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的动力有哪些? 我们所有人都与我们的家庭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不管是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或者是其他的先人。在表面上这不容易被看见、观察到,因为事情通常表现出来是非常不一样的。例如一个想跟他的家庭分开,他/她仍然会带着他家庭的负担和能量,那个人会持续被家族里面的命运、家人的行为和他们的感受的影响,在家庭里面,这些关联性和相似性是超越我们一般的想象的。 家庭系统排列证明了,我们跟家庭成员,不管是在世的还是去世的成员,都有非常紧密的联系,而且是生物式的联系。海灵格说:所有家庭成员,既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是家庭的一部分。家庭是一个系统,而且是一个能量埸,其中有些秩序在运作,而且是一些重复的法则在这些家庭的能量埸里发生作用。这些能量都是影响我们生活方向的底层动力,而通过我们的行为和感觉表达出来。海灵格用“心灵”这个名词去描述这种潜意识的部分,而这个部分把我们跟其他的成员联结在一起。 这是因为在家庭之中,总有一些被忽视或压抑的事情或家庭成员,但是这些被压抑或忽视的事情或家庭成员不会消失,它就象一股能量在系统之内漂浮或以其它的形式存在着,等待着机会再出现,它就是那些被压抑的没有被表达出来的愤怒、罪疚、紧张、恐惧等情绪,而新来的成员--最常见的也就是孩子或者是家庭中排行最小的,会感觉到这些未被表达的能量而接受了它们,同时用行为在他们的生活中表达出来。所以说孩子们跟他们的祖先是最容易纠缠在一起的,他们把先人的行为、感觉和命运当成是自己的一样。 当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潜意识地跟他们的祖先联结或者以同样的方式纠缠,一个孩子可能更多地跟一位叔叔或者舅舅,另一位也可能是与一个姑母或姨母,但是,一般情况下:孩子通常跟同性的家庭成员联结多一些。就是说,男孩子通常是跟男性家庭成员联结得多一些,女孩子通常是跟女性的家庭成员联系得多一点,这是值得特别注意的。 一、 早逝的成员: 1影响:排列中经常发现,如果有家庭成员早年去世,在家庭里面会造成非常深的痛苦和哀伤,这些感觉有时候强烈得令人难以承受,一个家庭成员在年糼时就去世,例如有个成员在25岁以前死亡,这个死亡对于整个家庭的其他成员会造成一个时常深远的后果。这个家庭被不寻常的哀伤所笼罩,仍然生存的成员,失去了以前人生所带来的美好的东西。 逝世的成员,对于仍然生存的兄弟姐妹的影响是直接和深远的,这种生存斱内疚感,会在内心深处出现,生存者可能感觉对自己来说,继续生存是不公平的。会激发一种隐藏的冲动去走向死亡,想跟去世的兄弟姐妹在一起的渴望,用一句话可以清晰地概括:我会跟你走!而对这种跟自己的兄弟姐妹间同生共死的欲望是潜意识的。 还有未出生的婴儿,以及堕胎的孩子,尤其会对其他人有严重的影响 ,就算孩子没能出生,仍然算是兄弟姐妹之一,每个人生存下来的婴儿,就算是早产都属于家庭系统,而他们的死亡会对其他人带来影响。迟些出生的孩子不需要去知道有未能出世的兄弟姐妹,他也能感受到早前孩子的死亡,同时带着一种内疚感,好象不想独自活着似的。 如果父母一方在孩子15岁以前就去世的话,家庭系统排列呈现出来的就是这些孩子有一些潜意识地冲动走向死亡。这些内心的冲动可能在很早年前就出现,通过意外或者没有思考过的行为表现出来,有时候在成年期会以自杀的念头或者危险的行为表现 出来。“我会跟着你走,亲爱的爸爸妈妈”这是孩子们潜意识感受的表现方式,同时也能体验到那种毁灭性的冲动,那种走向死亡的力量。这是一个非常魔幻式的信念,他们相信可以替代父母的命运,这种信念的表现就是:“我代你去!”孩子会替代父母去死。 