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熙皇帝三次东巡祭祖

 月夕雨 2014-08-13

东北的盛京、吉林、黑龙江等地,是清朝的发祥之地,也是祖宗陵寝所在。抚顺新宾的永陵葬着的肇、兴、景、显四祖;盛京的福陵、昭陵葬着太祖努尔哈赤和太宗皇太极。清统治者在这片土地上建造了宫殿、多处皇家寺庙和东西南北的宝塔。清朝皇族,十分重视对先祖的祭祀。

  据《盛京内务府档》记载,每逢清明、中元(农历七月十五)、冬至、岁暮(农历十二月廿八或廿九日),关外的永、福、昭三陵都要举行 “四时大祭”。每月朔望,都要举行小祭。清朝入关后,从顺治八年起,还将十月朔,改为大祭。到了皇帝、皇后生日和国家庆典时,也要举行特别的祭告仪式。

  著名日本学者稻叶君山曾这样感叹:“中国的家族,皇族制度有何价值?关于此点,试看他们把‘孝’看做至上的道德,即可了解”

  在各种祭祀中,最隆重的还是“清帝东巡”时的祭祀。

  所谓的“清帝东巡”,指的是清朝统治者出关告祭祖先,拜谒陵寝、寄托孝思。清帝还会借此考察沿途民情吏治、了解地方边备敌情、安抚少数民族、慰问勋旧遗族,同时赏赐、惩罚、免赋或是告赦天下等。因此,清帝东巡不单纯是祭祖谒陵,告慰祖先,同时也是一项带有极强国务色彩的政治活动。

  清帝东巡祭祖始于康熙,其在位年间曾三次东巡。而后的乾隆、嘉庆、道光等人也都不忘祖训,出关祭祀先祖。清入关后的二百多年里,统治者先后东巡共计10次。

 

康熙帝首次东巡

康熙十年(1671)

康熙九年(1670),康熙帝怀念太祖、太宗陵寝,想起父亲未竟的还乡祭祖遗愿,决定出关东巡,还乡祭祖。他在谕旨中说:

太祖高皇帝创建鸿图,肇兴景运……今欲仰体皇考前志,躬诣太祖太宗山陵,以告成功,展朕孝思。

他的动议,重蹈父亲顺治帝的旧辙,遭到众臣反对。

   大臣们表面赞同他的想法,认为出关谒陵,能够“仰体世祖章皇帝(顺治帝)前志”,是一件“展孝思、合孝道”的好事。但是,这一年中,北地干旱,南方患水,加上又有黄河、运河两大工程开工,如果这时“往谒二陵,路途遥远,凡一切应用之物预备难及”,劝阻他“暂停今岁恭谒” 

   众臣之言不无道理,康熙帝只得听从。

 第二年,亦即康熙十年(1671),康熙帝指挥八旗兵马,一举铲除了“南明”小朝廷和诸路农民起义军余部的势力,完成了除台湾外的国家统一。年仅18岁的康熙帝心潮澎湃,决意东巡,谒陵祭祖,将业绩昭告天下。

 他再次谕令礼部:

 朕仰体世祖章皇帝遗志,欲躬诣太祖太宗山陵,展祭以告成功。

 许是少年天子的雄略伟业和非凡气度震服了臣下,许是两代帝王还乡祭祖的心愿不容再阻。这次,大臣没有反对,他得以顺利成行。

 康熙十年九月初三(1671年10月5日),康熙帝身怀“寰宇一统”的丰功伟绩,前往奉天告祭太祖太宗山陵。

 一路上,他经由通州、遵化,出山海关,用时16天。

  九月十九日,抵达陪都盛京。此时的盛京,正笼罩于一场初雪中,天地银装素裹,一派玉宇呈祥的太平景象,此景此情,这位年轻君王的心中志得意满,感慨万千。

  九月二十日,抵达盛京的第二天,康熙帝立即率诸王、贝勒及文武大臣,前往福陵拜谒。

  上三献爵、举哀,众皆举哀。毕,随谒昭陵。

  从这段记载看,康熙帝一日哀祭两陵。

  之后,祭祀队伍返回盛京故宫,康熙帝在仪仗礼乐声中,召见当地的盛京将军、副都统、侍郎等文武百官,并设宴赐酒,以示恩宠。

  他还抚恤老兵,召见了“披甲被伤老病退甲闲散四百余人,各赐银两。”

