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煤制油水耗、二氧化碳排放问题究竟能否解决?

 HUMIN9000 2014-08-11
煤制油水耗、二氧化碳排放问题究竟能否解决?
作者: | 来源:国家煤化工网 | 时间:2014-08-05

    以神华集团煤基直接液化制油项目开工为开端,煤制油在国内产业化进程已届十年。今年年初,国家能源局内部通报规划,到2020年,规划煤制油产能3000万吨。以此为契机,煤制油在产业化开端十年之后,终于步入了百万吨级新时代。

    总体来看。煤制油的产业化步伐较为稳健。神华直接液化项目在业内一直争议较多,但在今年2月国家能源局的标定中,表现相当不错。目前已达到安全、稳定、长周期运行。满负荷也不是大问题,据神华煤制油公司总工程师舒歌平介绍,目前未能满负荷运行原因在于,第一条生产线没有经验,溶剂加氢装置设计过小,将于第二、三条线补齐。

间接液化示范项目以伊泰鄂尔多斯16万吨煤制油项目为代表。这一项目自2009年出油以来,总体保持平稳运行,去年的油品产量甚至突破了设计产能。亦因此,伊泰正在煤制油领域大展拳脚,一期规划四个煤制油项目,总产能达600万吨。 

    应该说,经历了十年时间的积淀,煤制油得到示范项目的验证,目前迈向百万吨级阶段,准备比较充分,尽管规模放大仍存在风险,但在笔者看来,这一风险可控,而且兖矿榆林煤制油项目、神华宁煤煤制油项目和潞安煤制油项目进展较快,预计在今年下半年或明年即相继投产,届时可以实践案例作为观察样本。

    但煤制油的产业化是一回事,这一部分在业内人士努力下,目前已卓有成效。但煤制油激起外界争议,并非其产业化运行成功与否,而在于煤制油所带来的环保风险。主要即为水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问题。

    事实上,在笔者看来,煤制油业内亦看到这两大问题。相较于示范项目着眼于技术可行、运行可靠,在百万吨级项目中,对水耗、二氧化碳排放均有所考虑。且笔者相信,未来随技术进步,这两个问题还会减弱。

    水耗

    在国家能源局确定煤制油、煤制气初定产业规划前,下属科技司曾委托包括科研院校、设计单位等十数家主体进行煤制油、煤制气以及火电的全生命周期的比较,指标涉及水耗、二氧化碳等多个方面。

    据了解,在水耗、二氧化碳排放方面,煤制油事实上要优于火电。煤制油耗费水量可分为三部分,分别为化合水、冷却水和蒸发水。目前百万吨煤制油项目普遍标配循环冷却系统,可最大化降低冷却水用量。来自神华、中科合成油内部消息显示,经过系统循环,吨油水耗可降至5吨左右。

    伊泰鄂尔多斯煤制油示范项目吨油水耗大约为13吨。这主要是因为示范项目规模较小,配备节水设备并不划算,而新上马的煤制油项目,为采用先进节水设备形成了可能。中科合成油内部资料显示,未来的百万吨级煤制油项目水耗标准要小于5吨。

    未来煤制油水耗进一步降低空间主要在蒸发水部分,这一部分通过密闭水系统可最大化节约。据中科合成油总经理李永旺透露,如采用密闭水系统,吨油水耗可降低到3吨左右,但同时也会为煤制油带来更大的成本压力。

    在实际工程中,煤制油水耗还有其他灵活解决方案。以兖矿未来能化煤制油项目为例,未来能化已和附近一家煤矿签订协议,该煤矿生产中产生的污水简单处理后,将通过管道输送至未来能化煤制油项目,进一步处理后作工业用水使用。仅此一项,即可解决兖矿煤制油项目绝大部分用水。

    二氧化碳排放

    在谈煤制油二氧化碳排放前,首先需明了的是,只是使用煤炭,必然会产生二氧化碳。就这一点而言,煤制油并无特别之处。煤制油的二氧化碳排放甚至要低于火电,这里面有部分原因是,二氧化碳有一部分封存在了煤炭变成的油品里了。

    但是煤制油的二氧化碳排放也有一个特别问题。因为煤制油是规模化建设,局部地区排放强度很大,这一点不比火电分散布局,也因此可能对局部地区有较大影响。

    目前关于二氧化碳排放尚未有相关强制政策,但碳税等政策已在动议之中,所以煤制油的二氧化碳排放是很现实的问题。

    首先来说,煤制油的二氧化碳纯度很高,可到90%以上,很适合做利用,如进行二氧化碳驱油等等。不过这一块利用市场很小,对比煤制油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来说,微乎其微。

    目前煤制油业内解决二氧化碳排放的问题有两条道路。一是神华的碳捕捉封存路线。神华集团已试验有10万吨级碳捕捉封存项目(CCS),即配套直接液化项目。据神华集团内部消息,每吨二氧化碳捕捉封存成本约在“280元左右。”按照吨油产生6吨二氧化碳计算,煤制油吨油成本将增加1500多元。

    以伊泰鄂尔多斯煤制油项目为范本,该项目目前年利润约为吨油千元左右,即便将来百万吨级项目投产,吨油利润突破1500元也非常难。亦因此,如果全部采用碳捕捉封存,将会榨干煤制油的利润。

    而且,碳捕捉封存对地质有较高要求,需要稳固地质,且需存放在咸水层,并非所有地方都可以封存,未来的持续监测也是很大的工作。

    伊泰集团走的是碳汇林路线。简而言之,即是通过植树来吸收煤制油排放的二氧化碳,这一部分伊泰集团测算了自身规划煤制油项目,通过所种植的数十万亩碳汇林,可完全吸收煤制油排放的二氧化碳还绰绰有余。

    这一路线其实投资并不高。目前从伊泰方传来的信息看,这一路线切实可行。但具体是否如伊泰所宣称的那样,仍需要观察。

    技术进步论

    不管二氧化碳排放还是水耗,首先必须建立一个认识是,煤制油充其量只是一种化工形式,并无太多特别之处。也就是说,就它的水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来看,它并不比其他煤化工形式特殊多少,也因此,如果其他煤化工可以获得发展的空间,煤制油为何不能?

    此外,煤制油这十年的发展,充分显示了技术进步的力量。煤制油从不能变成能、从能变成更优。具体来讲,催化剂的效率已经翻了不知道几番,工艺、设计等方方面面,无时无可刻不在进步。

所以在水耗、二氧化碳方面,未来能否通过技术的进步,进一步改良呢?笔者持积极态度。以二氧化碳为例,未来可否依靠技术进步,拿出二氧化碳中的物质和能量呢?目前看来是不可想象的,但已有公司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未来随技术进步,应该还有更多可能。

 

(来源:《能源》  作者:记者  沈小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