如果父母一方病了,孩子同样也会生病,在孩子的内心深处,相信如果自己生病,会减轻父母的病痛,孩子们会想像:如果我代替他/她病的话,他/她就可以继续生存下去。 同样成年人也会有相似的罪疚感,这通常发生在战争或自然灾难的幸存者,当身边很多人死去时,也会经常出现类似的状况。 在系统排列中,能够看见一系列的行为,显示出一个人正被牵引到死亡,有时候代表们面向远处,就好像是透过窗户或是一道门看着远方,或者会看着地下某个位置,而且觉得有股力量把全拖向那个方向。 2解决方法:海灵格提出,改变的关键就是:当一个有跟其他成员一起去死的冲动的时候 ,他应该看着那个人的眼睛,当他看着那个人的眼睛的时候,他可以说:“最好是我死,而不是你!”这时他会醒觉到,死亡其实并不是解决方法,因为那个人其实是爱他的,这会令他从这种盲目之中解脱出来,但是对那个人的爱仍然是保存的,用这种方法将盲目的爱就会变成觉悟的爱。 二、承接过来的感觉: 1影响:在家庭系统中,孩子会接收到其他家庭成员的感觉,而这些在家庭里面是被抑制或压抑的,例如愤怒,恐惧,罪疚等所有这些都会通过后来的成员感受到,而且表现出来,就像家庭成员之间的非常强的内在联结,迫使每一种深层的情感,都要找到表达的出口。 当一个人被一些感受所充满的时候,而无法从他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解释时,我们就有理由去询问,在他的家庭里有没有人其他人有同样的感受,有没有一些先人他们曾经做过一些行为或者是经历过一些事件,可能导致他们心里有这些感觉。 2 解决方法:在系统排列中,被承接的感觉会流向真正的主人那里,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当事人自己对他家庭内心的想法怎么样。当孩子为另个一个家人承担了他们的情感,一个很有用的技巧就是:把一些很重的物品放到代表的手中,象征这种沉重感是属于另外一个人,然后这个代表会被地求把这个物品慢慢地有意识地放在那个情感主人的脚下,同时对他说:“这些是你的罪疚感,而我帮你承担了很久!”尽管这个过程是非常困难的,有时候要花好长时间才能把这个包袱放下。当他这样做的时候,他会体验到一些新的感觉,例如放松,轻松,从这些负担中解脱的感觉,他就自由了。 系统排列说明了一个中心原则:每个人必须承担自己的命运,也就是说没有人会承担他人的命运,或者为他们的行为负责,也不用在自己生命中赔上代价,作为家庭中的孩子,这是非常重要的。每个人在自己人生里面都有一个责任义务去肩负或是为他的行动负起责任,当他能够去做的时候,作为回报,他会有力量和尊严,同时他可以肩负行动的后果。 三、特殊的命运: 1影响:家庭的内在联结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每一个成员跟其他成员一样,都属于这个家庭。每个成员都值得拥有其他人的关注,同时有他们适合的位置,跟其他人都是平等的,当其中一个成员被排除家庭以外时,他们的命运会在后代中不断重复,没有任何一个家庭成员可以被简单地忘记,这个家庭的内在权威,我们称之为家庭的良知,是不允许这样的。一个人把自己的家庭成员排斥或者被家庭排斥掉的话,会有一个后来出生的家庭成员来代表他,而后来者会有相似的命运,它对下一代会带来非常坏的后果。例如:一个家族中有一个被送走的弱智成员或在监狱里服刑的成员,那么下一代或两代中就会有一个成员出现没有归属感甚至有一种被排斥在外的感觉,就好象逃出自己的家庭,尝试去模仿那个弱智成员或服刑成员的命运似的,而且会从一种分离跟孤独的生活方式表现出来。用这种方式,那些被忘记或被压制的家庭成员的命运就会被重演,可能有些人被送走,服刑,禁止回家,甚至因为这样移民。 有调查发现,修女,修士,神父 ,牧师,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就是自己远离了他的家庭,把自己奉献给天堂,决定不去过世俗的生活。家庭系统排列经常显示出:这样的决定是出于一种潜意识的,是对一位被排斥先人的责任。 下一代人会跟随他们的先人,过一种独身的生活,他们可能会离开他们自己的家庭,而这种生活方式是跟他们的先人非常接近的,用这种方式,命运一代又一代地重现,而最终我们可能不会知道是从哪一代先人开始的。 2 解决方法:把那位先人代表带到当事人代表的身边,让先人代表对当事人代表说:“这是我的命运,由我来承担 ”,然后让当事人代表对先人代表深深地鞠躬,并对他/她说:“我敬重你,还有你的命运,你属于我们的家庭,如果我属于我们家庭的话,请你为我开心,并祝福我。”
