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一样的三国:董卓之乱内幕解析(32) ——最后悲歌

 在野匹夫 2014-08-09
最后的慷慨悲歌⑶

 

    长安朝廷士人刺杀董卓的行动一共有两次,这两次行动虽然是分别进行的,在史书记载中也给割裂开来,但有迹象表明,这两次行动是同一个计划,其幕后策划人是王允。

 

    第一次刺杀是由越骑校尉伍孚执行的,这个伍孚在有的史书上叫做伍琼,不过这个伍琼和董卓迁都长安时处死的那个伍琼并不是同一个人,为了便于区别,这里就叫他伍孚。

 

    据《三国志·荀攸传》的记载,参与伍孚密谋的人有荀攸、郑泰、何颙、种辑等人,点子是由荀攸出的,好像这次行动和王允没有关系。不过从其它人物的传记里面却可以看到王允的影子。

 

    《三国志·郑浑传》注引《张璠汉纪·郑泰传》记载:(郑泰)后又与王允谋共诛卓,泰脱身自武关走,东归。其中的“脱身从武关走”说的是在伍孚行刺董卓失败之后,郑泰为躲避董卓的追捕,从武关逃出董卓的势力范围。他没有参加王允、吕布后来刺杀董卓的行动,因此这里面他和王允“谋共诛卓”必然指的是伍孚这件事。

 

    《后汉书·王允传》里面的记载则印证了这个事实:“允见卓祸毒方深,篡逆已兆,密与司隶校尉黄琬、尚书郑公业等谋共诛之。”这里的“郑公业”指的就是郑泰,字公业。可以看出王允和郑泰等密谋已久了,而郑泰又和伍孚等密谋,因此对于伍孚行刺这件事王允肯定是清楚的,而且很可能就是王允的幕后策划。

 

    王允完全不象人所认为的那样是个忠厚的人,他的心计其实很深。譬如在后来联络吕布刺杀董卓的行动中,吕布需要一份讨董卓的诏书,王允身为尚书令本来负责所有诏书的起草下达,但他不起草,而是让他的副手士孙瑞来起草。虽然吕布诛杀董卓是他策划的,但在整个过程中他一直躲在幕后,在前台从来见不到他的影子,都是士孙瑞、吕布、李肃等人在提着脑袋干。王允的老谋深算可见一斑。

 

    因此在伍孚刺杀董卓这件事上见不到王允就不奇怪了——他善于隐藏在幕后策划指挥。

 

    为什么选中伍孚来执行刺杀计划?不是其他人没有胆量,而是因为伍孚的特殊身份。

    伍孚是凉州人,董卓也是凉州人,他是董卓的老乡,董卓可能对他比较信任。群雄起兵之后,董卓对士人心存戒备,少数受到重用的士人大部分都有边疆背景,如司徒王允是并州人,太尉马日磾和尚书仆射士孙瑞是扶风人(扶风郡在陕西、甘肃交界处,地接凉州),以及这个伍孚。

 

    伍孚精心准备了一番,他穿上贴身铠甲,携藏了一把利刃,在外面罩上宽大的朝服,然后去找董卓汇报工作。可能因为汇报的时候距离不够就近,没有找到行刺的机会,就告辞离去。因为是老乡,董卓对他比较客气,起身相送,用手拍着他的后背,鼓励他好好工作。伍孚一看机会来了,突然抽出利刃,转身向董卓刺去。董卓大惊,奋力闪开,高声大呼,他的左右一拥而上把伍孚擒了。伍孚宁死不屈,被当场杀害。

 

    董卓不傻,他知道这件事必然有幕后黑手,于是下令严加追查。与伍孚关系密切的何颙、荀攸被捕入狱;郑泰侥幸躲过追捕,脱身逃走;王允因为隐藏的较深,没有被发觉。

 

    董卓虽然逮捕了何颙、荀攸等人,但因为伍孚已死,没有足够的证据,还不能判定两人是否真的参与了伍孚一案,追查暂时难以深入。不过这已经足够让王允胆战心惊了,看来刺杀董卓的计划必须加紧进行,否则自己早晚会被揪出来。

 

    由于董卓防范很严,周身有很多武士护卫,单凭几个士人的力量是根本奈何不了他的——伍孚行刺的失败就证明了这个问题,看来必需要有一支听命于自己的武装,可是,军队都控制在董卓手中,这样的武装去哪里找呢?

