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难得清高

 若飞若扬1963 2014-08-13
图片

 
      “就你清高!”每听这话,我便百思难解:这是赞扬?是批评?还是讥讽? 
       清高是什么?学者王彬彬在其《死在路上》一书中认为:清高是一种不同于世俗、不随波逐流的精神风范,是一种自尊、自爱和自信的人生态度,是一种把精神比物质看得更重,把心灵比口腹看得更重,把洁净比豪奢看得更重的处世方式。说到底,它是一种人格追求,是有着明确和强烈的人格意识的一种表现。 

       清高的品性如此可贵,为什么现在会成为某些人讥讽的对象?也许这就是文化转型期价值观念变化的一种表现吧?如今在一些地方,物欲横流、官欲膨胀,追求升官发财、及时享乐和奢华气派,已成一种时尚,“清高”自然也就黯然失色,被弃若敝屐。词语命运的变化,不过是荣辱毁誉的价值观变化的一种折射罢了。这是清高的悲哀,又何尝不是社会风尚的悲哀?

 
图片
 

    保持清高,意味着坚持原则,保持清廉,也意味着严于律己,不随时俗,更不屑于为个人名利去傍大款、拍高官。这在那些躲避崇高,见利忘义,甚至以见风使舵、趋炎附势为能事的人看来,不是很有些孤傲、离群,不合时宜么?例如,人家见荣誉就抢,见便宜就占,而清高者却仍在那里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不是太冒“傻气”了么?

    又如,现在许多地方的干部要想得到提拔,得会“跑” 、会“送”,打通各种“关节”,而清高者不跑不送甚至不知“关节”何在,那自然只有“老死枥下”的份儿,而且还会被讥为“不识时务”。再如,有些研讨会、纪念会送“红包”、“纪念品”已是惯例,大家都笑纳了,你却偏要谢绝,这既使主办者为难,也让“笑纳”者难堪。这时候,人家说一声“就你清高”还算客气呢!
 
 
图片
 

    由于清高者“不合时宜”,随大流者可以获取的许多“实惠”他们往往难以得到。一个人若能自甘承受这一切,非有鲁迅所赞赏的“不合众嚣,独具我见” 的精神不可。倘若有一天你突然“醒悟”,不愿再“吃亏”、受讥讽,而要和别人一样求“实惠”和好处,那就是你开始“随波逐流”了。人们会想:既然许多人都可以不清高,而且过得有滋有味,我又何必再“犯傻”呢?清高之难,也就在这里。

    当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坚守清高者还是常有的。王彬彬在他的这本书中讲了一个“乞丐的清高”的故事:有个“知青”和同伴到小饭店吃饭,突然背后有人把他从裤兜里掉落在地上的两元纸币放在了他面前。他回头一看,原来是个站在他身后等着吃他们的剩饭的乞丐。那年月,对一个乞丐来说,两元钱是个不小的数目,但他
奉还了。


图片
 

    由此可见:人即使处在行乞的地步,也仍可活得清高,也仍须活得清高。这乞丐远比当今一些蝇营狗苟还自我感觉良好的人更懂得清高!这件小事告诉人们,能否坚守清高,关键在于你是否执著追求,而并不取决于客观境遇。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清高。要么吐气若兰,要么气质似竹,要么心净如水,要么才情若海。

    有一点清高,可以获得人的好感;太过于清高,却易招致人的反感。这是生活中,我们不能不注意的。 需要指出的是,
清高作为一种精神境界,应该是人格追求、人生态度的自然流露,而不能故作清高。往清高里面搀假者,更会令人不齿。清高,可以用来修身,却不能用来治国,更不能用来平天下。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