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光绪无锡斗门小志译并注】再版

 一叟194637 2014-08-11


光绪无锡斗门小志译并注再版

 

注解:由于“陡门小志”有了新的发现,我将陡门小志的注解作了新的补充,为了读者阅读的方便,今将有增加和修改的内容以“蓝色字”区别。

 

网中介召如下:

[光绪]无锡斗门小志:不分卷(清)佚名纂。稿本。一册。书中不题撰人。半叶九行十九至二十三字不等,蓝格,单鱼尾,四周双边。是志为斗门一乡镇志。斗门,亦称陡门,在无锡西北运河北岸,因斗门闸而得名。斗门闸,乃宋咸佑所置,“以杀芙蓉湖水”。此志所辑,大多为历代治理芙蓉湖之文献资料,另有斗门历史和当代人物传略事迹,及“挽联汇录”。志中有李金镛生平,叙及清光绪十六年(1890)金镛辞世,又,称清代为“国朝”,故其成书当成于光绪十六年之后,民国建立之前。此志不见有刻本存世,似未曾刻印,稿本仅藏于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注解:    

关于“光绪无锡陡门小志”的作者究竟是谁?

译者从无锡市南泉镇王氏三沙全谱有关陡门杨巷支的记录中发现,“光绪无锡陡门小志”的协辑者名字“王”, 王氏三沙全谱第九十九页记载如下:“王,字立斋,号一峰。国学生,五品衔,候补县丞加一级。著志,古斋文集,再生草书集。协辑陡门小志;光绪丙午候辑本支宗谱,光绪丁丑五月十一日生,配同邑季家街六品军功,例授承德郎达泉季公之次女;光绪丙午三月二十三日生子一,汝楫;女幼,读,未字。”

根据以上记载,可知,字立斋生于1877年,清朝结束于1912年其时35岁。1949年解放时72岁。光绪丙午候辑本支宗谱,即1906年;“光绪陡门小志”约在同时编辑。时年29岁。系明代无锡进士王问之父王绅同胞兄弟的嫡系子孙。解放前已移居上海,其后无考。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所保存的“光绪无锡陡门小志”称作者“佚名”,今可以考证作者为王,或其为作者之一。

写此陡门小志的时间应在李金镛死后,编此光绪王氏宗谱之前。李金镛生卒(1835年-1890年),本谱编写时间清光绪丙午三十二年(1906年),由金华县知县王慰祖辞官回乡续编王氏三沙统谱。据此“光绪无锡陡门小志”编写时间应在1906年左右,即光绪丙午三十二年左右。

 

 

 

一,地方志

 

译文:

稿本未刻,无锡斗门小志】。

斗门见于【邑志】曰斗门闸,咸佑中置;以杀芙蓉湖水。【咸淳志】闸在县西北四十里地,今距县二十里。闸以防水,其为地逼于湖无疑,里社不必拘也。以此而言东湖即杨家圩,地博。而入前洲莲蓉社、玉祁礼社,俗称北七房诸地。讵庸虑其阑入。

 

注解:
1
"咸佑中置",即南宋(1274-1276年)左右,辞海中古时斗通陡,"斗门"古代指堤、堰上放水的闸门。或横截河渠,用以壅高水位的闸门。所以陡门最早是"斗门闸",因作"斗门",后来闸的作用不再成了桥;高桥向北至秦巷约十多里中有十三条浜,只有陡门河四通八达,其余都是"死浜"。陡门河如突然一扇门。所以后称"陡门桥"。斗与陡既是同音,古又是通用字,还包含了从闸到桥的演变过程之妙!近百年来陡门先有闸后有桥,已成了被遗忘的历史。今存陡门桥为明嘉庆26年即1547年重修。
2
"【咸淳志】闸在县西北四十里地,今距县二十里。"咸淳即南宋咸淳(12651274年)。

3,查见"(明.弘治)重修无锡县志":第412"莲蓉闸在县西北二百五十步,斗门闸在县西北四十里,宋元佑七年置。以杀芙蓉湖水,今废"。(宋元佑七年即1092年置)。
4
,查见"(明.弘治)重修无锡县志"397页,"欧渎在县西北四十里兴道乡,宋元佑间治芙蓉湖为田,遂于此地置减水等闸。遇涝则开闸泄水,由江阴以入大江"。 明朝弘治 (1488-1505)。如果斗门闸始建于宋元佑七年即1092年,至明朝弘治 (1488-1505)'今废’为止约存世413年左右。如果
始建于咸佑年即宋(12741276年)则约存世230年左右。
5
,查见"无锡县志()佚名纂修"记载:"欧渎,去州西北四十里兴道乡,有减水石(石达)、斗门闸宋元佑间置。盖以芙蓉湖为田。遇涝则开闸泄水,从闸口出由江阴界以入江。" 兴道乡有减水石,即相当于闸。如著名的河北省涿州市,同治《重修金门闸减水石坝记》。

6,欧渎在县西北四十里兴道乡,今前洲地界,这说明闸最早建于今前洲镇地界,后来南移至今陡门桥地方。我意为这才是"闸在县西北四十里,今距县二十里"的最好解释。“今距县西北二十里”不能误认为小志作者所言,假如小志作者所说此言就错了,明弘治记载闸已废。本书中并没有发现有作者本人的言论,全部来源于史书的摘录,作者还没有作出自已的说明与观点,书还未最后完成;也许正因为这样当年才未刻印。本书只有第一句“斗门见于邑志曰斗门闸”是作者所言!

其二,“今距县西北二十里”这也不是【咸淳志】中的文字,“咸淳”时斗门闸还未建,因为“咸佑”晚于“咸淳”。此为【邑志】中文字,应与前面的【邑志】相联接。“今距县西北二十里”指陡门,这才是正确的。这里的意思是:“据邑志上的记载,斗门闸咸佑中置,以杀芙蓉湖水。但是原来咸淳志上说,闸在县西北四十里处,而现在南移至县西北二十里的地方了”。只是我们不知这个【邑志】是何年的邑志?

那未,假如邑志中的“咸佑中置”是错了,应是“元佑中置”呢?当然也有这种可能,反过来“今离县西北二十里”应该是咸淳志中的记载了。那么陡门闸应是北宋元佑年建了,因为咸佑在咸淳之后。这个假设来源于上面查见的元明两朝县志的记载。

其三,我们不应把斗门闸仅仅看作“地名”,它是一个“水利设置名”;它和兴道乡的“减水石”一样。芙蓉圩图考中闸有很多,只是这是两个有名的或最重要的“闸”。只是后来,“斗门闸”成了地名,而“减水石”没有。所以,我们不能把“斗门闸在县西北四十里”看作错误。它指的这个“水利设置”曾经在县西北四十里,不是指斗门这个“地名”在县西北四十里!

我们暂且不论谁对谁错?斗门闸的西北面还有一座有名的“减水石”这已经肯定无疑的了!

“咸佑中置”、“元佑中置”,一字之差相隔近200年。这是由于元县志和明县志上的表述的错误造成的。小志的作者将本书的争论点放到本书的开头是有其意义的?

