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大肠息肉的手术方法简介大肠息肉手术前首先要弄清病理类型,可分为新生物性(腺瘤性)、错构瘤性、炎症性和化生性(增生性)四种类型。后三种为非肿瘤性,癌变可能性很少。前者为肿瘤性,它又分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其癌变率分别为27%、34%和50%。现发现在早期大肠癌中息肉恶变占多数,应以手术治疗为原则。所谓大肠息肉手术,即肠黏膜表面茸状突起病变的手术。内镜检出率高达51%。 根据症状及病情的不同,其手术治疗方法也不同,现介绍如下: 一、单发小型病灶(息肉直径<5mm)可随访观察,而对中型者(息肉直径>5mm)者,年龄在40岁以上,尤其是乳头状腺瘤时应积极大肠息肉手术电灼完全切除; 二、单发无蒂病灶应积极手术切除; 三、多发病变、弥漫型者应在明确病损肠段后做肠部分切除术,散在型可在内窥镜下电切,并定期随访; 四、大肠腺瘤恶变者: ①伴有黏膜层癌变不论是否有蒂,均按良性肿瘤行局部切除; ②伴有黏膜下层癌,在淋巴管内找到癌细胞、病理检查为未分化癌时应行根治术,术后每6~12周定期局部观察。对无蒂和亚有蒂者原则上应行根治术。 五、对直肠上段以上至盲肠部位的腺瘤,瘤体<1cm时应行电切,若电切不易者可以观察;瘤体>2cm应开腹手术,局部切除术后随访或肠段切除吻合。 六、溃疡性结肠炎所引起的炎性息肉病。全大肠可满布炎性息肉,大小不等,伴发大肠癌较多见。对以上者原则仍以大肠息肉手术治疗为佳。 七、幼年性息肉病,为错构瘤性息肉。幼儿期发病,息肉数也常在100枚以上,部分病人合并大肠癌。 八、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族中,有半数人罹患此病,在腺瘤期(16~25岁)施行预防性大肠切除,大肠息肉手术有三种: ①大肠全切除,永久性回肠造口; ②结肠全切除,回肠直肠吻合,保留直肠最好在8cm以下,预防高位腺癌细胞脱落在电灼伤面种植; ③结肠全切除,直肠黏膜剥除,回肠经直肠肌鞘与肛管吻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