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踏访元好问历史行迹

 雲鹏子愚 2014-08-12



                          作者:李满元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又号遗山山人。金代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不久前,我们一行四人拜访了当年元好问曾经走过的地方。时值五月,华北大平原上麦田泛着金色,令人陶醉。一路上由资深元好问研究专家刘黄煜先生为我们讲述着当年元好问的一些故事,我们洗耳恭听,仿佛也跟随着元好问一家老幼骑驴乘车走在南下的乡间小道上……
                              (一)
   5 月7 日,我们到达了河南内乡县衙。县衙博物馆馆长王晓杰先生亲自陪同参观。县衙始建于元朝大德八年(公元1304 年),重建于清代,占地四万多平方米,厅堂房舍280 余间,是我国保存最完好的封建社会县级官署衙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县衙布局坐北朝南,左文右武,前衙后寝,狱房居南,院内设有元好问纪念馆和清代县令张炳焘纪念馆。
   1213 年蒙古军袭击秀容,屠城十万余众,元好问次兄元好古罹难。为避兵祸,元好问举家迁往河南福昌三乡(今河南宜阳)后转登封。1214 年金宣宗南渡迁都汴京(今开封),史称“贞祐南渡”。入豫后元好问结识了大批的文人学士,常与当时的诗文名家赵秉文、冯壁、雷渊、李献能、王渥等文人交游,临山水名胜,把樽酒酬唱,对景抒情,借古讽今,诗歌创作极丰,名震京师。《石岭关所见》《箕山》《秋怀》《雁丘辞》等诗作,享誉当时。礼部尚书赵秉文誉之为“元才子”。1221 年32 岁的元好问终于进士及第,但因科场纠纷,被诬陷为“元氏党人”,便愤然不去就选,三年后得赵秉文等人贡举考博中学宏词科,授儒材郎,充国史院编修,留任南京(今河南开封)。国史院编修只是一名小小的国史档案抄写员,并没有多少事做,大多闲在家中。人生韶华,虚度蹉跎,他感慨良多,在当年除夕之夜作诗“三十七年今日过,可怜出处两蹉跎”,道出了当时的心情。新年过后,他的好友完颜彝的哥哥完颜鼎做了总领,驻扎在南阳方城,完颜彝便向其兄举荐元好问到军中任职,此时元好问也想为国家做点实际的事情,就欣然同意,不辞辛劳来到方城供职于完颜鼎帐下,后来完颜鼎又移师南阳城,元好问也就随军前往。到了南阳后,元好问常与完颜将军一起打猎游艺,填词作赋,元好问的才华折服了完颜将军,他积极向金朝的中央政府推荐,在丞相赵秉文的帮助下,1226 年,37 岁的元好问被任命为镇平县令。在镇平期间,满有报负的元好问,却并不顺利,深感孤独无助,想做一些事情又不知从何着手,《镇平县斋感怀》一诗中“西窗一名无人语,挑尽寒灯坐不明”,足以说明他的孤独与寂寞,让人唏嘘。他感觉到没能为民做些事很是惭愧,特别有一种不知何去何从的感觉,决定辞官。于是他修书向朝廷讲明了自己的辞官理由,但朝廷怎么安排,他却一无所知,好在丞相赵秉文帮忙,又将他调至临县的内乡继续做县令。到了内乡元好问的情绪十分纠结,因为他既要向朝廷上缴各种赋税,特别是军饷,又要让百姓有条活路,他严格禁止衙役们夜里上门催缴,更不想让百姓为缴租违期而遭鞭挞,心情十分矛盾,在诗《内乡县斋书事》中写道:“饥鼠绕床如欲语,惊鸟啼日不堪闻。”