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一样的三国:董卓之乱内幕解析(36)——最后悲歌

 在野匹夫 2014-08-09
最后的慷慨悲歌⑺

 

    192年5月,就在长安的新士人政权讨论如何处置董卓旧部的时候,他的旧部怎么样了呢?

 

    他们都乱作一团,不知所归;董卓的女婿牛辅成为他们的带头大哥。但史书记载牛辅这个人——怯懦多疑,这种人应该掀不起什么风浪;再加上很快牛辅也死了,董卓旧部群龙无首,更不会有什么问题了。但谁都没有想到他们中间两个名不见经传的中下级军官李傕、郭汜敢于铤而走险,起兵反叛。

 

    董卓凉州军团的组织,老大是董卓;往下是几个中郎将,如牛辅、董越、段煨、胡轸、徐荣等;中郎将下面是校尉,如李傕、郭汜、樊稠、张济等。李傕、郭汜是中郎将牛辅的手下,在凉州军团当中属于中下级军官,反叛的带头人怎么会轮到他们呢?

 

    有必要往前追溯一下历史。

 

    在董卓还活着的时候,他在长安,把凉州军团的大部分兵力都放在长安外围,以防备关东群雄,主力部队分为三个兵团由三个中郎将率领屯驻安邑、华阴、渑池一线——这三个地方都是关东进攻长安的必经之路——牛辅屯安邑,董越屯华阴、段煨屯渑池,这个时候李傕、郭汜跟随牛辅驻扎在安邑。

 

    在关东群雄转向割据混战的时候,汉朝的铁杆儿忠臣,汉末第二名将朱隽在河南的中牟组织了一支义兵,打出了讨董卓的旗帜,并一度攻陷了洛阳,董卓急调牛辅南下陕县对付朱隽。

 

    按说陕县应该属于中郎将段煨的防区,董卓派牛辅到陕县同朱隽作战,也许是因为段煨兵力不足,总之,牛辅接管了段煨的军队。

 

    董卓死后,凉州兵群龙无首,陷入混乱,屯驻华阴的董越急匆匆赶往陕县找牛辅商议对策,却被牛辅杀死,于是董卓的主力部队尽归牛辅所领;牛辅又是董卓的女婿,自然就成了凉州兵新的老大。

 

    长安朝廷要解散董卓旧部,作为老大的牛辅,为了自己和部下的后路,当然不会听从,于是就有了李肃进攻陕县的战斗。

 

    在李肃打来的时候,李傕、郭汜其实不在那里,他们奉牛辅之命率军前往中牟攻打朱隽。不过凉州兵战斗力的确非同小可,牛辅仅凭手上为数不多的兵力就打败了李肃。

 

    但牛辅这个人真不是当统帅的材料,他怯懦多疑,以致于自己把自己搞死了。

 

    就在击败李肃之后不久的一个夜晚,凉州兵大营发生骚乱——古代军营夜晚发生骚乱的事情很多,有能力的将领都能够很快制止,但牛辅不行啊,他胆小,又多疑,还以为是士兵哗变要他的命呢——就带上金银财宝和几个贴身随从逃走了。他的随从贪图财宝,半路把他杀了,提着人头去长安领赏去了。

 

    这时李傕、郭汜已经大破朱隽的乌合之众,端了他在中牟的根据地,又趁势向东扫荡了颖川、陈留两郡,一路上大开杀戒,所过之处屠戮殆尽。

 

    正杀的过瘾的时候,突然传来消息——他们敬爱的董卓董太师被人杀了!

 

    是谁杀了董太师?

 

    是并州人王允和吕布。

 

    于是李傕、郭汜一怒之下杀了他们军队里的并州人,男女共数百人——并州兵本来属于吕布所领,董卓对并州兵不信任,把他们打散分编到自己的凉州军团当中,因此李傕、郭汜的军队中也有一部分并州人。

 

    然后他们急忙带兵回陕县,找老大牛辅商量今后的出路。可回到陕县,却发现牛辅也已经死了——凉州兵没了老大,都陷入恐慌之中。

 

    重新找一个老大吗?苦于没有合适的人选——原来三个主力兵团的首领,段煨已经边缘化了,董越、牛辅已先后死掉,剩下的高级军官(中郎将)如胡轸、徐荣等都在长安,生死不明,整个凉州军团的出路只有他们这样的中下级军官来决定了。

 

    层次决定出路,象李傕、郭汜只是马仔级的人物,长期战斗在基层一线,除了奉命行事没有别的特长,突然遇到这么一个需要自己决断的生死攸关的问题,他们除了保命没有别的想法,于是就派了使者去长安讨要赦令。

 

    后面的事情便是所有读过《三国演义》的人耳熟能详的了:王允拒绝赦免。李傕、郭汜恐惧不知所为,打算遣散部队,只身逃走,就在这时,以诡诈权变著称的贾诩献了那个骂名千古的计策,贾诩说,如果你们抛弃大军,单独逃走,一个亭长就能把你们抓住;不如率领大军,向西进攻长安,给董太师报仇。事情成功,就可挟天子以令诸侯;不成,再逃走不晚。李傕、郭汜恍然大悟,便率众而西,拼死一搏,没想到竟然攻陷了长安。

 

    这中间有两个问题需要探究,真相和原来所认同的史实并不一样。

 

    一是王允为何不同意赦免?

