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年大学授课教案

 大才的图书馆 2014-08-11

各位同学、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是老年大学书法中级班开学的日子,很高兴和大家相聚。根据校方的安排,本学期由我和大家共同探讨和完成书法中级班的教学任务。说心里话,以此身份站在这里和大家交流对话,我是诚惶诚恐的。这不仅因为我曾经也和大家一样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学员,而且因为深感自我学识不足难当此任。虽说是校方作出的安排,但我总有赶着鸭子上架的感觉。自然已如此,那我就来比试比试,但愿不让大家失望。本学期我想和大家共同探讨书法的结构问题,在进入正式教学之前,今天我想和朋友们说说心里话,中心话题是老年朋友如何正确进行书法学习的事。这也是令我一直很困惑的问题。比如面对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国书法的出路到底在哪里?老年人能不能学好书法、怎样学好书法?该不该选择学习书法之路?学书法能安身立命吗?等等。时常在我的脑海里打转,很多时候都感到非常的郁闷、颓丧。然而,文字做为中华文化的载体,永远会照耀我们前进的路程。自然文字永存,那么体现文字艺术的书法就不会失去活力。因此,做为炎黄子孙弘扬中华文化,探究书法艺术的奥秘应该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共同的兴趣爱好使我们走到一起,为了让大家愉快学习,早出成效,下面我就围绕老年朋友如何学习书法这一主题谈些看法,供大家参考。

    第一、要有一个好心态。

    心态决定事态,眼界决定境界。人生在世不管做什么,凭借的都是一种精神。老年朋友学习书法也是如此。那么什么样的心态才算好的心态呢?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其一,要志于道,游于艺。“志”即志向、决心。在这里指的是对书法学习的选择。“道”在这里指的是书法的真谛。是一种需要经过长期学习参悟才能达到的游刃有余、神奇莫测的艺术境界。这是每一个决心投身书法事业的人首先必须做到的。只有志向远大,才能目标明确,接下来才能有具体的行动方案或步骤。如果跟着感觉走,仅仅是想附庸风雅,我想这样的人在学习书法的道路上是不会走多远的。“游”,本是一个动词,指人或物在水中来回浮游。人在陆地上也可以来回走动,因而也可以说“游”,如游山玩水之类。引申为穿行于某物之中,如《庄子·养生主》所说的“恢恢然游刃而有余地矣”。“游”是一种精神比较放松、心情比较愉悦、形式比较自由的活动方式,因而“游”有游玩、舒展、放纵、休闲、从容不迫等意思。“游”是需要条件的。其条件有二:一是所游的对象必须具备愉悦心性的特征,二是游时必须拥有充足的时间和没有牵累的心境,也就是说,“游”不能以世俗的功利为目的,而应以修养身心、愉悦性灵为目的。“艺”则是指书法的法度及内涵。陆九渊说:“主于道则欲消,而艺亦可进;主于艺则欲炽而道亡,艺亦不进。”游于艺就是要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态理解认识书法、并将书法学习的过程当成修身养性的过程。这样我们才能不为技法所困,从容实现由技入道的升华。我觉得这一点对于老年朋友尤其重要,如若不然书法学习的过程就不会顺畅,或许还会给我们的身心带来伤害。

     那么,怎样才算进入游于艺的状态呢?目前,我认为检验标准只有一条,这就是看我们每一个人能不能不为浮躁的社会环境所左右,静下心来持之以恒的从事自己所钟情爱好的书法学习或研讨。当今社会是个浮躁的社会,是个急功近利的社会,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促使压迫下,有太多的人迷失了自己,失去了耐心、恒心,甚至爱心、良心,总想奢求点石成金、一夜暴富、一夜成名。我们的老年朋友现在尽管人已退休离开了工作岗位,心是不是也已静下来了,完完全全脱离了这种浮躁的漩涡?我看未必,因为还有家庭、还有子女等等。这就需要理清思绪,调整心态,尽量使自己脱离世俗的羁绊,优哉游哉,成为一个真正的从艺之人。并且,义无反顾。

