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趣谈理财能相刘晏

 宛平2008 2014-08-11

趣谈理财能相刘晏

 

 

   刘晏是唐代著名的理财家、改革家。他既是能吏,又是廉吏,官至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宰相)。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的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刘晏受命于危难之际,主管中央的财政经济工作,实行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使国民经济出现复苏的曙光,在漕运、盐政、常平三个方面实施的改革,在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史学家将春秋时之管仲、战国时之商鞅、西汉之桑弘羊、唐朝之刘晏、宋朝之王安石、明朝之张居正合称为“中国古代六大经济改革家”。

   少年神童

   刘晏唐玄宗開元三年(715年)出生于曹州南華(山東菏澤),自幼天资颖悟,少年时期十分勤学,才华横溢、名噪当时,7岁举“神童”。8岁時,逢唐玄宗來泰山祭天。胆大的小童居然采取了一個破天荒的行动,径自前往皇帝驻地,獻上他所作的賦,请玄宗阅评。可能碰巧玄宗那几天心情不錯,并沒有斥为荒誕不径或以政务繁忙为由拒绝接待,而是命宰相張說亲自面試這个孩子。張說考完刘晏之后汇报說:“真是国家之福!”玄宗当即“不拘一格”,任命刘晏為秘书正字(皇室掌管图书的科級官员)。据《东明县志》记载,刘晏10岁那年,“一日玄宗御驾勤政楼,大张鼓乐百妓,罗列教坊,有王大娘者,能戴百尺竿,竿施木山状,瀛州方丈,令小儿持绛节出入歌舞”。这时刘晏被唐玄宗诏于楼中,“使贵妃施粉黛如巾栉”,打扮停当,玄宗目视刘晏发问,“正字,正得几字?”刘晏答道:“天下字皆正,唯有朋字未有正得。”此话一语双关,不仅说出了“朋”字的字形结构特点,还寓意深刻地指出了朋党相互勾结的时弊,真不愧是有风趣的字谏。接着贵妃又让刘晏针对勤政楼下百戏争新和王大娘头戴百尺竹竿的精湛表演作诗。刘晏应声吟道:“楼前百戏竞争新,唯有长竿妙入神,谁谓绮罗翻有力,尤自嫌轻更着人。”博得了唐玄宗、杨贵妃和嫔妃等人的一片赞颂。为此,唐玄宗赏赐了刘晏一制象牙笏和一领黄纹袍。“神童”自此起家,一路从县令做到侍御史(监察部处級官員),再升州刺史(地級一把手)、京兆尹(京师一把手),49岁升為宰相,負責全国经济工作。宋代王应麟在他的《三字经》里写道:“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己仕。尔幼学,勉而致,有为者,亦若是。”把他树立为当时青年才俊学习的榜样。

   改革漕运

 “安史之乱”后,大唐王朝陷入严重的通货膨胀之中,京城长安米价飙升到每斗1000文,是战前的50倍。百姓无米下锅,“官厨无兼时之积,禁军乏食”,甚至连皇宫也到了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程度,急得代宗坐立不安,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到了漕运上,从江南调粮来以解燃眉之急。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刘晏被提升为吏部尚书、门下平章事,广德二年(764年)任命刘晏接办漕运转运使。谁都知道负责漕运这不是一趟好差使,因为长达八年的战争使运河长久失修,河道淤积,无法行船,而漕运里程长达三千里。粮运是唐代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一是转运速度迟缓;二是运杂费用太高;三是损失浪费惊人。以前的转运使都无能为力处理这些问题。大家都皱眉,刘晏却似乎胸有成竹,在亲自沿途考察一番后,他就开始了历史性的工程。首先组织人力逐段疏浚由江淮到高师的河道,打造了二千艘坚固的大漕船,训练军士运粮,每十船为一队,军官负责押运。原来负责漕运的劳工,都是国家强制征发的徭役,无偿为国家服务,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可刘晏偏偏要改成雇工,从船工、装卸工到纤夫,漕运的各个环节,使用了大量的劳动力,也为每个人都支付了工资。他沿用过去裴耀卿的办法,改直法为段运法,将全程分成四个运输段,建转运站。使江船不入汴水,汴船不入黄河,河船不入渭水,提高了运粮效率,杜绝了翻船事故。为此又在扬州、汴口、河阴、渭口等河道的交界处设仓贮粮,以备转运,改进运输包装改散装为袋装大大减少了损耗。不久首批从江南运来的粮食顺利抵达长安,代宗皇帝兴奋地派出了鼓乐队到东渭河桥迎接,称赞刘晏说:“你真是朕的萧何啊!” 回到京城,刘晏当面为皇帝和宰相算了一笔账。过去由扬州运粮至长安要花9个月,改进后仅需40天。过去一只船从头运到尾,历经风险,到达目的地时,粮食还剩八成就算优等了。改为分段接运和雇工制之后,不仅保证了船舶安全,还调动了雇工的积极性,这样到达目的地时,100万斗米没有1斗损失。刘晏所言非虚,他所开通的漕运,一年可运40万石粮食到长安,最多时一年可达110万石。此项改革,使江南粮食源源不断的运到送到长安,粮荒解决了,粮价日趋稳定,长安又恢复了往日的繁荣,粮价的下降,也改善了北方人民的生活,减轻他们的生活负担。同时,借此次改革,刘晏也取缔了南方产粮区人民承担的粮食运输的徭役负担。

