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简介:李喜泰,字泰然,号醉古。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副主任,邯郸市书法协会副主席。作品曾参加全国第六届书法展,全国第四、五、八届中青展,全国第一届行草大展,全国首届新人作品展,中国书画小品展,首届中国敦煌国际收法艺术节全国书画小品展,中日第一、二、三届张裕钊书法流派展,中是第二届书法绘画展等。作品入围全国“五一”文化奖并多次在全国书法展、赛中获奖。论文入选全国第五届书学研讨会,全国第七届书法展书法创作理论研讨会等。其作品还多次在日本和东南亚诸国展出并被海内外多家博物馆收藏。 面对书法,李喜泰是一个沉默的人,在这个浮燥而急功近利的时代,他更像深宅大院里一株安定平和的大槐,不言,却每年划一下个清晰的年轮,也用葱荣的枝叶宣布自己的昂然生机。 五岁染翰,接受严格而正统的书法教育,近四十年的临池,始颜柳至魏碑,继而广泛涉猎各代名家、优秀碑帖;十五岁修习南宫碑,吸取鹤亭先生笔端的浑厚、守诚先生笔意的飘逸,饮墨近三十年的张裕钊书法素养。李喜泰就如同槐树般步步留痕的,绝不松懈地锤打着自己的根基。 日前,南宫碑体书法第五代传人、邯郸南宫碑书法协会主席李喜泰先生接受了中国报道网记者李永君的采访,就南宫碑体书法的传承、发展以及创新等问题做了解答。 
李喜泰与父亲——冀南书法泰斗李守诚 李永君: 在当代南宫碑书法流派中,邯郸无疑是这一流派的重镇。南宫碑书法经过百年流布,在邯郸几乎妇孺皆知,成为当今罕见的一种文化现象。请您谈谈“南宫碑体”书法在国内及国外的分布情况,以及各地(国)代表性的书法家有哪些? 李喜泰:南宫碑书法的传承主要分布在中国和日本。在日本,把南宫碑书法称为张裕钊书法。张裕钊在保定莲池书院讲学时,日本人宫岛咏士到莲池书院向张裕钊学习书法。宫岛咏士之父宫岛城一郎通过驻日公使黎庶昌介绍向张裕钊学习书法(张裕钊、黎庶昌、吴挚甫、薛福成为曾国藩的四门人),直至张裕钊先生在西安去世。宫岛咏士回国后,建立了“善邻书院”,培养了众多的弟子,在日本形成了重要的流派。被誉为日本现代书坛巨匠的上条信山先生就出其门下,上条信山先生多次到莲池书院寻古追思,并为其师向张裕钊先生学书之事立碑。上条信山又培养了鱼住和恍等,南宫碑书法在日本流传有序。 张裕钊在国内的弟子很多,著名的有王洪钧、胡宗照、范当世、张謇等等。王洪钧的弟子有李鹤亭、卢相之、王鸣岗、齐仰韶、等。我的祖父李鹤亭也培养了很多弟子,突出的有王乐同、胡桂林、赵锡友、梁泽、李志安和我的父亲李守诚等。现在全国各地写南宫碑体的人很多,著名的有北京的张书范、石家庄的熊基权、南宫的董毓明、深县的田人,湖北的黄亮、西安的王子安等等。
李永君:“李氏南宫碑”,也就是新南宫碑相比原来的南宫碑有什么样的传承和创新? 李喜泰:我的祖父李鹤亭将诸体融于南宫碑之中,变南宫碑体“骨多于筋”而为“筋多于骨”,使南宫碑体线条的力度,颜体线条的厚度融铸一炉,初步形成了李氏南宫碑。尤其是擘窠大字,行笔凝重质厚,气象雍裕。古赵丛台上现仍有其手书碑刻大字“武灵丛台”、“夫妻南北兄妹沾襟”。我的父亲李守诚大胆将诸家之长融于南宫碑体之中,创出了既不失南宫碑之基本特点,又呈现出不即不离,阴阳协调,具有儒家“贵和尚中”思想的书风。使书法的刚与柔、圆与方调和平衡,会于中和,给人以挹之而源不穷,咀之而味愈长的美感。我的伯父王乐同的书法深蓄古风,雄壮博大。前辈们在南宫碑书法的探求上都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使南宫碑书法的精神家园不断拓展,蔚为大观。
李永君:一件成功的书法作品是带有高尚审美价值的,您希望作品带给人们哪些方面的审美价值? 李喜泰:从中国书法几千年的发展看,书法审美的主流应是雅俗共赏。从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苏轼、董其昌、邓石如、张裕钊等,他们的书法都是雅俗共赏。在书法艺术的创作中,我始终坚持雅俗共赏。我认为,书法在精神层面上的愉悦,不仅是带给书法家的,更应该是带给大众的。书法的服务是应该面向大众、面向时代、面向历史的。
