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志” (现代职场解读版) [图]

 雨霖收藏屋 2014-08-12
 
 
 
 
“三 国 志”
 (现代职场解读版)
 
 
 
 
 
 
 

 1.刘备的经历告诉我们:集团总裁,完全可以从摆地摊做起。

 2.诸葛亮的经历告诉我们:进私企,其实比进国企更有发展空间。

 3.吕布的经历告诉我们:频繁的跳槽,直接导致没老板敢录用你。

 4.庞统的经历告诉我们:长得太丑,可能会影响你的应聘效果。

 5.马谡的经历告诉我们:专业课学得再牛B,工作时基本用不上。

 


 
      6.杨修的经历告诉我们:在职场上,总搞得比领导高明,你会死得很惨。

 7.甘宁的经历告诉我们:有不良前科,不影响你考公务员。英雄不问来路。

 8.袁绍的经历告诉我们:如果市场自由竞争,国企未必干得过私企。

 9.曹操的经历告诉我们:想在市场上大有作为,必先高举国家政策。

 10.关羽的经历告诉我们:即便你是MBA(工商管理硕士),一时营销失误,可能让你输给一个跨专业的。

 



 
       11.夏侯惇的经历告诉我们:自残,的确很有威慑力。碰到这种二球,哥也怕。

 12.蒋干的经历告诉我们:证券市场上,庄家放出的利好,一般都是为了套你。

 13.公孙瓒的经历告诉我们:擅泳者必呛水,玩火者必自焚;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14.大小乔的经历告诉我们:有才有钱又长得帅的男人,一般没法陪你到最后。

 15.刘禅的经历告诉我们:大型企业被兼并,高层管理者肯定会关注员工的心理动态。



 
 
      16.姜维的经历告诉我们:双学历,有时比考研更具竞争力。

 17.黄月英的经历告诉我们:学得好,不如嫁得好。

 18.刘表的经历告诉我们: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你再牛B,一旦死了,就会有人睡你的老婆,花你的钱,打你的娃。

 19.赵云的经历告诉我们:个人实力再强,若只想着高薪,结果只有一个:有职业,没事业。

 20.司马家族的经历告诉我们:为人打工,不如自己创业。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陈寿曾任职于蜀汉,蜀汉灭亡之后,被征入洛阳,在西晋也担任了著作郎的职务。《三国志》在此之前已有草稿,当时魏、吴两国先已有史,如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蜀国无史,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而最终成书,却又有史官职务作品的因素在内,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三国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吴志》三书单独流传,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书已合为一书。
        《三国志》全书一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三国志》名:为志其实无志。魏志有本纪,列传,蜀,吴二志只有列传,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曹丕、曹叡分别写了武帝纪、文帝纪、明帝纪,而《蜀书》则记刘备、刘禅为先主传、后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记孙亮、孙休、孙皓为三嗣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
        从篇幅来看,《魏书》约占全书的二分之一,《吴书》占三分之一,《蜀书》只占六分之一,这可能与史料的多少有关。在陈寿撰《三国志》以前,已经出现了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如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可供陈寿参考取材。而关于蜀汉的史作阙如,而且蜀汉也不像魏、吴二国设有史官,这造成了蜀汉史料的缺乏。
        《三国志》取材精审,作者对史实经过认真的考订、慎重的选择,对于不可靠的资料进行了严格的审核,不妄加评论和编写,慎重地选择取材之源。这虽然使《三国志》拥有了文辞简约的特点,但也造成了史料不足的缺点。
        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24卷。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对其进行删改后,成为今日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三国演义》。但是这个只是演义,大部分并不真实。
 


 
 2014/08/12雨霖转载/编辑/收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