 

    于是,武人吕布就进入了王允的视线。

 

    之所以选中吕布,有三个原因:

 

    一是吕布和王允都是并州人,俩人是老乡,有这样一层关系,感情容易拉近。

 

    二是吕布手中掌握着一支精锐武装——并州军团,而且他们和董卓的嫡系部队——凉州军团之间有矛盾。董卓虽然和吕布“誓为父子,甚爱信之”,但最亲的还是他的凉州军团,因此他把一部分并州军队打散,分编到他的凉州军团当中——董卓的爱将李傕、郭汜等人率领的凉州军队当中就有一部分并州兵,这必然会引起并州军团的不满,作为并州军团首领的吕布不会没有想法。

 

    三是吕布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史载王允在诛杀董卓后对吕布“以剑客遇之”,“剑客”这个词在那个时代说的好听点儿是绿林好汉,说的难听点儿就是土匪强盗,而《后汉书·吕布传》中说他“以弓马骁武给并州”,实际上就是说他出身江湖,因为一身武艺被看中,招他去当官。吕布这种出身的人自然没有什么忠孝仁义可言,而且吕布见利忘义杀了主子丁原投靠董卓也让王允觉得有离间的机会。

 

    于是王允就找机会和吕布接近了。王允的这个姿态让吕布受宠若惊。吕布虽然受董卓重用,但他就是一个粗野武人,是董卓的一个奴才,在那个年代,武人和奴才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的;士人是一向受到尊敬的;何况王允既是名士还是高官,能够让王允这样的人放下架子,主动接近,对吕布来讲是莫大的荣幸。

 

    吕布有勇无谋,荣幸之下,对王允不加防备,有什么心里话都和王允说,于是王允就趁机离间吕布和董卓的关系,最终把吕布争取到自己这边来。

 

    关于吕布为什么背叛董卓投靠王允,史书记载是因为两件事。

 

    一是有一次吕布不知为何惹董卓生气,董卓抄起一支短戟就向吕布砸去,吕布身手矫捷才得以避开,赶紧向董卓谢罪,董卓的气便消了,也不再怪罪他,不过吕布由此便心生怨恨。

 

    二是吕布常替董卓守卫门户,无聊之时勾搭上了董卓家里一个漂亮的侍婢(贴身丫环),两人私通。吕布怕董卓发觉怪罪,内心惶恐不安。吕布去找王允求教,王允说服吕布共诛董卓。

 

    这两件事其实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亲父子之间还免不了矛盾争吵,何况吕布和董卓又不是亲父子;至于和董卓的贴身丫环私通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古人的妻室有妻、妾、丫环之分,其中妻子的地位很高,妾和丫环的地位很低,妾算是比奴才高一点儿,丫环就是奴才;主人有时候会把自己的妾送人,至于丫环更是当作商品一样买卖。吕布弄的这档子事儿,顶多就是不光彩,还到不了杀头的份儿上。

 

    董卓把吕布从一个州吏提携到中央朝廷的禁卫军长官(中郎将),又让他当自己的卫队长,非常信任,总的来讲是很够意思的;吕布又是个贪生怕死的人(这个从白门楼吕布求曹操饶命可以看出来),如果仅仅因为这个就放弃目前的荣华富贵,冒极大的风险谋杀董卓,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那么原因何在呢?

 

    真实的原因是董卓太残暴了,以致于让他的手下人人自危。

 

    董卓的残暴一开始是对百姓和士人,后来居然发展到对他的手下。《后汉书·董卓传》记载:“诸将有言语蹉跌,便戮于前”。就是说,他手下的将领有说错话的,就被他当场杀掉,这种残暴怎么不搞的人人自危呢?

 

    关于这个判断还有一个反证。《三国志·董卓传》注引《英雄记》记载:董卓的宗族老幼都住在郿坞,董卓被杀的消息传到郿坞之后,那里的士兵揭竿而起,把董卓的家族屠杀殆尽。按说郿坞的士兵都是他的嫡系凉州兵,连嫡系士兵都对他如此愤恨,可见董卓的残暴已经到了何种程度。

 

    残暴是挽救一个人统治的最后手段,也是其自掘坟墓的开始,董卓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吕布仅仅因为两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就背叛董卓,根本原因就在于此。若是一个开明的君主,对于自己手下爱将的一些小毛病多会宽容,顶多责罚一顿让他悔改,或者干脆就把那个丫环送给他了,但吕布对董卓不敢抱这样的奢望,因为董卓的残暴他太清楚了!既然如此,就只有铤而走险。

 

    吕布反水,刺杀董卓的计划便有了武力支持,这样的武力支持在杀死董卓的事情上是起了关键作用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