    其二,要畅于己,远于利。畅于己和游于艺有很多接近相通的地方,不过游于艺侧重于对艺术的态度,畅于己则是立足自身在具体的书法学习实践中,如何获得快乐满足。老年朋友除了年龄特征外,很多人的身体也不同程度的存在这样那样的病痛,因此颐养天年,健康快乐的度过每一天应该是所有老年朋友的共同愿望。在过去的岁月里我们忙事业、建家园、育子女,可谓身不由己。现在年龄大了,能干点自己喜欢的事了,可是人生苦短,岁月不饶人,要想真正做成做好一件事也着实不容易。这不仅需要才智爱好,也需要充足的时间精力。所以,老年朋友学习书法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在保证身体健康、心情快乐的前提下进行,使书法学习的过程成为促进身心健康的过程,让书法学习成为延年益寿的途径。如果脱离自身的实际承受能力,盲目追求所谓的效果,必然会适得其反,欲速则不达。远于利,从字面理解就是离利益远点。名利可是个好东西,诱惑力那可是大大的,人生在世谁也难脱这个俗。关键是要看如何求名求利?求什么样的名和利?古人早就有“君子爱财,取之以道;贞女爱色,纳之以礼”的高论。今天提出这个问题,主要是想和老年朋友探讨一下老年人学书法与追求名利的关系和现实,不去刻意追求那些不当之利,不实之名。首先,书法学习道路漫长,无法急功近利。要想成为真正的书法家,绝非短期突击可以奏效。少则三五年,正常也要十年八年,往多处说可以无上限,很多书家终其一生都未能达到理想的境界。可谓书路漫漫,成者几人。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学书人何以生存?这确实是一个令人苦恼的问题。明智之举就是该干嘛干嘛,将书法做业余之好。其次,书难养人亦难谋利。纵观中国书界,除了少数大名家和部分职业书法人士外,圈内绝大多数人都不能靠出卖书法作品养家糊口。书法艺术对多数人而言,只能算作爱好专长而已。再低头看看脚下,更让人难生奢望。咱们侯马的书家只有韩左军尚能以书为业,其他人小打小闹的也有,但重要的经济收入绝非来自出卖作品。想想我们自己的书法水平和现状,差距可想而知。另外,书法本来就是属于精神领域的高雅之事,它和世俗的名利观是不相容的。黄山谷曾说:“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即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余尝为少年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惟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但我觉得,书家也是人,不能不食人间烟火。如果能力具备,名至实归,适当的名分和利益追求应该是正当的,也是无可非议的。我们要反对的是:见利忘义,急功近利,弄虚作假,损人利己,乃至坑蒙拐骗等不良行为。这样不仅不利于书法学习的深入提高,对我们的身心也是一种戕害。因此,是不可取的。

    其三,凭造化,任天然。文字做为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其用途主要是述言记事,只要能识其音,辩其形,明其意就足够了。那为什么必须要追求书写的公正,书艺的高超呢?这是因为人们都喜欢美好的东西,厌恶丒劣的东西。比如,我们住的房子不过为了遮风挡雨,安身避害,可是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仅远离了茅屋草房,而且对高楼大厦的建筑风格、内部结构、装饰装潢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举目皆是。书法也是如此,不管一个人学历再高,学问再大,如果他的字写的歪七扭八,定会令人惋惜,让人侧目。然而,要想达到书法美妙的境界是有条件的。前人总结了三条:一是要有天赋;二是要明法则;三是要深功力。并且说,天才不富,妙境难臻。天赋是天地造化之功,是爹妈给的,不能随我们个人的意志而转移。因此,我们只能顺其自然。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有些人领悟得快些,有些人领悟的慢些,这是很正常的。正确的心态应该是以勤补拙,以慧拼搏。世间万物之所以斑斓多姿,就是因为各具特性,各呈风采。张扬生命,奋发向上是人类不断前进的动力。但是这种张扬和奋发都需要遵循各自的规律,在合理的范围内展开。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是随意赋形,一任天然。书法学习的过程,也就是这种境界修炼的过程,所以我们应该以平和的心态,探究前人法度,在自然而然中完善自己。    

