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经1300年,建在红山之上,布达拉宫为何至今仍能屹立不倒?

 太行森林 2023-01-24 发布于河北

布达拉宫位于我国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玛布日山上,玛布日山又被称为红山,山上的石壁陡峭而巍峨,而布达拉宫就建在半山腰上,宫殿与山体融为一体,气势恢宏。可是,西藏常年是风季,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是如何保障它一千多年来历尽风雨却不会倒塌呢?

布达拉宫的来历

布达拉宫是一座宫堡式的藏式建筑群,整体为石木结构,外墙的厚度达到了2-5米,高达200余米,一共拥有999个房间,占地36万平方米。主楼从外观上看有13层,实际上有9层,当中宫殿、佛堂、经舍、僧舍、庭院等一应俱全。

布达拉宫始建于1645年,松赞干布为了迎娶大清的文成公主而建,是他们大婚时所居住的王宫。后来,松赞干布的吐蕃王朝瓦解之后,布达拉宫在战火当中也几乎要毁于一旦。到了十七世纪之后,布达拉宫重建,这里便成了历代喇嘛的住所,同时也是西藏政治、宗教一体的最高统治中心。

布达拉宫为什么可以屹立千年不倒?

布达拉宫由东部的白宫和中部的红宫组成,在红宫的面前有一面十分高大的白色墙面,被称为晒佛台。每到佛教的大日子,便会在这里悬挂大幅的佛像挂毯供人们顶礼膜拜。布达拉宫的屋顶和窗檐都是用木头制成的,飞檐高翘,装饰着鎏金的铜瓦,体现了藏族建筑的庄严之美。

如今,布达拉宫成了热门的旅游打圣地,人们不远万里,来到海拔高达3600米的拉萨,就只为了目睹一眼布达拉宫的神圣与庄严。那么,这么庞大的建筑群,是如何建成的呢?

在西藏自治区的档案馆里,至今仍然存放着布达拉宫的建筑图纸,它是用天然的矿物颜料画在画布上的,所以历经这么多年却没有褪色的迹象。从图纸上可以看到,布达拉宫的空间组合极为奇妙,所有的屋宇都不在同一个水平面上,高低错落有致,内部的回廊设计也极为复杂。

这样做不仅仅在视觉上能够增加高度,还能够更加紧密地与山体结合,充分利用了靠山而建的优势。走进布达拉宫内部,廊道纵横交错,空间变幻莫测,身入其中,宛如步入了一个神秘的世界。

布达拉宫的基础部分深深地埋入红山的岩石之内,均超过了五米的深度,而且大部分的墙体都是用厚重的花岗岩建成,每隔一段距离还会用铁水浇筑山石头和地基,这样便加固了墙体和山石之间的连接力,也提高了它的抗震能力。

而在红宫,墙体又用了另外一种特殊的加固方式。为了加大墙体底部的承重力并且减轻顶部的重量,红宫的墙体中用了一种叫“怪柳”的树枝。这种树枝耐严寒、耐高温、耐湿腐和干燥,用它砌出来的墙壁,就算是有飞箭攻击也会将它们牢牢地“抓住”。

布达拉宫在修建的过程中,用的是上窄下宽的建筑方式,越是在上层的建筑,墙壁就建得越薄,最顶层的墙壁只有一米厚,保障了整个宫殿的稳固性。近距离看布达拉宫的墙壁,有明显凹凸不平的感觉,还有被雨水冲刷的斑驳感。但其实是因为布达拉宫的外墙用了一种特殊而珍贵的涂料,便是牦牛奶。

布达拉宫外墙每年都会翻新,用的材料便是牦牛奶混合着白灰、蜂蜜、藏红花等等,这样按比例混合成的涂料不仅仅可以让墙壁变得雪白,还可以增加表面的粘稠度,达到耐腐蚀的作用,且不容易脱落。

地宫的秘密

有人说,在布达拉宫的下面藏着一座地下宫殿,里面共有八层,藏着数不清的金银珠宝。当地人说,这座地下宫殿是通往“香格里拉”的入口,而在藏传佛教中,香格里拉是佛陀圣地。

为了揭开真相,中国文化研究院的专家们用精密的仪器对布达拉宫的地下进行了扫描和勘测,发现的确有地下宫殿存在。只是这地宫非常狭窄,最窄的地方仅有25厘米,人类根本无法穿行。而这些所谓的“地宫”其实就是布达拉宫的地垄。

布达拉宫依山而建,而且还是在高海拔地区,地面崎岖,出现了西高南低的现象。为了避免出现地基不稳固的现象,也为了增加建筑面积,所以便修建了这些像小井一样的地垄,这些地垄看似复杂,但却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整个布达拉宫的重量都分布在这1200多个地垄上,这些地垄根据红山的走势而出现高低不同的情况,最深的地垄达到了八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