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肠息肉最佳治疗方案

 神医图书馆318 2014-08-12

肠息肉最佳治疗方案

    息肉是指一类从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的组织,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前通称为息肉,一般来说,息肉是由于起源于黏膜的细胞生长聚集形成的。肠息肉是临床常见疾病,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男性较女性多见。人体的整个消化道都可以有息肉生长,其中以结肠和直肠息肉为最多,小肠息肉比较少。

      从广义上来讲,任何突出于肠腔内的隆起性病变都可称为息肉,但一般所指的息肉,仅仅是粘膜局限性隆起。应该说,息肉是一种良性病变,不是癌肿,不会危及生命。它可小至芝麻绿豆,直径仅几毫米,也可大至核桃,直径有2—3厘米,数量从1个至数个不等。平时最多见的息肉是炎症性和腺瘤性两种。

     肠息肉系结肠和直肠隆起性病变的总称,是根据触诊、结肠镜观察或X线钡餐灌肠检查而作出的临床诊断。大肠息肉临床表现不一,早期可无任何症状,一般临床表现可有腹痛泻、便血大便中可含有粘液,或伴有里急后重感。息肉大小不等,可以为带蒂的,也可以为广基的;可以分布于结肠、直肠的某一段,也可以累及全结肠和直肠;可以为单个或分散分布,也可为很多息肉聚集在一起。从广义上来讲,任何突出于肠腔内的隆起性病变都可称为息肉,但一般所指的息肉,仅仅是粘膜局限性隆起。应该说,息肉是一种良性病变,不是癌肿,不会危及生命。它可小至芝麻绿豆,直径仅几毫米,也可大至核桃,直径有2—3厘米,数量从1个至数个不等。平时最多见的息肉是炎症性和腺瘤性两种。前者与大肠炎症反应有关,后者则由于结肠粘膜表面细胞更新的不平衡引起。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愈后可自行消失,对腺瘤性息肉,我们必须有所警惕,它一般不会自行消失,如果长久存在于肠腔内,则有恶变的可能。检出息肉和确定其病变性质的最有效措施是定期进行全结肠镜检查。得了炎症性息肉,一般无须特殊处理,每隔1—2年作一次结肠镜随访即可。小的腺瘤性息肉,可通过肠镜下电凝方法直接切除,较大的有蒂息肉(一般直径大于2厘米),可在肠镜下先用金属钛或尼龙线结扎其根部,然后用电凝切除,病人无须受开刀之苦。 

    1.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以青少年多见,常有家族史,可癌变,属于错构瘤一类。多发性息肉可出现在全部消化道,以小肠为最多见。在口唇及其周围、口腔粘膜、手掌、足趾或手指上有色素沉着,为黑斑,也可为棕黄色斑。此病由于范围广泛,无法手术根治,当并发肠道大出血或肠套叠时,可作部分肠切除术。

     2.家族性肠息肉病与遗传因素有关,5号染色体长臂上的APC基因突变。其特点是婴幼儿期并无息肉.常开始出现于青年时期,癌变的倾向性很大。直肠及结肠常布满腺瘤,极少累及小肠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肠粘膜遍布不带蒂的小息肉。如直肠病变轻轻.可作全结肠切除及末端回肠直肠吻合术;直肠内腺瘤则经直肠镜行电灼切除或灼毁。为防止残留直肠内腺瘤以后发生癌变,故需终身随诊。如直肠的病变严重,应同时切除直肠,作永久性回肠末端造口术。

     3.肠息肉病合并多发性骨瘤和多发性软组织瘤也和遗传因素有关,此病多在30-40岁出现,癌变倾向明显。治疗原则与家族性肠息肉病相同;对肠道外伴发的肿瘤,其处理原则与有同样肿瘤而无肠息肉病者相同。

  1、结肠息肉的主要症状为间断性便血、大便异常、腹痛、息肉脱垂。

  便血:间断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带血,多为鲜红色,;继发炎症感染可伴粘液便或粘液血便,可有里急后重,便秘或便次增多,位置近肛者可有息肉脱出肛门,亦有引致肠套叠者。

  大便习惯改变:包括大便时间、次数的改变,以及便秘或不明原因的腹泻。特别是便秘与腹泻反复交替出现,更要引起警惕。

  大便形状异常:正常的粪便应该呈圆柱形,但如果息肉在结肠腔内,压迫粪便,则排出时往往会变细,或呈扁形,有时还附着有血痕。

  腹痛:比较少见,有时较大息肉可以引起肠套叠,以至造成肠梗阻而出现腹痛。>>>>>您的症状是不是结肠息肉,直接咨询专家。

  2、直肠息肉的主要症状为便血、脱垂、肠道刺激症状。

  便血:无痛性便血是直肠息肉的主要临床表现。息肉出血量较少,如果由于排粪时挤压而使息肉脱落以及息肉体积大位置低,可发生较多量的出血。便血的特点为大便带血,而不发生滴血。