    其四,要自加压,莫懈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是前贤对人生的感叹。岁月对于我们来说即是公正无私的,也是残酷无情的。幸运的是我们在晚年来临的时候,能够集中精力从事自己想做的事。但是,就人生的整个过程而言,毕竟是去多剩少了。因此,老年朋友在庆幸自己心随所愿的同时,一定要有时不我待紧迫感。务必做到目标明确,科学谋划,自己给自己加压,克服放任懈怠,充分发挥老年人阅历丰富,理解力强的优势,力争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进入书法艺术的殿堂,进而形成自己的风格,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第二是路子要对。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干啥说啥,卖啥吆喝啥。我们自然有志于书法,就得遵循书法学习的规律,如若不然,那就会南辕北辙,事倍功半。说白了就是上哪去朝哪走,路子不能走错。对此前贤的理论可谓数不胜数,汗牛充栋,这里面有精华圭臬,也有云山雾罩,野狐禅。客观而论,由于每个人的禀赋不同,阅历迥异,对事物的感受理解自然也会千差万别。再说每个人的学书经历也是各有千秋,如果要求所有的人都走同样的路,也不现实。但是,在书法艺术形成的数千年里,无数学书人经过艰苦探索总结出的宝贵经验,是我们在座的每个人都不能漠视的。今天我要说的也是根据个人对前贤理论的理解,加上自身学习书法的感受体会一些想法,但愿能给朋友们的书法学习产生一些良好的启示。

    (1)取法乎上,选帖适己。世界上没有天生的书法家,临摹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已被所有学书人认可。可是对于取法选帖却说法不一,让人莫衷一是。首先是取法:法就是把字写好、写美的方法、技巧。书法实际上是个技术活,要想学好书法就必须先学好技术。要想学好技术,就得明白技术的操作规程和内涵。自己搞不明白,就得求高人、拜明师。我们很多人写了几十年字,为什么还是不得要领。最大的遗憾就是鉴赏能力欠缺,对好坏高低朦朦胧胧,辨别不清。别人说兰亭序是天下第一行书,字写的自然飘逸,出神入化,他却觉得也就那麽回事;别人说今人的字赶不上古人,他却看着挺顺眼。在这种情况下谈取法乎上,可谓难乎其难。这个时候高人明师作用极其重要,高人不见得是名人,但是必须是深明个中奥秘,造诣深厚之人。明师也未必是名镇四海的老师,但他必须是一个明明白白的老师,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告诉你正确的取法之道。取法乎上还有一个问题值得重视,这就是如何正确对待今人和古人。我曾写过一首诗,表达对今人和古人的态度,不知是否客观,我是这样写的:“古圣今贤人中神,能者为师始是真。足踏群峰揽胜景,海纳百川铸金身。”时代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书法也不会停滞不前,尽管由于书法环境的改变,从总体书写水平看今不如昔。但我们不能否认时代发展,科技腾飞给书法带来的机遇和促进作用,更不能无视近现代人所创造的书法成果。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的核心是辩证唯物论,肯定一切否定一切都是与之相违背的。所以,取法时应持有的正确态度是:在个人鉴赏能力缺失的情况下,取古人。因为古人的法帖、碑拓是经过历史检验的精品,我们开始不太理解,或说身在宝山不识宝不要紧,只要我们沿着正确的路子往前走,慢慢就会理解明白里面蕴藏的法度、信息。如果这时候盲目学习今人,很可能误入歧途。在具备了相应的鉴赏能力时,可以通过对今人古人的优劣比较,决定自己的取法对象。取法高下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法帖范本。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名帖名碑浩如烟海,灿若星河,做为个人很难逐一临习,也没必要一一临习,尤其作为初学者更是如此。我们要做的就是根据自己的性情喜好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法帖。比如,喜欢清秀瘦硬,可选欧柳。喜欢雄浑大度,可选颜体,等等。

    (2)明书理读悟结合。理论来自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学书法如果不明书理,无异于盲人骑瞎马,那就是练别人的字,长自己的毛病,是不会收到理想效果的。就书法理论而言,我认为要有选择、有重点、成系统的阅读。通过阅读书法历史,了解书法发展的整体脉络、书体演变、主要代表人物、重要代表作品等;通过阅读书学技法理论,了解汉字各种书体的点画形态、结字原理、章法布局以及用笔用墨技巧等;通过阅读古今名家碑帖,了解各自的风格特色、渊源出处、创作思路等等。对于有志于书艺初学者来说,阅读有关书法理论有时候会感到不知所云,玄奥枯涩,甚至读不下去。这不要紧也很正常,隔行如隔山,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谁都要经过雾里看花的阶段,随着实践的增多,会慢慢明晰起来。这里说的实践,不仅包括临帖摹碑,更重要的是临摹过程中的参悟。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因此,要将读书——实践——领悟有机的结合起来,并把领悟放到更重要的位置,更高的层次。只有在阅读的基础上,不断的实践,不断的领悟,我们的习书之路才能境界常新,永不止步。

