(1852)到他哥哥武澄清任所河南舞阳县北舞渡镇时,在盐店所得的王宗岳的《十三势行工歌》相比较进行研究的,由于武禹襄当时所得的原谱不知其下落,故本篇选用徐震著的《太极拳新论 太极拳发微 太极拳谱笺》为主,兼参考其他家的歌诀。关于两谱的不同之处,笔者给予解释和探讨,本文是一己之见难以全面,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此谱共有24句,168个字组成。

1.两篇《十三势行功歌》文字及不同之处的描述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换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稍痴),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故(敌)变化示(是)神奇,势势存心揆力(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刻刻留心(意)在腰间,腹内闻(松)静(净)气腾然,尾闾中止(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工)夫(用)无息法自修(休),若言休(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以后部分缺损),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疑。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1]

括号外的为唐村《李氏家谱》中《十三势行功歌》原句,以下简称“唐谱”;括号内的为王宗岳的《十三势行工歌》,以下简称“王谱”。

2.对两篇《十三势行功歌》的研究

2.1篇名的研究

篇名“十三势行功歌” 中“十三势”是太极拳的初名,指练拳中肢体的十三种运动方法或者说运动姿势,十三势为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掤、捋、挤、按四正方;采、挒、肘、靠四隅;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为五种步法。“行功”是指练习十三势,功与工相通,其意思为功效、功能。“歌”为歌诀。总的释义是练习太极拳的要领歌诀。

 据唐村康熙五十五年编修的《李氏家谱》的记载篇名为《十三势行功歌》,郝和珍藏太极拳谱中篇名为《十三势行工歌诀》[2],李亦畲本谱名为《十三势行功歌》,廉让堂本太极拳谱为《十三势行功歌》[3]在这段考证中,唐豪先生也称此谱为《十三势行功歌》,没有称其为《十三势歌》。这是在同一篇文章中沈寿先生两次谈到,“《十三势行功歌》原名《十三势歌》是清代乾隆年间山西人王宗岳所著”、“该篇题名原作《十三势歌》,由于本篇主题是阐述行功的基本要求。因之,后人增益于行功二字”[4],是沈寿先生“参考‘万本’(是杨式太极拳老谱、王宗岳谱、宋书铭谱的合编本,因纸张上印有‘万县兴隆街裕兴昌印’,故称此为‘万本’)原谱,此篇原列在太极拳释名一文之后的,其篇题澄本(杨澄甫本)、徐本(徐致一本)、微本(陈微明本)均同此”[5]。笔者认为杨氏老谱中的“所录《太极拳经》篇末注:此系三丰先生入室弟子王君宗岳所作,”还有其曰:“此论句句在心,并无一字陪衬敷衍,非有夙慧,不能悟也,先师不肯妄传,非独择人,亦恐枉费工夫耳”,“右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耳”。这两条注,学者普遍认为是后人所加,沈寿先生说:“尤其是第二条注文,纯属附会而已”[6]。所以杨氏老谱定是经过修改过的,故不足信,而关于宋书铭谱中内容,前人早已辨得很清楚了,故无须多辨别。对于王宗岳原谱是武禹襄宗师在舞阳盐店得到的,应以武氏传人藏谱为准,如果是后人润改此谱,应该加以说明的。

根据上面所述,笔者认为王宗岳原谱的谱名与唐村的谱名一致的。

2.2写作时间的研究

博爱唐村《李氏家谱》修订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家谱中与武术有关的三篇文章是:一、《无极拳养生论》,是李春茂于1590年在太室祠传拳训论。二、《十三势行功歌》,由于家谱页面缺损不知何人写的。三、《太极养生功谱》,由于页面的缺损不知为何人所作,并且全篇遗失没有留下来任何只言片语。但是,从《李氏家谱·序言》和《李氏家谱·世序》中,记载有李岩、李仲、陈王廷创太极养生功看,《太极养生功谱》应是李岩、李仲、陈王廷所撰。由于家谱是1716年续修的,所以可以断定,此歌应作与康熙五十五年之前。也就是说,这篇《十三势行功歌》至少在1716年的时候已经完成了,由于此歌后面一页的丢失,从家谱上来看是无法知道的。但是,唐村尚发现有《太极拳谱》存世。《太极拳谱》中的《十三势行功歌》后面有落款:“大明崇祯壬申年二月研拳草论  李春茂”大明壬申是崇祯五年即1632年。

