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摄影秘笈 风光摄影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你是否具备了良好的摄影直觉?摄影直觉是摄影家特定的素质形成的心理活动能力,包括对拍摄过程中对机遇的把握,对最佳瞬间的预见,对独特艺术形象的发现等等。这种“瞬间直觉”是一种特殊能力,神秘莫测,难以言表,有天赋的成分,更需靠有效训练,坚持不懈地修炼。 重中之重的训练就是观察训练,这是一种技术训练,也是一种思维训练,心灵训练。 培养自己的观察力、想像力、创造力。 想象力依托于观察力 创造力决定着表现力 高超的表现力,首先就体现在构图上。 1.构图的初级目的:最强的画面表现力。 2.构图的最终目的:最好地表现主题思想。 作品如人,主题是人的思想,主体是人形,色彩是血肉,细节是皮肤,最重要的就是构图,它是骨。 风光摄影(自然景色、城市建筑) 题材广泛,素材丰富,创作方便,通过对静止的自然景色来练习自己的摄影基本功,并且锻炼以景抒情来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好的风光摄影作品可以意境深远,让人浮想联翩。 风光摄影的五个关键: 观、知、时、特、表。 1. (观)正确地观察 2. (知)研究拍摄地的本质 3. (时)耐劳耐苦,等候时光 4. (特)不嚼别人咬过的馍 5. (表)有创造力支撑的主题表现力 (观)正确的观察力: 观察拍摄景物的整个环境和形势。 当我们身处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满眼都是景物,撩乱杂阵,那些应该删去,那些应该取舍,至于采景的机位、角度等,都不能仓促决定的。必须细心地、不大厌其烦、不畏其劳地去探讨。 深观而默察,结合积累的经验,选取心目中打好草稿的景物,对最细微末之处也不容疏忽。不管一草一石,一枝一叶,都要列入需要推敲的范围。 (知)研究拍摄地的本质: 万物都有它的独特的本质,大自然风景也一样,对于整个大自然环境中的花、草、木、石、泥的本质更要深刻调研,分析和掌握它的本质,使其有效地重现于画面中。 摄影的术语即“质感”,质感的意思就是要求在表现景或物的时候,不是徒具其形貌的轮廓,重要的目的要表现到有质的感觉,既有骨,又有肉。 时)耐劳耐苦,等候时机: 往往在拍摄日出、日落的照片,一定要提前抵达目的地,要在目的地等候,当然要根据天气和其它情况而定。 将是不舒服,不方便,甚至还有危险,还会带来许多麻烦。如果你没有拍好,或天公不作美,你甚至得一切都从头来。一名成功的风光摄影师应该对此深有体会。 如果第一次拍得不理想,可以研究在不同的季节、时间、光线条件下再去拍第二次,甚至第三次,锲而不舍。 (特)不嚼别人咬过的馍: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有句名言: “你不能两次淌过同一条河”。 “你不要两次拍摄同一处风景”。 不要简单模仿前辈,模仿名作。要有独立思想。面对光影、色彩条件不好,不要沮丧,竭力寻找其它引人注目、富有感染力的场景。实在没有,就当是为自己打前站,为第二次拍摄做调研,任何努力不会白费。 如果景像条件好,仅仅是出佳作条件的一半。这时更要我们正确观察、合理取舍,积极思考,确定主题与表达方式。 表)有创造力支撑的主题表现力: 即风光照片的表现技巧: A. 空间的表现: 我们拍摄的世界是三维的,但照片是二维的,为了体现出照片的纵深感,前景拍摄起到了重要的位置。也就是近者大远者小的道理。前景也起到了引导线的作用,突出了前景缩小了远处的景物。 所摄的景物,要前后分明,有一定的深度,这样才能增加表现力。利用逆光可以加强空气透视,并从色调上分清前后景的距离。利用滤色镜,也可加强或减弱透视感。