    (3)研技法习思相彰。前边我说过学书法就是学技术,用笔、用墨、结字、布局的法度是检验一个书法家最基本标准。要当书法家,先当写字匠,更是一个书法家的必由之路。现在,书法界有一种说法就是将写字与书法截然分开。我认为这是很不恰当的。书法说到底就是书写汉字的方法,难道离开写的书法还是书法吗?真是莫名其妙。还有的人说,美术字、印刷体不是书法,这就更可笑。撇开美术字的特色不说,就拿现在计算机字库所用的各种印刷体字,哪一种不是美仑美奂,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呢!这些字不论笔画搭配、结体布局都蕴藏着中国书法最基本、最精深的密码。只是因为用途所限,不能出现大小不一,腾挪跳跃的变化而已。我们研习书法技法,既要临摹古今名家的碑帖,又不要忘记印刷体、美术字这一宝库。特别是初入道者,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能写一手漂亮的美术字、印刷体字,那我们离练好书法还会远吗!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不管干啥要想有成就,就必须思考,就必须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不会思考,总是跟着别人的屁股亦步亦趋,是不会有大出息的。还有练字的顺序,我也想谈谈个人的认识。现在书界的定论是先楷书,后及诸体。理论基础是先学走,再学跑。我觉的有些过分绝对,为什么这么说呢?理由有两点:一是从书体的演变形成看,先有篆隶草,后有楷行。现在都公认古人的书法水平高于今人,试问在楷书形成之前,那些草隶篆名家名作是如何写出来的?二是老年书法爱好者不仅存在时间限制的问题,而且大多都有一些书法基础。完全没有必要按部就班,先楷后行,再学他体。我们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需要,本着缺啥补啥的原则自行安排适合自己的学书程序,我想这或许才是最近的路。另外,对练字方式及用品,我也想谈点意见。练字的方式多种多样,画地画被、用墨用水,可因人而异,因地制宜。至于用品我认为也要从实际出发,本着节俭实用、满足需要的原则确定。如果,你经济宽裕,笔墨纸砚样样高档,也属正常。如果你经济一般或拮据,就要考虑承受能力,保证重点,其他从简。比如,用纸练字,毛笔最好选择质量上乘的,因为同样的笔不同的人用,会写出水平不同的字。反之,同一个人会因用不同的笔,写出效果迥异的字。所以我奉劝大家,毛笔一定要买差不多的。这就是重点。像砚台、笔洗之类,完全可以随意,只要能装墨、装水即可。纸也一样,能写字即可,没那么多讲究。最关键的是把字练好,没必要才开始练字,就讲那么多排场。可能有人会说这样不正规,找不到感觉,会影响练字效果。我不这样看,不是说意在笔先,胸有成竹吗!等你练到一定程度,竹子已在胸中长成,笔意也已丰富多彩的时候,在用点时间、用点好墨好纸慢慢体会、寻找感觉也不晚。何必糟蹋社会财富呢!

    (4)融会贯通,形成特色。书法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将字写好写漂亮,更重要的是打造个人独有的特色。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有前人的法度。也就是说,它不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应是传统基础上的升华。二是要有个人特色。这不用解释。三是要符合时代的精神。时代精神是个时间与政治文化相融合的概念,时代不同所体现的精神面貌自然也不一样。我们所处的当今社会的时代精神就是——改革创新。我们要创造激励时代、超越前人、特色明显的上品佳作,就必须通会古今、囊括万方,既要立足脚跟,认真踏实的在书内求索法度规矩,又要拓展视野,博览博采在书外寻求营养启迪。书内功夫书外得,玄机参透自通神。