对于王宗岳的考证,据唐豪先生的研究王宗岳是清乾隆年间山西人,除熟读经史、黄帝、 老子及兵家百书之外,还通击刺之术,尤善枪法,著有《阴符枪谱 》一书。其考证王宗岳1792年在河南洛阳教书, 1795年在开封教书。其依据是他在 1930年于北平厂肆 (指北京琉璃厂的古籍书店)购得的《阴符枪谱》, 该谱的序中山右王先生,有枪谱是所著。根据文章的风格特点唐豪先生认为,“山右王先生”就是“山右王宗岳 。在此笔者非常同意唐豪先生的考证,因为唐豪先生是根据《阴符枪谱》及《太极拳论》的综合考证得来的,而《阴符枪谱》得内容与博爱唐村的《六合神枪谱》及博爱王堡枪谱基本相同,而王宗岳又在唐村待过,所以笔者认为唐豪先生对王宗岳的推断是正确的。王宗岳的《十三势行功歌》是武禹襄宗师于1852年在舞阳县北舞渡镇盐店所得,所以可以推断的是王谱至少出现在1852年之前。二者相比,舞阳盐店本王谱与唐谱在时间上相差220年。

2.3两篇作者

张伯夷先生《十三势行功歌诀概论》中说“民初中央国术馆唐豪考证陈家沟后,推翻此一说法,认为此乃王宗岳根据前人所著润改而来”[7] 。说的也是非王宗岳原创。无独有偶,张士一(18861969,随郝月如先生学习武式太极拳)教授也这样认为,“而近人张士一疑却此歌(指十三势行功歌)作于王王宗岳太极拳论前”[8]笔者认为《十三势行功歌》应写在《太极拳论》之前,因为大家都知道,太极拳最初是称作“十三势”的,如果当时太极拳的名字已经出现的话,笔者相信,不会称十三势行功歌,而称“太极拳行功歌”。

  “徐先生所看到的传自永年杨氏的《太极拳谱》中有《太极拳论》、《十三势歌》、《十三势行功心解》、《打手》、《太极拳式》等,其中唯有《太极拳论》标明王宗岳作,其余各篇不知是谁撰写的”[9]。由于《太极拳论》是第一篇,所以著有作者的姓名,就如同是在书籍的靡页写上自己姓名一样,无须多议。在博爱的唐村有关于王宗岳跟李氏十二世李鹤林(是此本家谱记载的最后一个人,出生于康熙五十五年丙申五月初五,即 171655)学拳,且有在其老师李鹤林的寿辰时送有“武元杰第”的匾额,匾额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唐村李太行老人烧掉,村中年龄长的都记得。并且有李鹤林的儿子李永达在舞阳开有盐店。据温县体育局原局长原福全先生的实地调查,舞阳县北舞渡确实有唐村李氏的产业,直到全国解放,唐村李氏仍有人在舞阳北舞渡经营盐店。笔者认为,王宗岳去过舞阳盐店,看望师兄或者师弟的,是合情合理的,至少来说王宗岳与盐店的主人有关系。

对于唐谱,很清楚是李春茂老人写的,据《李氏家谱》记载:“李春茂字庭壁,号叶蓁,生于隆庆二年八月(1568年),卒于康熙五年九月(1666年)。早年依父济源读习四书五经后入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师博公习拳,读孙子兵法,论无极养生功十三势,拳、剑、枪艺,誉传神功,弘扬三教合一,游教传拳于晋、鲁、陕、浙、湖、广数省,擅观星相、推八卦,赫名焉,号称三教武师又称武杰进士以教书传拳为生焉”。对于李春茂老人,在乾隆五十四年的《怀庆府志·选举志之十七》中,在河内县学贡生中,亦有其名——李叶蓁。在《李氏家谱》中的第一篇文章是《无极拳养生论》,文章末尾写有大明万历庚寅年岁次春月于太室祠传拳讯论李叶蓁。《无极拳养生论》主要讲的是养生与拳术的习练,而《十三势行功歌》亦是养生与“行功”的习练,在家谱中两篇紧密相连,虽然风格不同,一篇是散文,一篇为七言歌诀,但是其思想一致无二。在家谱的谱目中共有三篇文章,还有一篇是《太极养生功谱》,已经遗失。三篇的文章共性即同讲养生,可知李春茂老人为何享年98岁。