四、亲子关系中断: 1 影响:虽然很多纠结问题来自于祖先的系统,但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来自同一个来源。其中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原因,是海灵格说的“亲子关系的中断”。因为每个孩子都渴望去接近他的父母亲,从中找到爱、被保护和安全感。如果这个孩子在早年的时候经历了跟父母分开,或者被父母拒绝,或者是在情感上受到伤害,这种接近的欲望就会被狠狠的切断。如父母离婚,收/送养,有病住院,奶妈或保姆喂养等,这些孩子会经历到一种情感上的伤害,从那次经历以后,他们会不再充分信任父母 ,无法跟随他自发的本能去接近父母 ,这种自然接近父母的模式被中断了,可是这种对父母的强烈的渴望仍然持续存在,只是这种情感会转变成痛苦、伤痛、愤怒甚至沮丧。一个人在孩童时代有这种体验的话,通常会发现他/她成年后很难去爱其他人,他/她会在这种对渴望的需求和没有满足渴望的情绪之间挣扎,他/她的潜意识当中经常性地会拒绝他/她心底很渴望或期望的东西,他被这些痛苦、愤怒和沮丧所充满,并且而在长年的治疗过程当中表现出愤怒,这种愤怒并没有令他改变任何东西,只是因为这种愤怒其实是一种次要的感受,真正原始的感受是渴望去跟其他人接近。 2 解决方法:解决的方法就是满足他的渴望,当那种亲近的渴望被满足的时候,会带来强烈的治疗效果。每灵格的解决方法是:让这些这当人回到当时他那种分离状态发生的时候,然后要求当事人伸出手说:“求求你”。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感动的过程,要这些被影响的人伸出他们的手,是非常困难的,而且这些失望是发生内心深处的,一旦渴望得到满足,旧的负面情绪就消除了。 五、连结的现象 到目前为止,我们发现很多种跨代,或者代与代之间的家庭连结,而这些是海灵格在他的工作里所体验到的,有很多其他的连结被 发现,就像一道窗帘一样被揭开一样。这些连结更加深入,但它们如何动作还不是很清楚,我们只是开始去发现它们的原因跟效果。有法国,奈斯大学的心理学家荣誉教授安妮做了很多不寻常的连结调查研究,她主要研究创伤的事件是如何跨代地影响家庭,安妮博士把她的心得称为“心理宗谱学”,并写了一本在法国非常畅销的书,书名叫《祖先综合征》。 安妮的研究重点是,家庭里面重大事件和灾难的发生日期和当事人的年龄之间的关系。当我们仔细注意的时候,会发现有些奇特的巧合经常发生,如果我们只听到一个这样的事件,可能会认为它只是意外而已,但是当我们重复地发现类似的事件时,这个所谓的巧合就变得十分令人怀疑,她提供了一个例子: 一个29岁的男人,在8月份的时候发生了一次意外,这次意外令他的下身瘫痪,他的父亲也是在29岁那年的8月,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一家玻璃厂做囚犯苦役时因一次意外变得下身瘫痪。 海灵格也说过,一个家族里面的三个男人,过去三百年之中属于不同的年代,同样在12月31日,同样是27岁的时候自杀,调查发现曾祖母的第一任丈夫是在27岁的时候 ,在12月31日死亡,他似乎是被妻子毒害致死,而另外一个男人变成了她的第二任丈夫。 这是在家族系统排列中发生的一个令人惊异的案例: 有名律师来找家族系统排列师海灵格,他显得很不安,因为他做过一些家族历史的研究。