 

   改革盐政

 

  古代工商业不发达,可是政府财政收入的最大来源还是工商业这一块,而盐务这块则是工商业里的大头。祖先吃盐不容易,不像我们今天几块钱随便到超市和商店买一包就了事,那时候的盐既是必需品,也是稀缺品,不得不买,又很难买。所以,官府经常把持这一块,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刘晏之前,一個名叫第五琦的高官开始推行食盐政府专卖制。官产、官运、官銷,以筹措军費。但官商一体弊端太大,什么都统,当然产生垄断,垄断产生暴利和腐败。政府收不到钱,老百姓嘴巴里吃不到盐,大家都怨。食盐完全官营,国家为此设置了庞大的盐务机构,豢养了大量的盐务人员。造成贪污腐败、开支巨大、食盐价格居高不下等弊端,收支相抵,国家实际收上来的盐税并不多,而且官盐运输所产生的徭役还由产盐区人民负担。刘晏掌握盐政后,首先废除了绝对的国家食盐专卖制度,推行一种官商混合制度。他大力削减了盐监、盐场等盐务机构,又调整了食盐专卖制度,改官收、官运、官销为官收、商运、商销、统一征收盐税,即食盐由老百姓生產,但不得私卖,由政府統一收购,儲存在盐场里,然后向商人批发,商人自由运往各地自行銷售。這樣,产、运、銷三环节全部由私人进行,国家只从购销的差价中获得稅收。国家只通过掌握统购,批发两个环节来控制盐政。劉晏还奏请罢免了各州县設置的对食盐的“过境稅”,食盐的生产和流通蓬勃发展起來了。距离产盐区较远的地方,刘晏下令设立常平盐倉,平時备盐,应对盐荒。他还在淮北产盐区设立13个巡院,在其他地区設立10个盐监,专办盐务,負責調研和执法。由于他真正控制了盐务,当长安有一次盐价腾贵时,刘晏奉命急调外盐以济长安市场,从扬州调盐入京,仅用了四十天,被长安居民视之为“神”。他的聪明之处在于:坚持政府办盐务的基本原则,这个可以向朝廷交代;但又避免专卖制度的弊端,这个可以向百姓交代。在新的盐务体制下,盐的收购权仍然掌握在官方手里,从食盐生产专业户那里收购盐,然后运输和销售就转给盐商,任他们去操作,“任其所之”,最后由官方收钱收税。刘晏让人感动的地方是,虽然实行盐务的市场机制,但是他仍然注意公平原则,不只是官府一个劲地吃咸,而让老百姓吃淡。他在距离产盐地遥远的地区建立储备盐制度,为了防范盐价太贵而影响到老百姓的菜碗,他就在盐价腾贵的时候,将储备盐降价出售。这样一来,大批盐吏被精简,盐价下跌,万民称颂,政府收取的盐利,老百姓也能吃到盐。据大唐政府统计局统计:刘晏刚接任的时候,盐务收入为一年40万缗,到他执政末年,盐务收入增长14倍,达到每年600多万缗,超過唐朝所有稅收的一半。宮廷費用、军費、官員工資,都仰仗盐利所給。刘晏的盐政对后世影响甚巨。他创设的食盐间接专卖制,为以后各个朝代采用,直至明清,虽有部分变动,但实质上一直是這个办法。

 

  推行常平法

 