2.4《十三势行功歌》内容的研究及释义

第一句“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这一句提纲挈领的论述,指出腰是气机的源头。传统中国医学认为,人的生命之源在于两肾之间,所以肾的能力充实,则四肢矫健有力。肾俗称“腰子”,其部位在腰部,所以这句话“命意源头在腰隙”与中医有关,可见开篇即讲的就是养生 “视”在郝和珍版本和李亦畲版本[10]中是“识”,由于 “识”意思一为知道,懂得,认识,二为记忆、记住,于整句文意不太通顺,还有“隙”在其他版本中有“膝”的出现,所以笔者认为这是后人音转而导致的笔误所致。“命”在这里是“生命”, 生命的根源在腰际,也就是太极拳中的意守丹田,丹田是气的源头。这两句在两篇文章中的文字相同,其释义为:十三种拳势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的用法不可小觑,生命的源头在两肾之间,要好好的锻炼。

第二句“变换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气”的理论是中医学的最高范畴,中医用来解释人体生命的一条主线就是“气”。 气是生命的本源,《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阴阳五行是气的运动形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化气,阴成形。形气交感而化生万物。”唐谱的“少滞”在王谱中为“稍痴”,“痴”徐震先生解释为“不灵之谓也”,滞,停滞,不流通。“气遍身躯”是讲气机在人体内的流通情况的,气遍身躯不少滞,是说气在人的体内不能让有稍微的停滞,不流通,不通畅。“不灵之谓”就有点词不达意之嫌。因此,笔者认为“少滞”更为接近原意,讲的是“内气”在身体中的运行没有一点点的受阻。“变换虚实须留意” 是紧接上句话讲的,是指丹田的转换,也就是说对肾脏的左右按摩,是锻炼肾脏,提高肾脏的功能而讲的。“气遍身躯不少滞”这与中医中所讲的“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是同样的道理。其释义为:变换虚实的时候应该注意丹田,让内气流遍周身没有一点阻滞,不流畅的感觉。

第三句“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故变化示神奇”,唐谱的“故”在王谱为为“敌”,唐谱的“示”,在王谱为“是”,不仅仅徐震先生解释为“此言应敌之时,能定乃能善因(善于根据对方劲路的变化而变化)。‘因’作‘凭借’、‘根据’解释[11],现在的很多学者亦认为如此。但是笔者认为有些牵强,故,原因、凭借、根据,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动静变化,都是非常神奇的。因为这是 “行功”中的表现出来的变化,是动与静微妙的转换,动中寓静,静中寓动的动静美,虽动犹静,虽静犹动,是练拳的一种美的感受。也就是“行功”中的一种意境美。前一句是因后一句是果,两句是因果关系,按王谱笔者认为不太合适,敌,敌人,因为敌人的变化,才能显示它的神奇的地方。一个敌字,就把《十三势行功歌》的宗旨弄混了。《十三势行功歌》讲的是十三势的行功过程和注意事项,其宗旨正如该歌所述“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这就是说十三势的行功与敌人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敌和故,虽一字之差,确是谬以千里,改变了《十三势行功歌》的宗旨和本意,冲淡了行功过程中的动静关系,所以笔者认为其释义为:静中包含着动,动中包含着静,静亦动,动亦静,这样的变化表现出来是一种神奇的美感。

第四句“势势存心揆力意,得来不觉费工夫”,“揆”音kui,阳平,意为揣测,揣摩,估量。唐谱中的“力”,在这里是“达到,穷尽”之意,王谱为“用意”,也就是用法,笔者认为这是两个不同的层次,唐谱的是与意合,王谱的是用法。这里的“工夫”为“时间”。整句的其释义为:每一招每一式都要用心揣摩它的道理、作用,以期达到与意相合,时间长了自然得悟妙处,得到它的精奥。

第五句“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闻静气腾然”,徐震先生的《太极拳谱理董辨伪合编》中王宗岳原谱为“留心”与唐谱中的“留心”相同,在徐震著 《太极拳新论 太极拳发微 太极拳谱笺》中为“留意”,笔者认为意思相同,故不去深辨。唐谱的 “静”在王谱为“净”,由于“静”通“净”[12]故亦无须深辨。唐谱中的“闻”在王谱为“松”,“闻”代表松静的一种境界,不仅仅要松,还要静。这要求的是意念精神集中,还有有个良好的内在环境。故释义为:时时刻刻注意腰间内气的运行,腹部松柔虚静内气才能运行流畅。讲的是丹田内转引导内气的运行与前面“命意源头在腰隙”相呼应。

