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人,董老大。 一)凉城警察 屌丝刘备靠收保护费起家,暴发户二代曹操靠贵人加持开局,而董卓董老大呢?是另外一种玩法。 董卓出生于凉州陇西临洮,今天甘肃岷县。他不是屌丝,不是暴发户,更不是世家。 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基层干部子弟。他爹董君雅,做过最大的官,是颖川纶氏县尉,处级公安局长。 董卓的家乡,凉州——请注意,不是凉城——真正的老少边穷,是东汉政府与匈奴、羌胡等异族作战的最前线。 长期战乱,与羌胡杂处,孕育出凉州人凶狠彪悍的民风,动不动就会拔刀子,跨个省什么的。 在这种环境长大的董卓,“旅力少比,双带两鞬,左右驰射”,街头劈友,左右开弓,非常好打。 而且,他够雷气,内外兄弟多,“尝游羌中,尽与诸豪帅相结”,“为羌胡所畏”,陇西扛把子董老大,很出名。 在边疆,这样的年轻人,要参加社会工作,最好的职业,莫过于干警察。董卓走的正是这条路子。 先是“郡召卓为吏,使监领盗贼”,当然干得很漂亮,很快升官,“凉州刺史成就辟卓为从事,使领兵骑讨捕”。 郡吏到州吏,市公安局长到省公安厅副厅长,董卓如鱼得水,黑白通杀,左右逢源。 二)老乡长官 又过了两年,董卓的事业迎来关键转折:从公安系统转岗到军队任职,“卓为州兵马椽,常徼守塞下”。 东汉州一级的“兵马椽”,军区参谋长,是边郡重要武职,平时负责军事参谋,战时则带兵冲锋陷阵。 董卓同样干得顺风顺水。165年左右,他再次升官:“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来到洛阳,成为中央禁卫军的一名军官。 从汉武帝起,皇帝卫队羽林军,主要从凉州天水、陇西、安定、北地和并州上郡、西河等六地,选拔兵员。 嗯,因为这些地方“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尚气力”,是天下精兵的产地。 由凉州边鄙之地来到京师洛阳,进入羽林军任职,董卓的事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167年,东羌叛乱,凉州战火又起。朝廷派中郎将张奂带兵平叛。咳咳,张奂是凉州敦煌人,与董卓是老乡。 董卓抓住了这个重要机会:“从中郎将张奂为军司马,共击汉阳叛羌,破之”,跟随老乡长官张奂回乡打仗,大破羌人。 战事结束后,董卓“拜郎中,赐缣九千匹”,董卓“乃悉分与吏兵,无所留”,一笔巨款全部分给部下。 嗯,就是这样,董老大的军事势力开始逐渐发展起来。 三)一个老巢 接下来的10多年时间,在西北边疆,董卓先后担任过多个职务,有落有起,小落大起,越来越猛。 他先后担任并州广武令、蜀郡北部尉,后来在西域戊己校尉任上“坐事免职”,回到家乡。 由于匈奴、羌人入侵和叛乱此起彼伏,回到凉州不久,董卓被起用为并州刺史、河东太守等职,“卓数讨羌胡,前后百余战”。 184年,董卓任东中郎将,带兵攻打黄巾军,结果一败涂地,抵罪免职被撸,又回到凉州。 不过,幸运之神很快又降临到他身上。当年冬天,边章、韩遂又在凉州叛乱,“将数万骑入寇三辅,侵逼园陵”。 免职在家的董卓,又被东汉政府封为中郎将,随同左车骑将军皇甫嵩前往镇压。咳咳,皇甫嵩是凉州安定郡人,又是老乡。 是的,董卓每次遭遇挫折都会回到凉州,而一旦回到凉州,他又能满血复活,重新受到起用,担任重职。 这当然不是偶然的。多年的苦心经营,搭通天地线,盘根错节,凉州成为他安身立命的大本营和老巢。 四)有毛有翼 在自己的老巢,多年与羌胡、匈奴等打打杀杀,招叛纳降,董家军越来越强大,董老大翅膀越来越硬。 董家军几乎全部来自凉州。各级军官“董卓将、校及在位者多凉州人”,如李傕,郭汜等,都是凉州土著。 军队主体是羌、匈奴等异族“蛮兵”、“胡兵”,虎狼之师,“百姓素所畏服,而明公权以为爪牙,壮夫震栗”。 当时的美女诗人蔡琰,亲眼目睹了董卓进京情景:“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 随着董家军日渐强大,牛叉起来的老董,开始不把中央放在眼里,多次抗命不遵。 189年,朝廷“征卓为少府,不肯就”,“朝廷不能制,颇以为虑”,继续出招,“玺书拜卓为并州牧,令以兵属皇甫嵩”。 皇甫嵩是董卓老上司,两人又是老乡,估计会给面子吧?就不,董卓再次回绝,话说得很硬,威胁政府。 “士卒大小相狎弥久,恋臣畜养之恩,为臣奋一旦之命”,我的董家军,只听我的命令,除了我,他们谁也不认。 不去京师当大官,也不去并州做诸侯,更拒绝交出手中军队,他稳稳当当在自己的地盘待着,“以观时变”。
