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俄国文学的最后一位绅士

 静静的风儿 2014-08-12

俄国文学的最后一位绅士

(2008-12-13 14:36:26)
标签:

布宁

文化

    我国的读者可能很少知道布宁,因为政治原因,艺术才能远不如他的高尔基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而他除了文学圈子外(即使圈子内也很少有人知道),看过他作品的人寥寥无几。

    这是个巨大的遗憾!

    布宁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家庭,青少年时期是在农村度过的。由于家境贫寒,他中学毕业后就背井离乡,四处谋生,甚至摆过书摊。但他酷爱文学,博览群书,十七岁时就在彼得堡《祖国》杂质上发表诗作。几年后,他不仅获得俄国科学院普希金文学奖(翻译奖),而且出版了诗集《在露天下》。就连高尔基都不止一次称赞他是“伟大的诗人”,他写的诗是“最纯粹的诗”。

    从1892年开始,布宁创作小说。他的小说以中短篇为主,主要描绘俄罗斯的农村生活——社会变革、贵族庄园败落、农村生活的黑暗、愚昧、保守、以及新兴资本主义的贪婪、残酷。他的小说简洁、质朴,凄美、富有诗意,往往又都蒙着一层阴暗幻灭的色彩。但有一点是所有人都公认的,那就是他的的语言和写作技巧绝对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契可夫和俄罗斯作家都对他推崇备至。

    由于布宁的政治立场,十月革命开始,他就从莫斯科逃亡到了白俄控制的南方,并在那里的刊物发表反对布尔什维克的文章。当红军打败白军之后,他乘法国邮船逃亡国外,先是侨居巴尔干半岛,后定居法国。

奇怪的现象是,即使布宁是贵族、是白俄,但他的作品在十月革命后,仍在出版发行。这是否可以说明他作品的艺术魅力是多么让人难以抗拒。

    历史差不多总是按照两条线走;真的和假的。当初布宁是“叛逃”,如果他继续留在俄国,别说他后来创作出那么多的优秀作品,恐怕连性命都难保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目的就是专政那些唱走调的人,他可能在斯大林的大清洗之前就不经法律程序给枪毙了。

    这决不是猜测!

    那布宁真的像当年当权者咒骂的那样吗?他的道德和良心何在?事实是,当德国纳粹占领法国时,布宁不仅拒绝与他们合作,没写一个标点符号(纳粹许以厚酬),而且冒着生命危险营救犹太记者、帮助苏联战俘抗击纳粹……

    布宁后期写的短篇小说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他“一生中技巧上最圆熟的”作品。经过七年艰苦写作的自传体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终于使他在193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名副其实地成了具有世界声誉的作家。

    晚年,衰老多病的布宁想回到日夜思念的祖国,但未能如愿。有人说是因为希特勒进攻了苏联,我想未必!

    谈到布宁,就该谈他那些妙不可言的作品。可是要我谈他的作品,我又诚惶诚恐,生怕露怯。在此我只想谈一点感受,也仅仅是阅读他描写爱情的感受:他的爱情小说中的情节和细节,美得让你觉得你和身边的女人缱绻都是那么没趣无聊……

朋友,我不懵你,那才是真正的文学。你去书店找找他的作品,你看完之后绝对不会骂我。

但一定要记住他的名字——布宁。(有的翻译成普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