 

    史书记载王允的原话是说:“一岁不可再赦”,一年当中不可以发两次赦令啊,怎么能够赦免你们呢?给拒绝了。

 

    这句话疑点很大。

 

    一是在那一年已经发了两次赦令了:一次是当年正月,董卓大赦天下(《后汉书·孝献帝纪》:三年春正月丁丑,大赦天下);一次是当年五月,士人刺杀董卓后,大赦天下(《后汉书·孝献帝纪》:五月丁酉,大赦天下);那个“一岁不可再赦”的说法怎么能成立呢?

 

    既然不成立,那是王允找借口搪塞李傕他们吗?这个推测也不成立,这就牵涉到第二点——王允的性格。

 

    王允是什么性格呢?《后汉书·王允传》记载是“刚棱疾恶”,那是相当的正直,相当的刚烈,相当的嫉恶如仇,放到现在绝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老革命。王允的这个性格,佐证的不仅仅是史书上的这句话,还有他青年时期同宦官和地方大小贪官污吏百折不挠的斗争经历,因此是确凿无疑的。

 

    以王允的性格,若不想赦免李傕他们,怎么会说“一岁不可再赦”这样的话呢?不是我不想赦免你们啊,国家法律不允许啊,一年里不可以发两次赦令啊。他应该说:你们追随董卓,罪恶滔天,杀之都不足以平民愤,何赦之有!义正辞严的拒绝。

 

    因此这句话另有其意。

 

    前篇说过,刺杀董卓之后,王允和王孙瑞考虑到局势的稳定,于当年五月给董卓旧部下发了赦令,就是《后汉书·孝献帝纪》所记载的“五月丁酉,大赦天下”,按说有此赦令,李傕他们犯不着再向朝廷讨要赦令了,他们之所以还这么做,王允之所以不同意,都是因为一个原因——他们又犯下了新的罪行。

 

    是什么罪行呢?是他们在得知董卓被杀的消息后,一怒之下杀了他们军队里的并州男女数百人

 

    你们追随董卓所犯下的罪行,还可以说是奉命行事,身不由己。行,朝廷可以赦免。但你们却不知悔改,紧接着又犯下了新罪行,还有什么借口要求赦免?朝廷又怎么能够赦免呢?如此朝廷的威信何在?

 

    即使王允遵循权宜之计,打算赦免他们,形势也不允许。且不说这些并州人是王允的老乡,他们可是吕布的属下。新政权的军事基础是吕布的并州军团,全靠他们来支撑局面,李傕等杀了并州兵,吕布如何肯答应?更不用说吕布本来就天天吵吵着要杀尽凉州兵了。凉州军团是一大危险,若再失去了吕布的并州军团的支持,那新政权可就真的危险了!

 

    此时,王允不得不拒绝,他别无选择。

 

    因此,王允“一岁不可再赦”这句话的意思是:以前所犯的罪行,朝廷已经赦免了,但你们在一年当中又犯下了新的罪行,朝廷怎么能够再次赦免?

 

    虽然形势不允许赦免,但王允还是很有心计的,他不想激起李傕等的叛乱,在拒绝的同时又派了在凉州兵当中很有影响的胡轸、杨定两个董卓旧将前往陕县,安抚李傕等人。

 

    谁知这两个人见了李傕等,却催促他们赶快起兵。胡轸、杨定两个人一直在长安,他们清楚新士人政权军事上的脆弱性,他们的劝说坚定了李傕等人起兵的信心。

 

    另一个需要探究的问题是贾诩所献的计策,他的计策究竟起了多大作用?

 

    应该说,作用是有的,但不象《三国演义》当中说的那么大。

 

    李傕、郭汜受贾诩的煽动起兵,但围攻长安的不仅仅是他们的军队,他们在长安城下还遇到了其它董卓旧部——樊稠、李蒙、王方等,这些人可没有听过贾诩的计策,却不谋而合的起兵叛乱,说明拼死一搏其实是董卓旧部的共同想法,即使没有李傕、郭汜起兵,还会有其他人起兵的。

 

   当时形势混乱,尽诛凉州人的谣言满天飞,凉州兵已经成了一个随时都会爆炸的火药桶,贾诩的计策只是点燃这个火药桶的一根引线而已。

 

   这个火药桶为什么由贾诩点燃?起兵叛乱的建议其他人应该不是没有说过,只是贾诩一向以足智多谋著称,在凉州兵当中颇有影响,这话从他嘴里说出来,份量与众不同,才促使李傕等人下了决心。

 

   随后胡轸、杨定所提供的长安方面的军事情报,更使李傕等人看到了成功的希望。

 

    因此了李傕等人的起兵叛乱其实是上面的三个因素促成的。

 

    对付李傕等人的叛乱,王允所领导的长安朝廷有没有取胜的办法呢?此时再让皇甫嵩出山如何呢?应该说已经无力回天了。王允的失败不是他不懂权谋,从前面所讲的看,他在处置董卓凉州旧部方面不是不讲策略,不是没有心计,他唯一的问题是思想观念的问题,他执着于“上安国家,下抚黎民”的政治理想,他总是念念不忘关东的士人,因此在他的行动中总是把国家社稷和关东士人放在首位,以致于在处置董卓凉州旧部方面犯了方向性的错误——一旦方向错了,再高明的策略都无济于事。

 

    王允的失败再一次说明,挽救东汉政权的出路是走不通的;而新的出路,将在军阀割据当中产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