描述了内乡人民的艰苦生活。诗《宿菊潭》中“到官已三月,惠利无毫厘,汝乡之单贫,宁为豪右欺。”反映了元好问爱护百姓怜悯百姓,时刻为百姓徭役沉重,生活贫寒而担忧的心情。1229 年,元好问母亲病故,遂辞官守孝于家中。因他对内乡的山山水水情有独钟,就决定在内乡安家,新家建在县东南面的菊花山白鹿原上,这里山美水秀,是交通要冲,文人雅士常游于此,咏菊,赏山。宋苏辙的《赞菊花山二首》描述:“南阳白菊有奇功,潭上居人多老翁。”唐李白诗云“时过菊坛上,纵酒无休歇,泛此黄金花,颓然清歌发。”
   此种风情,着实吸引了大才子元好问,新家命名“新斋”,不胜欣喜,超迈襟怀,感慨操笔,写下《新斋赋(并序)》。随之,他的好友张仲经、刘光甫也纷纷来白鹿原买房置地,与他为邻。在这个阶段,大量活泼有趣,生动可爱,让人神往的山水田园诗问世。由于他的影响之大,找他做事的人依然不少,其中任邓州刺史的移刺瑗征召他任职,他以守丧为由婉言谢绝,《谢邓州帅免从事之辟》中写道:“三载素冠容有愧,一时墨絰果何心。”意思是说,自己戴孝三年已经愧对母亲大人的养育之恩了,怎么可以违背自己的良心再去做官呢?但是在好友们的劝荐下,就暂时到移刺瑗的幕府里为他出谋划策,这样也就和邓州结下了缘分。三年很快过去,元好问母亲的守孝期已满,朝廷很快传来圣旨招元好问立即去南阳做县令。临行时元好问到寄存母亲棺柩的秋林寺跪别,充任南阳。上任后他深知南阳因前有召信臣后有杜诗被老百姓称之为“父母官”,一篇《南阳县令提名记》表达了他好好为官的决心。他明确官吏和民众各自的责任,约束大家要“度财计役”,并严格要求自己,在当地享有盛名。
   元好问在河南任职的六年中正逢金政权崩溃前夕,社会矛盾日益激化,连年兵祸,国库空虚,赋敛繁重,民不聊生,面对如此破败悲凉的景象,元好问非常关心人民疾苦,他廉洁自奉,劝课农桑,嫉恶时弊,体恤下情,深受百姓爱戴,并有很多感人故事在当地流传。
                              (二)
    1232 年,43 岁的元好问被提拔为尚书省掾离开了南阳,不久又升任左司都事,再转任尚书省左司员外郎。1233 年,蒙古军围开封,金哀宗以“亲征”之名逃出京城,兵败后逃往归德府(今河南商丘)。朝中无主,两位留守大臣只知死守,全无应对之策,趁官民失望、愤怒之际,安平都尉京城西面元帅崔立率兵作乱,杀二相及十多位官员,以城向蒙古军请降。崔立投降蒙古后,自认为有免开封屠城之祸,拯救一城生灵之功,遂胁迫朝臣为其立碑,歌功颂德。元好问、王若虚、刘祁、麻革等被迫参加撰写碑文。碑文直叙其事,并无吹捧溢美之词。几天后蒙古兵入开封,大肆抢掠,1234 年正月,哀宗在蔡州幽兰轩自缢,随即金亡。六月崔立在聊城被剌杀,立碑之事不知结果,但因撰写崔立记功碑文,元好问一生为名节所扰。
                      (三)
    5 月28 日,我们乘车前往山东聊城。此时的山东气温高达摄氏40 度,虽头顶酷暑,但迫切想知道元好问在聊城羁押的过程,也就忘掉炎热了。来到聊城,该市文管新局办公室王主任接待我们,参观了元代建筑光岳楼,考察了当年元好问被俘后住过的至觉寺旧址,寺虽不复存在,但有一尊金代铁塔记叙着岁月的沧桑和变革。