  脱垂:息肉较大或数量较多时,由于重力的关系牵拉肠粘膜,使其逐渐下垂。可并发直肠脱垂。

  肠道刺激症状:当肠蠕动牵拉息肉时。可出现肠道刺激症状,如腹部不适、腹痛、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等。[1]

     本病由于病理性质的类型不同,而临床表现或有差异,但主要以便血、粘液便或便秘、腹痛、腹泄为常见症状。

大肠腺瘤常无任何自觉症状,而是在结肠镜检查或X线钡剂灌肠时偶然发现。大便带血或粘液血便是其多见症状,每次排便均见,并不与粪便混合,或在粪便表面;血色鲜红,量不多,夹有粘液,有时忽然大量出血;长时期慢性失血可导致贫血。位于直肠的较大腺瘤可以引起大便次数增多或肛门有下坠感,很低的腺瘤大便时可脱出肛外。在个别情况,结肠腺瘤有可能引起肠套叠、腹绞痛。儿童型息肉以便血、腹泻、息肉脱出或腹痛、贫血等症多见,有时还可并发先天性畸形,如先天性心脏病等;其血便色泽鲜红,附于粪便表面,不相混杂,出血量一般不大,甚似内痔出血。家族性息肉病,早期可完全无症状,出现症状的年龄平均约20岁左右;其临床表现亦主要是大便带血、便次增多或解稀便,常有较多粘液便;有的病人排便时可见大小息肉脱至肛门。此外,患者还可有不同程序的腹部不适,以及疲乏、无力、消瘦等全身症状。

      小肠患肉的症状常不明显,可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和肠道出血。 不少病人,往往因并发肠套叠等始引起注意,或在手术中才被发现。大肠息肉多见于乙状结肠及直肠,成人大多是腺瘤,腺瘤直径大于2cm者,约半数癌变。乳头状腺瘤癌变的可能性较大。大肠息肉约半数无临床症状,当发生并发症时才被发现,其表现为:

    ①肠道刺激症状,腹泻或排便次数增多,继发感染者可出现粘液脓血便。

    ②便血可因部位及出血量而表现不一,高位者粪便中混有血,直肠下段者粪便外附有血,出血量多者为鲜血或血块。

    ③肠梗阻及肠套叠,以盲肠息肉多见。 炎症性息肉主要表现为原发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克罗恩(Crohn)病及血吸虫病等的症状,炎症性息肉乃原发疾病的表现之一。 儿童息肉大多发生于10岁以下,以错构瘤性幼年性息肉多见,有时可脱出肛门外。

疾病病因

    大肠息肉的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据研究可能与家族遗传因素、炎症及其他慢性刺激、种族、饮食成分及结构等因素有关。

病理生理

肠息肉是一类从粘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状病变的临床诊断。从病理上可分为:

    ①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状、绒毛状及管状绒毛状腺瘤;

    ②炎性息肉:粘膜炎性增生或血吸虫卵性以及良性淋巴样息肉;

    ③错构瘤性:幼年性息肉及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

    ④其他:化生性息肉及粘膜肥大赘生物。多发性腺瘤如数目多于100颗称之为腺瘤病。

(1)家族性结肠息肉病: 

    ①多有家族遗传史,青少年发病较多。 

    ②可无症状,或出现腹痛、腹泻、血便或粘液血便贫血低蛋白血症、低血钾、肠梗阻等。

    ③结肠镜检查,息肉形态多样,球形、梨形或有分叶,单个或多个,多有蒂,表面光滑或有糜烂渗血,病理活检可以确诊。 

   ④X线钡剂检查可见充盈缺损。

(2)结肠息肉:

   ①便血或粘液便。

   ②可有里急后重、便包、或排便次数增多等。

   ③X线钡剂灌肠可有充盈缺损。 

   ④纤维肠镜检查,可见单个或多个肿块。

   ⑤病理切片明确诊断。

(3)直肠息肉: 

   ①大便带血,色鲜红、量不多,无自觉疼痛。排便时息肉可脱出,排便后还纳。偶可见粪便上有勾槽,多见于儿童。 

   ②肛指检查可触及圆形、质软、有弹性、带蒂或无蒂之大小不等,单个或多个肿物。 

   ③直肠镜或乙状结肠镜检查,常可见肿物,并可采取活体组织明确诊断。 

   ④X线钡剂灌肠,可确定息肉部位及数目,可助鉴别诊断

       大肠息肉的诊断多无困难,发生在直肠中下段的息肉,直肠指诊可以触及,发生在乙状结肠镜能达到的范围内者,也易确诊,位于乙状结肠以上的息肉需作钡剂灌肠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或纤维结肠镜检查确诊。

治疗方案

       大肠息肉的治疗:有蒂者内镜下可摘除或圈套蒂切除,凡直径lcm而完整摘除困难或广蒂者,先行咬取活检,排除癌变后经手术完整摘除。如有癌变则根据癌变范围,选择局部肠壁或肠切除手术。