我的认识是前洲欧渎减水石在前建于“元佑”七年(即1093年左右);陡门闸在后建于“咸佑”(咸淳与德佑年中间即1275年左右)。

7,名词:1,讵庸虑其阑入,讵,怎、岂的意思;庸,通用。这里是怎用或岂用虑其阑入。2,里社不必拘也。里社,古人以乡为社。拘也,不必顾虑。3,以杀芙蓉湖水的"",整治、克,战胜、扼杀之意。

 

译文:

区域东以五泻河,俗称白荡圩;北达于四河口,闸西以运河之蠡口桥分支迤逦。而北万寿河,由五泻河之北东流而达菱庄,折而西北荫桥港自西来,西北流而入富庄。

河北流折而东经永安闸,北与芙蓉圩毗连,水东流四河闸,河自东而西经五龙泾,又西蟆塘河,由南而来入之。自此西流而与永安闸河会合。

 

其间市镇曰玉祁、曰礼社、曰莲蓉社、俗称北七房;曰石幢、曰浮舟村、曰前洲、曰秦巷镇其大较也。

 

晋张阖治芙蓉圩湖。

南徐记】晋张阖尝泄芙蓉湖水令入五泻。 注于具区欲以为田,盛冬著赭衣,令百姓负土;值天寒凝冱,其功不成【县志】。

 

【嘉庆志】云:晋元帝大兴四年,侍中张阖出为晋陵内史,开曲阿“新塘”,溉田八百余顷。见府志名宦阖,疑即阖赭衣,疑衣。汉书【南粤王传】,师古注以棉装衣曰,今案张阖晋书有传。同上。

 

注解:

1,查见“(明.弘治)重修无锡县志”第412页,“五泻闸在县西北十里,宋元佑间居民治芙蓉湖水为田,因开堰置闸。以备旱潦。后架桥于上曰高桥,堰与闸俱废”。

2,名词:赭衣,古为囚衣,此为统一的红色棉装。2,晋元帝大兴四年(公元318312年),常州自晋朝升为晋陵郡后的一千六百多年中,均为郡、府署的所在地。常州府辖武进、阳湖、无锡、金匮、宜兴、荆溪、江阴、靖江八县,所以常州有"八邑名都"之称。3,嘉庆1796- 1820年。4开曲阿“新丰塘”,溉田八百余顷。丹阳古称曲阿,新丰塘又名新丰湖,今丹阳西北。5,“师古注以”师古的注解,即颜师古,唐代史学家。6 ,结冰;冻结。7迤逦,这里“逦”是借用乾隆无锡县志中的“同义字”。原文此处的一个字,是最后一个未能识别的毛笔字。

 

译文:

高桥河即五泻河水,俗称“白荡圩”,自运河分支出高桥东北行,分而南为五丫浜。又北行分而西为梅泾,不远而止。又北行万寿河挟石渎,柘塘诸水自西来合。又北行分而东,为北张泾。又北行分而东为石幢港。又北行五龙泾自西来,合又北行至四河口。接江阴界【县志】。

 

【元志】云:五泻水在州北一十四里北天授乡。阔六丈七尺。其源上湖,大陂自五泻口岸行。泝流四十里至江阴。晋陵两县界雉尾口。界北四十七里至申浦上口,北入大江。

潮汐所至可胜二百石舟,旧有堰临官塘名。五泻堰宋元佑间,治芙蓉湖为田置闸于此,今则驾桥其上曰:“高桥”。而堰与闸俱废【县志】。

 

注解:

“五泻水在州北一十四里天授乡。阔六丈余七尺。”这里的“阔六丈余七尺”,似乎与事实相差甚远?在我们知道的白荡圩段是锡澄运河最宽的水域。在六十年代的西漳乡的围湖造田中,白荡圩仅留下了三分之一的宽度,但还有一里宽。白荡圩西漳段原来有约23里宽度,为何记载仅数丈?此是【元志】的记载,元朝(1306年-1368年),而陡门闸宋“咸佑中置”(1274-1276年),说明“阔六丈余七尺”是建闸初期的记载。原高桥五泻闸建于宋元佑间(10861094年),见后面记载,“惟无锡五泻闸损坏,累年常旱。开堰彻底放舟”,“淳熙十年”冬损坏(1174-1189年)。说明陡门闸是在高桥闸损坏之后才建。“堰临官塘名”和“200石舟”排山倒海的威力,当然移至陡门闸。后来的宽度,应该是由于数百年中水的冲力及保留缓冲区的需要而形成的。

 

译文:

中堰芙蓉湖为田。置莲蓉闸、斗门闸以杀芙蓉湖水。同上。

 

【咸淳志】莲蓉闸在县北二百五十五,斗门闸在县西北四十里。同上。

 

明宣德巡抚周忱治芙蓉湖为田。

以芙蓉湖田岁久废,乃筑溧阳东坝以捍上水。开江阴黄田诸港,以泄下流,于是湖之浅处皆露筑堤成圩。西湖芙蓉圩为田十万八千余亩,平田七万余亩。属无锡者三分之一,为田二万余亩。东湖杨家圩为田四万七千余亩【邑志】。

 

万历八年,武进丞郭之藩筑芙蓉圩堤,动支河工银两借给仓壳,分拨武进无锡两县,修整堤防周围六十余里,同上。

 

十年县丞杨春光修芙蓉圩堤,同上。

 

天启二年知县刘五纬修芙蓉圩堤,同上。

 

国朝康熙九年交大水坏芙蓉圩堤,知县吴兴祚修之。

凡捐俸米三千三百六十石,给散饥民兴修圩岸,劝各田主每亩出佣米三升给田并力。筑计共堤工每日三千五百六十三名。自十年二月起工至四月乃竣。编役圩长三十六名,岸甲一百八名照田分派,督催凡充圩图之役者,专值堤工优免杂项差徭【县志】。

 

注解:

1,“五泻水在州北一十四里天授乡”。这里的天授乡,非指今陡门桥北的天授村。查光绪金匮县志:(第62页)天授乡在“县东三里、东胶山、西万安、南景云、北兴宁。”这里“一十四里天授乡”指今西漳地界,白荡圩的对岸。“斗门”与“梨花庄”、“高桥”等同属于天授乡。而陡门偏西的“青墩”、“张高庄”、“西孟”、“东孟”、“潘葑”、“西张”等同属于万安乡了。(张高庄的“高”古与“皋”通用;古有两潘葑、两西张。)

2,宋元佑间,元佑1086-1094年。

3,芙蓉湖田岁久废,说明在宋朝时筑芙蓉湖堤没有成功,荒废已久。到明朝时采取了先在上水筑溧阳的东坝以阻上水,并开江阴的黄田等港加快下泄;这样才使芙蓉湖浅处皆露,然后才筑堤成功。

4,莲蓉闸即今无锡市北塘区莲蓉桥所在。莲蓉桥,查“光绪锡金识小录”记载:北门大桥本名莲蓉,于康熙十七年重建,建桥者为僧人。(185页)。

5,名词:“旧有堰临官塘名”,临堰如海宁观潮。“岁久湮废”,湮,阻塞埋没。“宣德”,1426-1435年间。,

6,“凡充圩图之役者,专值堤工优免杂项差徭”。凡按图纸分派来筑堤的专业劳工,免去其他差役作为优待。

 

译文:

【探湖录】芙蓉圩周围六十一里,武进四十一里在北段及西南今属阳湖管。无锡二十里,在东南一隅中为甘家坝两邑界岸。共计一千七百九十二丈五尺。东南隅围岸包百小圩,共计二千三百八十九丈六尺属青城乡。八一、八二、八三、八四、八五、七二等图有中澜港、东澜港、诸家坝三闸,龙潭二处。

 

西北址武进界,河东址五龙泾南堤。洼下支河交错防御尤难。东湖杨家圩围堤大岸九千六百八十余丈,内大小五十六圩各分界岸,统计三十四万五千六百八十二丈三尺。属青城乡六一、六二、六三、七一、七三。万安乡九一、九四等图。有八,三十八坝,龙潭二处。东址江阴界。东即高桥河,尚非江阴界,东北四河口,乃为江阴界也。

 

光绪元年,知无锡县廖纶修杨家圩堤【县志】。

 

按元王仁辅治湖为田,盖在宋元佑;然一遇水潦,辄复淹没堤岸之。制犹未备也。至明宣德间,周文襄公为巡抚,修治溧阳东坝,以捍上水;开黄田诸港以泻下水。湖之浅处皆露,居民随填土筑堤成圩。

 