  康熙帝感慨地对随侍身旁的群臣们说:“朕展谒山陵、惓惓在念。念得至发祥重地、拜谒陵寝、用展孝思。祭礼已成、朕怀大慰。”

  他还鼓励当地百姓以农为生,各安生计,细心地嘱咐当地官员盛京将军阿穆尔图、副都统叶尔素、鄂泰,侍郎纳桑阿、哈尔松阿、杭爱、敖色等人:

  此方人民淳朴,狱讼事简,无甚难理……满汉人民悉赖农业,须多方劝谕,开垦耕种,俾各遂生计,以副朕眷念发祥重地之意 

  谕令守陵总管、副总管等人:“尔等职思祀典,凡一应祭品、尔等必亲加虔视,务尽诚敬,副朕孝思。”

对于平素驻防在冰天雪地里的宁古塔兵丁,康熙帝决定发银两万两,以示慰问。

  同时,谕令户刑等部侍郎:“奉天系祖宗发祥重地,奉天府宁古塔等处,除十恶死罪不赦外,凡已结未结死罪、俱著减等。其军流徒杖等、俱著宽释……正项钱粮、俱著豁免、以示朕加恩之意”。

  怀着激动和感怀的心情,康熙帝祭祀先祖的典礼共举行了3天。从九月廿四(10月26日)起,康熙帝开始巡视盛京所辖属地,考察当地民情。

  对于东北边地,他格外挂心。

  在奉天期间,他于十月初三、十月十四日召见宁古塔将军巴海,询问有关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性,了解有关沙俄的情况。还叮嘱巴海要:“善布教化,以副朕绥远之意。”

  同时叮嘱他:

  飞牙喀、黑折虽服,然其性暴决,当善为防之。尤须广布教化,多方训迪,以副联怀远至意。罗刹贼寇虽云投诚,尤当加意防御,操练士马,整备器械,毋坠狡计。

  颇有远见的康熙帝,此时就提出要团结少数民族,提防罗刹贼寇,这对于边地的防御来讲,重大意义。

  十月十五日,他饶有兴致地观看了蒙古王孙、贝勒贝子等人围场较射后,踏上归返回京城之路。

  御驾经由老边、辽河桥、广宁县、榆林堡、连山、宁远、山海关、抚宁、永平府、蓟州等地。

    十一月初三,抵达京师,结束了首次东巡之行。

  康熙帝的首次东巡,奠定了日后清帝东巡制度的基础。

  虽说每次东巡均要对宫殿、寝陵、庙宇加以翻新,均有减赋免罪或赐银,盛京也因此获得较快发展。但东巡队伍浩大,各级官员不胜其烦,沿途百姓不堪其扰,劳民伤财自寓其中。

 

康熙帝二次东巡

    康熙二十年(1681)“三藩之乱”平息后,康熙帝内心欢喜,决定再次东巡,到祖陵行告祭礼。

因第一次东巡时,未到永陵致奠,这次,他事先谕告奉天将军安珠瑚(?—1686),要亲去永陵谒拜。

    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1682),康熙帝起驾动身,前往盛京祭陵。三位后妃并皇太子胤礽(1717—1785),一行约七万人一同前往。

时值春日。“天气晴和,微风动筛,从者溢路,观者夹途,顾瞻远迩,莫不欢跃” 

    东巡队伍经过三河、蓟州、玉田等地。

    二月十七日,到达孝陵;

    二十三日,出山海关,并在沿途中行猎,经宁远州、锦县,大凌河等地,

    三月初二日,抵达辽河西。

    三月初四,康熙帝到福陵、昭陵祭祀,共计五天。他谕示户部和刑部,山海关外实行大赦:

  山海关以外,及宁古塔等处地方,官吏军民人等,除十恶死罪不赦外,其余已结未结,一切死罪,俱著减等发落。军流徒杖等犯,悉准赦免。”“奉天锦州二府属,康熙二十一年地丁正项钱粮,著通行蠲豁。其官役垫补包赔等项应追银两,察果家产尽绝,亦并豁免 

