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寿炎:别太把微信当回事儿

 icecity1306 2014-08-13

【编者按】本文作者 吴寿炎 ,一个混迹在互联网行业的江淮书生。关注领域:产品运营、网站分析、网络营销。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曾就职于中国电信深圳公司,现为无觅网团队成员。作者的 博客

群众是需要偶像的。以禅宗为例,禅宗本质上是反对偶像崇拜的,反对对于佛这样一个具体的对象膜拜,所以有“呵佛骂祖”之说。但是实际流传当中,放到群众中发展信众,依然被演化成为对着某几尊佛像的叩首膜拜。

互联网这个行业也同样需要偶像,需要成功的典范。在大家都还在移动互联网大潮里面摸石头的时候,微信成为了最闪亮的一颗航向灯。下个月,微信就达到3亿用户了,算是中国互联网领域里面用户增长速度最快的产品。微信从模式和体验上来讲,确实是一个非常成功并值得深入研究的案例。但是,一些鼓吹者过于放大了微信的平台价值。

目前来看,微信的公众账号是微信成为一个平台最直接方式。每一个公众账号理论上都可以成为一个APP。但实际上,公众账号跟微信本身的即时通讯功能以及熟人圈交友功能是有明显的排斥的。就像移植过来的器官一样,也许能救命,但是得不停吃药来维持。

关于公众账号的内容运营

早期,公众账号对于微信的价值是引入了大量的内容。通过引入内容提供者,借助优质内容提供者的运营力量,快速地提高了用户的活跃度。让微信有机会跟微博分庭抗礼。既然,微信选择了开放出来引入第三方内容,就要允许内容提供者进来拉用户。开放一定是互惠的,第三方花费精力来为你运营内容,就一定打算从你这里得到用户。从11月底开始,微信采取了极其严格的限制措施,限制公众账号在微信内部的运营和推广。限制了公众账号内容的超链接,取消了分享到朋友圈的来源链接。这直接造成了两个影响:

  1. 公众账号运营者很难在微信这个平台内部发展关注者;
  2. 公众账号的内容难以给内容运营着直接带去流量。

如此这般,运营微信账号对于第三方还有多大价值?原本对于微信公众账户而言,获得关注的主要渠道:微博发布微信账号和二维码,运营方官方网站(线下渠道)推广,微信内部转发推广。现在只剩下前两条路可以走。然而运营方通过自己官方网站以及线下渠道推荐微信账号真的划算吗?如果这个也不划算,那么只剩下微博这一条路了。现在运营者的想法大多是在微博衰弱之际,尽快将微博粉丝转移到微信上。

而内容运营者大多是希望给自己的网站带去用户和流量的,于是在公众账号中只发摘要,引导用户跳转。这种阅读体验是非常差的。

回过头来看,微信本身就不是一个很好的阅读平台,阅读需要的是沉浸式的环境和慢节奏,这些都跟IM以及SNS这种产品属性不符。微信的公众平台,最初可能是冲着O2O去的,但是线下商家的节奏非常慢,反倒是线上的内容运营者们先用起来了。自然地按照微博的方式去做,实际上对于用户来讲这种使用公众账号的阅读产品价值并不大。

关于微信能否成为一个App Store

一个公众账号真的能成为一个APP吗?我觉得不太现实。首先,他的体验比原生应用差太多,如果我真的需要这个功能,我为什么不装一个APP?如果只是为了满足一个临时的需求,这样的用户对于公众账户来讲价值有多大?

微信前段时间做了个自定义消息接口,一直比较怀疑他的价值。在这个信息泛滥的年代,推送的消息用户都躲之不及,又有多少用户会主动发消息去索取信息的?逛、快捷酒店管家、互联网的那点事都做了相关产品。我一直对这里面的数据比较好奇,每天会主动发消息来索取内容的用户占粉丝总量的比例有多少?我估计这个比例很低。其实,使用这个自定义数据接口,无觅也可以基于微信提供更深层次的个性化功能,但是对用户会买账吗?

自从上个月微信对公众账号的营销大打出手后,公众账号离微信的中心越来越远。即时通讯和私密社交圈子发展的越来越棒,而公众账号被抛开去自个玩自个,它完全是微信本身做大之后企业内部强加上去的一个产品形态。从8月到现在,4个月,微信实际没有大的动作,公众账号的发展也内容运营者非常失望。本来最有机会的O2O风风火火推了一阵,最近却也消停了。

个人认为,对于第三方而言,微信的平台上不存在大的机会,其价值远不如微博。

「微软98年把Netscape干掉的时候,全世界都觉得整个互联网就归微软了。」事实上微软只是互联网时代的失败者。微信确实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现象级产品,但终究只是冰山一角。尽早参与并利用这个平台,但别太当一回事儿,自家产品该干嘛干嘛去。世界存在多样性,不会存在一个大一统的状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