今所号芙蓉湖者,乃其中极低处;筑堤为一大圩。其实堤外诸小圩,皆昔芙蓉地也。地极低洼,产稻不产麦。俗称不麦低田,然武邑者北而稍高,在锡境者南而愈下,而武邑田一亩,折平田六分六厘六毫。在锡者折平田七分四厘一毫。高反轻低反重,锡民尤苦之【识小录】。

 

此圩形如坦盆,四围稍隆起中心极洼。下内四周作抵水岸,逐层而下,望之若楼梯。然雨至未满二尺,犹微露岸形。若水逾二尺,则各岸平沈汪洋一片矣;更若淫潦不止。外水冲入,则圩田居民尽为鱼鳖。故防守堤岸最为紧要【识小录】。

 

南堤东接五龙泾,西有前后龙潭,盖昔日蛟龙窟穴也。故堤虽短于武进,而工费倍烦。凡充圩图之,役者专值修筑,一应差徭免【识小录】。

 

四周堤岸阔一丈八尺,高八尺。内帮子岸,高四尺。中间界堤界阔一丈二尺,高六尺。一线孤堤土疏难保,必桩石夹镶加高加阔。庶可坚久而无汨沈之患矣【识小录】。

 

芙蓉圩图考:

堙芙蓉为田,始于宋成于明。至今堤岸斗闸规制大备。然惟居其地者,熟悉之邑士多得不得其详,孝廉吴子经元家圩中。见旧志芙蓉圩条下所载殊失实。适会修志,顾子双溪以河道一门见属。吴子乃以芙蓉圩图寄示。已综其大要载入邑志。然方志水道未暇,兼及田之形势曲折另绘图入志,又似非体乃故遗之。然其图甚有关系,勾得之甚难,弃掷之甚易,故录而存之,庶几后有所考识小录】。

 

注解:

1,龙潭,深水处。

2,庶,百姓。汩,涌波也 。沈,

3,“识小录”识古通适。“识小录”一般指正史之外的史记或私人编撰的史书;如“锡金识小录”等。

4,“以河道一门见属”,指在这一方面有见地,证据确属。

5,“然方志水道未暇”,未暇,没有时间顾及。

6,“吴子经元”、“顾子双溪”、这里的子是对有德行的人的尊称。

7,查“光绪锡金识小录”上芙蓉圩图考记载,在第102107页均有文字记载。104105页有两幅芙蓉圩水利原始图纸,第104页上注有“丽字号72图”,“玉字号81图”,剑字号85图,“出字号82图”;第105页上注有“字号83图”和“字号84图”;并有“武无界”、“武进大围岸西界”等字样。

8,“庶几”,意或许、也许。

 

译文:

此下文接上【探湖录】之下南由五泻湖出高桥,西南址万安乡通石渎,西抵前洲通乙虞桥;西北联芙蓉西湖和尚圩之五龙泾,北址江阴。芙蓉湖十七圩,一名马家圩,东北址四河口。圩地外高内低形如仰釜,渐进渐低,内尽纵横水岸,如遇水涨高水不入于中。中水不入于下,下水不入于低。每年冬水既涸春水未来,起土挑筑一律巩固。毋致一堤渗漏全圩受累,湖民安堵无恙。

 

杨家圩有章渎河东西三里,南北圩田藉以蓄泄,其东西各有大坝,东坝有旱洞通内灌诸圩,涝则两坝各设车戽水。禁私筑腰坝以致阻塞【县志】。

 

芙蓉湖在县西北兴道乡,【寰宇记】上湖一名射贵湖,一名芙蓉湖,一名无锡湖。在晋陵江阴无锡三县界。东去州五十九里,东南流为五泻河;越绝书云,无锡常州多鱼甚清。

 

又【吴地记】无锡湖四万七千三百顷。【陆羽记】东北山九里有上湖,一名射贵湖,一名芙蓉湖。南控长洲东洞江阴,北掩晋陵。苍苍渺渺迫于轩户,或云昔其地多芙蓉渠,数十里不断。于是皮日休陆龟蒙,毗陵魏扑时乘短舫载酒,一由五泻泾入震泽,穿松陵抵杭越;因其名曰“五泻舟”。

 

又【南徐记】晋张阖尝泄芙蓉湖之水令入五泻河,于具逼致以为田,盛冬着赭衣;令百姓负土值天寒结未功成。至宋,民因其旧迹踪堤岸,水悉为良田,至今蟆塘桥土人犹有湖东西之称。有“郡志”谓明万历年间,官为出钱募夫,堤搴筑菱塞流多置堰闸其上,于是其地可入三锺厥田。厥田上上,厥赋下下。民间所以有摊税之详也。

 

周文襄公忱抚吴时,仅每亩科米五升。以备水旱未入赋额。至嘉靖中,知县王其勤始复加丈量,而改为低田输税。焉据是虽宋时已治为田,而湖之全壅犹未为久。宜其旧界犹有能言之者,不当茫然无以考实如此。

 

注解:

1,锺,锺和斛。两种古容量单位上上、下下,等、最上等。厥,意其。赋,田税。仰釜,仰锅;毋致,不致。

2,东去州五十九里,这里的州指常州,无锡归常州管辖。

3,“皮日休,陆龟蒙”都是唐朝的文学家,他们游船从芙蓉湖出发,一路由白荡圩(白荡圩即五泻河)至震泽,穿吴江至杭州(松陵即吴江)。说明唐时这里是游览的好地方。湖面上开满了数十里荷花,芙蓉湖也因此而得名。连载游客的船因众多而得名“五泻舟”。

4,“虽宋时已治为田,而湖之全壅”。 壅堵塞、阻挡。虽然宋时已治湖为田,但上水下泄没有解决,涨水时常被淹没,或湖田因淤泥而不长稻麦。所以百姓常提出一些建议,官府也采用了多种不同的征税办法,摊税因此而祥细。

5,“【吴地记】,无锡湖四万七千三百顷。”芙蓉湖究竟有多大?唐.陆广微撰写的《吴地记》中,“曰:太湖周回三万六千顷,”汉袁康的越绝书记载:“无锡湖,周万五千顷。其一千三顷,毗陵上湖也。去县五十里。一名射贵湖。”乾隆无锡县志记载“万五千三百顷”(第35页) 这里都没有大于太湖的记载。网络中2005年无锡“东林书院”有篇文章名“消失的巨湖-芙蓉湖”中说:“宋初,由于种种原因,太湖平原以塘浦为四界的大圩制渐见解体,数万亩的大圩,大多分割成以泾浜为界的数百亩的小圩,并一直延续到后世。由于宋初水利方针转为以漕运为主,为便利漕运,将有障舟楫转漕的堤岸堰闸都毁去,使水网失去控制,太湖下游洪涝灾害明显增多,平均每六年发生一次大水灾,低洼圩区积水长期不退,造成“千里一白”的状况,有时沿湖五县积水达四万顷,比太湖面积还大,史称苏、常、湖三州常遭水患”。

 

译文:

又旧【县志】莲蓉湖在北门迎潮馆前。莲蓉即芙蓉,盖今北塘总谓之芙蓉湖也【治湖录】。

 

此湖自唐宋元明之前,本属大川为蛟龙出没之处,汪洋浩荡。湖滨烟渚蒲柳,萦回浴鸥飞舞,夹岸芙渠;唐宋诸贤,乘舫载酒,为游览之地。同上。

 

知县吴兴祚条议民隐,并详界址闸坝。

东址江阴界,南由五泻湖出高桥,而至迎潮馆西南万安乡通石渎,西抵乙虞桥以接前洲。西北联芙蓉西湖和尚圩之五龙泾;北址江阴之。芙蓉湖十七圩,一名马家圩;东北址四河口计闸八,坝三十八。

 

六一图、闸二、坝九

中港、蟆塘、皇天塘、惠家、东闸、黄港、放生河、 犁轭、张清闸、监头港、西斜港、

 

六二图、闸一、坝七、龙潭一

东吴渎、卫泾、杨渎闸西吴渎下新渎西藏渎朱芳芳北藏渎;