五)火速进京 面对依靠老家、老乡强大起来的董老大,“踌躇不进,此怀奸也”,苦逼的东汉中央政府自顾不暇,毫无办法。 当时,东汉洛阳政府的三股政治势力你死我活,正斗个热火朝天。 宦官团伙,盘踞宫廷,挟持皇帝和太后,名分上代表帝国中央,却是全国人民声讨的对象。 中原地区的世族豪门,以弘农杨氏、汝南袁氏为代表,四世三公,势倾天下,虽无兵权,却垄断着文官系统和舆论话语权。 外戚辅政大将军何进,决心铲除宦官,袁绍等为他出谋划策,也得到曹操等政治新锐力量的支持。 为了死磕宦官,何进听从袁绍的馊主意,不顾反对,寻找外援,私自“乃召武猛都尉丁原、并州刺史董卓,将兵向京师”。 接到命令后,董卓眼睛一亮,机会来了,出发!但是,他赶到洛阳附近,洛阳突然变天:宦官杀了何进,而袁绍又灭了宦官。 三败俱伤,力量真空。董老大等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他抢先下手,勾结丁原心腹吕布,“诱布杀原,而并其兵”。吕布是并州五原人,董卓做过并州刺史,长期在并州打仗,两人是多年老相识。 吕布杀了老板丁原,带领并州军成建制投降。吕布入伙后,董卓“甚爱信之”,“行止常以布自卫”,任命吕布做贴身警卫长。 与凉州兵一样,并州兵同样也是打仗不要命,“天下强勇,百姓所畏者,有并、凉之人”,董卓如虎添翼,“京都兵权唯在卓”。 189年八月二十八日,地方军阀控制首都并挟持天子,东汉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这种新玩法。 六)经营洛阳 夺权容易稳权难。为了稳固统治,董卓做出各种努力,正式拉开了皇权嬗替的历史序幕。 为彻底打击后宫和外戚势力,189年九月一日,他废少帝,立献帝,并迫使当时作为帝国最高决策者的何太后归政。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是困扰东汉中后期百年之久的老毛病。而这种弊病根源,在于当时通行的皇太后临朝之制。 三天后,董卓更进一步,“杀皇太后何氏“,彻底杜绝了外戚、宦官死灰复燃,再度染指政治权力的可能。 此前,袁绍等人诛杀宦官,“勒兵捕宦者,无少长皆杀之”,“死者二千余人”,使宦官集团遭到灭顶之灾。 至此,东汉政局发生根本变化:后宫外戚和宦官烟消云散,台上只剩下董老大凉州帮和关东世家豪族势力。 作为在洛阳没有任何背景的外来掌权者,如何处理好与帝国的根基——关东世族名门的关系,成为董卓必须面对的问题。 当时,关东社会对关西边郡和武官阶层普遍轻视,人们对来自18线小县城、“羌胡之种”、武官出身的董卓没有任何好感。嗯,例如袁绍,首先不服。 你不要被《三国演义》骗了,以为董卓天生是个嗜血成性、人神共愤的大魔头。其实,一开始,他温和柔软,小心翼翼去笼络世族名士,大搞统一战线。 为示好司徒黄琬、司空杨彪等名士代表人物,他平反党锢之案,”追理陈蕃、窦武及诸党人,以从人望。” 他自知读得书少,和名士们搭不上话,精心挑选老战友的儿子周毖做吏部尚书,帮他牵线搭桥。周毖是凉州武威人,在洛阳也属于儒生名士。 在周毖策划下,董卓“擢用群士”,不计前嫌,重用了一大批中央和地方要员,如伍琼、郑泰、何顺和韩馥、刘岱、孔伷等,火箭提拔了蔡邕和荀爽两人。 蔡邕是美女诗人蔡琰她爹。荀爽又是什么人?嗯,他来自魏晋时期整个中原世族最有影响力的颍川荀家,他是荀彧的六叔。 荀家是战国荀子的后代。在那时,没有荀氏家族的全力支持,谁的江山都坐不稳。这一点,董卓明白,后来的曹操也明白。 重用名士的同时,董卓嫡系却没有一个升大官的,“卓所亲爱,并不处显职”,嗯,他收拢世族名士的态度有多无原则。 