    回到1234 年,金朝灭亡之后,元好问随大批官员被押往山东聊城看管。1235 年,县令赵天锡把元好问一家接到冠氏(今冠县)为其安了家,免除了性命衣食之忧,并经常和他一起切磋诗文,带他到济南、泰安等地游山观景,让他在国破家亡的痛苦中尝到了生活的乐趣,重新有了写诗、论文、修史的心情。在冠县期间,他广泛搜集金朝的典籍档案,朝野旧事,编著《壬辰杂编》。搜集了百余年间金代文人创作的诗歌,他还创作了一批优美的诗词文章,其中不少成为传世名篇。因其诗文名气独尊,元世祖忽必烈重臣耶律楚材倾心接纳元好问,请其出山,可元好问婉谢不仕,隐于民野。
1239 年,时年50 岁的元好问携家返回忻州,归于故里,建野史亭,编篡著述。十年间,游历于晋、冀、豫、鲁等地。创作出大量的优秀诗词作品。
                                (四)
     5 月30 日,我们踏寻着元好问晚年生活的足迹,径直来到了河北省鹿泉市。这里风景优美,雅士众多,也是元好问终老之地。鹿泉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元好问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发展,2012 年,由市人大一行前来我市参观调研,了解元好问的生平,准备在鹿泉建立元好问纪念馆。
1249 年,60 岁的元好问由忻州出发来到真定(今河北正定),住在真定总府经略张德辉处,真定提举赵国宝赞助其把《中州集》集成出版,张德辉为之作序。我们行至一小山丘前,鹿泉市文联康主席讲,张德辉等人为留元好问常年住于此地,特为其筹集资金,购买当地一吕氏富人宅院。吕氏得知是元好问所居,一时高兴便把后院小山丘一座赠与元好问。此地前有河流,后有小山,元好问对此地非常满意,并有意在此建造野史亭一座,有诗可见,《鹿泉新居二十四韵》中写到,“卖书买得吕氏园,不谓金山举相付……明年高筑野史亭,天已安排看山处。多惭不及谢宣城,标出敬亭天一柱”。可见元好问对此地甚为喜爱。元好问安居以后,有很多文人也随之定居鹿泉。在此结识了当时住在元氏县封龙山脚下的文豪李治,当时李治就职于封龙山书院,为接纳更多学子求学,李治在乡民及真定路都元帅史天泽,真定督学张德辉等人的支持下重修李昉讲堂,重振“封龙书院”。在李治主持书院期间元好问、张德辉和很多著名学者经常到此讲学,白朴、李文蔚、王仲常等真定名士曾就学于山中,李治、元好问、张德辉被尊为“龙山三老”。1254 年9 月,元好问慕名游览了获鹿龙泉寺,对龙泉寺秀丽风景称赞不已,在《龙泉寺二首》中写道,“柿叶殷红柘叶青,黄花霜后犹鲜明,西风浩浩欲吹帽,石榴冷冷堪濯缨……”赞美龙泉寺之美,两年后的1256 年,67 岁的元好问感觉到自己身体不适,特请名画家刘器之为他写真造像。当年九月二十六日元好问携全家再游龙泉寺,作诗《丙辰九月二十六日携全家游龙泉》,“风色澄鲜称野情,居僧闻客喜相迎……”可见他与龙泉寺的关系甚好,次年九月四日元好问因病卒于获鹿寓所,享年68 岁,后归葬秀容。
    踏着乡贤大儒元遗山走过的路,悃忱以情,心潮逐浪。一位文弱书生处乱世而翘志,行棘莽而直往,动以用万物而济天下,静以崇高节而抗浮云。以其人格超迈,文品跻原的辉煌一生为我们矗立起一座践越理想,健行人生的文化高峰。高山仰止,清流濯缨。一路行来,仿佛徜徉于煦煦春光里,又仿佛徜徉于恂恂暖洋中,受到沐浴与洗礼。我们融化在淡绿深青的奇妙境界,谆谆受教于先贤座前。抨然而生般若灵悟。人生察察,幸甚至哉。
(作者为忻府区文化馆干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