可以利用云雾、缭绕烟雾,使景物具有远淡近浓的透视效果,增加照片的空间感。 风光摄影中很重要因素是天空。很多风光摄影都会有大幅的前景或者天空,如果你拍摄时恰好天空的景色很乏味无聊的话,不要让天空的部分主宰了你的照片, 可以把地平线的位置放在三分之一以上的地方。(但是前提是你应该确定你的前景很吸引人)。 但是如果你拍摄时天空中有各种有趣形状的云团和精彩色泽的话,把地平线的位置放低,让天空中的精彩凸显出来。 也可以使用滤镜来更加强调天空。(比如使用偏振滤镜来加深色泽和对比度) B. 时间的表示: 广义“时” ,指季节性的春、夏、秋、冬。四季就有不同的景色特点,随着季节气候转移而呈现着各种不同的姿态,变幻莫测。云、雨和雾的形与势,实际上也是四季不同的。我们不能不细加分析、深入了解,才能有效地予以恰当的时机和把握。 狭义“时”,自早晨至黄昏,甚至晚上。拍摄大自然风光所靠的光源,却是唯一的阳光。因此,应把这唯一的光源,非摄影者能主宰的,得以恰当的利用。不仅是必须清楚,而且绝对重要。 C. 天气的表现: 拍摄雨景,雾景,由于雨水,雾水的反射作用,光线产生变化,效果好。朦朦细雨的反射,能把景物,灯光映成倒影,使画面非常优美。(测光是关键) 雪景,阳光下效果好,会出现雪面光亮而景物鲜明的景象,雪地的影调层次丰富,雪的质感也比较强。雪面反射光线的能力强,拍摄时要戴遮光罩,以免反射光线进入镜头。(测光白加) 云彩,丰富内容,并可调整画面构图。应该主题需要来选择。(点测) D.焦点及景深的调节: 风景照片切忌前景模糊,它会使人产生不快的感觉。因此应该在保证主体清晰的前提下,前景也以清晰为好。 广角镜头,几乎在拍摄风景的任何情况下,都能保证必须的清晰度。但这样的清晰度对照片的整个深度表现并无好处,因为照片的意境减弱了,风景一目了然,没有趣味。 为确保风景照片的意境,景物清晰度的范围不宜放得太大。应该把画面的最大清晰度用在主要被摄体和前景上,而使所有远处的物体稍微散焦。这样,画面的层次丰富,主次分明,意境较深。 E.曝光的控制: 风景照片的曝光,绝对以主体为准,严格要求获得准确的曝光。同时,阴影部分也必须保证足够的曝光量,因此,根据被摄主体确定的曝光量,常常需要稍稍增加,以便表现出阴影部分的细节。 通常,以夕阳做背景的剪影照片,以部进行曝光。对于深邃幽暗的景色,或者被逆光照明的风景,则应该根据景物的阴影部分曝光。 天空、海洋、湖河在画面上占很大面积,曝光必须减。 难题是对“光比”很大、高反差的对象处理。 三种减低反差的方法: 1,HDR合成制作 2,渐层减光镜 3,台湾人发明的“黑卡” 首先要掌握亮、暗部曝光的时间差,假设测得天空需曝光2秒,地景需曝光10秒才会得到一张曝光平衡的影像,那么则先遮住天空8秒(让地景曝光),待时间一到就抽离黑卡,让天空和地景曝剩下的2秒即可完成。 F.把握趣味中心: 每张照片都需要“戏眼”,风光摄影更是这样。 没有趣味中心,照片会变得空洞乏味,观众的目光亦难以找到落脚点,最后眼睛就会落到其他照片。一依靠趣味中心,吸引观众的目光,并传递讯息,表达主题。 G.让照片脱颖而出的秘诀:形式感 形式,是艺术作品所用来表达的一种技巧与手段,不同的艺术有着自身独有的一套形式表达规则。音乐的形式就是借助音符制造出旋律,舞蹈的形式就是用人的肢体语言塑造变化的形象。而摄影的形式表达主要就是运用摄影所特有的语言来进行,借助画面的构图、光线、影调、色彩、线条以及质感等诸多元素,营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能够为众多观赏者所接受并从中得到审美愉悦的一种方法。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两者关系紧密,相互依存,共同担负起对作品塑造的功能。而形式,正式是内容升华的关键。 H. 