李永君:有媒体人透露,早在2007年,您父亲李守诚老先生就说您的书法“在某些地方”超过了他,有没有和您透露过具体哪些地方? 李喜泰:我想,这是父亲对我的更大期待。前辈们总是希望长江后浪推前浪,晚辈们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会得到前辈们的鼓励。我和师兄弟们在一起聊天,都认为,南宫碑书法到我父亲,确实树立起了一座高峰,很类似于历史上柳公权在颜体书法上的创新,要超越是很难得。不过,我一直在努力。
李永君:常言道,书法是书家表现出来的真性情。您的书法作品中字里行间或蕴含着机锋禅意,或飘散出敦儒清秀的文人风骨,这与您广泛涉猎禅宗道法,悉心研习旧体诗词等传统文化密不可分。请您谈谈在书法学习的过程中,应如何融汇传统文化知识,提高艺术修养? 李喜泰: 在书法创作之余,我喜欢研究儒释道方面的问题,也喜欢写一些旧体诗词。禅宗思想和文学修养对我的书法创作影响很大。 书法艺术水平的提高需经渐变和突变两个过程,而突变则是艺术水平显著提高的集中表现。要实现突变不仅需要功力的积累,而且需要“悟”,“悟”无法用言语来实指,只能靠心理的体验去感受。一但书法家有所“悟”的时候,他就会有化沉闷为豁朗的感觉,实现创作中的飞跃,书法创作中的“悟”是螺旋式上升的,与参禅的心路历程“迷、悟迷、迷悟、悟悟、正修”很相似。不同人对事物的感悟程度不同。如唐僧神秀所作一偈为“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而唐僧惠能所作一偈为“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在书法的学习过程中,我不断去滋养“悟”,以常“悟”常新。 我们如果分析一下历史上的书法名家,就会发现文学修养是他们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书作创作的核心是抒情,作者丰富的感情活动是创作的一个积极内在条件,思想感情需要积累和净化,书法作品的审美形式与所容纳的审美内容应相一致,书法创作的内容是以文学作品为基础的。所以,我平时注意提高文学修养。我认为书法是三分写七分养,文学修养是这七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永君:除了研习书法之外,您又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出版有《李喜泰书法艺术》、《南宫碑书法教程》等书籍,很多论文入选国家最高水平的书学研讨会以及书法创作理论研讨会等。您的理论研究对于南宫碑书法的创新起到了什么作用? 李喜泰:在南宫碑书法艺术(也就是张裕钊书法)研究上,我首先提出了“张裕钊楷书是继二王、颜真卿后,楷书书法发展的第三个高峰。张裕钊楷书的价值在于使传统的楷书书法的线条和结构模式有了质的变化,突破了二王、颜真卿以来楷书诸家的笔法和结字方法”的观点,许多研究张裕钊书法的人都引用了这一观点。比如:发表在《中国书法》、《书法丛刊》的论文都加以引用。有关张裕钊研究的出版物全篇刊入了我的论文,将我的署名删去了,《河北版权信息》曾刊登了我的申诉,但由于这位老同志一直道歉,考虑其身体状况,我并未继续追究责任。南宫碑书法理论的研究,使我从“史”和“时”的角度对南宫碑书法有了更全面、更清醒的认识和把握,为南宫碑书法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
李永君:在书法理论研究中,您认为哪些理论是及其重要的? 李喜泰:书法实践上的研究非常重要,这方面往往被人们忽视,从理论的角度回答最基本的问题往往较难,但我们不能因为有难度,而绕过它。在书法实践的研究上,我首先提出了“心境与笔意是书法创作的主导因素”的观点,对书法实践与书法水平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利用这一观点可以解释许多难以解答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一些大文人的书法水平一般,为什么有的很好,为什么一些书法家的作品格调不高等问题,都可从论文中找到答案。