 

六三图、闸三、坝五;

浮舟村、成流港、萧家圩、染青港、蟆塘东、蟆塘西、兴龙闸、迎龙闸、石板闸、

 

七一图、坝三;

花头泾、高渎、塘港 ;

 

七三图、坝四;

东徐渎、新渎、阴坝、西徐渎;

 

九一图、坝八、闸二、龙潭一;

蒋泾新泾凌泾石牌泾洋泾张道泾黄祥泾垓坝洲泗渎闸东龙潭闸龙潭闸外 ;

 

九四图坝二长沟黄泥田不满五百亩 ,湖滩湖心统计四万七千余亩,实为三万有零;余皆河荡也。按此田地外高内低形如仰釜,渐进渐低内尽纵横。如遇涨水,高水不入于中,中水不入于下;下水不入于低。如有抗违鸣官究治。

 

此湖田地,以地为民命,防堤之患甚于防盗之严。盗之为害不过一、二家,数家而巳。水之害湖堤一决,一泻千里屋漂,芦荡老幼男妇立丧波涛。谚云:万丈虽好只怕一丈倾倒。

 

余自康熙二年莅锡至五年始,临湖境历览湖堤岸头,颓破若续若断;黎民荐饥。询其由,盖因水旱不均,十年九荒。于是深入湖心,见其地势最低,内外百川交集,野涨一发即风涛接天。一线长堤孤危难守。

 

欲保湖安堵,必加木石内外交镶,石堤方可。然工费浩繁,一时难措。九年春交,洪水为灾;万民请命,详报具题赈救。先捐米三千三百六十石,给散饥民先行筑岸,未雨绸缪。又劝各业主,亩出佣米三升并给田户;并力挑筑。计其堤工每日三千五百六十三名。

 

自康熙十年二月十六日起至四月十五日竣工,犹虑日后堤工艰难,凡充圩图之役,专值修堤。详请优免永久杂项差徭。

 

编设圩长三十六名,岸甲百有八名;令其照田分派。催督每年修制高阔,修筑毋至惰误,违者禀究。圩堤一役必可永劳永固。惟是武邑同湖低田,每亩折算低平田六分三厘一毫;锡邑每亩折算平田七分四厘一毫。故轻重不同,锡民倍苦。

 

一此湖本属大川,今虽沧桑之变;一潦即水妖复至,龙阵怪风拔木倾卢,无不胆碎;堤岸一决,如同混沌;合湖全,其惨不可胜言。

 

一湖田极低,逼寸雨即涨尺水,有聚无散。故久雨即惊洪,波停蓄半年不退。居民架木栖身,三年两淹非全荒,即米熟有秋之岁,什不得一。虽获每年丰熟,约计十年之内全稔者不过一、二熟。瘠地民贫莫过于此。

 

一低田似无虑旱,岂知湖中土性浮松朽腐,旱不盛水,一溉即渗田低,随戽随涸,救渗无术。长流远隔数里,湖内犹如干碗,凡值大旱倍苦他处。

 

一此湖向来无麦,低田而无夏熟。荒一熟两年受饥,若两岁兹荒,直至三年之后方得接食,较之他处之田,连失五熟,故圩民家无余粟。

 

一湖民概无积蓄,如遇凶年,催科日逼,欲变产苦无售主。鬻子卖女不忍分离。往往激公无计,情极捐生,弥可怜悯。查通邑低田而青城湖田不及五分之一,最为有限;凡遇灾荒,纵茫宽恤无碍催科之政。

 

一荒区初熟最苦并征,久饥之后民未全苏。若尽情追久,用其二而民有浮,用其三而父子离;且湖荒莫若漕米在官府,为漕运急,不知饥民告贷无门;即剜肉补疮为勉措升斗。皆属他处籼米难赴仓场。故历见荒未竭,力申请停征。万不得意权将积谷挪解。其存留之数,令荒户不拘米色陆续缓输。

 

注解:

1,如同混沌;合湖全古代传说中指世界开辟前元气未分、模糊一团的状态。,满水波动荡闪光。

2瘠地民贫。土地瘠薄,人民贫穷。

3,随戽随涸。随时灌随时干枯。

4,若两岁兹荒。兹,更加。

5纵茫宽恤。,即使。,通“忙”。恤,救济、抚恤。

6用其二而民有浮,用其三而父子离。来源于孟子名言“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意思是:有征收布帛的赋税,有征收粮食的赋税,有征发人力的赋税。君子征收了其中一种,就缓征其他两种。同时征收两种,百姓就会有饿死的了;同时征收三种,就会使百姓们父子离异各顾自己了。

7,莫若,如果。漕米,即漕粮漕运,旧指政府将所征粮食的转运,一般是水运。

8缓输。输,缴纳赋税。

9催科。科,征收赋税。

 

译文:

一此湖田外高内低,旱荒则沿边之田或可溉以外河之水,其内陆皆焦。水灾外围岸边之田,或可泄水戽出外河。若内陆不得曲防害众,只就沿边看荒,似乎稍有生机,远望场地,芦苇隐现疑有熟地。不知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非常之惨襄藏于内。故验湖荒不可不深入湖心,洞见底里。

 

一湖内灾荒,民皆纺织为生,捕鱼为业。可恶市井富商,花米高抬时价,致饥民难以谋生。捕鱼必用小船,设或被窃全家坐毙。而捕鱼之人亦有为害地方者,小船三五成群,黑夜以捕鱼为名,逢路截货劫掠;孤舟偷窃池鱼柴草等物。故荒岁宜急平物价,弭缉盗贼。

 

一饥民升斗之惠,亦可旦夕延生。若发帑恩赈必俟机题请,事属上宪主裁,倘地方官府能倡议捐施造福无穷。朝廷恤灾尚且撤悬减膳。

 

有等无赖不顾饥民,倡为祈年禳灾之说;扮会议戏剥削。枯髅大荒之后必多疫,疠土风,最信巫言祷鬼;倾家荡产以致荒废,子女抛散皆由邪巫所致。兹有少年不法睹博成群,夜聚晓散,酿成盗基或乘机选项略贩,使人骨肉分离,疠殊堪痛恨,愿当事君子留意。

 

注解:

1,“余自康熙二年莅锡至五年始,临湖境历览湖堤岸头,颓破若续若断;黎民荐饥。”我原认为这里的“余”有两个作者存在,前者是写了个“康熙”无锡陡门小志的人,后者是续写“光绪”无锡陡门小志的人。但实际是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这里的“余”不是本书作者,而是无锡县知县吴兴祚。从前面“知县吴兴祚条议民隐”开始至“愿当事君子留意”。这应该是“探湖录”中吴兴祚深入湖心了解百姓疾苦后的记录。文中开头的“东北址四河口计闸八,坝三十八”。查这一段文字也正好是“计闸八,坝三十八”。吴兴祚著有“治湖录”我没看到,不过上面的这一段肯定是吴兴祚所述。“余自康熙二年莅锡至五年始”正是吴兴祚因镇压白莲教起义不力,由山东沂州知州降职来无锡上任的时间,从上面的“条议民隐”看这一篇或正是其向上级官府陈述民间疾苦,要求治湖和救济的文书。条议民隐,条议,指分条陈述意见的奏疏或文书。民隐,民众的痛苦。吴兴祚在锡任知县13年,康熙二十年升两广总督。为官清正廉洁,官至一品、史名宦。

2,弭缉盗贼。弭, 平息;缉,搜捕。

3,帑,古代指官府府库或钱财。赈,赈济灾民。

4,撤悬减膳。古代皇帝在发生天灾或天象变异时,减少伙食标准和停奏音乐。往往以此表示自责

5,禳灾。禳原为古代祭祀名。这里指以一种封建迷信的法术解除面临的灾难。

6疠殊堪痛恨。,恶疾也。,特别。

7,“荐饥”即连年灾荒。

 