  刘晏担任宰相主持中央财政工作以后,在全国撒网,通过各地的网点收集各地方的经济信息,建立经济预警制度。刘晏所设网点叫“知院官”,由中央政府直接掌管。知院官的职责不是收税,而是收集经济信息,上报中央,上报频率为每旬或者每月一次,不只是上报数据,而且还上报天气信息。哪个地方下雨多少天了,哪个地方多少天没下雨了,今年此处下雪多少米,彼此降雨多少厘米;眼看着某地方的麦子要丰收了,某地方的豆子恐怕要减产,都一一地上报。知院官直接对中央负责,数据应该也是独立的一套。因为知院官不是地方官,数据与政绩不挂钩,这样倒是能保证数据信息的真实性,以免报上去的数据水淋淋的尽是市场上的猪肉。由于刘晏从中及时准确地掌握了全国经济和市场动态,并根据这些情报,调剂有无,平抑物价,扶持生产,积极救灾。刘晏推行常平法,调节物价,以保障供给。常平法为西汉首创,是一种调节米价的方法,就是国家筑仓储谷,谷贱时增价而籴,谷贵时减价而粜,防止市场大起大落,以保障民生。刘晏在各道设巡院官、准确掌握地方经济信息的前提下,对此法继承并发展:在丰收地区及时高价收购粮食,防止谷贱伤农;把在丰地收购的粮食及时运往灾区低价出售;同时把灾区的土特产运往丰收地区,国家赚取差价。这样既没有增加国家财政开支,也达到了救灾目的,还使灾区人民得到了实惠。他在实践中总结了这样一条经验:“王者爱人,不在赐与,当使之耕耘纺织,常岁平敛之,荒年蠲救之。”他认为“善治病者,不使之危惫,善救灾者,勿使至给。”刘晏救灾为了做到“应民之急”,还在其所辖各州县储粮三百万石,以作备荒之用。刘晏大胆改革了过去只管收取金钱,不管人民死活的税收政策,实行了安定社会,发展生产,“以养民为先”的财政方针,这一方针,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刘晏主持财政工作之初,天下户口二百万户,国家财政收入四百万缗(一缗相当于十串铜钱,一串铜钱相当于1000文钱);到779年,刘晏死前的一年,全国人口增长一半到三百万户,国家财政收入则增长两倍多,到1300多万缗。先养肥纳税人,你先肥我后肥,这个道理值得深思。

 

   功高犯忌

 

   刘晏一生服务于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位皇帝,处于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时期。他一生最突出的贡献是在为国理财方面。《资治通鉴》说他:“为人勤力,事无闲剧,必于一日中决之”。他为人勤快,肯发奋,所有政事,不管急事还是缓事,都规定在一天之内办完。史书说:“安史之乱,天下户口十亡八九,所在宿重兵,其费不资,皆倚办于晏,晏有精力,多机智,变通有无,曲尽其妙”。刘晏为挽国家之倾危,解人民于倒悬,身体力行,呕心沥血,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他上朝时骑在马上,心里还在筹算账目,退朝后在官署批阅文卷,常常是秉烛夜分。由于刘晏的理财方针、措施、办法适应唐王朝经济残破的局面和当时社会的需要,所以使唐王朝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人民也得以养息。他的贡献是很大的,无怪乎人们经常把刘晏与管仲、萧何相提并论。但是,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功高犯忌,廉洁遭妒,正直的人常常被冤屈而死,刘晏没有逃脱这一封建痈疽造成的灾难。公元779年,唐代宗死,唐德宗即位。唐德宗是一位性情急躁、猜忌无情、轻举妄动,刚愎自用的人物。他任用奸相元载的余党杨炎为宰相。刘晏以前曾与杨炎一起在吏部共过事,两人矛盾极深。在元载获罪后,他奉命进行审讯,乘机将杨炎赶出了中央。君位更迭,杨炎东山再起。杨炎发现唐代宗杀元载,刘晏曾参与密议,为替元载报仇,更为自己出气,便于780年挟刘晏之私仇,进谗言,极尽挑拨之能将刘晏贬出京师,并伙同荆南节度庚准,擅造刘晏造反,使昏庸的唐德宗完全听信了杨炎等人谗言,于780年7月下诏赐刘晏自尽,其属流放江南。忠心耿耿为唐王朝理财,功勋卓著的大经济改革家刘晏就这样含冤死去,享年65岁。在抄家时,发现堂堂一个宰相大人,家中竟只有两车书,几百斤麦子而已。在官吏贪暴的封建社会,一个理财大臣,两袖清风,这是非常值得称道的。天下人对他的死的态度就是:“冤之”。刘晏无罪被杀,大家都为他呼冤。后唐德宗迫于情势,在刘晏死后仅一年零三个月就下令杀死了杨炎。刘晏得到了历史的公断,人民刻石以传。《旧唐书》、《新唐书》、《东明县志》均有记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