李永君:当今的书法评论与书法创新是否同步?目前有无关于书法的优秀的评价机制?当前的有无书法评价的权威机构? 李喜泰:我认为书法评论相对滞后于书法创新,当代人评价当代人很难绕过情面这一关,有的盲目恭维,有的只是客套,有的点到为止,真正有深度,有指导意义的评论太少。这种状况不利于书法的健康发展。 书法的评价机制还未建立,书法是需要经过时代和历史检验的艺术,优秀的书法艺术让后人评价更为公允。 应当说,还没有这样的权威机构。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书法展,是对投稿作者的一个基本评价,但是,许多中老年书法家没有投稿,又如何评价?书法家应经过时代和历史的双重考验,不是一个短期行为。回过头来看,八十年代所谓的书法家已经烟消云散了,这才三十年的时间。
李永君:那么,书法评价权威机构的缺乏,对于书法的创新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李喜泰:艺术的创作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书法的创新有它自身的规律,你不能完全抛弃传统,创新是在对传统充分把握基础上的创新,否则,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从中国书法发展的历史看,并没有所谓的评价机构。我想,艺术的创新和发展还是应按照自身的规律前进。有无评价机构是次要的。
李永君: 您曾经说过“书品即人品”,南宫碑书法之成为了邯郸的一张文化名片,和传人的人品有很大的关系。您能否给大家讲讲李氏家族以及其他南宫碑书法家鲜为人知的故事? 李喜泰:我的父亲常教导我,一定要首先学会做人。他常说:“秦桧、蔡京的字不错,但人品一坏,后人学他们的字就很少了”。苏东坡说过:“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我做人的准则是:人品第一,书品第二。有一句话这样讲“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褒奖。” 我的邻居有一户是老两口,我们搬家以后,每到春节前,父亲就送去春联,并为他们贴上。后来这项工作一直由我来做,直到这老两口去世。 南宫碑书法在邯郸独特的地域书风的形成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他要经过历史的淘洗,要经过历史的考验。形成独特的地域书风,我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代代相传,文化积淀深厚,百年影响,潜移默化,深入人心。 二是在这一脉书艺的代代相传中,每一代都给南宫碑注入了新鲜的有价值的内含。 三是传人的人品深深影响着群众,除书艺的影响外,人品在群众中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四是传授的无保留,是南宫碑书艺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古人云:“夫经是圣文,尚传而不秘,书是妙迹,乃秘而不传。”南宫碑书艺的难点在于笔法,不知其中之妙甚难学习。师之所授,都是穷其所能,毫不保留。 五是南宫碑书法的每一代传人都能推出德艺双馨式的代表人物。代表人物的书艺和人格魅力,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六是南宫碑书艺的审美指向“雅俗共赏”,所以受众面很广,影响也就很大。 
李永君:南宫碑书法在2009年成功申请为邯郸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升级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到目前为止,有没有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李喜泰:南宫碑书法申遗成功,从申遗的角度来说,是对南宫碑书法的传承和发展的肯定。河北目前书法方面的仅此一例。有关方面正在积极为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准备。