理想的特殊光影: 拍摄过程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较为特殊的光影,如耶稣光、彩虹、倒影等。另外,我们通过合理运用光的特征或控制曝光,也能拍摄出较为特殊的光影画面,如烛光、光绘、剪影等。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特殊光影画面,都会带给我们特殊的视觉感受。为了能拍摄出更理想的特殊光影作品,建议拍摄者多了解这些特殊光影的特征,以及拍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a耶稣光: “耶稣光”是指光线从浓密的云层边缘透射出来,照亮空气中的灰尘而使光芒清晰可见的光影现象。尤其是在阴雨天,当云层散开时,即便只有很小的缝隙,阳光也会破云而出,形成万丈光芒照耀大地的美丽景象。这种明暗对比强烈的画面,常被电影、绘画等艺术形式用来表现神圣、崇高、救赎等氛围。 灰尘越多,光线越强,效果就越好。这其实主要是和大气纯净度有关,往往在雨后天晴时,尤其是夏季出现这种光线的概率更高。 选择点测光,选择不同的测光点,最终呈现的画面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在对“耶稣光”的亮光部分测光时,若想让背景暗些,以便更好地突出“耶稣光”,可适当减少曝光量。也可通过后期处理,强化光束刺破云层的感觉。 b缭绕烟雾: 缭绕的烟雾变化丰富、神秘莫测,尤其是自然环境中的烟雾,能给人带来虚实有致的意境,在暗背景的映衬下,更是缥缈、灵动至极。其形态往往无法再现,要想捕捉它美丽的身影,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不过对于室外的烟雾而言,很少将其作为画面的主体来拍摄,更多的时候是为营造画面气氛服务的。要想获得较大的景深,可选择小光圈。调低感光度有利于清晰地刻画云雾的质感及层次变化,相对高些的快门速度无疑能抓住变化迅速的云雾。 c斑驳光影: 斑驳光影处理得好,不仅不会破坏画面的纯净度,反而会给画面增添一些或雅致、或灵动、或悠远的情调,让画面更加生动,也更有情趣。如果能把斑驳的光影纳入画面主体,并成为主体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那么这虚虚实实间的画意会更浓。 建议使用手动曝光模式,因为对于大面积的明暗交错场景,相机的测光不一定很准确,容易出现曝光过度或曝光不足的现象。 d剪影: 剪影是一种特殊的影调构成方式,是指照片中的景物影像完全以面状的黑色出现,没有体积和层次的表现,但轮廓分明,画面的效果与我国传统的剪纸艺术作品颇为相似。剪影画面的光比较大,最大特点是主体形象轮廓非常明晰。在剪影画面中,虽然被摄对象的纹理丧失殆尽,但简洁、清晰的轮廓能烘托出被摄对象的形态和神韵,通过影调的强烈对比,使得造型效果概括而生动。逆光剪影是风光摄影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 e倒影: 倒影可以反映物体的很多特征,这一点与只能反映物体轮廓特征的影子大为不同。 水中的倒影会随着水波的动荡而变化,分化成不同形状的迷人幻影,赋予实景以活力。 晃动、扭曲、变形的倒影能够形成抽象画的效果,对于读者而言,看到这种画面就会产生各种联想。于是,在风光摄影中,不少拍摄者喜欢让倒影布满整个画面,为的是呈现一种抽象画意效果。有时为了表现场景的宁静之美,整体画面中只有少部分实景或完全没有实景出现,但观众却能从倒影中感受到那片宁静的世界,这就是倒影的魅力所在。 倒影因为动荡的水面已不能反映物体的具体形状,这反倒给人留有了想象的空间。 