     第三、善交流。

     学书法需要“板凳要坐十年冷,书不成名死不休“的耐心和毅力,没有耐心定力,忍不住寂寞枯燥肯定不会有所成就。但是,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学习需要刻苦,更离不开纵横比较,切磋交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然而,交流绝不是滥交,不辨良莠,广种薄收,不能谓之善交。善交流,是为了提高书技书艺,开阔眼界,完善自己,得到教益所进行的交往活动。我从交流的对象出发,提出下面三条交流途径,不知妥否,仅做提示而已。

    (1)善和古圣今贤交流。古往今来,书界涌现了数量可观的圣贤名家,这些人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精英和骄傲,同时也是我们所有习书人学习的榜样。这些人有的早已仙逝,有的远离我们,既是我们有与之交流的愿望,也不能当面讨教。尽管这样,我们与之交流的渠道还是畅通的。比如,我们想与某位古圣今贤交流,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他的生平事迹,历史背景,收集、分析、研究他的作品及信息,逐步接近他、了解他、学习他。这种分析、研究、学习的过程就是与之交流的过程。不过,这只是交流的门径,善于交流还需要正确的态度,具备适当的素质能力。对待名人名品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平和平视,不可人云亦云,要用自己的眼睛脑袋去观察去判断,并提出相应的意见看法。至于能力素质,则是决定我们与古圣今贤交流深度的关键因素。俗话说,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如果我们不能走进圣贤们的内心,不能理解他们的言行,不会鉴赏他们的作品,那所谓的交流就只能是肤浅的。因此,要真正做到善于和古圣今贤交流,不仅要有正确的愿望态度、更需具备相应的素质能力。

    (2)善和身边的同道交流。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共同的兴趣爱好使我们走到一起,共同学习探讨书学的奥秘,这就为我们与身边的同道进行交流提供了条件。当然,身边的同道绝不仅限于书法班的同学,这个范围应该宽泛的多。爱好相同仅是能进行交流的因素之一,这和与古人交流差别很大。与古人交流,时间、内容、深度完全由自己决定,根本不用考虑古人的感受。与同道交流,双方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有分析判断能力,更重要是双方都有选择交往对象的权利。所以说,做到善于和同道交流比之古人其难度要大得多。可是,生活就是沟通,成功在于会与人交往。在书法学习的征途中,有时长期困扰我们问题,很可能就会在与朋友的交流中瞬间解决。交流是必要的,也是不可缺失的。做到善于和同道交流也并不难。我认为,只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就行:一是要与人为善。即不要有害人之心,不要损人利己。二是要坦诚守信。交友交心,浇树浇根。朋友之间最忌讳的是弄虚作假,蒙骗欺诈,因为这些做派都与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违背。唯有坦荡诚实,讲究信义才能使友谊发展巩固。三是不能敝帚自珍。中国文人自古至今都有一通病,这就是自命不凡,自命清高。过去就有“文人相轻”的说法,不过倒很符合现代流行的新三大作风——表扬与自我表扬。在座的老年朋友中有没有人存在这种现象,我不得而知,没调查没有发言权吗!不过,这种现象对于同道之间的交往,确实有百害而无一利。在此,我提醒大家,要想真诚的与人交流,尤其是书艺专业方面的交流,务必要放下架子、虚心问道。所谓能者为师是也。四是注意仪表礼节。仪表是一个人内在素质的反映,举止得当,以礼待人也是一个人良好形象的写照。其他如谈吐、学问等也会影响与人交往的程度,但有些是可遇不可求,有些则需要假以时日,慢慢提高,也只能顺其自然。交往既是愿望,也是缘分。但愿大家多交朋友,共铸辉煌。

    (3)善于汲取相关学科的知识。交流不仅限于圈内的人、文献,更需要汲取相关学科的知识。例如,古今都有书画同源的说法。我们当中有几个人细究过书画同源来龙去脉?还有神秘的自然界中,那些现象曾经对书法产生过影响,带来过启示?诗词、音乐为什么会与书法相通?等等、等等都在等待我们去探究。这些对我们初学者来说,好像有点远,甚至有些不沾边。其实,对这些东西的学习研究,都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它们可以决定我们在书法的道路上能走多远,飞多高。随着对书法学习程度加深,水平提高,其重要作用就会自然而然的凸现出来。对此,我不想多说了,希望大家能引起重视。

    综上所述,心态定志向,路子验成效,交流促飞翔。各有所指,各呈其态,各展所用。今天就讲到这里,不当之处请各位同学、朋友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