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病相怜的母子俩,与P-J综合征抗争

 席小麻 2023-10-10 发布于上海

P-J综合症患者在山西省煤炭中心医院的消化内科也见过不少了,但最近一对母子俩同时住在一个消化内科病房里,并先后通过胃肠镜切除又大又多的息肉,病情不容乐观,这种家庭还是很令人同情和惋惜的。

首先来消化内科就诊的是16岁的儿子,症状是腹痛和腹泻。嘴唇上有色素沉着。收住院后,刘变英主任用将近3个小时的时间内镜切除了肠道内的息肉。

(术中切下来的肠道息肉)

孩子的母亲9年前曾因患肠梗阻而由某医院的外科切除一段肠子,但术后没有再复查过。母亲讲到,孩子的姥姥当年40多岁时因为肠梗阻去世的。母亲的嘴唇和口腔内的黏膜上都有黑斑。于是消化科雷宇峰主任建议孩子的母亲也住院并接受胃肠镜检查。

孩子妈妈术后9年来都没有做过胃肠镜的检查和治疗,所以内镜下发现肠道内的息肉长得又多又大。雷主任将较大的几个息肉切除了,并且也切除了胃内的息肉。但是患者几乎全消化道都长有息肉,难以完全根除。

(内镜下切除的肠道息肉)

这种息肉类似于“韭菜”,割掉一茬,过一两年后还会再长出来,因此必须要及时复查。等到息肉长得太多太大,既切除起来费时、费力、费钱,也容易息肉癌变或导致肠梗阻。

下面科普一下什么是“P-J综合症”:

P-J综合症又称黑斑息肉病,是皮肤粘膜黑斑合并消化道息肉,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有很高的外显率,男女均可携带因子,约有30-50%患者有明显的家族史。息肉分布的广泛性与遗传并不一定有直接的关系,但黑斑的发生部位常较一致。

“P-J综合症”的临床症状:

本征临床表现不一,个体差异很大。病情轻者可无自觉症状,后可逐渐减退或消失。约5%的患者仅有胃肠道多发性息肉或色素沉着。

1.色素斑的特征:其外形为圆形、椭圆形、梭形等多种形态,一般界限清楚,以口唇及颊黏膜最明显,下唇尤为突出。色素斑常紧密相连,不高出于皮肤及黏膜表面。

2.胃肠道息肉:常呈多发性,息肉可发生在整个胃肠道,以小肠多见,在胃、大肠、阑尾腔也有生长。这些息肉大小不定,小者仅为针头般大小的隆起,大者直径可达10.0cm,多为0.2~0.5cm,表面光滑,质硬,蒂的长短、粗细不—,也可无蒂。较大息肉可呈菜花样。

3.此外,胃肠道息肉所引起的长期腹泻和便血可导致贫血;当息肉发展成大型息肉时,可发生肠梗阻;也可因息肉过多或息肉牵拉引起肠套餐,有时还可并发直肠脱垂。肠套叠大多数可自行复位,如不能及时复位,延误较久可引起肠坏死。

治疗:

本征的治疗,主要是对胃肠道息肉及其并发症的治疗。①对息肉较小无症状者,以内科保守治疗为主,并定期随访,每隔1~2年做纤维结肠镜检查1次,但应告知患者,胃肠息肉随时有并发出血、肠套叠及肠梗阻的可能,一旦发作,应及时诊治;②有蒂息肉在1.0cm左右者,可经内窥镜行电凝切除,1次可摘除多个息肉;③息肉较大(2.0cm以上)且有症状者应尽早手术,可行肠切开单纯息肉摘除术,以免发生肠套叠、肠梗阻。

华积德报告治疗17例,认为一旦确诊,应根据病情缓急和息肉大小及位置,可手术治疗以除去病因。他们认为本征的手术适应症是:①并发肠套叠、肠梗阻者;②癌变或梗阻者;③有腹痛、贫血者;④息肉大于2.0cm者;⑤位于胃、十二指肠、结肠、直肠等易发生癌变的部位者。⑤结肠、直肠内息肉较大且密集丛生无法逐个摘除者,可行全结肠切除术,保留部分直肠,行回肠直肠吻合,保存良好的肛门功能。

有学者对于该病死亡患者的分析:

宇都宫等随诊102例,在死亡病例中,30岁前有42.9%,死于肠套叠及消化道出血;30岁后约60%,死于恶性肿瘤。

刘汶统计168例中死亡8例,其中2例分别于26岁及27岁死于肠套叠及肠扭转;2例于25岁及40岁时死于呕血;2例于38岁及40岁时死于小肠癌;另2例于34岁时死于消化道以外癌肿。

医学科普为公众,

修为人文做良医。

作者 席宏 麻醉副主任医师 《中华麻醉学杂志》科普工作组成员 山西省煤炭中心医院内镜中心麻醉组组长

转载请标明出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