第六句“尾闾中止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王宗岳抄本为“尾闾中正神贯顶”。尾闾中止与尾闾中正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尾闾中正”,是习练十三势功法的身法要求。尾闾,俗称尾骨,尾巴骨,即长强穴所在的位置。在习练时要作到周周正正,不偏不倚。尾闾中止是习练十三势功法的行气要求。即在行功时要深细呼吸,将气行至尾闾穴,然后再换气,使气循经向上,直贯百会,实现 “顶头悬”。“神贯顶”与“满身轻利”是指练习太极拳时内气流畅,精神贯注,全身放松,头稍微上顶,内气流畅不滞,。

第七句“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这两句两谱相同,其释义为:练拳时,即使一个小动作也要耐心仔细推求其中的道理,屈伸开合应按他的规律很自然的动作。

第八句“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唐谱的“功夫”是“本领、造诣”之意,王谱为“工用”,笔者认为功夫是指整体而言,工用是指用法而言的,两者的含义不同。沈寿先生点校考释的《太极拳谱》中王宗岳的《十三势行功歌》中亦为“功夫”[13]。唐谱的“自修”在王谱为“自休”是音转导致字误,很显然为“自修”,但是,徐震先生解释“休者,美也”[14],不知何意。其整句的释义为:入门需要有老师的引导口头来传授,这样功夫就会无声无息练到身上。

第九句“若言休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唐谱为“休用”王谱为“体用”,其余多家谱中亦为“体用”,笔者认为唐谱较为合理,是与前一句对应的。休用,不用。另有“意气君(均)来骨肉臣(沉)”是利用谐音,双关,笔者认为是可以解释通的。文中的“君”与“臣”是与中医中药中的复方是按君、臣、佐、使配伍有关的,讲出了何为主,何为副的要义。其释义为:如果没有条件口传身授,那么“行功”的时候以什么为标准呢?就是要注意先练意气,因为意气是君,练意气是主要的,骨肉是臣,是次要的,也就是气要均匀,骨肉放松下沉。

第十句“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这句话是总结性的语句总结其“行功”的最终目的,是为益寿延年。一句点睛的话。整句的其释义为:详细用心的揣摩十三势行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延年益寿永葆青春。

由于《李氏家谱》的损毁,没有后面更多的资料,故仅释义至此。通篇观之,文中较多的音同字不同,加之文中的“入门引路须口授”,笔者认为,此歌诀应为一种类似中国古代导引的养生功,王宗岳在跟其老师李鹤林学拳时候,是老师口授之后,王宗岳根据自己的记忆重新记录下来的。后人的解释往往停留在了技击应敌的阶段,而文中很明显的是“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及中医养生的思想,后人之研究多没有涉及,笔者认为是一种是偏颇,故重新解释。还有的就是文中的语句前后呼应,联系非常紧密,不能断章取义,要通篇的考虑。

3.结论

   综合以上的考证,笔者认为弄清了《十三势行功歌》的写作时间和作者,对《十三势行功歌》中的部分语句是后人根据自己的理解,牵强附会的去解释它,并忽略文中的部分语句,没有完全领略到歌诀的原意。在唐村的《李氏家谱》中的三篇文章,同讲的是养生,所以笔者认为这为以后太极拳的健身养生奠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震 太极拳新论 太极拳发微 太极拳谱笺【M 太原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1215

[2] 老三本郝和藏本:1881年李亦舍抄赠郝和,李亦畲手写的本太极拳谱

[3] 唐豪 顾留馨著 太极拳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9129

[4] 沈寿 清代王宗岳《十三势行功歌》今译与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1982.82 

[5] 王宗岳等著 沈寿点校考释(修订本) 太极拳谱【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535

[6] 徐震 太极拳考信录·卷上太极拳自王宗岳传陈家沟证【M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7] http://www./lilun/ddxl/200907/11885.shtml

[8] 王宗岳等著 沈寿点校考释(修订本) 太极拳谱【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535

[9] 徐震  太极拳谱理董辨伪合编【M 太原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10] 徐震  太极拳谱理董辨伪合编【M】太原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11] 徐震著 太极拳新论 太极拳发微 太极拳谱笺  太原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13

[12]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8154

[13] 沈寿 太极拳谱【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535

[14] 徐震著 太极拳新论 太极拳发微 太极拳谱笺【M 太原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1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