译文:

崇祯二十年巡抚慕天颜,檄修芙蓉湖堤,委粮道刘鼎督之。

 

时知县曾子驹设法购料,散给口粮通计如图,各甲照田均派。将圩中小岸专责佃农,外围大岸种田者筑三分之二,轮役者筑三分之一;长岸督率并力修筑。

 

其派修之法每图均分十段,以十甲挨次任修。惟万安九一图,号字界内有东龙潭,渔激头圩等处,河阔水险,施工为难,不得视他图均派。因酌难易以定分段。易者其段赢,难者其段狭。于吴公生祠,分写十阄十甲,公拈照图分修。有田在此而分段在彼者,不得更易。【县志】。

 

东南有杨家圩介慕塘万寿之间,今土人称芙蓉为西湖,杨家为东湖,旧时盖皆湖也。【县志】。

 

淳熙十年冬臣僚,请修五泻闸上然之。

十一年冬臣僚言,平江至常州有枫桥、许墅、乌角溪,新安将军堰各通太湖;如遇西风湖水由港而入,皆不必浚。惟无锡五泻闸损坏,累年常旱。开堰彻底放舟,更江阴军河港势低,水易走泄;若茫旧修筑,不独潴水可以通舟,而无锡晋陵间所有杨湖亦当积水,而四旁田亩皆无旱之患【县志】。

 

注解:

1,“开堰彻底放舟,更江阴军河港势低”宋淳化元年(990年),置江阴军,期间屡有废立。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升江阴军为江阴路。“军”,宋代行政区域名。宋置全国为十八路,下设州、府、军、监三百二十二。

2,“惟无锡五泻闸损坏,累年常旱。开堰彻底放舟,”这里说明五泻闸是在淳熙十年冬损坏。古时皋与高通用。淳熙(1174-1189年)是南宋孝宗的年号共计16,淳熙十年即1183年。此后才有“陡门闸”,宋朝咸佑年设置,即公元1274年左右。说明先有“五泻闸”,后有“陡门闸”。莲蓉闸、五泻闸、陡门闸是无锡历史上的三处重要水利工程。

3,潴水,潴的本义水停聚,即水流不通,停止下泄。不雨干热。

 

 

二,人物志

 

 

译文:

王问,字子裕,少从邵宝游,以学行称嘉靖十七年进士,授户部主事,监徐州仓,改南京兵部设南京额。设马快船七百八十余艘,岁修役卒四千有奇病;民滋久。问、白尚书,为酌疑纾之时,累有边,问预籍武健而厚其廪食,比归,多有溢领。或请追之,问曰:人轻其死以求之,又撒还而官夺其余,他日朝廷更下尺檄,谁复至者。官南曹时,迎其父泽,泽之不欲行。而令问,画三十扇,扇各一诗,自至晦,日持其一,以代子之侍前也。

比擢广东佥事,濒行,父怆然有离别之色。问内自悲。循其裾而叹久之,曰:为吾终不能为温太真矣。行至桐江投劾归,终父养不出。问工诗善书画请修雅尚,士大夫皆慕之。卒年八十。门人私谥曰:文静先生。明史附【邵宝传】,子

 

注解:

王问,字子裕,号仲山, 生于明弘治十年 (1497年),无锡人,为邵宝门生,工诗善画,学问渊博,为明代著名的书画家,嘉靖十七年戊戌科(1538)中进士,历任户部主事、东驾郎中、广东佥事。 后遭弹劾,毅然辞官回乡。王问,初授户部主事,监徐州仓,管理有方,降低损耗十分之二三。后调南京兵部,任车驾郎中,能体恤士卒疾苦。其时倭寇常犯境,为作好防范,他预先调查登记民间英武雄健者,动员他们及时应募。招募后,给予丰厚饷米;到他们被裁撤时,还常有余资可以带走。有人向兵部告发,请加追夺。王问毫不畏惧,据理力争。

1,“温太真”东晋名臣,有温太真不畏权势等典故;墓葬于南京。

2,王问事父甚孝,在京城时期准备迎养父亲,但父亲不愿离开家乡。嘱其画30把扇子,各题诗一首;老人日用其一,仿佛儿子每天侍奉在前。王问和子王鉴,父子都是无锡进士,都是著名的山水画家。

3邵宝(14601527)明代著名藏书家、学者。字国贤,号泉斋,别号二泉,江苏无锡人。成化二十年(1484年)进士。

5,滋久,愈久。渐久;长久。

6投劾,呈递弹劾自己的状文。古代弃官的一种方式。

7,濒行。紧接;临近。

8,白尚书,指辞官归里仍享受尚书官爵俸禄的大臣。为酌,斟酒对~。款,留,招待,~客;纾,延缓。累有, 连续;多次。比擢,等到提拔。

9,查见“无锡金匮县志” 卷二十一、儒林,第344页,王问字子裕。

10杨家圩王氏宗谱第011页,载文“重修东沙古塘派杨家圩支世系”其中有 载“余族杨家圩一支,于前明嘉靖时,有讳金,字士镳者,世居暨阳古塘,系出万户伯明公后。为太傅公十八世孙。遭倭夷沿海蹂躏。古塘去海不远,爰偕仲弟镒、叔弟镶、自其地避徙于此。”;作者署名:“咸丰五年乙卯嘉平西沙支二十四世凤垣撰”。此文中的前明嘉靖,即指15221566年。咸丰五年即1855年,嘉平月是农历对十二月的一种别称。王金,字士镳者即杨家圩支世祖。属三沙王氏第18世。

11杨家圩王氏宗谱第079页,记载:第19世,王金的胞弟王镶,镶的长子王经,字乐渠“自杨圩家偕仲弟乐禾、叔弟乐稼、季弟乐泉徙居东陡门杨巷”。同时有记载:王镶的第五子“王绅,字乐莘,累封兵部车驾司郎中,配钱氏,生卒失。子三,信、问、忠,按旧谱书,问,字子裕,号仲山,登第后徙居宝界山,其世系候考”。这就说明了,王问的父亲王绅,绅的一代兄弟全都到了陡门杨巷,这里的“伯、仲、叔、季”是古时兄弟间的排序。但绅没有说明同时到杨巷,而是说王问中第后迁居宝界山。这个王问中第是在杨家圩中第的,还是在陡门中第的呢?无法考证。

12综上所述,谱中没有说明王问的父绅同到陡门,但也没有说其留于杨家圩,王问父绅排行最小,而绅其他兄长都在陡门杨巷,古人有“父母亡,长兄为大”之说,所以说王问陡门人也未尚不可;另外陡门小志并非单纯记录陡门村,其广义应指陡门闸至芙蓉湖,因此将王问立于“陡门小志”人物之首是有根据的,包括张有誉出身芙蓉圩。

12,陡门还有一个别称叫“陡门里”,相当于“山海关”的“关里,关外”之意。陡门闸不但是水利的关隘,陡门桥也成了水陆交通的“关隘”,“陡门里”我认为是“闸门里,闸门外”的解释。杨家圩、芙蓉圩自然都在“闸门里”。这也就是“陡门小志”所以记载的范围。

 

译文:

王鉴字汝明,父问。鉴嘉靖四十四年进士,知武定州。至则,下教与诸曹掾誓曰:若所不饬,夤缘为奸利者。官有常刑,剌史所不自饬,瘠吾民以自肥者,神鉴如之。郡伍伯,以事揭府帖,恫喝诸掾史,鉴庭诘之。语不逊,立收之。赋羡、赎锾、商车税余悉贮,以业无疏者会编役,鉴廉知猾良,以次甲乙之。一豪家,积不受役,鉴援笔首署其人,叩首伏入。为户部员外郎,历吏部稽勋郎,中念父老,谢病归;奉养不离侧。父殁久之,进尚宝乡。改南京胪乡,引乞休,进太仆乡致仕,鉴亦善画有言,胜其父者遂终身不复作。明史附【邵宝传】。