    三月初九日,康熙帝出发北上到永陵进行了祭祀。他还通知乌喇将军巴海,他将告祭并考察乌喇地区。

    三月十二日,康熙帝对乌喇地区进行了巡察,并在沿途围猎;

    三月二十五日,康熙帝一行人到达吉林,他率文武百官和皇子在松花江岸边向东南方向的“龙兴之地”---长白山进行祭拜;

    三月二十七日,二百余艘船队泛舟松花江上,康熙帝有感而发,写《松花江放船歌》。

  在盛京和吉林围场狩猎,是皇帝东巡每次必需的惯例。《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记载,康熙二十一年四月十四日(1682年5月20日)在盛京围场狩猎时,“上行围射殪一虎,驻跸威远堡”。

  据《清实录》记载,康熙帝在第二次东巡的往返途中,组织的数次围猎之中,射杀猛虎就达39只之多。

  他一生征战,善于骑射,认为人在塞外,连空气与泥土都会使人振奋。“作为一个能左右开弓的优秀射手,康熙十分自豪,他射死过135只虎,96只狼、132头野猪及不计其数的鹿与麋 ”。

  康熙帝一行在向福陵、昭陵辞别后,于当年五月,启程返京。

  在这次历时80天之久的东巡中,康熙帝虽自言“我来问俗非现兵”,但实际上却是深入考察了东北边地情况,对越过乌拉尔山,逐渐东侵,犯我边境的罗刹,十分警觉,并立即着手部署防御,进行坚决打击。

  东巡返京后,他决定调遣乌喇、宁古塔的兵力于黑龙江、呼马尔等处,并建立驿站和粮站,开辟水陆交通线,制造军用战船,建成了一支有90艘船的舰队。

  第二年,经过加强边地军事力量,加快松花江上运粮等缜密筹备,他果断命令第一任黑龙江将军萨布素(1629—1701),向盘踞在雅克萨的沙俄侵略军进攻,并取得了雅克萨之战的胜利,迫使俄国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与中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康熙帝三次东巡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夏天,康熙帝亲自挥军,经过三次大的征战终于平定了漠西蒙古首领噶尔丹叛乱。他异常兴奋,决定要通过东巡祭祖,巡视塞北,督察军务。

    七月二十九日,奉皇太后,皇长子胤禔、皇三子胤祉、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礻我、皇十三子胤祥七位皇子随行,2万多人,123辆大车随行。

  这次东巡,康熙帝另辟蹊径。

  他从军事考察角度出发,并未按照前两次的出行路线。而是从京城至承德,由承德北进蒙古,由蒙古喀喇沁、敖汉进通辽、扎鲁特、科左中旗等地,最后经吉林到达盛京。

  八月十五日,时届中秋佳节,康熙帝驻跸在罗汉毕喇 

  九月二十六日,康熙帝到达吉林乌喇后,“授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一等阿达哈哈番,赐宁古塔将军沙纳海御用蟒袍、缨帽” 。以表彰他们作出的贡献。

  十月十三日,康熙率诸王大臣到永陵行告祭礼;

  十月十六日,众人在前往福陵、昭陵拜祭;

  十七日、十八日,再次前往,并在开国功臣扬古利、费英东等人墓前奠酒;

  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率众经山海关,永平、通州返回京师。

  历次东巡中,属此次历时最久,路途最远,共计103天。

  

  未完成的第四次东巡

  康熙五十九年岁末,康熙想要前往盛京三陵祭祖,以感谢先祖对其六十年统治的庇佑。怎奈已近七旬的康熙帝不能亲自前往,遂谕大学士等人:

  朕在位六十年,皆祖宗积德阴佑所致。幸而六十年来,一无所失。应先往盛京三陵,行大祭典礼。但朕今年近七旬,不能亲谒三陵。应遣阿哥等,恭代告祭。俟上元节后,朕亲往孝陵,恭行大祭典礼。

  1721年(康熙60年)

    正月,遣皇四子胤禛、皇十二子胤祹、世子弘晟祭永陵、福陵、昭陵。  

    一年后,康熙帝病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