他的曾祖母认识一名男子,两人很快结婚,但不幸地,其丈夫在27岁那年的12月31日去世,当时有人怀疑其丈夫是被人谋杀的。后来,他的曾祖母没有把前任丈夫的遗产留给她与前任丈夫所生的儿子,反而留给了与第二任丈夫所生的儿子。这是家族里一个不公平的对待。 由那天开始,这个家族陆续有三个人在27岁时自杀,而且会都死在12月31日那天。当那名律师发现此事时,忽然醒觉到其表哥已经27岁,日期亦已接近12月31日。他赶到表哥那儿,准备提醒他,却发现表哥已买了枪准备自杀。 由这个例子可以看见,家庭系统是如何影响着人。过了不久,那名律师又来找海灵格,因为他觉得自己有自杀倾向。海灵格叫他面向着墙壁,想象一个家族中死者的样子,然后向那个说:“我尊敬你,你在我心中是有地位的,我会将你所承受的不公平待遇说出来。”当律师说完那句话后,他忽然发觉,自己已没有了那种紧张和惊慌的感觉。 这当中似乎有某种系统隐藏的动力,导致悲剧事件世代相传。当我们去研究这些疾病和家庭过去的伤痛事件的时候 ,其实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任务,安妮女士发现,有些特别容易受到感染的时期,也就是说在那段时期,因为我拉的潜意识需要去平衡我们祖先的命运 ,所以我们会有一个危险期,这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 有时候 ,某些病人在手术前非常愤怒或者惊慌。因为上术的研究,在加拿大一家大学诊所,发现病人会倾向于与他们先人死亡的同一天做手术。依据这个研究,他们会为病人选择一些情感上不容易受到刺激,并且没有重大意义的日期来做手术,结果发现,手术的并发症和使用麻醉的需要降低了50%。所以我们有必要捉摸一些我们家庭内部的联结和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发现越来越多这方面的隐藏关系。 海灵格:家庭系统排列
_3
尊敬父母是家庭系统排列疗法的核心所在。
如果拒绝父亲,就等于压抑了自己身上的阳刚之气。
隐藏在抑郁症后面的往往是对父母的蔑视。
最恶意的行为往往是因为最善意的良知酿成的,而最善意的行为又常常是最恶意的良知所致。
如果妻子对丈夫说:“没有你我活不下去!”或“如果你离开我,我就死给你看!”这就是一种违反夫妻平等性的做法,其结果丈夫肯定会离开妻子。要求别人不断关心自己,这是一个孩子的要求。 产生心理疾病的原因之一,是人的潜意识里对亲人的爱在意识中被压抑了,将爱和尊敬说出来,重新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纯朴的家庭亲情,疾病就有康复的可能。
如果谁轻率地抛弃家庭并对此不闻不问,那么这个家庭的孩子往往会患重病而死,或自杀,或患上某种慢性疾病。而这个丈夫也许不再能建立满意的、长期的夫妻关系。这种轻率的离去对家庭而言无异于一种犯罪,并势必留下相应的后果。
海灵格提到弗里茨的完形祈祷,“我做我的事,你做你的事。至于你会怎样,不关我的事,我走我自己的路。”海灵格对此的评论是:“在这里,责任被否定掉了,后果被推到别人身上。我称此类自我实现者为可恶的心理富翁。”
海灵格对观察和感觉也有所区分。缺乏整体前提下的观察会导致片面的认知。
当人们仔细观察一个人的行为时,往往只获得一些局部细节。相反如果我观察时对细节并不太注意,同时我正做着其他事情,可能我会忽略了某些细节,却抓住了本质和核心。
人来自于家庭,家庭赋予人生活中的种种可能性和局限性,家庭关系把人卷入某些不幸事件。在海灵格看来,没有比家庭更重要的了。
海灵格对家庭有一种深深的崇敬之情,尊重父母在他看来特别重要。父母对海灵格是如此重要,使得他从不对他们提出任何反对意见。这样的态度让人感到惊讶,因为我们已习惯于把所有的过失统统推给父母。甚至在心理治疗中医生也常常与患者站在一起反对父母或其中之一。海灵格否定那种“你必须摆脱你的父母”的观点。这在他看来荒唐透顶,因为“孩子怎么能够摆脱自己的父母呢?他或她是自己的父母啊!”
