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信息公开目录

 冰火五 2014-08-14

             鹑觚原上的科技之光―小麦育种专家梁增基

      日前,我国著名旱区小麦育种专家、咸阳市长武县老科协副主席,今年78岁高龄的研究员梁增基,把他今年在咸阳市委、市政府第一届优秀人才表彰大会上获得的特别贡献人才奖奖金50000元,全部捐献给长武县的贫困学生。长武县委、县政府为梁增基同志颁发育种先锋、助学楷模荣誉奖杯。
      梁增基,男,汉族,1933年10出生,大学学历,中共党员,研究员职称,广东省茂名县人。退休前为长武县人民政府巡视。扎根农村基层50年,培育长旱58等国审小麦品种3个、省审3个,陕甘豫推广9000万亩,亩产由60年代60公斤就倒伏和多病的低产作物变为500公斤不倒少病的高产作物,累计增产粮食20亿公斤,增加社会经济效益30亿元以上,提高了粮食安全性,在抗锈、高产抗旱、多抗性、优质高产四个方面均具突破性。七十年代育成“7125”、“抗引655”、“702”、“秦麦4号”,八十年代育成半矮杆大穗大粒的“长武131”和“长武134”,培育的“长旱58”亩产507.3公斤,创陕西旱地最高产记录。48载的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梁增基先后育成了国审品种三个,省审品种三个,获省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一项,成果奖两项,小麦规范技术推广还获省部一、二等奖三项;当1989年由他选育推广的“秦麦4号”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时,中央广播电台就说,这是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县级农业科研成果;以后直至2009年又陆续获三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被评为陕西省劳动模范、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其科研成果 被编入《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作为经典的科研工具资料书,他也是该书的撰稿人之一,多篇论文在国家和省级刊物上刊登。
科学魅力:古稀老人还在不断勇攀高峰
     “育种周期最短都在十年以上,我的事情未干完,不能半途而废。”2005年退休的梁增基今年已76岁高龄,科学的魅力依旧如一块磁石深深吸引着他攀爬着一个又一个科技高峰。继2003、2009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之后,目前他所培育的长武631、长航一号又正在鉴定 中。
      虽然已是古稀老年,选材、播种、杂交、观察、收获,脱粒,考种、资料收集整理,任何一个过程他都事必躬亲,他说:“希望在有生之年还要培育出旱原强筋高产抗逆综合性创国内一流水平的小麦新品种1―2个。”
     在育成多个推广品种之后,为缩短育种周期,多育新品种,他独创用异源、高强度多抗性和多品种复合杂交法,结合用幼嫩种子低温催芽春化后作夏季自然加代以及用早播扮孽移栽扩繁法,加快育种进程,将本来需要十几年也很难完成的复杂工作,仅用8年时间就育成了综合性优良、多抗、高产、较优质的“长武134”小麦良种,其主要特点是对条锈免疫,高抗白粉,叶锈,叶枯等病,半矮秆,抗冻,抗旱,抗倒高产,其性能的全面突出,属国内少有。该品种曾是陕西西部和陇东旱区的主栽品种,目前仍在大量种植。这一工作是在已达退休年龄之后完成的。
      科学探索永无止境,以“长武134”为基础进行小麦品质改良工作,梁增基大胆地将水地品种的抗性引入旱地品种,提高旱地品种所不具备的抗性。于2001年育成优质多抗高产的小麦优良品种“长旱58”,2004年通过国家审定,被列入国家农业部“863计划”和科技部成果转化项目进行开发。在陕西渭北、甘肃南部、河南、山东等地推广。2008年推广面积达312万亩,使旱作高产栽培技术有了新突破,2009年元月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他是个爱动脑筋、爱独立创新的人,小麦育种中抗旱与抗倒伏是一对历来难以克服的矛盾,麦秆高了水分蒸发慢是抗旱品种的特点,但秆高却易倒伏,麦秆粗短抗倒伏,但导管组织发达,水分蒸发快不抗旱。在小麦育种领域尚未有人能解决的报导。梁增基选用高秆抗旱品种同矮秆大穗大粒多抗性好以及农艺性优良的三个品种进行复合杂交,并大量扩大群体,他确立了100多个杂交组合,在优良的组合中种植近千个株系上亿粒种子,在严重干旱和特殊多雨年份强化选择,获得了最佳效应。
