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咬文嚼字(“名堂”由何而来)

 黄建伟882 2014-08-10
“名堂”由何而来
□辛羽
汉语中的词,有的可以见词明义,如“卧榻”“茅屋”“高楼”“洗衣机”;有的则须了解语源才能有较深人的理解,如“二竖”“匹夫”“东西”“模范”。“名堂”就属于这种情况。
“名堂”的现代义项有几个,如“搞什么名堂”就是“搞什么花样”,“名堂真多”就是“名目真多”,“没看出什么名堂来”则是“没看出什么结果”。在不同的语境里,“名堂”的意思也有所不同。为什么会如此呢?这就需要了解其语源了。
从词语意义演变的角度说,“名堂”应该是由“明堂”衍变而来的。
明堂是古代的一种建筑。《孟子·梁惠王下》说:“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玉台新咏》的《木兰辞》也有“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的句子,说明“明堂”是属于王和天子的一种“堂”式建筑。《汉语大词典》释“明堂”为:“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都在此举行。”可见在明堂举行的各式名目的大典不少。
明堂是王者之堂,但创于何时,却“未得而详也”(《大戴礼记》卢辩注)。《淮南子》认为在“神农之世”,汉武帝时有人献《黄帝明堂图》,又以为是黄帝时代。明堂的建造结构也有不同说法,《大戴礼记》说是“以茅盖屋,上圆下方”,《淮南子》说是“有盖,四方”,《黄帝明堂图》说是“四面无壁,中有一殿”,所说各有不同。《旧唐书·礼仪志二》说,隋文帝时负责营造宫室的将作大匠曾“依《月令》造明堂木样以献”,最终因“诸儒争议不定”而“罢之”;唐太宗贞观年间,又“命儒官议其制”,儒官们“各造明堂图”,又有“五室”与“九室”之异而“诸儒纷争”,也是“终高宗之世,未能创立”。由此可见,古人对明堂结构的理解始终不一致。
明堂最终建成是在武则天时代。垂拱三年(687),武氏按高宗遗意,拆了东都的乾元殿兴建,于“四年正月五日,明堂成。凡高二百九十四尺,东两南北各三百尺”,规模很大。当时有大臣刘允济曾“奏上《明堂赋》以讽”(《旧唐书·文苑中》),可能是劳民伤财而致民怨沸腾的缘故吧。但天授二年(691),武氏却“又于明堂后造天堂,以安佛像,高百余尺”,谁知三年后的证圣元年(695),“佛堂灾,延烧明堂,至曙,二堂并尽”。这明堂建成不过七年就被烧毁了。但两年后武氏又下令“依旧规制重造明堂”,于是在天册万岁二年(696)三月,“重建明堂成”。由此可见,历代帝王尤其是武则天对明堂建造的高度重视。
据蔡邕《明堂月令论》所说,明堂还有各种别称,如“夏后氏曰世室,殷人曰重屋,周人曰明堂”;其五室之名称又分别是“东曰青阳,南曰明堂,西曰总章,北曰玄堂,中央曰太室”;而在功用上,又有清庙、太庙、太室、明堂、太学、辟雍等不同命名。蔡邕说这些是“异名而同事,其实一也”。可见明堂就名称而言,确实花样很多。
或许正是因为“明堂”有这么多不同花样的异名,加上所举行的各式大典也名目繁多,以及对结构又有不同说法等缘故,因此就衍生出“花样”和“名目”等意思来了。《汉语大词典》引蹇先艾《在贵州道上》:“我一年四季都在外头,晓得她在家搞些啥明堂。”这里所说的“明堂”,就是“花样”的意思。后来同音替换,就成了现在约定俗成的“名堂”。但在吴方言里,还常被说成“名堂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