当然海灵格并不否认,巨大的不幸有时源于家庭。他不是鼓励当事人发泄对其父母的愤怒,这样做的结果只能导致当事人遭受更大的痛苦。
海灵格的办法是使当事人重新拥有纯朴的父母和儿女亲情。如果一个人因家庭而产生痛苦或因此患病,那并不是因为某个家庭成员的缘故,而是因为在一个家庭里,遭遇的不幸会影响所有的家庭成员。 在海灵格眼中,如果在家庭系统排列中取得了成功,那么它就超越了所有其他的治疗方法,这是一个礼物——一种恩赐。
海灵格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让当事人感觉到那份来自自己家庭的亲情。在海灵格看来这不仅是一种治疗,而且是一项化解矛盾的工作。通常,心理治疗师会认为自己对当事人很重要,而海灵格认为,与当事人的家庭影响相比,治疗师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而对于“作出决定”一词,他认为医生是不自量力的。
许多身患重病的当事人很难鼓起勇气说出心理治疗师为他们设计好的能够解释疾病原因的话语。海灵格认为他们宁愿忍受而不愿行动。因为在人的心灵深处存在着这样一种隐密的想法,它对爱的理解是:“爱就是我将成为像我父母一样的人。”或“我将做像我父母一样的事,像他们一样去生活,这就是我作为子女对他们的爱。”人们还有这样的隐密想法:通过他的痛苦和死亡可以拯救他人,即他们死了,别人将会过得更好。这种想法既隐密又天真,因为不需要行动,他们听任命运的摆布,相信所有幸福来自痛苦。
那些在讲述他们不幸和痛苦时露出骄傲和灿烂笑容的人,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将自己与某种未知的家庭不幸连在一起。谁想得到幸福,就必须以告别自己的童年心灵作为代价。
总的来说,在每次家庭系统排列中看到的并非整个事实,而是事实中的一个部分。
从事这种工作的心理治疗师必须具有的最重要的东西是:无所畏惧。他需要有面对事实的勇气,即使是十分可怕的事情。如果缺乏这种勇气,家庭系统排列的参与者便会下意识地觉得这位心理治疗师不能胜任这一事实,并且使他们的感觉受到限制。
从事这种工作的心理治疗师还得具备一个条件:他应该爱并且尊敬自己的父母。否则他怎么能帮助他的当事人去爱并且尊敬其父母呢?
尽管心理治疗师有不足之处,但家庭系统排列的结果绝不是毫无根据的。如果治疗师不够大胆,那么排列尽管不能完全展现事实真相,但部分真相的展现也有助于对当事人的治疗。
_1
父母与孩子或者说孩子与父母是不可分离的。尊重与父母的感情联系特别重要,而父母也必须意识到这种联系。
我们与家庭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孩子把这种联系视为爱和幸福,这与孩子在家庭中如何成长或者夭折无关。这种爱是第一性的,也可称原始之爱。
在孩子的眼里没有什么善恶之分的合理标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父母认为好的东西永远都是好的。
如果第二个妻子嫉妒丈夫与前妻所生的孩子,那么这种自然顺序也会遭到破坏。对于丈夫来说,这些孩子始终排在第二个妻子的前面。妻子只有满足于自己的二等公民现状,才能使婚姻幸福,因为她没有嫉妒的权力。
只有平衡供求关系才能保持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
只有父母和孩子之间才有可能不平衡,因为父母主要承担了给予的角色。将来孩子再把从父母那里得到的东西继续传给下一代,到那时这种供求关系才能达到平衡。
一种良好的夫妻关系不仅要求平衡供求关系,同时要求接受方回报给予方的应该多一些。这样给予方付出的将会更多,婚姻或伴侣关系会因此更加和睦更协调。这种供求关系越好,双方也就越幸福。然而这也会产生一种让有些人感到害怕的影响:感情联系的加深。
谁如果主张自由,他对供求投入的份额就不会大。一个人如果认为他不需要获取,只需要付出,他就是认为自己比别人更强,而且很快会感到孤独。婚姻或伴侣关系不可能长期承受这种不平衡。关系破裂是想象之中的事。
海灵格说,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幸福通常长久不了。