在最繁忙的季节,当你走进他的试验田,一垅垅田畦,一个个标签令人眼花缭乱,犹如走入了一座科技迷宫,从播种到收获,梁增基总会淡出人们的视野,荡漾在他的天地里!田间选株,室内选粒,对照亲本和目标考察后代的遗传性,对照多年气候考察其性状的稳定性,周而复始,在选择与淘汰中找寻着每一个惊人的瞬间,抗旱又抗倒高产的“长武131”就是在这样的辛劳中诞生的。后来测定,“长武131”的根深达3.4米,茎壁较薄,茎杆半矮,旱涝成熟度好这就解开了他抗旱高产的奥秘。
旱原小麦亩产赶上了水田,祖祖辈辈的神话终于实现了。
科学力量:成就小麦条锈病“克星”
      “梁增基一生最大的贡献是把小麦锈病挡在了西北,阻断了小麦锈病南北传播的问题。”原西北植物研究所所长、陕西省小麦育种协作组组长李璋和原陕西农科院植保专家研究员路端谊、刘汉文都曾这样评价梁增基。
长武位于鄂尔多斯台地的南缘,自然环境和气候特点具有特殊性, “十年九灾”,以“旱”为首的霜、冻、雹、涝等自然灾害一应俱全,特别是小麦条锈病更是波及面大,危害严重,严重年份甚至减产70%以上。
梁增基对条锈病菌的认识令人称奇,他说:“条锈病菌每年在宁夏和六盘山过夏,随风和气流传播,秋季南下,春季北上,危害西北大部地区”。而小麦条锈病能够减轻为害,就是因为在渭北旱原地区大面积种植他培育的抗锈小麦品种,从而形成了一个隔离带,阻断了锈病的南北传播。
     他看清锈病的为害,采用远亲、高强度多基因复合抗性和优良农艺性的三个品种复合杂交法培育的条锈免疫、抗冻、抗旱、丰产的小麦优良品种“7125”、“702”、“秦麦4号”比老品种增产20~50%,通过省和国家审定,作为主栽品种曾在陕西咸阳,黄陵,甘肃平凉,天水等地推广,累计推广面积1200万亩以上,部分县推广面积达45%。“7125”作为全国抗锈品种之一,曾在北京农展馆展出,该成果曾获陕西省科学大会奖和农业部科技进步奖,被编入《中国小麦品种志》。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还用“7125”的姊妹系“抗引655”育成“丰抗13”,陕西、甘肃农科院等用他的姊妹系“7122”育成秦麦、陇鉴等10个品种在部分省区推广;中国植保所目前还用“抗引655”作全国小麦品种抗锈性变异观察圃的重要材料,以鉴定锈菌小种的分布范围。 “秦麦四号”,也是他用“7122”和“251”再杂交培育的,该品种几乎覆盖了整个咸阳北部地区,陕甘6个地市年种植面积达152万亩,成为此前渭北和甘肃旱地小麦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
      从育种科学技术水平看,他培育的“702”、“7125”“秦麦四号”以及后来的“长武131”、“长武134等品种都是用独立的远亲多基因复合抗源育成的,这有别于全国以“洛夫林”等为主的抗源,抗性稳定时间长,这就有利于在推广区形成隔离带,以阻隔锈病南北传播,使锈病这一流行广、来势猛,侵染快的恶魔在梁增基所育的几个小麦良种的铁盔金甲面前终于败下阵来。整个的说,除五六十年代小麦锈病在西北地区曾有多年严重肆虐外,七十年代以后基本上没有发生过大的危害,如果有发生也是个别外引品种,但不造成灾害。
科学奇迹:群众心中有个“土地公”
      用取土钻钻上2米深,抓一把土,就能看出来年的收成。在采访梁老时他坐在车上沿途看到果树花在枝头烂漫,他指着说:“花太繁,该疏花,不然明年就减产。”看到地膜玉米下种,他又指着说,行距太大,要压缩,他走到地头用步子量量。40多年的科研实践,梁增基对渭北旱原的气候和土壤结构了解透彻,长武群众形象地称他为“土地公”。
根据土地特性,他深入研究了旱地小麦水分生产潜力和氮磷配合的肥料利用率,提出“促进旱作高产品种利用深层水的旱地高产法”,先后在省级刊物上发表8篇有关系列论文,提出“施肥按纯肥公斤来推算,氮6磷5钾4合理配,播前四轮浅翻一次施,要想麦胖增厩肥”和“麦茬留高防泾流,晚翻合墒紧耙磨,来年丰收看今秋雨,一米半墒情定措施”等一系列技改措施。每年给长武县人民政府写1~2份生产技术报告,提供技术咨询。
      就这样,他用科学创造出一个个农业奇迹。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梁增基培育的小麦良种推广到陕西渭北旱塬和甘肃陇东等6个地市,长旱58还推广到河南。累计推广8000万亩以上,增产粮食20多亿公斤,增加经济效益30亿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