饮食调养

        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避免情志过极,保持心情舒畅,情绪和顺;注意饮食宜忌,保持饮食清淡,一般不宜过食辛热灸烤,膏粱厚味,以免胃肠酿湿助热,导致湿热壅滞肠道而为病。忌食寒凉生冷,以防止损伤中焦阳气,造成脾胃虚寒。

【治疗原则】

根据肠息肉的部位、数目、形态,患者年龄以及有无癌变,决定治疗方案。

     1.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综合征):该病息肉广泛分布于消化道,一般在发现有较大的息肉或有反复发作的腹痛,或并发肠套叠、肠梗阻或肠道大出血时,才行手术治疗。可作剖腹探查,切开胃壁和肠壁摘除息肉,亦可经纤维胃镜或纤维结肠镜用高频电摘除胃、肠道息肉。有肠套叠肠坏死者作部分肠切除术。

     2.直肠息肉,如蒂较长脱出肛门外者,可在无麻醉下结扎及缝扎息肉蒂部后切除息肉。

     3.结、直肠息肉可经内镜用高频电摘除。

(1)适应证:①无蒂小息肉;②2.0cm,或息肉的蒂>2.0cm。

(2)某一肠段中腺瘤性息肉集簇存在,需作肠段切除者。

(3)小肠多发性息肉。

【术前准备】

1.化验检查出、凝血时间血小板

2.高频电仪模拟试验检查高频电仪工作是否正常。

3.肠道准备检查前1d进流食。检查前4h口服50%硫酸镁80~100ml,接着饮温开水1000~1500ml,90min内饮完。拟摘除息肉的病人不用甘露醇做肠道准备,因该药在肠道细菌作用下可产生易燃气体甲烷。术前毋需用药。

4.方法不用麻醉。内镜找到息肉后,安放好电极板、再次检查高频电仪线路连接是否妥当、正确,打开高频电仪开关,根据息肉大小调整电流强度,一般用2.5~3.0档。吸净息肉周围的粪水,抽换肠内空气2~3次,降低肠内易燃气体。

(1)圈套摘除息肉法:圈套丝套在息肉颈部,小息肉提起悬空,大息肉使息肉头部广泛接触对侧肠壁,勿接触过少,以致电流密度大烧伤肠壁。通电:每次通电2~4s,酌情通电1次或多次,通电见圈套丝处组织发白或冒白烟时,方令助手逐渐收紧圈套器,边收紧圈套器边通电。术者和助手一定要配合得当。

(2)热活检钳摘除息肉法:用于0.5cm大小息肉的摘除。钳住息肉头部将其提起,使息肉基底部形成一细长假蒂,通电时假蒂部位的电流密度大、产生高温,摘除息肉。

(3)电凝器凝除息肉:高频电仪用凝固电流2~3档。电凝器对准息肉头部,凝除息肉2/3才能达到治疗目的,但不宜凝除过深。

【术中注意点】

1.摘除巨大息肉每圈套一块息肉组织应<2.0cm。

2.分叶摘除巨大息肉时,避免已摘掉的息肉组织接触还未摘掉的息肉而导电,烧伤正常肠壁。

3.术中如息肉残蒂发生出血,应立即用高频电凝止血。

4.术中如烧穿肠壁,应立即行剖腹手术修补。但如肠道不清洁、腹腔污染重者,可先行肠造口术。

【术后处理】

1.留观1周,并给予适量补液,应用抗生素及止血剂。

2.息肉摘除后6~12个月复查1次,如无异常,以后可适当延长复查时间。

3.腺瘤恶变属原位癌者,半年内1~2个月复查1次,半年至1年内每3个月复查1次。如无异常,以后延长复查时间。

4.腺瘤性息肉摘除后,应行全瘤活检。

5.息肉恶变的处理:有蒂息肉恶变只侵犯到粘膜层的原位癌,经纤维结肠镜摘除后即达治愈。息肉恶变侵犯到粘膜下层的早期癌,如肿瘤分化好,恶变息肉有蒂,切缘无癌,息肉的淋巴管及血管无癌栓,而行根治手术又不能保留肛门者,可以密切观察,或考虑行根治术。

      肠息肉是常见病,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至80岁可达30%~40%,一般报道以男性多见,男女发生率之比为1.6∶1~1.7∶1。息肉可发生于大肠任何部位,以左半结肠为主。息肉大小与癌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直径大于2.0cm者恶变率高达27%~64%。外观形态呈分叶状或菜花状,癌变倾向高。大肠息肉发生率可能也受地理分布影响,不少人认为大肠息肉是与大肠癌的地区分布成正相关。我国大肠息肉的发生率比国外资料为低。多发性大肠息肉也不少见,对大肠息肉病人常用的临床检查方法,如钡剂灌肠检查或乙状结肠镜检查等,可以在1/3病例发现有第二个或更多的息肉。如经尸体解剖检查,多发性大肠息肉的发生率可以比临床检查发现者高出一倍以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