在感情联系方面,我们所体验到的清白是对家庭的归属感,有罪是对家庭关系的摆脱。我们所体验到的感情联系方面的罪过是一种严重的罪过。
在供求平衡方面,我们体验到的清白是一种无拘无束和轻松自在的感觉,而有罪则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在秩序问题方面,我们体验到的有罪与清白根据不同情况有所不同。在认为秩序是现行规则的情况下,清白便是忠诚和认真,有罪则是逾越和害怕惩罚。
最恶意的行为往往是因为最善意的良知酿成的,而最善意的行为又常常是最恶意的良知所致。
化解矛盾,促使和平的善必须消除那些良知由于对群体的感情联系强加给我们的限制。
我们所出生的家族与我们的命运无可分割地连在一起。
尊敬父母是家庭系统排列疗法的核心所在。
儿女是否尊敬他们的父母,其结果总是反作用到儿女们自己身上。
只有首先接受父母身上的东西,自己的东西才有机会得到发展。
谁如果极不尊重自己的父母,在他身上就会缺乏最重要的东西。他会感到空虚和失落。对父母的排斥越强烈,对自己的惩罚也就越严厉。
接受父母首先要做到恭顺,一种对通过父母获得的对生命这一礼物伟大意义的恭顺。
人们可以体验一下,如果他想象跪在父母面前,伸开双臂,手掌朝上,然后说:“我敬仰你。”接着站起身,凝视父母,感谢他们赋予你的生命之礼物。
有些人认为,对父母的这种无限制的接受可能会因其父母的个性问题、过失或生理方面的问题给他们带来不利的后果。
如果有人提出异议,他便丧失了完全接受父母的机会。 我们没有对父母评头论足的权力。
谁在接受父母方面不挑不捡,最终反倒不会继承父母亲有问题的地方,而更多的是那些好的方面。
有一种拒绝父母的特殊形式是提要求。其实谁提要求,谁就是在拒绝接受,就是把自己凌驾于父母之上的表现。
如果他想接受父母给他的东西,他就必须放弃要求。许多人不愿放弃,因此,他们也就很难摆脱他们的父母。
_2
接受具有一种令人惊奇的特点:分离。
谁在接受,谁同时也在说:你们已经给了我很多了,够了。剩余的我自己来吧,我就不打扰你们了。这样的态度让人自立。
海灵格认为,接受是一种恭顺之举。
在他眼里接受与接纳有很大的不同。
接纳中包涵着某种仁慈,而接受是指我赞同真实存在的东西。这种接受超越道德,无善恶之分。
如果某人有一个当妓女的母亲,并且在心里对她说,即使你是妓女,我也视你为我的母亲,那么他就不能真正接受自己的母亲。
如果他说:虽然你犯了很多的错,但你仍然是我的母亲。这样说同样不行。只有孩子满怀深情的对母亲说:我接受真实的你。你是我真正的母亲。这才是真正的接受。
如果他对母亲的职业感到痛苦,他就无法真正走到她身边。他必须克服这种痛苦,才能真正接受自己的母亲。
在心理治疗中,人们常常只看到父母与孩子关系的表面。人们通常把气出到父母身上,而并不注意隐藏在深处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原始之爱。
由于父亲受到儿子的完全排斥,儿子便变得越来越像自己的父亲。在恨与鄙视的后面显然还有对父亲的深爱。
如果孩子因学费问题或其他的要求埋怨自己的父亲,这样做也会产生不良的后果。孩子将对这种越权行为付出代价。受到虐待的孩子也必须百分百地去接受他们的父母,这是为了他们能够去走自己的路。
仇恨和报复就有很强的束缚力,而如果我们爱谁,谁就会还我们自由。
如果晚辈要给予长辈什么,而不是晚辈从长辈那儿接受什么,那么家庭中的整个供求关系就被打乱了。
如果孩子钦佩他们的父母并能体验到父母的了不起,那么在孩子身上才能形成一种安全感。
如果孩子被迫承担起父母安慰者的角色,这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对于这种自然秩序的颠倒孩子是无能为力的。
孩子不幸地陷入这一境地并不得不承担其后果。 在父母面前不管到什么时候永远是孩子。现在我已成年,我和父母处在了同一位置。这种说法应该是错误的。
如果做儿女的向父母保证说在父母将来贫困和年岁大的时候会照顾他们的,那么父母会愿意让孩子离开自己。
照顾父母的通常是排行最小的那个孩子,因为他所得到的不仅仅来自父母,而且来自哥哥姐姐。
孩子必须照顾父母,这种观念许多孩子根本没有。
已经成年的孩子看到自己的父母时,他们马上会感觉到自己又回到5~7岁的童年时代,而父母一看到他们的孩子也总觉得他们仍然是小孩子。
