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布达拉宫,没有图纸的建筑奇迹

 骑着毛驴游世界 2014-08-13

 布达拉宫的建筑和布局,集中体现了因地制宜、科学完善的藏族建筑艺术和独特美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座巨殿有更多秘密等待发现,例如宫殿下的地垄。

  这座圣殿,是地球上迄今为止最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也是拉萨唯一限制游览人数的建筑。每天有200个幸运的人得以进入布达拉宫,为了保护殿内的壁画和珍宝,布宫内不允许拍照。于是惊叹之余,这200人便用眼睛、大脑和心灵将布达拉宫印刻下来,带回家。

  非同一般的建筑秘密

  作为西藏曾经的政教中心,布达拉宫的样式并不具备传统宫殿的权威象征——它既不对称,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正中心点——尽管它高耸在山巅,威武不可言。布达拉宫最初只有一座白宫,在往后的几百年不断扩建,才渐渐形成现在的建筑群。由于整个建筑群并不是在同一时期完成,因而有的建筑在后来的扩建中逐渐转换地位也是有的。宫殿主要为藏式建筑,部分杂糅了汉式的装饰特点,各个功能区用狭小幽深的回廊相连,使得布达拉宫看起来神秘而充满了宗教奥义。大多数金顶下方是已逝达赖喇嘛灵柩安放处,因金顶的建造具有不确定性,所以金顶在整体上并没有位置和建造时间规划,逐渐增加的金顶让本来所剩空间不多的布达拉宫更显拥挤。

  在布达拉宫数次的扩建过程中,有一位名叫桑结嘉措的官员曾提议建造一座曼陀罗(坛城)式的宫殿,后来因为一些原因被其他大臣否决,这个构想中的宏伟王宫才没有被建立起来。而西藏其他地区的一些建筑,如山南桑耶寺,就是严格按照曼陀罗结构来建造的,在宗教层面的意义更加明显。

  站在布达拉宫脚下,可以看见一面面厚实巨大的藏式石墙组成了宫殿的主要部分。布达拉宫外墙均由花岗石块砌成,工匠们先将石块根据大小和形状分类,然后按照一层大块石、一层片石、一层碎石和一层夯土的次序来垒筑。每道墙都设有内外两层,内墙笔直竖立,再在两层墙体中间塞上烂泥和枯草,这样就可以保温隔热,形成冬暖夏凉的建筑,宫殿的外墙有明显收分。

  石墙上,大石块间的空隙用不规则的碎石和夯土填补,使建筑有一定的弹性,假如发生地震,这些碎石和泥土可以轻微地走动而不会发生倒塌毁坏,如果是水泥将石块固定,结果可想而知。而两层墙体中间填塞的泥土和枯草也恰如其分地发挥了伸缩的作用,因此在布达拉宫建成之后的漫长岁月里,它从没有因为地震而发生过建筑垮塌的现象。

  白宫的外墙粉刷白色的漆,当然,与其说是粉刷,不如说是泼漆,因为建成时布达拉宫太高,粉刷并不符合当时的情况,人们将石灰和牛奶从上往下泼在墙体上,既美化了宫殿,又防止石墙被腐蚀损坏。在我们从下往上看布宫时,总能看到石墙上泼洒的白漆因为堆积而形成一族一族的蜂窝状。

  地垄:布达拉宫与众不同的地基

  布宫那些置于金顶之下,色彩绚丽、绘有吉祥图案的斗拱是典型的汉式建筑元素,斗拱是一种标准化的构建形式,仅由四种基本模块便可以拼出千变万化的复杂形式,用于柱子顶端支撑屋顶,起到了分散受力的作用,使建筑结构更加稳固。但在布达拉宫,这些斗拱只用于金顶下方,层层叠叠地堆积起来做装饰,最多的地方垒叠多达13层,具体数量与佛教的时轮法规吻合,复杂而华丽。这些斗拱总共有两种样式,根据外形被称为象鼻斗拱和猪鼻斗拱,别有一番趣味。

  可是千万别认为斗拱只有单纯的装饰作用,这些斗拱层层垒叠,中部留空,能起到分散风力的作用。即使在风最大的季节,高居山巅的布达拉宫金顶也没有被掀翻过。原本用来承受重力的斗拱来到这里,摇身一变就有了新的用途。

  布达拉宫最神秘,也最晚被现代人所知的建筑,当属地垄。

  布达拉宫的整个建筑并没有图纸,后来出现的布达拉宫平面图等都是靠后人测量绘制,当时维修部的强巴格桑部长带领工匠一间间测量房间大小的过程中,无意间发现了以前从未看到过的建筑部分,即地垄。

  布达拉宫建在北高南低的红山上,为了使布达拉宫基础坚固稳定,增加建筑的底层面积,工匠们先在山坡地基上纵横起墙,上架梁木构成小房,俗称“地垄”。不但宫殿、经堂、学校和僧舍等建筑设有地垄,前后坡的登山道和东西庭院也建有地垄。换句话说,地垄就是布达拉宫的地基,将其大部分建筑架在了一个宽阔的平面上。

  布达拉宫各处均建有地垄,起层数根据山坡的斜度而定。我们进入的部分是白宫的地垄,总共五层。地垄里面被分成大大小小的许多房间,最上的那层称为地垄第五层,墙上分层铺设不甚规整的杨木椽子,椽子上铺盖参差不齐的木棍或劈开的树枝,其上再铺卵石和泥土。我注意到墙体上有一些烟熏的痕迹,像有人在屋内烧过火,但地垄是不住人的,当年地垄被发现清理时,里面堆满了建筑垃圾,那么这些痕迹究竟有怎么形成的呢?

  在我们随后拜访地垄发现者,年逾七旬的强巴格桑老人后才知道,这些痕迹都是当年人们用于防虫防蛀的,地垄地处宫堡最深处,常年幽深黑暗无人打理,如果不采取防蛀措施,对于整个建筑来说是很危险的。

  往下走,每层地垄间没有通道,当年全部都是封死的,布达拉宫维修队是在发现第一处地垄之后慢慢摸索打洞,才发现了余下的部分。临时搭建的90度垂直木制和铁制楼梯在发挥着作用,四面的墙体有小小的通风和通光孔,这些小孔和在地面部分的殿堂可以进行交换空气的作用。

  看完几层地垄,发现每层地垄都分成大小不等的多间空房,我不禁疑惑:既然地垄并不用于居住,为什么还要花费人力物力将地垄建成房间的样式,直接填上岂不更好?

  强巴格桑老人告诉我,当年发现地垄之后,全国专家召开会议对地垄进行研究,当年就有人提出用水泥将地垄全部填实,后来一个专家在沉默许久之后终于提出反对意见。因为布达拉宫建于山上,地势陡峭,地垄就是起支撑的作用,如果把地垄建成实心的,将大大增加布达拉宫的重量,稍有不慎,整个建筑群就会垮塌至山下。

  这是在几百年前,工匠们在建造布达拉宫时就有的考量,即便不使用图纸,他们依然凭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修建出了如此完美的宫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