掌握摄影黄金时间拍出好照片 风光摄影领域中,构图与光线是两个不可或缺的元素 一天中最美的光线就在清晨与黄昏 清晨和黄昏的光线能创造出变化万千的光影,许多在白天看似平凡的景,却能在清晨与黄昏展现惊人的细节与质感,这就是黄金时间的迷人之处。 何谓黄金时间? 日出后一小时与日落前一小时左右,在太阳低角度的照射下,柔和光线使景物产生较长的阴影,让看似普通的景色展现出质感并让画面更有立体感。 太阳位置接近地平线时,此时光线透过的大气层较厚,大气层吸收光线中的大部分蓝光,留下了光谱中较暖的成分,显示出金黄色光的魅力。黄金时间的光线带有金色光,能将平凡无奇的的景物展现出新面貌。 低角度光将阴影拉长,让画面更具有延伸感 风光摄影中的照相机的设置及使用: 对焦模式与对焦点: 一般来说,风光摄影拍摄的对象多为静物或相对静态的物体,因而我们最好将对焦模式设为单次自动对焦,对焦点设为单点自动对焦。 曝光模式: 在可供使用的程序曝光(P)、快门优先(S)、光圈优先(A)和手动(M)四种模式中,作为新手应选择光圈优先(A)。这是因为,一般情况下我们拍摄风光照片大都需要通过光圈大小来控制景深。用此模式比较方便,当你选择光圈的同时,相机将自动选择可产生最佳曝光的快门速度。 最佳光圈: 光圈不仅控制曝光量,更重要的是控制景深,以达到独特效果。拍摄风光照片,理论上要尽可能把光圈缩到最小,以求获得大景深,即前、中、后景物都清晰。但实践证明,不少品牌镜头在超过F18后很难达到理想的清晰度和锐度。所以建议把光圈设置从最小光圈值提升2至3档即可,即f13-16之间最佳。 测光方式: 正常光照情况下,最好选择中央重点测光。但如果现场光照情况复杂,需要照顾整个画面影调层次时,则应采用评介测光方法。测光时要特别注意“点”的选择:一是要选准测光主体,二是相对于全画面,测光主体亮度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以防曝光过度或不足。 白平衡: 白平衡设置是否得当,会直接影响照片色彩还原质量。风光拍摄均在室外自然光条件下进行,无论是晴天、阴天或雾天,色温都会在相机自动校正的4500-7000K范围内,所以一般选用“自动”白平衡模式即可。 如要追求特殊色彩创意,可以通过提高或降低色温来达到偏暖或偏冷的效果。 感光度: 由于越低感光度拍摄所获的图像质量越高,噪点越少,画质越精细,影像过渡也越平滑,因而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选择ISO50-100的感光度。只有在光线差且没有使用三脚架时才需提高感光度。但尽可能不要提高太多,否则画面暗部噪点会增加,颗粒粗糙,高光部分甚至会出现“死白”。不过,随着数码技术的进步,现在有些高端相机的感光度提高至ISO2000,噪点也不明显。 色彩饱和度: 低饱和度能获得比较宽的色彩范围,色彩层次多,宽容度大,能记录更丰富的色彩和影调层次,所以要把相机饱和度设置为“低”或“柔和”。 如果相机没有饱和度设置,则可选取“柔化”或“普通”、“标准”等模式。 反差: 低反差能获取最大的影调层次,进而为后期处理留下了调整余地。 相机如果没有“反差”设置,则可在“影像最佳化”中选择“柔和”或“标准”,不要选用“风景”或“鲜艳”。 图像质量、大小: 为了尽可能保留所拍图像的全部数据,并为后期处理提供更大空间,应首选RAW格式进行拍摄,同时在相机拍摄菜单中,设置为“黙认值”,使影像不被压缩。如果采用JPEG格式,也应选择“精细(大)”,以保证图像有足够的像素数,在压缩比菜单中要设置“最小”,避免画质损失。 色彩空间: 该设置直接关系到数码原始影像采集应用哪种色彩空间,从而决定色彩信息量大小。因Adobe RGB比sRGB的色彩范围大,且拍摄和处理的照片层次更丰富,所以要选择AdobeRGB,而不要选用sRGB格式。 欧川摄影俱乐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