对此解决的办法是告诉父母:“如果你们需要我,我将尽所能照顾你们。”这样孩子便步入成年人的行列。
离婚意味着夫妻关系的结束,但并不是父母关系的结束。
如果你妻子要求离婚,最好的办法是表示同意。这样至少能挽救父母关系。
最好的办法是父母离婚后定期讨论所有重要的子女教育问题。在教育孩子的义务上他们仍然是父母。继父继母无权干涉非亲生孩子的教育问题。
离婚及其产生的后果,这些都是父母之间的事。孩子不应介入其中。
通常父母让孩子替自己作主时,孩子会不高兴,因为他们希望自己的父母敢做敢为。
孩子必须容忍离异父母选择的配偶,当然孩子可以不爱这个新的配偶。 真正的男人和真正的女人很难找到,能找到好男人和好女人就足够了。
_3
爱情不仅需要激情,还要有“脑子”。
海灵格认为,没有脑子的爱情必然失败。
爱情离开了对秩序的尊重就不可能取得成功。 婚姻关系的失败常常在于人们不愿意承认秩序所提出的要求。
即使最浪漫的爱情也不例外。如果爱情损害到其他家庭成员,这种爱情便很难持久,肯定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失败。恰恰这种题材成就了世界文学中的不朽之作。男女主人翁生活在甜蜜的幻想之中,在那里只有他们俩,他们看不到自己的行为对其他家族成员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伴侣关系出现问题的原因往往在于来访者父母家庭的系统动力的影响。
男女双方互相吸引,都想使对方成为自己的妻子或丈夫,这就是爱情。
如果双方出于爱情以外的原因走到了一起,那么这种婚姻就会失败。这些原因有:经济上的照顾,生活上的舒适,有人为自己做饭洗衣,不用为吃穿发愁,情趣相投,宗教信仰或者想让对方成为孩子未来的父亲或母亲。 只有在心灵深处能够与自己的父亲取得一致性的男人通常才能赢得真正的婚姻。
对于女人也是同样的道理,是指自己的母亲。 如果拒绝父亲,就等于压抑了自己身上的阳刚之气。 如果妻子对丈夫说:“没有你我活不下去!”或“如果你离开我,我就死给你看!”这就是一种违反夫妻平等性的做法,其结果丈夫肯定会离开妻子。要求别人不断关心自己,这是一个孩子的要求。 男女关心一旦确定便很难重新抹去,即使日后彼此分道扬镳并重新择偶。
离过婚或经历分离的人只有在内心处理好了与第一个伴侣的关系,才能与另一个女人或男人成功地结合,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
一个嫁给第二个丈夫的女人必须尊重她的第一个丈夫。她必须全部接受第一个丈夫赠送给她的东西。而且夫妻双方都得承担各自的那份罪过。这个女人的第二个丈夫当然也可以做些对夫妻双方有益的事。他可以从内心对妻子的第一个丈夫说:我在你付出的代价之上拥有了这个女人。我尊重这一切,你是第一位的,我是第二位的,你的地位在我之上。现在我娶她为妻。”如果第二次婚姻有了孩子,可以在心里请求第一个男人用善意的目光去面对孩子。
以前的丈夫通常由第二次婚姻所生的儿子代表。如果只有女孩,将由女孩担当此任。这个女孩将因此很难成为真正的女人。
反过来也是如此:过去的女性伴侣通常由女孩代表,如果只有男孩,就由其中一个男孩担当此任。这个男孩在性方面同样会出问题。
同性恋的原因可能就在于此。
男女双方如果必须分手,他们在分手时应努力做到:大家都确信,他们会带着共同经历过的美好回忆走向今后的生活。
有许多伴侣在分手时却做不到这样。
如果分手时带着恨离去,那么他们在以后的爱情问题上还会遇到障碍。
而如果双方确信,他们将带着美好的回忆走向未来,他们会再痛苦一次。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不愿这么想。
然而痛苦不同于仇恨。这种痛苦是必要的,谁感觉到了这种痛苦,谁就为下一次恋爱作好了准备。
另外,在分手时各自能够面对自己的过错,这一点也很重要。 仇恨表现的只是爱和痛苦的另一面。
如果某人在爱情方面受到伤害,就会产生仇恨。然而如果谁培植仇恨,就等于给自己在通向爱的道理上制造了障碍。
解决办法是说:“我非常爱你。所以分手对我来说非常痛苦。”伴随着这句话,恨也因此消失,和好也就有了可能。