李永君:近年来,南宫碑书法作品在全国性的参展情况怎么样?和国外交流情况? 李喜泰:南宫碑书法协会成立后,我们积极组织人员参加“第五届张裕钊书法流派展”,王喜田、尹朝群、王磊、赵卫平、魏朝江获奖,9名获奖者中,邯郸占了五位。南宫碑书法协会也举办了首届展、菩提行书法展等。同时,我们展出了南宫碑书法名家王乐同、著名老书法家李守诚的作品,体现了书法博大的传承精神。 第三届南宫碑书发展有中日两国作者参加,南宫碑书法家也经常走出国门进行展览。
李永君:如果说那一种血脉相承的情结是您研习书法四十多年的原因,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让您致力于推广普及南宫碑书法?毕竟,您的所学专业及本职工作和书法均无关联。 李喜泰:这是一种责任,一是要接过我们这一代人的接力棒,二是要把接力棒传给下一代,同时要发扬光大。处在这样一种环境,感受这样一种氛围,激起这样一种责任,担当精神非常重要,要勇于担当,善于担当。在自己专业外做出更大成绩的例子很多,如:鲁迅、余秋雨等。非专业、非本职工作,这需要更加勤奋、非常态付出。
李永君:现有的南宫碑体的碑文和牌匾有哪些?历代碑文的保护工作做的怎么样? 从全国著名的黄河、神墨碑林,到闻名于世的黄梁梦、丛台、学步桥等邯郸名胜古迹,都有南宫碑书法的碑刻和碑记,这些博得中外游客称赞,被书家称为足与古人比肩的杰作,已成为传世之宝。至于牌匾就更多了,枚不胜举。应当说,目前对碑刻的保护不太乐观,风化严重,我在政协会议上多次提案,但都未落实。武灵丛台题名碑、孟姜女庙壁碑保护的还可以。
李永君:去年五月份开始,各大网络和媒体爆料出一个新型电脑打字字体‘邯郸体’,是根据南宫碑书法演变而来,简单的变形。有人说这是简单的“拿来主义”,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李喜泰:实际上是属于南宫碑体,年轻人做这样的工作很辛苦,也不容易,我们应当给予鼓励,同时提出建议以便更加完善。
李永君:南宫碑书法在邯郸的传承井然有序,脉络相接。南宫碑书法的后继力量是什么现状? 李喜泰:隐隐有一种担忧,近年来,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许多书法爱好者不愿再下传统式的真正功夫,直接写一些迎合时尚、上手快的“快餐式”书体,由于南宫碑需要楷书的根基,魏碑的壮骨,行草书的灵动等综合因素,临池多年才见成效,所以南宫碑书法的发展面临着不容乐观的状况 。尤其在文化层面上,其传播过程中存在着误读和曲解。一些学习南宫碑书法者单纯地追求形似,没有从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中了解和把握南宫碑,这样就造成了“形似神失”。加上现在书法展的导向,使传统楷书的发展平台受到影响。有识之士,应当看到这一问题,本着继承祖国优秀传统书法艺术的大理念扭转这一偏颇现象。
李永君:作为南宫碑书法协会主席,您对当今的研习南宫碑邯郸青年书法家寄予什么样的厚望? 李喜泰:南宫碑邯郸青年书法家应当扎实基础,广开眼界,提高识鉴,创新发展。我想,学习南宫碑要注意以下事项:一要循序渐进。南宫碑是“功夫”型书法,初学者不打好楷书功底,直接学习南宫碑往往事倍功半。我们不能徒见其妙,不知所致之由。南宫碑是熔碑帖于一炉而变化出来的,我的体会是先打下楷书功底,再学魏碑以壮筋骨,这样即可写进去,也可跳出来。 二要察之贵精,拟之贵似。南宫碑的线条及组合有规律,又富于变化,必须留心细微处的变化。要多看南宫碑书法家的实际运笔过程,这如同多看画家的现场作画一样,多看多实践,才能掌握运笔之方法。苦思冥想,难以茅塞顿开。几千年来,伴随书画发展的很重要的现象之一就是师传手授。如果说学书有捷径,我想捷径就在这里。 三要多学诸体,加强修养。有修养不一定能学好书法,但要在学书中顿悟,就必须加强修养,“结体之功在学力,而用笔之妙关性灵”,这性灵有先天的因素,也要看后天的修养。多学诸体是修养的重要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