 

注解:

王问之子王鉴,字汝明,号继山, 明嘉庆四十四年 (1565年)中进士。初任山东武定州知州,擢升户部员外郎,又调吏部擢升稽勋郎中。因思念父亲年老,托病辞官回乡。1,下教,在封建社会上级向下级的幕僚和官员发布指示,以书面形式就称""2,瘠吾民以自肥者,神鉴如之。瘦了百姓肥了自己。神鉴,英明的鉴察力。 如之,如何、如之何、奈何。不饬:不整饬。借指贪污。旧时弹劾贪吏常用此语。3,亦作“ 伍百 ”,役卒。4,奸利,指非法谋取的利益。夤缘,后喻攀附权贵,向上巴结。5,曹掾:东汉太尉相国等属吏分曹治事,有仓曹掾(主管仓谷事)、坐西曹掾等。6,国有常刑,军有纪律,各宜遵守,勿得违犯。《三国演义》第五回。7,刺史,,官职名。“刺”是检举不法的意思,“史”是皇帝所使的意思。8,自饬,自行整肃、儆戒。9,府贴,即军帖杜甫 新安吏》诗:“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10,恫喝,恐吓。11,掾史,官名。的合称。掾为长而史次之。12,诘之,诘,追问;质问。13,语不逊,傲慢。指人高傲自大出言不逊,对人没有礼貌。14,赋,旧指田地税:田~、~税。15,羡,有余,余剩:余~。“以~补不足”16,赎锾,赎罪的银钱。17,业无疏者,用人无亲疏之分。18,廉知猾良,廉,考察,视察。知狡猾与老实。18,积不受役,积,长时期造成的:~习。~弊。19,役,服劳力之事:劳~、徭~。20,首署其人,第一个处置。

 

译文:

张有誉,字谁誉,号静涵。岵望次子。万历乙举人,天已未进士,授户部主事。摧税邗关,独不拜魏忠贤祠,短出知饶州府。摧参政总理七省漕储,经画节省具有成绩,迁四川按察使,癸未大计举清廉第一。帝手书其名于屏风,后累拜户部尚书太子太保江南区。弃官归,幅巾藜杖与缁素。自谓大圆居士。卒年八十有一。著有【孝经衍义】六卷,【金刚经义趣广衍】三卷。

 

注解:

1,张有誉,字谁誉,号静涵。据中国佛教寺院网,“具德和尚非张有誉考”中有一段:【金文通公集】卷十三有“前光禄大夫太子太保户部尚书静涵张公墓志铭”。公讳有誉,姓张氏,号静涵。其先世居无锡之景云乡。曾祖讳辅,号玉溪,始占籍江阴之青里。大父讳汝翼,号澄源,邑廪生,崇祀乡贤。父讳履正,号岵望,前壬辰进士,任广信府知府,崇祀名宦。据《乾隆金匮县志》(第492-664页)记载,景云乡在州东二十八里,南太伯,北天授,东梅里乡,西在城。记载说明,张有誉祖籍无锡景云乡,其曾祖始迁江阴。2经画,画通划。

2,另见【道光】锡金志外,宦望(第323页)记载,“旧志张有誉自其曾祖佑卿,由邑之玉祁村迁居江阴青;而世居世墓在无锡。案张有誉载江阴政绩传,今无锡北禅寺碑张公自书,江阴张有誉款似不应入无锡。”如果真,乃此人祖上出自芙蓉圩。

3魏忠贤(1568年魏-1627年),中国明朝末期宦官,在魏忠贤擅权时期,所用刑罚之酷,更是令人发指。

4,“无锡金匮县志”卷十九宦望第316页,张有誉字谁誉,天二年进士。

 

译文:

张晖字孔易,号白早岁补士弟子员,治戊午乡试,授山东宁阳县知县。德益教养,政简刑清,食宁阳之水不名一钱。未几告归,孝养封翁与弟辈,参考古今典籍,手不释卷。宁阳土民追感其德,崇祠名宦。

 

注解:

1,弘治戊午,即弘治皇帝十一年(1498,2,政简刑清,旧时形容法令简,社会风气好,犯罪的人少。常用作称道地方官政绩的话,3,不名一钱,名:占有。一个钱也没有。形容极其贫穷,4,未几告归,未几,没有多久。,5,弟子员.汉朝太学生称谓。《汉书·儒林传序》:“今天子太学弟子少,於是增弟子员三千人。,6,封翁,封建时代因子孙显贵而受封典的人。《儒林外史》第八回:“不日高科鼎甲,老先生正好做封翁享福了。7,名宦,居官而名声地位显赫者。

 

译文:

张谦字仲谥,号乐清,其先赵人。父文益赘贾善,洪武间善举贤良,擢丞无锡,文益焉,爱锡山水秀丽,遂占籍为锡人。

溢甘澹泊,力辟田,躬行仁义。卒于天顺二年,年七十有八。

 

注解:

1,洪武 ,明朝,皇帝朱元璋年号,(1368 -1398)。2擢丞无锡,擢,提拔,提升。丞,辅佐主要官员做事的官吏:府~、县~。3,文益焉,焉,跟随。4甘澹泊,力辟田,躬行仁义,甘心过着淡泊宁静的生活,耕作开垦田地, 躬行,即自我实践仁义之举。5其先赵人,战国时期赵国人,今河北省邯郸市。

 

译文:

张桂字廷馨,号存诚;为文益之曾孙。性质直,遇事不肯婀有习,举为耆老。风日清美,与诸名人怡情诗酒,其趣超然。

 

注解:

1媕娿,依违从人,敷衍逢迎.,2,耆老,受人尊敬的老人称为“耆老”。

 

译文:

秦翔榜姓张,今正。副贡生。康熙元年知永川县臣,无官廨侨溉,城中户口零落。翔悉心招徕,在任三年,流民大集祀名宦。县志】。

 

注解:

1,松溉镇位于重庆市永川区南部,清乾隆《永川县志》记述的“乡甲旧里”中的“松子里”,即指此处。松溉玉皇观内明朝万历年间知县徐先登德政碑文记载,县治曾移此。清光绪《永川县志》载: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知县赵国显也县治于此,招抚流亡。

2,查“无锡金匮县志”十九宦望第326页,张翔副贡生,康熙元年知永川县,无官廨侨寓松子溉,城中户口零落翔悉心招徕。在任三年流民大集,祀名宦。

 

译文:

季骐光字昭,康熙十五年进士,知闽清县,移罗。时台湾入版图,设郡县。诸罗以新辟之邑,诸所措置规划,日无宁晷。条议上大府,一郡赖之。【台湾志】。

 

斗门季翁,字时舜,进士麟光之父也。麟光师王君用康,则状元云锦之父。始季翁延王君教其子,极忠且敬;一日下午进点,君方改文未觉也;翁窥师不食,命取进更易,如是者三。君家失火毁其门屋,雇人赴馆报遇季翁,曰:无君,吾代汝言可也。翊日入城营造。君假归,见屋更新,方知其遇火。

 

夏月,君有友至馆,留之宿。夜乘凉坐久,意主翁已卧,戏曰:此时有猪油麦饼,好茶一壶,岂不大妙。友曰:安得有此宜速。睡内小童出,曰:请相公少坐,饼即出矣。须,茶点俱备,食之甚适,即卧。思饼内猪油甚鲜,时将三鼓,何由得此?清晨起如厕,过猪栏,见新宰一猪于地,破腹而取其脂;毛血存也。君教其子亦极诚无懈。有问君,诸弟子孰可发者,曰:昭与三小儿。昭麒光字,三小儿,谓状元公也。麒光孙,亦进士。【识小录】。

 

注解:

1,季麒光,无锡陡门人,康熙十五年进士,先任内阁中书,后调福建闽清县令。清廷领有台湾之后,设一府三县,并命季麒光出任诸罗知县(今嘉义县)。是台湾“创第一个诗社 撰首部方志”的重要历史人物。留下大量有关台湾的重要著作。参阅台湾作家杨伟中的“一部失传诗稿,几代两岸文人”一文。据我查阅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摘录如下:季骐光(榜姓郑)第三册,第1599页,康熙十五年进士榜(即公元1676年),第1604页“郑麒光”,下注明:“江南常州府无锡县人”。位于“赐进士出身第三甲一百五十六名”中第49名。

2麒光孙,亦进士查明清进士榜:1730年考中进士,雍正八年庚戌科。查阅“千古名镇话回郭”,河南省巩义市回郭镇的介召中有这样一段话:“回郭镇重教之风悠远深长,数百年来造福地方。伴随着商业文化的繁荣,清雍正十三年(1735),时任知县季在回郭镇东大庙创办“仙舟书院”,广纳学生,教化民众。”本文出处注明在《史话巩义》2007版书中我查阅了“光绪金匮县志”,248页上找到了记载:“季赵,金巩县知县”。 这里的季赵,即季无疑。“明清进士榜”中记载:“季榜姓赵,后复姓季”。,关于“榜姓”,据网络文章:“即参加科举考试时冒用的姓氏,类似今天的“异地高考”。“有等竞进之徒,或因家中曾经事犯,或利小县人才短少,夤缘嘱托,窜入虚甲,指借远宗,易姓改名,幸图进取”。“盖人之必欲冒籍,或因问拟罪犯,本地难容;或系劣行黜生,条例难复;或出身下贱,图他郡之不知;或才学低微,希小邑为易取”。清代榜姓与榜名非常多,成了科举考试的一种特殊现象;浙江大学有过专门的研究。

3,三小儿,谓状元公也。世称进士廷试第一甲三人为状元、榜眼探花。”戏称三小儿,状元及第,天子门生说的是同一个意思。2臾,片刻。

4,“无锡金匮县志”十九宦望第326页,季麒光字圣昭,康熙十五年进士。

5,“斗门季翁,字时舜,”季翁,“一门两进士”季麒光之父。这一段查见“光绪锡金识小录” 卷之七,稽逸三,第434436页中摘录,并非全部。

6陡门小志中的季骐光的教师即无锡状元王云锦之父。这里就看出这是个一生中教出一个状元,一个进士的好老师。季麒光康熙十五年进士,王云锦康熙四十五年状元。

 

译文:

李元丑,字逸季。有勇力,读书击剑,多侠游。元至正中,群雄竞起;元丑谓天子气在淮泗间,乃渡江求主。得明太祖从焉,平张士诚有功,将官之遽卒。诏赐斗门田,以赡其子。李氏遂世着于斗门。

 

注解:

遽卒,突然死亡遍。诏赐,皇帝下诏所赐。赡,赡养抚育。

查见“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卷二十五,行义,414页。

 

译文:

余治,字莲村。诸生以劝善为已任,每谒当道,及诸富室筹灾保婴等事多得行。江阴长兴沙,有剧盗王锦标。咸丰四年大府密札,福山总兵将往剿,以治习沙民,檄令先往。治至集众,福皆听命。共缚锦标余党悉解。治晚年益广善书,或集优人俾,演古今果报事异,感发乡愚,一时有余善人之。目尝病剧,其仆陆庆断一指疗之,既愈数年而卒。

 

注解:

余治(18091874)无锡县青城乡浮洲村人。广泛支持和参与慈善活动足迹遍江南。(见晚清江南慈善家群体研究-以余治为中心)。查见“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卷二十五,行义,424页。

 

译文:

倪景尧斗门人,母疾露祷于天。母素斋及卒。景尧亦终身不茹荤。道光二十九年大水鬻。其田数十亩以煮粥赈饥,于宅旁建保堂并设义垫;遭乱居上海亦募捐,粥以食难民。并木棉纺具俾自谋生。邑人余治,孙元楷白当事请奖,辞不受。

 

注解:

查见“光绪无锡金匮县志” 卷二十五,行义,424页。

 

译文:

明李缯,字承。曾父望病月不弛,殁而三年不弛。哀兄子明徵少孤,县佥为粮长,缯曰:孤儿当此立槁矣;请身代之。遂倾其家不遗尺土,卒不悔。子应祥。

 

李廷发字梧轩,秦巷镇南之李巷人。幼有至性不克,卒读去农而商。设肆于苏州。以经纪诚信孚于众肆。寓巨商积货贩运,闽商林某者货储万金;计息赢十之三,猝病危。延廷发卧榻,以货券簿书授之,曰:货之君取之,积金之本则归家人来取。事详中矣,廷发诺诺而林卒。殡殓巳。售货果赢如所言。廷发载金与柩亲赍之,闽纳其家林商子载拜泣谢。以父命致金;廷发不受而归。闽中咸高其义,平生义举不胜书。倡捐千金与里中倪建保婴局,以收弃孩。卒年六十一,子金镛清史列传。

 

注解:

1,季廷发,清代名人李金镛之父。2卒读,结束读书。3,设肆,肆是指门店,店铺。4,孚于,信用。为人所信服:深~众望。 寓,又如:寄寓,寄居。5,猝病危,突然病危。6,延廷发卧榻,延,邀请;请李廷发到卧榻。7居住的地方:故里。返里(回老家)。8,咸高,咸,表示某一范围的全部,例如:老少咸宜,少长咸集。高,年长,年老。

 

译文:

李金江苏无锡县人,同治三年由监生捐纳同知。投效淮军,随同诸军克无锡、金匮、宜兴、荆溪、常州等城出力。赏戴花翎加。九年奉陇回匪不靖,办理与安甘捐转运军械粮饷,西军以振。光绪二年淮、徐、海、沭荐饥,金镛倡义举,纠合浙绅胡光墉等筹集十余万金,既至绘图。偏告义捐接踵而来,全活无算,自是而之。山东之青州、武定两府属十余州,县直隶之天津、河间、翼州三府属二十余州县,亲历查放不下五六十万金。景州绅民为建生祠,捐州知府。

 

注解:

1,同知,明清时期官名。同知为知府的副职,正五品,因事而设,无定员。2淮军是晚清李鸿章的军队,克复,指被太平军占领的无锡等失地。3,陇回匪不靖,陇,甘肃省。回民造反不安宁;骚乱。4运同衔,”是古代盐政官名,位仅次于运使。 5荆溪,雍正二年(1724 年)宜兴县分置。以荆溪得名。治所与宜兴县同城。1912 年并入宜兴6 荐饥 ,连年灾荒;连续灾荒。7,旧称地方上有势力、有地位的人:~士。乡~。官~。土豪劣~。8,景州,河北省景县,古称景州。

 

译文:

六年委修西淀之千里堤工,长七十里,百日事。李七年奉檄出关,办理珲春招垦。时珲春界外苏城沟,华民垦种者数千户,常苦俄夷侵掠。金镛与俄之边官廓米萨尔,反复辩诘严申禁约;海参崴通商,议设通商领。俄人遂于东三省要地一律设官。金镛据约力辩,其谋遂阻。八道河有华民王纯依,窝棚被俄官焚掠,惨杀八命。金镛往验确实,与廓米萨尔力争,卒将俄犯酋抵法。

 

注解:

1,百日蒇事,蒇事,谓事情办理完成。2酋,首领:匪~。敌~。3,辩诘,辩难诘问。

 

译文:

八年吉林将军铭安疏陈,金镛才猷留吉委用,旋委勘图门江田界址。中俄条约由瑚图河口,顺珲春河及海中间之岭,至江口以西属中国。距江口二十里立土字界牌,地图以红线为界。地广而界画未详,遂至西之罕奇毛口崴等处,海口盐场均画置线外。已与条约不符。俄人复于中国界线内,顶子地私设卡,距江口几百里。金按图援约,责令廓米萨尔返还地;重立界牌。复以沿江口三十五里之广坪沟,设中国卡以备控制。