而在仇恨后面并没有和解的位置,因为说了气话之后,人们恰恰失去了本来想得到的东西。 每当男女双方一起来找海灵格,说他们不再能共同生活时,他就观察他们,想办法弄清在他们身上还有多少可以共同生活下去的可能。如果他们提出分手时非常痛苦,说明还有重新和好的可能。
如果没了这种痛苦,双方都表现出无所谓的样子了,那么这时爱情的最大敌人。 冲爱人发火有很多原因,比如不能容忍的痛苦。然而冲着爱人而去的火,其原因往往不在爱人身上,而在别的人身上。
_4 许多人对心理治疗师突然中止的做法表示不满。
对此海灵格对在场的人说道:“问题是:什么东西在起作用?是我在起作用吗?” 如果观察到的是真实,那么是真实在起作用。如果人的行为超越真实,不尊重真实,那么其结果会十分糟糕。
仔细观察到的并受到重视的真实是有益的。心理治疗师若除了真实之外还想做些别的,对于当事人和治疗方案是无益的。因为他把自己凌驾于真实之上了。
对于当事人来说,不要去想把一切尽可能快的重新控制起来,不要想入非非,重要的是首先要顺从命运的理论。这种态度尽管并不是康复的保证,但却为康复创造了机会。 隐藏在抑郁症后面的往往是对父母的蔑视。
对父母越是不满,那么此人从父母那儿接受到的东西也就越少,情绪也就变得越抑郁。如果对父母充满敬意之情,抑郁也就没了。 心脏不适通常是爱心受到压抑的一种具体表现。
一旦这份爱心表达出来,这种不适便可消失。 人们常常觉得这种被压抑的爱是针对伴侣的,其实在其后面常常隐藏着一个不被接受的母亲或父亲。
尼采所说的“上帝已死”这句话在海灵格看来不是论断,而是尼采对现实的观察。上帝远离人类而去。
从前作为一种力量能够感觉得到的东西,现在已不复存在。即使虔诚之徒也觉得,上帝已经离去。 海灵格说,对我们不理解的东西采取敬畏或恭顺的态度是最好的办法。
冥想并不是为了连通更大的空间,而是为了在人们与更大空间相连时偶尔能感受到思索的需要。通过冥想人们可以获得以后行动所需要的力量。
所有与日常行为相分离的东西在海灵格看来都是不可信的。
海灵格认为力量蕴藏在日常行为之中,如思考在伴侣关系或婚姻中有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孩子、在职业方面有什么问题?
海灵格说,我发现那些冥想者所冥想的“有许多都非常轻,他们与干重体力活的人相比没有什么(心灵上)的重量……。
·力 力量
·力。某种力确实存在着,不依赖任何灵体或媒介,异于科学所定义的力(例如重力、电磁场)。这些力是自然界的基础,并井然有序地运作者(例如,促使种子发芽、生长与开花的力)。 力量。力以及其他相似的力都被神秘的力量所充满,在不同事物间显现的强度各异。力量能够借由接触、感官或近距离的方式互相转换。力量能够透过各种机制在人或物里持续累积或耗弱,这包括了命运以及神秘的仪式。力量能够被感官察觉到,像是“气场”和“能量”;力量若是过度集中,可能会有危险性。 ·慈悲 博爱 无条件的爱 ·慈悲。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佛陀之悲乃是以众生苦为己苦之同心同感状态,故称同体大悲。又其悲心广大无尽,故称无盖大悲。慈心禅:“慈心”和“智慧”是世尊教法中的两项特色。慈心是人类心灵深处最高尚的情操,慈心禅就是通过禅修将这种情操培育出来。简略来说,慈心就是一种善意的态度;详细来说,则包括慈、悲、喜、舍四种不同的心态。从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所有众生和对待所有事物的立场可以定义如下: (1)慈:给予自己及众生快乐;能对治内心的嗔恚。 (2)悲:拔除自己及众生痛苦;能对治内心的暴力倾向。 (3)喜:随喜自己及众生的成就;能对治内心的嫉妒。 (4)舍:不受事物动摇摆布的影响;能对治内心的爱染执着和喜好厌恶情绪。 当我们的内心安住于慈悲喜舍这四个或其中任何一个定境时,我们的内心境界就超越了欲界诸天,有如梵天那样清净,内心充满无量的喜悦和快乐。
博爱,指的是上帝对世间众人的大爱,也指众生对神、上帝的一种敬仰崇爱,也可以泛指众人和众人之间一种不分彼此的大爱。这种“博爱”,犹如东方佛教所谓的“慈悲”,也像是现代新时代里所谓的“无条件的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