七)迁都西安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尽管董卓获得了“讨灭宦竖”名声,尽管费尽心思去笼络,但党人名士最终还是没有鸟他。 这背后,是东汉一直以来关西与关东的地域阻隔,是边鄙与中原两个世界的政治文化冲突,是中原社会对“习于夷风”凉州帮的心理反感。 190年一月,在袁绍号召下,关东诸州举兵讨伐董卓。这时,来自边疆基层干部家庭的董卓终于知道,自己无论多么努力,都无法获得中原豪门的认可。 地方上起兵反对他的多是他所任命的刺史,中央里他重用的名士要么逃了,要么“卓信之,阴为绍”,做袁绍内应。 太欺负人了! 心理遭受一万点暴击的董卓,一怒之下,索性决裂,放手凉州兵凶残杀戮关东世族名士,“稍诛关中旧族,陷以叛逆”。 还是回家吧!190年二月,董卓决定放弃洛阳,西迁长安,向自己的老巢凉州靠拢,打算固守关陇为依靠。 回到长安后,身边全是自己人,安全啦,董卓在洛阳那种“恐惧不宁”的心态一扫而光,他彻底释放了自我。 他自封宰相,自尊为太师,"号曰尚父,位在诸侯王上”,“公卿见卓,谒拜车下,卓不为礼”,俨然以王者自居。 他“僭拟车服”,“其服饰近夭子”。他在家中另立办公室,要想汇报工作,请来我家谈,“召呼三台尚书以下自诣卓府启事”。 他大肆封赏本家宗族,“其子孙虽在龆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这与在洛阳时“卓所亲爱,并不处显职”的做法,形成极大反差。 董卓一意孤行,与关东势力彻底决裂。咳咳,就在长安,王允、荀爽等名士利用董卓内部并、凉两军矛盾,密谋搞事。 八)董卓不死 董卓兼并并州军后,虽然重用了并州军代表吕布,但一直没有腾出手对并州军进行彻底整编,并、凉两军之间,隐伏着极大危机。 凉州兵以嫡系自居,对投降而来的并州兵相当轻视、敌视;并州兵又觉得是被董卓用阴谋手段兼并的,很不甘心,心里那个憋屈啊。 而且,并州军的吕布深受董卓信任,两人“誓为父子”,成天形影不离,失宠的凉州嫡系部将们看在眼里,恨在心里。 这种隐伏矛盾,在董卓夺权之初,大家一条绳上的蚱蜢,勉强能压得住,局势一旦稍稍安定,马上就迸发了。 阳人之战,“卓遣将胡轸、吕布攻之,布与轸不相能,军中自惊恐,士卒散乱”。咳咳,胡轸是凉州嫡系,因与吕布不和,全军不战自溃。 并凉矛盾,也反映在吕布对董卓的日渐不满。董卓常发酒疯,打骂吕布,“布阴怨卓”。吕布也给董卓戴了绿帽子,“布与卓侍婢私通”。嗯,貂蝉传说的源头。 司徒王允看准两人的矛盾,大加拉拢挑拨。王允是并州太原祁县人,与吕布“同州里”,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我们都知道,吕布有匹鼎鼎大名的“赤兔马”。这里面的含义是,吕布所统率的并州兵,其实是一支精锐的骑兵部队。 后来,吕布失败被俘,对曹操说:“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临死时,还对自己指挥骑兵作战的才能自夸。 结果,曹操没答应,“卿背妻,爱诸将妇,何以为厚?”哈哈,吕先生,你是个人妻爱好者啊,我可不敢用你啊。 192年四月二十三日清晨,董卓在上班路上,被身边的吕布一刀咔擦了,一代凉州帮老大,就这样领了盒饭,退出历史舞台。 并、凉两军演化为公开武装冲突,凉州军新头领李傕郭汜等人虽然再度控制中央,但只是昙花一现,一度强大的凉州帮也最终走向瓦解。 董卓奋斗过,柔软过,也暴躁过,由于得不到中原世族拥护,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业最终失败,自己也成了史书里坏事做绝的大变态。 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顺应历史进程背后真正的力量。 不过,董卓的努力,为曹操等后来者开辟了新路。曹操以反宦官开局,由讨董卓起家,武力夺权,广纳名士,最后真正继承到了董卓的政治遗产。 “座中莫怪无欢意,谁与将军是故人?”从这个意义来讲,董老大是死了,董老大们却一直活着。(全文完) |
|
来自: 大明湖容嬷嬷sr > 《唯为-历史求诸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