 

注解:

1,金镛才猷留吉委用,才猷,才能谋略。2,旋委勘图门江田界址,旋,不久。勘,调查,~测。~探。~查。3卡伦,是清朝特有的一种防御、管理设施,它在清代的社会治安、生产、资源管理,以及边防建设、疆域形成等方面均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译文:

八月,署吉林府知府严禁兑以整钱法;摊丁于地,以民困。九年长春厅事,厅属为廓尔罗斯公地;光绪八年间丈量加租,民扰不堪,金两诣廓尔罗斯公府请求缓,援道光年旧案,呈请奏准永不加租。

 

注解:

1,抹兑,就是当地商人发行的流通面窄的钞票。光绪初年,由于吉林地区不产银、铜,市场所需银两、制钱(指方孔钱)全由关内供给。货币需求无法满足,因而造成私贴丛生,抹兑泛滥,官饷也无法支付,不仅阻碍经济发展,也给地方政府带来很大压力。2,苏民困,苏,缓解,解除:以~其困。3长春厅事,摄,代理:~行(代职务);长春厅,清朝行政区划。是清代东北地区建立的第14个行政单位。辖境相当今吉林伊通河、饮马河流域。

 

译文:

又创建养正书院,同善堂,所至与民讲孝弟力田。老幼环听,亲如家人父子。厅属周围八百里盗风素炽。剧盗苗青山党羽甚众,金镛设计擒斩属境以清。金镛在珲春尝运布三万匹至高丽,买牛以给耕者,中途水涸舟,盗劫其布;后知为金镛之物,悉数送还。以车代运。

 

注解:

1,孝弟力田,名义上是奖励有孝弟的德行和能努力耕作者。

2,盗风素炽,素炽,向来旺盛。3水涸,水干:干~。~竭。

3,兹,更。

 

译文:

其在任裁革陋规,清理积讼,除盗安良,兴利剔弊,均能事事求实,厅以大治关东称循。吏者竞言李高,谓金镛及昌图知府高,同善也。十二年获盗出力,以道员用十三年,查勘精奇里河四十八旗,屯地被俄地四十余里。金镛与俄员据约辩论,挖壕沟定界。由丁屯至老瓜林一百七十余里;以安旗丁办理珲界各事。有【珲牍偶存】一书记其

 

注解:

1同善也,善者,理事不恶之名。

2,“珲牍偶存”书名,李金镛编。珲即吉林珲春县,牍即文书。查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历史大辞典”史学史部分364页有记载“李金镛字秋亭,江苏无锡人。光绪年间以知府衔委驻吉林省珲春县襄办中俄交涉事宜,与俄方折冲甚力。离任后将光绪七年(1881)至八年间有关中俄边界事交涉之中方案牍,凡十七件,编为是书。”

 

译文:

旋调办漠河矿务,五月由墨尔根入山勘道,裹粮露宿,行三十六日始达。漠河金厂在万山中,凡建屋设厂购粮招夫经营备至。其设漠、乾、洛三厂岁增数十万金,利源顿。十五年,以吉林设电功。赏加二品,十六年,以积劳喀血病殁于漠河矿务局。直隶总督李鸿章奏,问得,旨下部议寻;如例。

 

注解:

11861年之后,英领事官邸开全武汉市的先河,最先有了电灯。英国商人集资兴办的汉口电灯公司火力发电,专供英租界使用。不久,俄、法、德、日租界相继供电。 清光绪八年(1882年),上海建成第一家由英商投资的发电厂,开始供应照明用电,开创了上海使用电灯的历史。见:纪念吉林有电100年大会隆重举行 - 中国电力网,“1908年,第一盏电灯在吉林点亮。”

2“吉林设电功”,因此这里的设,布置,安排:~立。~置。筹划:~计。~法。

3,叙功,评议功勋的大小。

4,恤,救济:~金。抚~。

 

译文:

秦谟字宇生明天二年,卒清顺治二年。秦氏世表载,其父不肯剃发,死于常州。其他行谊莫详。鸣呼,清令剃发朝野由遵迺,乡曲编氓,往往以一毛发,而不随胡服以致易迹。其国破君亡之惨,憔悴江滨忧愤以死,而姓名不彰者,明之季盖不知凡几矣,谟其一也。鸣呼!

 

职员秦激,秦巷镇人。年四十岁,咸丰三年庚申四月十八日,同兄卫、母避难石幢,贼猝至舟塞不前,激奋身负母登岸,为贼缚被害。

 

秦怀德三十三岁,同治二年五月十日,被掳至江邑阳剪。贼令刈麦,忿曰:吾生为贼奴耶,自死。

 

孙懋斗门桥人,年四十八岁,同治癸亥八月十八日,贼恨其不从令,杀之焚尸而去。

 

周源茂,杨家圩人。年五十岁,咸丰十年四月九日,贼进杨家圩焚烧杀掠。源茂拒之,贼以刀斧之,沈尸于河。

 

恩职唐玉,前洲镇人,年五十八。同治元年二月十八日贼犯镇,玉挺刀起领义勇五十余人御之;杀贼三败而循。须臾,贼烽而至,义勇溃,玉被围,与贼敌良久;身受重伤死。

 

华大中,住青城乡。咸丰十年四月十二日,贼入乡焚掠。大中年六十八岁,负八十余母遁行里许,遇贼于唐村被杀。妻张氏同治元年四月十三日,避难江邑华墅镇,遇贼被杀,时年五十五岁。

 

挽联汇录:

理学得家传真脉,前推仰晦后起先生,缅垂绪之茫茫而今已矣;

乡居以物与为怀,道契横渠惠周里,数大端兮荦荦能乎。

 

注解:

1,乡村居住,万物为同类,都是上天赐予我们的。

2,“与”,有给予的意思。“与”是伙伴的意思。

3道契,思想一致志趣相投。

4,北宋儒学张载,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人称横渠先生。

 

5,荦荦,清楚、分明的样子。

6大端一般指儒家学说。称其他学说、学派为异端

7孰,谁,哪个:~是~非。

 

译文:

结同庚社,白发徜徉,图绍香山成灵语;

曾经一面缘,青衫潦倒,杵停柳巷起悲歌。

 

钱庆华住青下乡八三图。同治二年三月十九日贼犯青下乡苒,庆华执斧碎贼首。贼大哗奔告。贼至,庆华力不支,被杀于礼社。

 

朱秦氏斗门桥朱端。妻氏出儒家,幼娴礼教明大义。年二十四嫔于朱端,夙有癫疾,氏事之敬。逾年,端卒。氏绝粒,迈姑晓谕百,端乃含泪起家,故贫纺织自食,抚伯氏子为子,养成立。同治二年,遣子媳于上海,已守门户。八月二十九日,贼至之,怒骂被害,守节三十一年。

 

秦倪氏敬业妻,年五十六岁。同治二年八月二十一日,贼索米款衣物不遂刀斩之断右臂赴河死。

 

秦唐氏光祖聘妻,年二十岁。同治二年三月十六日遇贼,虑被污辱赴河死。

 

俞秦氏晓云妻,年六十三岁。同治二年三月二十二日,贼挺刀入室索银钱;氏言无,贼挥刀劈碎头角。血溅肆口,毒骂赴河死。

 

倪廷富斗门桥,前下倪巷人年四十五岁。同治二年十月一日,为官兵追贼引路,逼贼营垒,贼突出,死于火炮。

 

汾字美,世居秦巷。性质朴,工书画,试不售强意进取,家道中落晏如也。庚申四月八日,寇逼领索大户,以刀,汾叱之责以大义,酋怒束缚,曰:杀则杀耳,岂屈贼耶。颈后数寸毙,衣工沈关尧,跪为求槊其喉而死(全文完)。

 

译者:万国雄

201481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